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中国传统民居中“仿木构”现象探析

    中国传统民居中“仿木构”现象探析

    时间:2023-04-07 23:25:0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 王梅讯 WANG Meixun 刘军瑞 LIU Junrui

    中国传统民居的营造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响。一是技术因素,包括材料特性、构造方式和构架特点;
    二是制度因素,中华传统造物讲究“器以载道”,传统社会的宗法制度强调秩序和等级,主要表现在屋顶形式、间架数量、斗栱、彩画规制和建筑色彩等方面;
    三是习俗因素,中国社会各阶层都认同“敬天法祖、祀神奉鬼、子嗣绵延、趋吉避凶”的理念,主要体现在规制之外的雕刻、灰塑、匾额、楹联和魇胜物之中[1]。

    砖、石、金属建筑材料采用“仿木构”的现象广泛存在于汉族儒家文化影响下的造物系统中,具体体现在建筑、家具、玉器和明器等手造物品。学术界对传统建筑中“仿木构”现象的梳理大多聚焦于阙、墓表、墓室、佛塔、石窟、牌坊、明器和家具等,代表性成果有:喻梦哲等的《中国古代墓葬建筑中“仿木现象”研究综述》[2]、荷雅丽等的《仿木构:中国营造技术的特征——浅谈营造技术对中国仿木构现象的重要性》[3]。

    传统民居中的“仿木构”现象,是在民居建筑中砖、石材或金属料中模仿木结构的庭院意向、大木构架或构件特征、小木作特征的做法。本文基于笔者的田野调查和文献阅读,对零散分布于“量大面广、各具特色”民居建筑中的典型 “仿木构”现象进行类型梳理、案例释读和规律总结。

    在民居建筑中,砖石材料“仿木构”现象的大量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 个方面。

    (1)技术和制度上的“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的实质是人类社会中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会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具体表现为缺少创新精神,崇尚祖制。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木结构部分因长期使用已形成了与社会等级制度相匹配的形制和工艺,而砖石建筑并未发展出相对成熟的制度,因此砖石建筑借鉴木结构建筑的营造特征便于和社会文化产生良好衔接。这一点可以在同一地域的砖雕、石雕、灰塑和木雕题材基本一致上得到证明。

    (2)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引领作用。元、明、清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和经济重心江浙等地主流民居的承重结构主要采用木结构,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3)建筑材料的应用历程。土材虽然应用较早,但夯土、土坯等土材耐久性不佳且无法进一步精细加工,属于低等的建筑材料,于是中华先民选择了分布广泛、轻巧且易加工的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结构材料和装饰材料[4]。历史上形成了如宋“材分八等”和清“材分十一等”的用材制度[5]。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等大屋顶均是木屋架梁檩体系支撑;
    而砖瓦早期生产规模较小,多用于墓葬和塔寺一类“阴宅”建筑中。在民居中,砖的大量应用是从明朝开始的。由于砖材自身的耐久、耐火等性能比木材更优越,因而具有更好的利用价值,在民居的结构构件中有明显的砖材代替木材的势头。另外,石材虽然使用历史悠久,但其使用范围有明显的地域性,除少数盛产石材的山地丘陵外,一般民居中的石材使用量不多,且多用在地基、台基或墙身等部位,对建筑的整体影响不大。

    砖仿木组件追求“砖作形似于木而工精于木”的效果,具体做法有两种:①高级做法是清水做法,即墙面不加抹灰饰面,这需要建立以当地主要标准砖尺寸为基准的模数设计系统,如主要构件大展示面的尺寸应与砖的长宽高相对应,少数构件会用到长宽高一半的模数,45°斜置时会用到方砖对角线长度一半的模数;
    ②低级做法是混水做法,即墙面增加抹灰或涂色,这类做法的模数法表现不直观。

    2.1 青砖牌楼门

    牌楼门是一种结合牌坊式样的门脸,相当于把牌楼建于门墙位置上,在民居中属于高等级做法[6],常见于江、浙、沪、闽、赣、川、渝等省市。

    比较有代表性的牌楼门如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佛堂镇的倍磊四村仪性堂门楼(图1),属于六柱五间五楼式砖雕牌坊门楼,设计尺度模数基准是当地的方砖和青砖。其明间开辟正门,边间开辟旁门,均为“商”字门,次间壁心为磨砖对缝的方砖45°斜铺。正门上方横梁为仿当地冬瓜梁式样,冬瓜梁上部为砖雕花板,花板上方为额枋,额枋上部中间为无题字匾额,匾额两侧有正方形浮雕花砖2 块,再向上有矩形花板3 块,花板上部即为普拍枋,普拍枋上搁4朵斗栱,再向上是两层类似华栱的砖雕出挑支撑檐部。屋顶底瓦端部为滴水瓦,其他仰瓦和盖瓦均为小青瓦;
    屋脊为花筒脊,中部有葫芦脊饰,两端有鳌鱼脊兽。次间和边间做法类似,但比明间规制略低,表现在开间依次减小且额枋和斗栱减少。次间无屋脊,由屋面直接延伸而来;
    边间上部则为实心屋脊。门楼的雕刻十分精美,内容以民间传统的福、禄、寿、喜为题材,雕以龙凤、仙鹤、鹅、牡丹等图案,寓意鸿运当头。

    图1 浙江金华佛堂镇倍磊四村仪性堂门楼

    2.2 青砖门罩

    门罩是一种简单的门楼,常用于院落的门屋或正厅大门上方,主要作用是装饰和保护大门墙面少受雨水的侵袭,在样式上大多模仿清式木构垂花门或垂花牌楼;
    但由于砖材料抗剪性能不佳,其垂柱往往贴墙而设。

    也有一些门罩模仿地方牌楼的风格做法,如上海朱家角的席氏厅堂仪门(图2)。其门罩为青砖雕花而成,门罩下部两侧为方形垂柱,柱底为方形莲花头,柱内侧下部为丁头栱,丁头栱上方承雀替,雀替上方有额枋。额枋中部为包袱锦式样的龟背锦纹浅浮雕,上部有两根折柱;
    折柱中部为字牌位置,两侧为雕花装饰,上部为透雕砖檐枋,再向上是普拍枋。门罩顶下部是6 朵一斗三升重栱造,斗栱之间还有花板。斗栱上部有挑檐枋,其上部有青砖檐椽和飞椽;
    沟瓦为滴水瓦,盖瓦为盆唇瓦。仪门四处雕刻有喜鹊,与獾组合成“欢欢喜喜”“欢天喜地”,与梅花组成“喜上眉梢”等,另有海棠、牡丹、仙鹤、云纹和鹿等象征富贵吉祥的图案。

    图2 上海朱家角镇席氏厅堂仪门

    混水做法砖门头见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永阳镇大夫第正门(图3),样式为两垂柱三楼砖门头。该门头有逐级3 个叠涩出挑的砖垛,上部为瓦顶,中部两个垂柱已经适当简化;
    垂柱下部为月梁,上部为两道额枋。门头主体白灰饰面,柱枋涂色为粉红色。

    图3 江西吉安永阳镇大夫第门头

    2.3 青砖影壁

    传统民居中的影壁是一种装饰性墙体,根据形状划分有一字影壁、八字影壁和座山影壁等,各类影壁中的“仿木构”手法运用非常广泛。影壁位置一般在大门正对面,常见的有院内和院外两种,还有一种不常见的八字影壁分别位于大门两侧。以座山影壁为例,其形制有悬山影壁、硬山影壁和平台影壁。其中,前两种分别是对木构架悬山建筑和硬山建筑的模仿,而平台影壁是对硬山搁檩建筑的模仿。影壁高度及梁枋厚度以当地青砖厚为模数,壁心以当地方砖对角线为模数。

    如山西晋城高平市苏庄村某宅影壁(图4)为青砖悬山影壁,下碱为须弥座,墙身为梁柱一间,柱下有一砖厚磉石,柱顶为一砖厚额枋;
    额枋上部有两朵柱头斗栱和补间斗栱,其中华栱高度就是青砖宽度,壁心为磨砖对缝的龟锦背纹样,四角有岔角花。壁顶较简单,为圆椽上部铺设简单的青砖,影壁中轴线为椽当。

    图4 山西晋城苏庄村某宅影壁

    又如该市原村乡良户古村影壁(图5),其壁座为须弥座,壁身中部为方砖磨砖对缝墙壁心嵌中心花,两侧为撞头,且壁心四周有岔角花。撞头上部两侧有垂柱,垂柱下端有垂花头,前方为麻叶梁头,垂柱上部有雀替,顶部为额枋;
    壁顶两侧为博缝板,中间飞椽,飞椽上部有猫头、滴水;
    筒瓦上部为挡沟瓦,挡沟瓦上部为正脊,正脊两侧为兽头。

    图5 山西晋城原村乡良户古村影壁

    3.1 仿木窗子

    仿木的石窗或铁石混合窗大多为不能开启的直棂窗,棂条竖向排列如栅栏,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窗子做法,最早见于画像砖和陶屋明器中。棂条断面呈正方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种,其中,三角形断面的又称为破子棂窗。直棂的根数多为奇数,最少为3 根,且一般以2 根为单位增减。仿木直棂窗由于防火和耐候性能良好,常应用于外墙窗,尺度一般不大。

    如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路口镇湖塘村的某宅石窗(图6),由当地青石透雕而成,窗棂为正方形,共计5根,尖角朝外;
    且窗棂宽度及窗棂之间的空隙大致相当。

    图6 江西萍乡湖塘村某宅石窗

    再如,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某宅铁石窗(图7)。该窗窗框为当地红砂岩,且窗框同时又具有窗洞口过梁作用。铁制窗棂有7根,窗棂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搁置方式为直角向外,斜边在内;
    且棂条直接插入中部一道扁铁。

    图7 江西吉安燕坊村某宅铁石窗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复杂的花窗,窗户的纹样有“卍”字、“福”字、双喜、“寿”字等(图8);
    窗户的形状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如图8(c)的正方形双喜石窗由一块石材透雕而成,其方形窗框内侧浅雕1 个方形纹线,寓意内部是仔屉;
    内部的双喜字则为龙纹样精美的浅浮雕。

    图8 较复杂的花窗纹样

    3.2 仿木博缝板

    屋盖悬山出挑的目的是保护下部木板或夯土墙少受风霜雨雪等恶劣气候侵害。悬山檩条外部常常使用木博缝板保护檩条[7],属于牺牲性保护的一种。历史上,唐、宋、元时期的民居山墙形式以悬山居多;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砖的大量生产,在民居建筑中砖砌硬山墙面逐渐成为主流,悬山中的博缝板做法也逐渐融于硬山,且后期在南方地区发展出风格各异的马头墙。中国南北方硬山民居博缝的做法具有明显差异,如:河南省焦作市苏家作乡寨卜昌村民居中的博缝板凸出墙面约8 cm,为青砖侧立砌筑,端部有龙头砖雕(图9);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南安乡哲山村某宅的博缝板为1 个斗砖高度的白色带,也称为“粉斗”(图10);
    而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镇一村的某民居山墙博缝是一条宽40 cm 左右的黑色墨带(图11)。

    图9 河南焦作寨卜昌村某宅山墙

    图10 江西新余哲山村某宅山墙

    图11 广东中山镇一村某宅山墙

    3.3 门过梁石

    门簪是民居中的大门构件,安在大门的中槛之上,通常有2 个或4个,形状有圆形、四边形和六边形等多种,作用是作为销钉将连楹固定在门框上。在江西省吉安市,常会见到一种门簪和门过梁结合的地方做法,非常有特色。如该市泰和县万合镇梅冈村某宅大门石过梁(图12)的两个门簪采用剔地突起雕法,门簪中心为八卦“乾坤”字样,排列方式为左乾右坤;
    中部为减地平钑式样的包袱内锦纹,两侧是卷草纹样。又如该市泰和县新圩镇田北村某宅大门石过梁(图13)中部采用包袱锦纹样,在六边形框内部写“福、禄、寿”三字,周边环绕卍字不到头纹样,取义“万福、万寿、万禄”;
    两个门簪则采用剔地突起式样麒麟献瑞。

    图12 江西吉安梅冈村某宅大门石过梁

    图13 江西吉安田北村某宅大门石过梁

    根据《营造法式》中记载,影作是彩画作在不用补间铺作的栱眼栱分位画出人字栱等形象。在墓葬建筑中,因为设计、材料、环境上有局限,建筑的细部无法全部复制,于是在墓中绘制壁画作为补充,常用绘画来表现建筑格局、建筑的梁柱、斗栱、人字栱构件,甚至有的表现门阙等,这类现象在民居建筑中也有一定量存在。

    4.1 构架壁画

    构架壁画共有两种。一种是横架,如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大陈镇凰升堂一木厅,其正厅明间采用插梁式木构架,边间采用硬山搁檩,山墙抹灰后采用白灰饰面;
    并在上部对应的部位用黑色绘制出柱础、柱子、冬瓜梁、花机、虾公梁、梁纱帽、斗栱等木构件(图14)。这类案例还见于江西省吉安市冈山市厦坪镇菖蒲村,区别在于后者的竖向柱子采用黑色,而横向枋木使用桔红色(图15)。另一种是纵架,如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倍磊四村仪性堂正厅背面的壁画(图16)。该厅后檐柱采用砖墙承重,在背立面用黑色绘出柱子、梁枋、插栱以及补间铺作采用的黑绘一斗三升重栱造意向图案。

    图14 浙江金华义乌凰升堂一木厅正厅右墙壁画

    图15 江西吉安菖蒲村某宅明间壁画

    图16 浙江金华义乌倍磊四村仪性堂正厅后墙壁画

    4.2 门楼壁画

    在江西省吉安市的独栋天门式民居中,进入明间大门进门后的墙壁被称为“唯屏”,其上常常绘制模仿当地一种用于祠堂大门或内院的“喜鹊归巢”牌楼(图17)。再如江西吉安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某宅的唯屏彩画(图18),整幅壁画素雅大气,主体采用墨线绘制,边间月梁下部略施桔黄色,式样为四柱三间三楼,绘出柱子、月梁、字牌、瓦屋面、花栱等构件,其中花栱采用简化画法。

    图17 江西吉安独栋天门式民居中的“喜鹊归巢”牌楼

    图18 江西吉安金滩镇燕坊村某宅唯屏彩画

    4.3 窗壁画

    另外,在江西省吉安市独栋天门式民居中,明间常采用木构架,偏间采用硬山搁檩。在后期营造的民居中也有明间用砖墙代替木构架的做法,有些讲究的民居会在明间前厅两侧的墙壁上绘制木窗式样,寓意周边为厢房。如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螺溪乡爵誉村某宅明间前厅的“木构窗”壁画(图19),为白墙黑绘,窗的尺度和抹数与木窗相同,但窗心和上下花板有适当简化。

    图19 江西吉安爵誉村某宅明间前厅的“木构窗”壁画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仿木构”现象可见于砖、石、铁等多种建筑材料。在一个地域中,“仿木构”和“非仿木构”做法常同时存在,而“仿木构”往往代表了一种较高的审美艺术水平。“仿木构”现象普遍存在于以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圈、长江流域的吴楚文化圈、岭南文化圈为代表的的汉族文化地区及受其影响的少数民族地区。据笔者调研,仿木构影壁、博缝板做法可见于全国大多数汉族地区的砖石建筑中;
    “仿木构”石窗、门簪则多见于石材产区;
    仿木构门楼常见于长江中下游的赣、鄂、皖、苏、浙、沪等省市;
    而仿木构壁画主要见于赣、浙两省。

    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砖、石、铁“仿木构”是对建筑材料的质地、形式、物理性质和营建方式等属性移花接木式的显性转换,也是人们对建筑材料感知的潜移默化移植式的隐性转换,使得原本属性偏冷的砖石材料具有了木质的温适性特征[8]。“仿木构”作法包括仿官式建筑做法和仿乡土建筑做法两种,其结合自身材料特点,吸取木作的形制与工艺特征,包括程式化的梁枋或构件形制、小木作做法和仿木构壁画等类型。“仿木构”现象兼具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属性,属于营造技艺整体性研究的组成部分[9],对当今的建筑装饰和设计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影壁木构民居民居摄影中华民居(2022年1期)2022-04-12民居书画中华民居(2022年1期)2022-04-12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别扭的影壁数学小灵通·3-4年级(2021年9期)2021-10-12民居智库中华民居(2021年2期)2021-05-24民居摄影中华民居(2021年6期)2021-02-14木构的味道现代装饰(2020年10期)2020-10-28老北京建筑里的影壁旅游(2020年6期)2020-07-17影壁中华手工(2020年5期)2020-04-20门口有道墙动漫界·幼教365(中班)(2020年3期)2020-04-20
    相关热词搜索:探析民居中国传统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