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国际交往的启示

    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国际交往的启示

    时间:2023-03-27 08:1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王菲菲 周丽琳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当今时代是一个世界交往不断扩大的时代,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关作用的整体。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拓展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视野,有利于深刻理解世界交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当前我们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际交往环境和复杂多变的国际交往关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对外交往的实际情况,为推动中国国际交往良好健康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交往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内涵丰富,从生产力的角度看,交往与生产互为前提。首先,没有交往就没有生产,因为单个的、孤立的人无法进行生产,生产只有在人们的交往中才能进行。其次,生产对交往具有决定作用,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依赖着物质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会推动交往向前发展。人生活在一定的交往关系中,人们通过交往建立起一定的社会关系,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二)世界交往

    世界交往理论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世界交往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交往,是一种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交往形式,集中表现为在以国家为交往主体之间的交往形式和具体交往活动中形成的交往关系。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世界交往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新的交往形式。从交往特征看,世界交往具有普遍性、不可抗拒性、直接性、二重性等特征。从交往领域看,世界交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交往的统一。

    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的著作对世界交往理论进行阐述,但在不同的经典著作及文章中对世界交往理论进行丰富发展,这一理论大致经历了从萌芽、形成到完善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从异化劳动的角度分析交往的产生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经济领域阐述了交往理论,把交往和生产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从异化劳动的角度分析交往的产生,这是世界交往理论萌芽的第一步。

    马克思首先阐述了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强调“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通过与自然的交往获取生存资料。”[1]人是依赖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的。因此,人类要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必须与自然界发生交往。生产产品的过程不是单个人所能完成的,人们需要相互联系,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创造出劳动产品,人们由此产生一种新的需要,即交往的需要。因此,作为手段出现的东西变成目的,人类间的交往过程就体现在社会的分工中。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2]通过考察异化劳动,马克思阐述了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的异化,同时还反复地提到了“同别人的实际交往”,注重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去解释世界交往,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实践的意义,阐述了人类交往的实践本质。

    (二)形成阶段:交往范围扩大到世界的普遍交往

    人们需要通过生产不断获得生存发展的生产资料,当生产力与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时,人们的交往范围就会不断扩大到世界的普遍交往。马克思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详细阐述了世界交往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世界交往”一词,从物质生产和普遍交往出发,阐述历史逐渐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交往范围由狭小的、区域的,最后变成世界性的交往。交往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成整个世界的普遍交往,各国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世界的普遍交往带来资本增值的同时也让民族和国家之间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对抗和矛盾。《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3]随着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世界各国都参与到普遍交往中,各阶级斗争也随之产生,处于世界交往中的阶级斗争,推动着社会历史向前发展。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视角审视资本主义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和世界普遍交往的最终归宿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完善阶段:以资本为形式的交往是世界交往发展的新阶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随着资本不断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交往范围也越来越广,普遍交往不可避免。因此,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人是在资本中交往的,以资本为形式的交往标志着世界交往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马克思详细考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交往,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及原始积累,揭示了工人和资本家的交互关系,又对原始社会中的交往形式和关系进行考察,从整体上考察人类社会的交往。在《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强调了自然环境对古代人类社会交往关系的影响,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个人的安全依靠氏族保护,交往受到血缘关系的制约。在世界普遍交往的环境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不断变化,不断产生出社会控制力的新阶层,人类社会出现了五种社会形态,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地域性向世界历史性的改变,而共产主义交往方式才是世界历史的最终走向。马克思从世界交往的角度研究了社会历史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交往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一)世界交往与生产力相互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是形成世界交往的前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4],表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世界交往形成的前提条件。随着生产技术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交往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各个国家以及各个民族也因此打破原来的封闭状态,由原来的区域交往逐渐扩大到普遍交往、世界交往。世界交往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整个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的大环境中,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日益密切,各个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世界交往范围越扩大,世界各国的联系越频繁,生产力就越快速地发展。

    (二)世界交往是形成世界历史的根本力量

    世界交往促进了世界历史的产生。世界历史不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也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物,而是世界交往的结果。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全过程,提出“正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不断深化,交往日益成为必要并不断实现由内部交往向外部交往乃至世界交往的跨越。”[5]人们最初的交往范围较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各个国家、民族之间是一个封闭的状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民族之间不断融合,人们的交往打破了区域和民族的界限,逐渐形成了世界交往,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

    (三)世界交往的发展过程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世界普遍交往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过程。世界的普遍交往改变了各民族国家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原则,加速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程,资本主义全球化是世界交往不断深化和拓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资本不断扩张为世界交往提供了前进动力。马克思认为,资本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会突破国家的界限,这也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联合与发展,使世界各国的交往逐渐加深并处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另一方面,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随着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交往手段和交往方式不断进步,使生产力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如果没有世界交往,就没有超越种族和国家界限的全球分工与协作,就不会形成全球生产力的普遍发展。

    (四)世界交往的最终归宿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条件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最终归宿是探讨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伴随着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生产力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巨大进步。世界交往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为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6]世界的普遍交往导致各个条件不同的国家和阶级之间的斗争,促进人类为实现共产主义不断探索,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前进。因此,世界交往是人类走向共产主义联合体的必然途径,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中蕴含丰富的国际交往思想,揭示了世界交往的普遍性和历史趋势。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在封闭的状态下实现长久发展,只有积极参与世界交往,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把握更多发展机遇,处理好当代中国国际交往的各种问题,实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

    (一)积极谋划高水平对外开放,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当前,新冠肺炎正在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世界局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仍在上升,对我国对外开放的层次、领域及措施有了新的实践要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循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长久动力。

    1.努力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首先要注意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用全面长远的眼光看待国际环境的变化,同时牢牢把握国内环境的各种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强调持续扩大开放的五项举措,为我们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受全球贸易主义、单边保护主义以及经济动荡、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必须高举合作、创新、法治、共赢的旗帜,加强国际安全合作,畅通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优化市场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法制保障,为我国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条件。

    2.继续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自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以来,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未来,我国要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习近平指出:“要稳妥开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长点。”[7]可以通过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开辟合作新领域,打造国际化对外开放新平台;
    畅通“一带一路”国际大通道,保障国际物流链畅通;
    优化企业海外布局,加强与其他国家在能源、矿产等领域的合作开发;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密切与周边发展中国家合作,加快我国的技术、劳务等输出;
    健全对外投资服务体系,为“走出去”做好风险预警,为重点项目分类指导。继续推动我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彰显疫情后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大国担当。

    3.筑牢对外开放的安全防线。当今世界各领域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既要实现更加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积极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在全面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我国要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格局。首先,要着力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其次,要提高开放监管能力,完善相关监管机制,优化监管环境,培养高素质监管人才。最后,要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站在对外开放的新起点上,不断增强发现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的本领和能力,为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创造安全的环境。

    (二)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实现大国良性互动

    世界交往促使全球化浪潮的产生,不可避免带来各种问题和矛盾。各国的改革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国际关系,中国只有积极参与世界交往,才能更好地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国必须继续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担起大国责任。

    1.要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面对国际关系的深刻调整,我们要推动各国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一方面,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敢于在国际交往中发出中国声音,积极阐述中国外交理念,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另一方面,我国要勇于承担国际责任,提出中国方案,更加全面深入参与全球治理。要通过双边和多边机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实施国际发展援助、维护国际秩序、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等领域,提出中国方案与对策,向世界充分展示负责任大国的胸怀与担当,提高中国的国际塑造力,推动形成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2.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前提。首先,要力行全方位外交。积极推进大国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发展新型多边外交,增强政治互信,使中国日益走进国际舞台的中央。其次,要丰富多层次外交。在积极开展民间外交的同时,统筹开展经济外交、政治外交、文化外交和安全外交,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提供源泉。最后,要建设立体化外交。从双边、地区、全球等多方面推进外交工作,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逐步完善中国特色外交总体布局,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搭建框架。

    3.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必须发挥大国责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当前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世界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复杂多变,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霸权主义、世纪疫情等对世界和平发展构成重大威胁。习近平强调:“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8]面对外部环境新形势,中国要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发挥“为世界谋大同”的精神,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引领人类文明进步走向,以平等公正的理念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在全球治理规则制定和治理机制方面发出中国声音,推动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推动世界之治的中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刻展现了世界交往的实质,是对国际秩序重构的准确性把握,其中汇聚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理念是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应用于当代中国国际交往的体现。因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

    1.大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近年来,世界局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面对深刻复杂的国际形势,习近平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世界是一个整体,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9]世界历史的发展经历过残酷的热战和冷战,带给人们的是无穷的灾难和痛苦。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才是正确的选择,要唤醒和强化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意识,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在各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营造公平正义的安全格局,才能把世界各国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全球治理合力,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自发”走向“自觉”,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蕴含的共同价值准则转化为国际行为规范。

    2.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和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潮流没有变。中国要与世界各国在互利共赢、良性互动中谋求发展,在世界变局中保持清醒意识,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科学地制定对外方针政策。和平是中国人民的永恒愿望,也是中国发展的鲜明特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中国道路,党的百年历程彰显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的价值理念。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要始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旗帜鲜明地反对冷战思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同盟”的国际交往原则,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推动构建持久和平、开放包容的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3.坚持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相结合原则。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许多问题以一国之力是不能应对和解决的,需要世界各国相互协商、团结协作才能应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要建立平等相待伙伴关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依赖于多边的协调和沟通,把中国治理同全球治理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要依托全球治理深化国家治理。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借鉴优秀的成果与理念并结合中国实际作出决策,有效解决国内问题,同时也为解决全球人类的各种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要借助国家治理推进全球治理。在全球性新课题和新挑战不断出现的时代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挖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唱响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和中国主张,努力引领全球治理理念和实践创新发展。

    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所蕴含丰富的哲理和智慧,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代国际交往的实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现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改革大调整的时期,全球的整体相关性日益密切。面对当前国际形势,中国要积极抓住时代机遇,不断深化改革,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相待的伙伴关系,把中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形成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新局面,为追求世界和平和全人类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生产力马克思人类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5期)2022-10-11马克思像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1年1期)2021-11-22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大科技·百科新说(2021年6期)2021-09-12论马克思的存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0年2期)2020-07-21人类第一杀手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意林·全彩Color(2019年6期)2019-07-24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年15期)2015-12-03人类正在消灭自然奥秘(2015年2期)2015-09-10
    相关热词搜索:马克思交往中国国际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