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从情志因素探析泄泻病的中医证治

    从情志因素探析泄泻病的中医证治

    时间:2023-03-23 08:45:0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蔡曼琳,陈 硕

    (1.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
    2.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南平市人民医院,福建 南平 353000)

    泄泻病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至泻出水样便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病机总属水液代谢失司。临床上常见到慢性泄泻病患者伴有情志异常的表现,如焦虑、精神紧张、情绪急躁易怒等。一项研究表明,泄泻病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郁脾虚证,占该研究调查群体的28.44%[1]。现代医学中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等,均以腹泻为主要表现,且常与精神状况有关,针对此类疾病心理疏导和精神药物治疗有效[2]。肝郁脾虚证最主要的证候表现即为情志不畅,提示情志失常为泄泻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言[3]:“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中医认为情志可影响人体气机,气机失常可引起泄泻,而泄泻同样可影响人体气机运行,而出现情志异常表现。与情志相关性泄泻病关系最密切的脏器为肝、脾两脏,肝脾不调是病机关键,病理过程中还可涉及肾、肺等多个脏器。肝气失于条达,疏泄不利,木旺乘土,脾气受损而致泄泻。情志与泄泻存在复杂的内在联系,应对其中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从多角度多方面解构情志与泄泻病的病理联系。本文从情志因素探析泄泻病的中医证治,以期为临床上治疗本病提供思路。

    笔者现从藏象理论、经络理论分述脏腑经络与泄泻病的内在病理机制,从而推导情志异常在泄泻病中的致病过程。

    1.1 藏象理论

    肝脾两脏是泄泻病的核心病位,肝郁脾虚证是其重要的证型,肝气横逆犯脾可变生各症。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调节气血运行,且肝在五行属木,魂为木之精,肝为心之母,心肝同气,魂是心神的基础[4],从而调节情志活动。脾胃素虚,复受情志影响,忧思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运化失常,小肠无以分清别浊,而成泄泻。《王孟英医案》中云[5]:“肝主一身之气,七情之病必由肝起。”可见肝通过运行全身气机,使情志条达,情志的异常也反映了一身之气运行失常,而情志致泻的关键恰好在于气机的运化失调,“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气不升,则水不行,故生泄泻。另外,肝主疏泄,肝通过疏通脾胃气血,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肝疏泄失常,可间接影响水液代谢,而出现泄泻。“悲则气消”,悲忧伤肺而致肺虚,子病及母,肺气虚累及脾,脾气虚则不运,成肺脾两虚之泄泻。“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惊恐伤肾而致肾虚,肾虚蒸化失司,水湿内蕴,而致泄泻。《黄帝内经·灵枢·本神》[6]中云:“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痠痿厥。”认为长期处于恐惧状态,会进一步损伤肾所藏之精,同时惊恐过度,可导致肾气不固、二便失控等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7]。

    1.2 经络理论

    “肝足厥阴之脉……抵小腹,挟胃,属肝……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可见肝与胃存在经络属性的线性关系,呼应上文所述肝与中焦脾胃的脏腑联系。同理,“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肺与大肠相表里,同时经络行经过胃口,与中焦脾胃相连。正因为存在这样的线性关系,使得脏腑经气互通,情志影响气机,气机随经络脏腑流转而变生泄泻。《黄帝内经·灵枢·经脉》[6]有言:“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可见足少阴肾经之气运行失调,则出现恐的情志,且从侧面说明肾之疾可致恐。而恐又可伤肾,致肾失固下,发为泄泻等。综上所述,脾病为泄泻病的核心环节,其与肝、肾、肺皆有联络,正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3]所言:“夫五脏六腑而情志在其中,或与泄泻互为因果,或有并见,皆由脏腑气机功能失常所致”。

    2.1 疏肝理脾法

    情志致泻有关证型中最常见的当属肝郁脾虚证,治疗常用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等疏肝理脾之方。其中四逆散出自《伤寒论》[8],原文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主治肝气郁结之四末不温、腹痛下利等症。四逆散用柴胡疏肝解郁,因肝性生发,体阴而用阳,故加酸敛之芍药补肝阴以柔肝;
    加破气行滞之枳实以理气解郁,促进气机运行,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得情志之郁得解,气机之郁得伸,符合肝的生理病理特点,配伍精当,散中有收。柴胡疏肝散为四逆散之变方,共同体现疏肝理脾之治疗大法。后世引申的痛泻要方,从风药的使用入手,同样以疏肝为目的,这几类方剂同可归为疏肝理脾法之中。

    2.2 培土生金法

    情志之悲在肺气不足。《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有言[9]:“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肺气不足,子病及母,致脾虚,而成泄泻之症。因此治疗上当重在补肺脾之气,用培土生金之法,补肺健脾止泻。代表方剂为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10],主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噎,心松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方中人参肺脾兼补,补肺气使情志之悲得解,补脾胃之气使水湿得化,泄泻自止;
    加桔梗上宣肺气,山药补脾益肺;
    茯苓、白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皆具健脾除湿之功;
    陈皮、砂仁理气化湿,适脾喜燥恶湿之生理特性;
    甘草、大枣调和中焦,顾护脾胃。此培土生金之法既补肺气以调畅情志,又补脾胃以健运止泻。

    2.3 温肾健脾法

    惊恐伤肾致肾虚不能蒸化水湿,导致水湿内盛,发为泄泻。肾为先天之本,藏相火以暖中焦脾土,惊恐伤肾致肾失固下、肾阳失司,中焦寒湿困阻,变生泄泻,故治疗当从温肾健脾入手,代表方为四神丸。该方出自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11],以恢复肾阳为主,通过温肾阳而暖脾土,两脏同调,用以治疗脾肾阳虚之五更泻。方中五味子专补肾,兼补五脏,肾藏精,精能充养脑髓,使所主之志正常,故能宁神志,安惊恐;
    补骨脂补肾助阳,兼能温脾止泻,吴茱萸、肉豆蔻亦能助阳止泻。此方标本兼治,补肾精,助肾阳,暖脾土,能解情志之恐并疗泄泻之疾。

    正如前文所述,肝脾两脏是泄泻病的核心病位,肝郁脾虚证是其重要的证型,气机失调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肝脾无论是在解剖结构,还是在生理病理方面都密不可分。肝郁脾虚证的发生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滞而横乘脾土,或饮食、劳倦伤脾,脾失健运而反侮于肝,肝失疏泄而成,表现出泄泻等症状[12]。本证常有胸胁胀满疼痛,腹胀纳呆,便溏不爽,情志抑郁等表现。《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中云:“如土得木而达,此得所胜之气而为制化也。”明清时期的医家,基于前人经验,对肝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完善,并将二者的生理关系表述为“脾土赖肝木疏达之性,肝木亦靠脾土灌溉而升”[12],土壅木郁,肝气不升而降,脾土不运,清气不升,则水湿趋下,清浊难分,故成泄泻之症。肝郁脾虚证存在肝气郁和脾气虚两种证候,故本病的治疗当以调畅人体气机为目的,以中焦脾胃为轴心,调节气机升降,以调肝解郁为翼,畅达情志。汉代张仲景认为“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此治肝补脾之妙也。”临床常用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为《伤寒论》中四逆散之变方,出自《证治准绳》引《医学统旨》方[13]。其方原治“外邪未解而兼气逆胁痛者”[14]。相较于四逆散,柴胡疏肝散于疏肝之中加补养肝阴之品,柴胡疏肝行气力强,而少养阴扶正之品。由此可见本方重在行气,适用于肝气郁结甚者。肝郁化火者加清肝泻火之品,如黄芩、龙胆草、川楝子。后世各医家治疗肝郁脾虚证多有发挥,而法不出于疏肝、健脾、肝脾同调。肝郁脾虚证不仅见于泄泻病,基于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不同疾病的治疗亦基于此治则而拟方药,再随症加减。

    患者张某,男性,32 岁,2021 年4 月14 日初诊,以“左下腹痛伴大便不成形半年余”为主诉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不成形,排便次数4 ~5 次/d,左下腹有隐痛,伴腹部胀满不适,排便后腹胀可缓解,大便偶有溏结不调;
    纳谷不香,寐尚可,小便如常;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门诊见患者时,乃瘦高体型,言语声低,情绪稍紧张。辰下症:左中下腹隐痛,随情绪变化时发时止,且排便后常可缓解,大便溏结不调,先干后稀,以溏为多,排便一日4 ~5 次。中医诊断:泄泻病,证属肝郁脾虚证。治以疏肝解郁,健脾止泻。方用四逆散加减,处方如下:醋柴胡10 g、枳实12 g、白芍12 g、乌药15 g、醋香附10 g、茯苓15 g、乌梅24 g、荆芥10 g、广藿香10g,水煎服,共服7 剂。二诊(4 月22 日):患者主诉仍时有腹胀、腹痛,大便次数减为一日2 ~3 次,大便仍溏结不调,情绪紧张已缓解。于上方中加醋延胡索10 g、大腹皮10 g、莱菔子20g,水煎服,共服7剂。三诊(4 月28 日):患者主诉服上方后,大便次数减为一日1 ~2 次,基本成形,腹胀、腹痛症状减轻,已不甚影响工作及生活。嘱再服上方7 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患者从体型上可推测其属肝木型体质,此类患者脉多弦,较易生肝相关之证。交谈之际发现患者情绪稍紧张,平素工作压力大,精神紧绷,平素饮食不多,食欲不佳。其腹痛隐隐、绵绵不断,随情绪变化而症状反复,为肝气犯脾之症,症因脾气亏虚,故腹痛隐隐,因肝气疏泄失常,而致疼痛随情绪变化而反复,气行则症减,气留滞不行则症剧。大便溏结不调,先干后稀为肝郁脾虚证之表现。陈硕主任用四逆散加减治疗,取其疏肝行气之功,但四逆散旨在疏肝,而未安脾土,故加渗湿健脾之茯苓、酸收敛阴之乌梅,一运一收;
    又加风药荆芥、藿香,既疏利肝气,又清散脾湿,助脾阳升发。余酌加行气止痛之品,如乌药、香附。七剂之后,患者诸症稍减,腹痛仍时有,故加延胡索以加强行气止痛之用,加大腹皮以行气除胀,并祛湿利水,使湿去脾舒。莱菔子因其能降气,故常用于治疗咳喘上逆之证,而其降气亦能助肝脾之气条达,助气机升降复常。泄泻一病,治之要点在肝脾,一在行气,一在利湿,不过用收涩之品,而是通过调节肝脾气机升降,并风药升脾阳等治法使气机得畅,脾湿得去。

    情志有关的泄泻病其证型以肝郁脾虚证为多,而七情病证病源甚繁,涉及脏腑亦多,因此本文从肝、脾等脏腑着手讨论情志相关性泄泻病发生的病理机制,探析泄泻病的中医证治。笔者认为,肝郁脾虚证为情志相关性泄泻病最主要的证型,疏肝健脾法是其重要的治疗大法,并引入一则临床医案加以说明。现代医学提出的“脑- 肠轴”生理基础符合本文的核心思路,可参考中医七情致病思路,共同研讨中西医治疗手段。西医学中的肠易激综合征与本文讨论的泄泻病属同一范畴,本文仅从中医角度探析,仍有待结合现代医学的微观生理病理研究,从而更好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脾土中焦肝气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基层中医药(2022年1期)2022-07-22春季养肝食何“味”家庭科学·新健康(2022年3期)2022-05-10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世界中医药(2021年22期)2021-01-03龙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养生阅刊(2020年11期)2020-12-23“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基层中医药(2020年8期)2020-11-16从“君火不主令”论“益火补土法”中医药通报(2020年6期)2020-01-10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现代养生·下半月(2018年3期)2018-08-1168例肝气郁结型慢性胆囊炎腹腔镜术后中医护理的分析研究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7年11期)2017-05-17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年1期)2017-04-16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哈尔滨医药(2015年6期)2015-12-01
    相关热词搜索:泄泻探析中医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