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课程思政背景下对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思考

    课程思政背景下对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思考

    时间:2023-03-10 18:55:0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李继鑫,蔡青霖,王 硕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106)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全面落实“三全育人”,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2],体育是智育的保障,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3]。体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每位体育工作者都应投入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来,积极探索与实践,“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运动技能和思政元素科学地融入育人全过程,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体质健康同步提升、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同步提升的现代教育理念。其特点是多学科、多领域协同发展,教学结构立体化,评价体系多元化。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需要每位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策略。遵循体育教学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是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弱化思政”的现象

    传统体育课程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形式,运动技能的学、练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的运动参与情况是体育课程的重要指标,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体育课程的最终目的。因此,部分体育教师仍旧使用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坚持重技能轻理论的固化思维,排斥体育课程思政理念。

    有的体育教师则认为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思政教育,例如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团结协作的精神,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等。这些都是体育运动中蕴含的显性思政元素,因此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应保留原有特色,无需加入更多思政元素,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弱化体育思政方法、忽视体育教学细节的“弱化思政”现象。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盲目思政”的现象

    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是现代教育的无上法宝,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时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学生空谈思想政治理论,忽视体育运动客观规律,使思政教育在体育课上喧宾夺主,出现“盲目思政”的现象。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主观思政”的现象

    部分教师在体育课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习惯先入为主,凭着主观臆想,生硬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毫不相关,简单地将“体育”与“德育”进行累加,出现“主观思政”的现象。与此同时,很多流于表面的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缺少实际调研,缺乏学生基础,得不到学生的支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远离体育、远离学生。再加上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都影响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与发展。

    (一)未能够充分理解与领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现阶段,不管是高校管理人员,还是体育教师,或者是高校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都缺乏科学的认知,阻碍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从高校管理人员层面来分析,在部分高校管理人员眼中,只是片面地将体育等同于体能锻炼与体育知识学习,认为体育仅仅是“育体”的一个手段,和“育德”没有较强的关联性[4]。从体育教师层面来分析,许多体育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还是偏向于大学生运动技能强化上,注重大学生户外体育练习,致力于不断强化大学生的持久力、爆发力、反应速度以及敏捷性等,并没有充分重视室内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从大学生层面来分析,高校规划的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课时非常少,加上体育教师对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从而导致大学生不能够充分理解与领悟体育理论知识,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品德与体育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即便部分高校开展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往往也不能够深刻领悟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价值,不能够充分挖掘出其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部分大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偏向于体育锻炼与体能考核,没能够充分认识到强化自身思想品德的重要性。

    (二)教师不具备较高的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当前,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不具备较高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育教师自身还不能够充分认识与领悟思想政治理论。在实际开展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能够有效地融入精神引领与价值引导,甚至有部分教师强制性地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入体育教学中,造成体育课程教学不伦不类。部分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元素杂乱地引入其中,没有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与规范性,造成大学生不能够构建有效的价值引领体系,无法充分展现出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其次,体育教师在体育文化的积累与使用上存在不足。部分高校体育教师拥有较高的体育运动技能水平,然而并未系统而深入地学习体育文化,对体育文化的理解较为片面。由于教师自身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不够透彻,必然难以取得良好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最后,体育教师不具备从中西方体育发展史中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这是由于体育教师将大部分教学精力放置在怎样满足国家规定的体能标准、怎样强化大学生体能等方面,没有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探索体育发展史中的思政教育元素[5]。

    (一)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始终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体育则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体育工作者应不以年龄大小、运动项目差异、设备条件好坏为由,摒弃体育教师重专业技能轻理论知识的固化思维,积极投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大胆尝试与实践,总结出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体育课程思政方法。

    体育运动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例如体育道德教化有利于修身立德、体育运动实践有利于知行统一、体育精神文化有利于铸魂育人、体育的娱乐性有利于激发热情等[6],这些都是体育课程的显性思政元素。体育运动可以有效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化规则意识,培养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7]。这是体育相比其他学科所独具的思政优势。所谓深挖学科思政元素、探究学科思政方法,对体育课程而言,并不是无限延伸体育的思政范畴,增加更多思政色彩,而是将已有的丰富思政元素进行科学的分类与整合,运用显性的思政元素和隐性的思政理念,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对这些思政元素和理念赋予新的生命,以有形的运动形式和无形的体育思政相结合,真正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以学生为本

    高校教育无论怎样改革,始终都是为了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过激行为”,“教条主义”地将体育与思政生硬杂糅,忽视学生的主观感受,不能做到由近及远、由表及里,以“本位主义”的视角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育之中,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甚至对思政教育产生抵触心理。这些都是造成“盲目思政”“主观思政”的主要原因。

    以学生为本,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是体育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如何了解学生的现实精神需求、解决学生真实的生活问题、运用学生可接受的现代教学方法,才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实质性地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情感特征,以体育运动为载体,帮助学生直面现实困境和心灵困惑,有意识地回应他们在课后遇到的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现实问题,得到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8]。“口号式”的思政方法固然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短暂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但没有可持续性,不能长久。通俗易懂的运动心得、潜移默化的运动影响、直击心灵的运动体验,让学生通过运动实践主动思考与感悟才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前进方向。

    (三)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协同发展

    体育课上观看爱国主义视频,运动过程中高喊“团结协作”口号,已经逐渐成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运动的累加看似简单有效,实际则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念背道而驰。先德育后体育的教学方法只能更加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只有协同发展才能形成育人合力,发挥以体育人的功能。

    协同发展应是体育课程同包含思政课程在内的多学科的有机融合,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发展应立足体育理论与技能,借鉴思政方法与手段,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修身立德、强身健体。协同发展要科学联动“三个课堂”:一是发挥第一课堂主导作用,教师在课上指导学生勤练、常赛、多思考。二是大力推进第二课堂。校园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形式,丰富学生课后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实践,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三是全面建设网络第三课堂,利用学生网络使用习惯,打造体育线上教学资源库,努力实现全方位育人。四是协同发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育人合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将三者有效串联,使其相互支持、相互影响,从而全面落实“三全育人”。

    (四)增强学生体育认同感

    教育是一个理性探索和感性认知的过程,对体育教师而言,往往学生的主观感受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程尤其对体育教师的认同感,则是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这种体育认同感可以是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专业的运动技能、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幽默的授课方式、实用的运动技巧,通过这些因素获得学生的尊重与崇拜,同时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同时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育认同感。体育认同感也源于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尊重,针对不同专业、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多给予学生“有温度的”指导与帮助,少进行“冰冷的”批评与比较,可以增强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运动成就感,从而提升学生对体育的认可程度。与此同时,通过体育课程,以身体运动的形式,释放学生的精神压力,帮助其解决现实困难,则是利用体育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体育认同感。这些都是“圈粉”学生的方法,得到学生的信任与认同,是学生虚心、耐心地听从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五)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实事求是、大胆创新是体育教师队伍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面对的首要任务。摒弃顽固的体育本位思想,改善传统授课模式,接纳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始终坚持体育与德育并重,始终做到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设计课程、改善教法。大胆尝试新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体育教学,努力实现“寓教于乐,寓德于体”。其一,高校应当要重视体育师资建设,进一步强化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使体育学科在育体、育德等方面起到更好的效果。高校要定期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方面的教育与培训活动,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使体育教师不单有良好的教学创新意识,也要拥有较高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使教师可以第一时间感受到学生心理的变化,依托于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让大学生展现自我价值,强化大学生的成就感。其二,高校要鼓励教师不断强化自身的课程思政建设水平,进一步充实体育教学内容,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各类体育项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体育活动中的体现,让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感受到其中永不服输的体育精神。其三,为了充分展现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高校需要重视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水平,推动育体与育德的有效融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培养人。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实“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每位教师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中国学校体育(2014年11期)2014-05-10他们用“五招”育人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相关热词搜索:教学实践思考课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