•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应急环境监测可视化系统设计

    应急环境监测可视化系统设计

    时间:2023-03-04 21:10:0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李 丰,伍彩虹

    (1.广东盈峰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322;
    2.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300)

    环境监测是应对环境问题的关键,为了提高对环境的监测效率,需要针对环境监测系统展开分析,合理对系统环境进行设计,使系统能够更好地投入使用,满足应急人员对环境问题的响应指标。环境信息采用动态图表进行显示,应用图形化显示技术,便于工作人员对数据监测结果进行观察,确定环境数据的具体信息情况,将数据以图形的方式进行展示,提高对环境数据信息的辨识度。

    环境监测过程中,需要注重框架的整体结构,确保监测系统具有完整的框架,如图1所示,为系统的各项功能提供支持,满足可视化系统的设计指标。环境监测系统框架形式如下:第一,数据接入层。由传感器模块和通信模块组成,实现对数据的采集与传输,保障环境参数得到精准确认,提高环境的监测效果,防止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存在遗漏;
    第二,核心数据层。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为数据处理过程提供支持,实现对数据的调用过程,将应急环境历史数据展示出来,借助核心数据层实现查询功能;
    第三,应用支撑层。为应用层提供各项支持,如离线地图、数据访问、串口通信等,确保数据能够传输到各个层次,满足环境监测数据的可视化基础;
    第四,应用层。将环境监测数据展示出来,通过图形、表格等实现可视化,并且实现对环境数据的实时显示,及时确定应急环境的状态信息,实现对监测环境的管理功能[1]。环境监测系统对框架结构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对不同模块展开设计,提高模块的应用效果,使框架能够顺利实现,保障环境监测系统具有良好的层次。

    图1 总体框架图

    2.1 用户管理模块

    通过用户管理模块可以对不同用户进行管理,规范用户的使用流程,规定用户对数据库的访问行为,对用户的访问权限进行控制。根据用户的层次不同,将其划分为管理员、高级用户、普通用户,同时为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满足用户对当前工作的需求,不向其开放职责之外的权限。用户登录过程中,由用户管理模块实现身份的验证,检验用户名、密码、身份信息等是否有效,确定用户是否满足身份条件,保障指定用户能够进行登录。访问权限方面,包括增加、删除、修改、查看四个权限,管理员具备所有权限,可对所有环境监测信息进行访问;
    高级用户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查看,相对地,普通用户仅能对部分信息进行查看,部分功能将不被开放,需要提升用户权限后才能查看信息,对应急环境数据进行访问。在用户权限的作用下,可避免数据信息被意外修改,有助于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安全性,保障对用户权限的限制作用,防止环境数据被非法使用。权限对用户具有约束作用,防止用户对参数信息进行修改,针对用户可视化过程进行管理,使用户管理模块能够发挥作用。

    2.2 串口通信模块

    环境监测数据传输过程中,实现对数据的发送和接收,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串口通信模块设计需要遵守串行通信的要求,对串口通信参数进行配置,提高通信环境的标准化程度,避免对数据传输造成影响。串口通信参数包括端口号、波特率、校验位等,是实现稳定通信控制的关键,需要对数据的传输过程进行验证,保障数据能够得到精准传输。数据传输过程中,引入传感器网络节点,与计算机COM口建立通信关系,使参数传输过程能够保持一致,提高数据的接收效果。对于临时传输的数据,采用临时开放接口的方式,提供一次性数据传输通道,数据传输完毕后断开端口;
    对于实时传输的数据,由通信串口对数据进行监听,将数据传输到缓冲区,逐条对数据进行处理,满足数据的实时处理需求,通过缓冲区的控制,避免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造成丢失。数据传输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解码校验,确保数据具有完整的报文编码,提高数据传输控制的精准程度。以温度数据传输为例,需要注重温度传感器的应用,采用单片机对传感器进行控制,遵守单片机发送协议的要求,将温度信息传输到数据库中,实现对环境温度信息的采集。为了满足温度监测的实时要求,以40 bit且10帧作为一个监测周期,对环境的温度变化情况进行采集,保障温度数据得到有效发送[2]。

    2.3 数据存储模块

    2.3.1 文件存储

    为了满足环境监测系统可视化需求,需要对本地数据进行存储,用于对不变数据进行保存,实现对数据的加载与调用。应急环境监测过程中,需要对地理数据进行调用,以gmdb格式进行存储,便于获取指定的地理数据来源,缩短数据的调用时间,使文件存储能够发挥作用。地理数据类型及来源在Map中进行制定,由GMap实现对实例的加载,对地理文件数据加以管理。对地理文件进行操作时,需要通过API函数进行控制,包括CreateFile、ReadFile、WriteFile等,提高文件存储数据的采集效率。地理数据以字符串方式进行调用,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离与转化,使数据具有完善的输出形式,将数据向可视化方向进行演变。文件存储主要针对本地基础数据,将常用数据资源在本地进行保存,使数据的调用更加方便,实现对数据可视化主体对象的加载。

    2.3.2 关系型数据库存储

    关系型数据与变量具有依存关系,将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以一系列行与列的形式组成数据表,便于对数据进行查找和调用,使数据参数更加明确。通常情况下,这种存储方式适用于数据量不大的情况,数据具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关系型数据存储过程中,需要对数据结构展开设计,采用编码对同一组数据进行标识,使数据表具有完整的结构,便于对数据展开调用,实现对环境参数的存储。对于不同的数据而言,需要采用字段方式进行标识,如温度(TEMP)、湿度(HUM)、苯浓度,对应数据类型分别为int、int、float,建立字段与数据之间的关系,便于对环境数据进行唯一标识。数据使用过程中,采用SQL语句进行调用,能够提高数据的调用效率,通过数据表获取应急环境的相关信息,构建规范的数据设计环境。

    2.3.3 内存数据库存储

    内存数据库存储过程中,一般为非关系型数据,以键值对的方式进行存储,提高对数据的修改速度。以Marker层地理标记数据为例,采用两部分对数据进行存储,分别为地理位置(POSITION)和状态数据(STATE),将环境参数与地理位置相匹配,产生具有地理标记的数据源,实现对空间数据的有效存储。空间数据存储采用节点矢量形式,根据地理属性确定节点的状态,对数据源的真实性进行把控,使内存数据库得到有效解析。节点状态存储过程中采用Hash类型,提高对节点状态的检索效率,便于对内存数据库进行查找。为了实现内存数据库的有效调用,需要将地理位置与状态数据结合起来,针对非关系型数据进行确定,满足数据库调用的逻辑需求,使内存数据能够得到有效应用[3]。

    2.4 数据分析模块

    2.4.1 数据导入与导出

    应急环境监测过程中,需要频繁地对数据进行调用,对数据进行导入和导出处理,并且与可视化过程结合起来,构建数据分析的基础环境。数据导入和导出相对于数据库而言,通过SQL语句进行控制,实现对数据库的快速操作,使数据导出功能更加完善。如数据导入、导出可通过INSERT、SELECT等依据实现,提高对数据控制的效率,通过相应的语句对数据进行操作,使数据模块得到有效运用。对于数据导入过程,需要通过导入模块实现,将采集到的环境信息存储到数据库中,将其以历史记录的方式进行存储,为后续阶段数据的调用作准备。对于数据导出过程,由导出模块来完成,从数据库中导出完整的数据信息,便于对环境数据进行分析,提高数据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导出模块将数据导出到界面中,由图形化界面进行展示,使数据具有整洁的显示环境,确保数据可以一目了然。同时,还可以将数据以报表形式导出,对数据进行离线存储,方便对数据进行保存与分发,并且导出的不同格式的数据,便于对数据类型进行整理[4]。

    2.4.2 污染点分析评价

    环境监测过程中,需要做好污染点的评价工作,采用单因子评价的方式,明确污染点的监测指标,将不同因子的评价指标进行对比。不同因子展示采用柱状图实现可视化,便于对污染点的污染情况进行排查,降低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单因子评价公式如下:

    式中,Pi为某一评价指标的相对污染值;
    Ci为某一评价指标的实测浓度;
    Csi为某一评价指标的最高允许标准值。通过上述公式,可得到监测站位与观测值的条形图,对不同站点的观测值进行对比,实现对观测值的有效分析。另外,需要注重等标排放法模型的运用,对环境中的各类污染物进行整合,由数据分析确定污染物及污染源情况,使用饼状图分析污染源的占比情况,便于掌握污染源的集中分布情况。为了降低污染源的影响,需要确保污染点评价的主动性,将评价结果记录到数据库中,对评价的总结果进行对比,便于对不同监测要素进行掌控。

    2.5 数据可视模块

    2.5.1 数据图形化处理

    为了将环境数据以图形方式进行展示,需要注重图形绘制工具的应用,采用CDC封装类对图形进行操作,绘制出符合数据变化的等比例图形,使数据的展示效果更加清晰。CDC类绘制点、线、面较为方便,可以通过条形图、扇形图对数据进行展示,便于确定数据的变化情况。以温度、湿度为例,经过可视化处理后,以时间(d)为x轴,温度(℃)、湿度(%)为y轴,可绘制出温度、湿度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便于对环境变化趋势进行展示,有助于数据图形化的实现。图形是实现数据可视的基础,关键点在于数据的直观展示,将数据可视化功能发挥到最大化,提高环境监测效果。另外,还可以采取条形框图显示方式,实现对温度、湿度的动态显示,确定当前环境数据的实时变化情况,将图形界面与实时输出结合起来。

    2.5.2 动态数据图表

    环境数据可借助动态数据图表进行显示,将动态数据转化为图表,将重点数据进行突出显示,对环境参数变化进行动态显示。图表绘制过程中,需要注重界面库的使用,采用MFC、Duilib、QT等展开设计,使图表信息得到精准展现。在图表信息方面,便于对数据进行更新,可实时显示数据的变化,对于重点数据可单独进行观察,对数据进行重点监视。图表设计过程中,需要使用CListCtrl类,针对图表的基本信息进行设计,如字体、颜色等,使图表看起来更加美观,提高图表的设计质量。同时,需要对列表的节点进行更新,确定节点的参数变化,确保图表时间范围的准确性。为了满足动态图表显示效果,需要对图表定时刷新,周期为5 min,对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判断,必要时可手动对数据进行刷新,及时对环境数据的状态进行掌控,使数据状态得到有效展示[5]。

    2.5.3 多图层同步显示

    数据可视化显示过程中,需要注重多图层同步显示,对系统内的空间数据进行同步缩放,避免影响到环境数据的展示效果。多图层包括Map层、Overlay层、矢量数据层,需要做好图层之间的相互绑定工作,防止数据变化过程中出现偏差,导致数据无法正常投入使用,影响图层显示的同步性。在图层绑定过程中,需要将矢量数据层与Overlay层绑定,再将整体与Map层绑定,确保与Map层数据的一致性,避免图层数据间发生偏移。为保证图层缩放层级相同,可以对Map方法进行重写,使Map层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使图层能够得到同步标识,保证对图层进行同步操作。图层运用过程中,需要确保底图中心重合,构建出完善的图层控制形式,实现多图层同步控制设计,提高数据可视化显示的精准程度。

    综上所述,应急环境监测过程中,需要采用可视化监测手段,提高应急环境的监测水平,对环境监测系统进行完善。环境监测系统需要合理进行设计,通过数据分析及运用支撑可视化显示过程,使数据能够更好地进行展示,构建良好的数据查询环境。图形化是确定环境信息的关键,需要明确节点位置及属性,保障监测系统对环境信息的输出显示效果。

    猜你喜欢 图层图表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电子制作(2019年19期)2019-11-23解密照片合成利器图层混合模式摄影之友(影像视觉)(2018年1期)2018-03-22环境监测实验中有害试剂的使用与处理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7年4期)2018-01-22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7年4期)2018-01-22双周图表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双周图表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双周图表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图表世界博览(2016年16期)2016-09-27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6年12期)2016-01-22跟我学添加真实的光照效果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5年6期)2015-08-15
    相关热词搜索:环境监测可视化应急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