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蒙新区人畜重要蜱传疾病及病原体研究概述

    蒙新区人畜重要蜱传疾病及病原体研究概述

    时间:2023-04-07 17:30: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张柳,李思昂,李正,宋浩楠,武军元

    (1.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新疆阿拉尔 843300;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塔里木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控工程实验室 新疆阿拉尔 843300)

    蜱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寄螨目、蜱总科,是一种体表嗜血性寄生虫,可以寄生人类、家畜如牛、羊、骆驼和多种野生动物。蜱寄生叮咬时可造成人或动物的皮肤疼痛和创伤,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若体表有大量蜱虫寄生则可能引起机体消瘦、贫血、麻痹、甚至死亡[1]。蜱还可以携带和传播多种致病菌,普遍认为它是仅次于蚊的第二大传播媒介。近年来,全球蜱传疾病的流行形势越来越严峻,除了常见的蜱传脑炎莱姆病、斑点热外,多种新发蜱传疾病不断涌现,如我国在2009 年首次报道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过去的四十年间,我国发现了33 种蜱传病原,包括15 种立克次体目病原,其中有11 种对人致病,如饶氏立克次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查菲埃立克体,还包括伯氏疏螺旋体和新型布尼亚病毒等[2]。野生动物的长距离迁徙和远距离觅食活动,均有可能将携带某些病原体的蜱传送到其他地区,从而出现新的疫区。在中国,几乎所有地区都有人畜感染蜱传疾病的报道。森林、灌木丛、草原、半荒漠地带是蜱传疾病多发地。例如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吉林、云南等边境省份和自治区。

    中国疆域辽阔,南北横跨五个温度带,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动植物资源丰富。蜱虫的生存主要受气温和湿度的影响,因此我国蜱虫分布呈现一定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在世界陆栖脊椎动物地理区划中,中国处于古北界和东洋界,前者包括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和青藏区,后者包括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蒙新区是占地最大的区划,几乎包括了我国的整个北部地区,内蒙古全域、新疆和甘肃的大部分地区都在其范围内[3]。此区域的主要气候类型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是全国最干旱的地区。西部降雨量极少,主要为荒漠和半荒漠地带,如塔克拉玛干沙漠;
    东部雨量稍多,为草原地带,如呼伦贝尔大草原。

    内蒙古、新疆、甘肃均属于我国的五大牧区[4],畜牧业是这三地的传统优势产业,但发展质量较低。就蒙、新两地而言,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两个省份,交通极不便利,在农村几乎每户都养殖牛羊,但缺乏防疫意识和相关技术,并且拥有基础技术的基层服务人员较少,所以要完成覆盖到每一户的驱虫工作实属不易。对外,蒙新与多个国家接壤,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我国通过这两省地口岸与其他国家进行十分频繁的牲畜交易,这无疑是蜱传病原体输入的重要途径;
    对内,蒙、新、甘和其他省份之间跨省调运牲畜数量庞大、次数频繁,这是国内各省份间蜱虫迁移和蜱传病原体传播的主要原因。预防蜱传疾病的工作面临“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艰巨任务。

    2.1 西伯利亚蜱斑疹伤寒

    西伯利亚蜱斑疹伤寒是斑点热立克次体病的一种,西伯利亚立克次体西伯利亚亚种是该病的罪魁祸首,机体患病后的临床症状主要是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皮疹、淋巴结炎。19 世纪30 年代前苏联报告的病例是全世界发现的首例,40 年代确定了草原革蜱是该病的媒介之一。之后几十年,中国、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家陆续报道了该病例,但目前国内外记载的该病的相关数据并不多。1958 年在内蒙古人畜的血清中首次检测到了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的抗体,后来在黑龙江和新疆也相继发现病例并分离出了病原体[5]。除了西伯利亚亚种以外,还发现了内蒙古亚种,这是由我国首次报道的亚种,1991 年从在内蒙古采集的亚洲璃眼蜱中分离出来。内蒙古亚种是导致淋巴管炎相关立克次体病的元凶,1996 年在法国发现了全球首例该种斑点热病[6]。淋巴管炎相关立克次体病一般见于3 月至7 月初,机体皮肤可能单独或联合发现多处焦痂和淋巴结肿大,以及从焦痂延伸至引流区淋巴结的淋巴管炎。目前仅有欧洲和非洲曾出现过一些人类病例,亚洲暂无报道[7]。

    2.2 蜱传脑炎

    蜱传脑炎是一种由黄病毒属蜱传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已经在欧洲和亚洲越来越多的地方被发现。病毒会攻击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患者除了发热、恶心、呕吐,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和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重症可能留有肢体瘫痪等神经性后遗症甚至死亡[8]。全沟硬蜱及蓖麻硬蜱是森林脑炎病毒的主要媒介蜱种,此外,有证据表明同属硬蜱科的革蜱和血蜱,如森林革蜱和日本血蜱也可以携带或传播[9-10]。根据一项关于呼伦贝尔2006 年至2020 年职业病发病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职业性传染病病例在四大类职业病病例中占比超过70%,其中蜱传脑炎,中国又称森林脑炎的病例占35.44%,且病例多来自于农、林、牧的相关行业[11]。由于目前还没有特定的抗病毒治疗方法,主动接种蜱传脑炎病毒疫苗仍然是有职业暴露风险或居住在高风险地区的人群最重要的预防措施。

    2.3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目内的内罗病毒科,正内罗病毒属[12]。该病毒首次发现于20 世纪40 年代的克里米亚,当地出现了一种未知的出血性疾病。60 年代,在刚果发现了一种具有相同临床表现的疾病,并确定其病原与在克里米亚发现的病毒在抗原上相同,因此得名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13],在我国该病以新疆出血热的名字为人熟知。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欧洲的多个国家,与硬蜱在全球的分布情况基本相同,璃眼蜱是该病毒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健康的动物或人被携带病毒的蜱虫叮咬或者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和人类的组织或体液都可能感染病毒[14],因此牧民、养殖场工人、兽医、军人都是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每年4—5 月是流行的高峰期,这个时间段是大自然中蜱虫最活跃的时期,牧区也正忙于生产劳动,这些都是可能引起该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反刍动物、啮齿动物和脊椎动物易感,一般无明显症状,病毒在体内复制,可引起病毒血症。人类患病的典型临床症状为发热伴随胃肠道等多器官出血、呕血、低血压、休克等,病死率高,约为3%~30%[15]。目前还没特异性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治疗药物和预防疫苗,利巴韦林是临床治疗中应用得最广泛的药物,但其安全性还是存在一些争议[16]。

    2.4 莱姆病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由于在美国的莱姆镇第一次发现该病而得名。1986年,黑龙江海林县的林区出现我国首例莱姆病[17]。莱姆病可由血蜱属和革蜱属的40 余种蜱传播,全沟硬蜱是我国北方的主要传播媒介[18]。目前莱姆病的分布范围还在逐渐扩大,并且各地区报告的莱姆病病例数也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莱姆病至少存在20 种基因型,目前已经确定有5 种具有致病性,我国常见的主要是B.garinii、B.afzelii、B.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 这3 种基因型。机体感染不同基因型或者同一基因型的不同分离株都可能会引起不一样的临床症状[19]。2021 年路畅等[20]对新疆北疆部分地区鼠类携带伯氏螺旋体的情况进行调查,检测到样本阳性率为8.84%,发现3 种基因型,分别是B.garinii(42.9%)、B.bavariensis(14.3%)和一种不明确的基因型,其中B.bavariensis 是B.garinii 的亚种,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知道B.garinii 是的该地区内的优势基因型。根据郝琴等[21]的关于吉林省莱姆病病原调查和基因分型的研究可知,B.garinii 也是吉林省的优势基因型。由此可以认为B.garinii 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优势基因型,这与之前国内的研究结果相符,甚至在整个亚欧大陆,B.garinii 都是引起莱姆病的主要基因型。莱姆病患者一般根据感染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第一期最典型的特征为全身各个部位都可能出现平坦或略凸起的游走性红斑;
    第二期的特点是神经系统损伤出现面瘫或者脑炎等症状;
    第三期以关节受损为主要特点,可能表现为关节痛和肌痛[22]。目前市面上并无人用莱姆病预防疫苗,国外有一种犬用双抗原疫苗获得批准使用,但该疫苗对其他动物和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未知;
    VLA15 是正在开发中的一种人用莱姆病疫苗,之前的临床研究证明其具有强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未来能否投入使用还需继续进行试验。现在临床上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多西环素来治疗莱姆病,但治疗很局限,只能控制神经系统症状,而且多西环素并不适用于孕妇和儿童。目前正在进行的药物试验包括筛选杀灭伯氏螺旋体的天然药物或化学药物;
    研究联合用药对伯氏疏螺旋体持留菌感染的作用;
    通过药物阻断伯氏疏螺旋体黏附宿主细胞[23]。

    2.5 布鲁氏菌病

    近几年来甘肃省最重要的蜱传疾病应当是布鲁氏菌病,又称布病。布病由布鲁氏杆菌引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目前将布鲁氏杆菌分为6 个种、19 个生物型,其中致病性最强的是羊种布鲁氏杆菌。人类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布鲁氏菌病的家畜、小鼠等啮齿类动物,吸血昆虫如蜱。人直接接触传染源或者被污染的工具等,可通过破损皮肤和黏膜感染布鲁氏杆菌;
    如果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源也会被感染。布病传染性较强,我们国家将其归类属乙类传染病,和它属于同一类的还包括我们熟知的乙肝、艾滋病、“非典”等。布病流行于世界各地,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170 个国家曾报道过布病的人类病例,在我国多见于西北地区。2019 年年末,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内发生了师生大规模感染布病的情况,超过30%的人呈血清学阳性。除了甘肃兰州,2011 年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也遭受过布病的威胁,因为解剖了未经检疫的山羊,20 多名师生确诊。根据之前的研究,2011 年后西北5 省的人类布病发病率高于全国,且差距越来越明显。因为西北5 省有很多牧区,养殖业相关人员接触到传染源和受污染物的可能性更大;
    有些缺乏健康意识的牧民吃生肉、饮生乳,导致布鲁氏杆菌通过消化系统感染人体的机率增高。每年5 月至8 月是布病高发期,因为在这期间牛羊大量繁殖,且随着气温升高细菌的活力也增强,因此人患病的风险更大[24]。雌性动物感染布鲁氏菌通常会引起流产、死胎,雄性动物则一般表现睾丸炎和关节炎。人类病患最常见弛张型低热,急性期可能淋巴肿大、关节痛和脾脏肿大,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心内膜炎。目前我国对于布病以预防为主,主动开展监测、净化和预防接种。强力霉素、利福平是治疗布鲁氏菌病的首选药物,也可同时利用中药配合治疗[25]。

    我国每年因为蜱和蜱传疾病产生高达数千万美元的经济损失,极大危害了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疫病的流行是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社会不稳定、人民不幸福的重要诱因,那么阻止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就成了发展工作的重点之一。为了避免蜱传疾病的流行,维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首先应该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从业人员和普通百姓的防疫意识;
    培养更多的基层技术人员,尽量走进每个养殖户,让驱虫工作覆盖到每只牲畜,同时提高高危人员和牲畜的疫苗接种率,这是控制疫病发生的关键;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牲畜养殖和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管,做到有疫情及时发现、立刻阻断传播、及时净化病原。保证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健康生活。

    猜你喜欢立克次体布病布鲁氏菌“撸猫”需当心感染立克次体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12-01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现代畜牧科技(2021年4期)2021-07-21引种牛羊时布病防控策略中国畜禽种业(2020年4期)2020-12-16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35期)2019-01-13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中国畜禽种业(2019年6期)2019-01-05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年9期)2016-05-09蒙药治疗老年性布病81例疗效观察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年4期)2016-05-09我国斑点热立克次体感染与免疫的实验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6年10期)2016-01-31——劳氏立克次体的研究现状">新发蜱传病原体
    ——劳氏立克次体的研究现状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5年4期)2015-01-25牛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当代畜禽养殖业(2014年5期)2014-08-31
    相关热词搜索:病原体新区概述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