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科技创新管理模式探索与研究文献综述

    科技创新管理模式探索与研究文献综述

    时间:2023-04-08 14:40: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孙春毅

    (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8)

    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国际局势变化等的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日益加剧,倒逼各国加速经济转型的步伐,在科技创新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生产力在国家竞争力、软实力及综合国力中的占比不断增大。我国目前已迈入经济新常态及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创新驱动力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也对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管理的正向效应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科学系统地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体系,擘画了人类“科技—命运共同体”的蓝图,针对当前创新管理体制与模式难以适应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需求的现状,提出了国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系统工程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最关键的就是要加快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1-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因此,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科技创新管理模式成为重中之重,如何通过该领域的研究与探索,激励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社会各界的研究热点。

    科技创新本身就是一种范式,尽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由市场主导的自由过程,而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也不受规则和具体计划的约束,但大量研究表明,由市场和企业等创新主体主导的科技创新往往存在盲目性,缺乏完善的流程与规划,造成资源的浪费及创新能力的损耗。基于此,探索与研究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存在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分析了科技创新管理模式的内涵和类型,并对科技创新管理模式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建议与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优化各主体的科技创新管理模式、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探索提供理论基础。

    1.1 内涵演变

    科技创新是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是通过打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活动要素并实现深度合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科技创新管理则是组织资源,用以创造知识和产品的过程,它使创新主体更有效地利用知识和现有资源进行学习和创新,是为创新主体创造价值的关键。从对技术创新进行管理的理论体系形成至今,相应的技术管理方法与模式不断增加、科技创新管理模式的内涵也随之不断丰富。传统的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关注科技创新本身的技术性、强调科技创新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为支撑,将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管理的主体。随着创新技术发展进入瓶颈期,正向效应处于边际递减状态,负外部性增强、对资源配置的需求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管理模式逐渐发展为强调科技创新的合作性,纳入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平台等多元化主体,政府服务为支撑、市场发挥决定性和导向性作用的系统性观念[3]。此外,对科技创新进行管理的范式需与特定的经济水平、文化背景、政治背景、社会条件、生态环境、战略方针、科技水平等相适应,并随之动态调整和演进[4]。

    1.2 模式类型

    随着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内涵的完善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认同科技管理过程对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良好的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可以鼓励创新,帮助创新所需的知识和技术在各创新单位、组织和主体中传递,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优化资源的配置、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降低成本,实现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5]。规划和实施科技创新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创新主体更好地进行创新决策,形成竞争优势。这决定了停滞固化的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需要在新的理论视角和管理理念下进行研究和探索。因此,实践过程中的科技创新管理模式逐渐变得多元化,相应的理论类型也不断发展完善。结合时代特点,专家学者们逐渐引入生态系统观念、大数据技术背景等,构建了中小企业模式、生态体系模式、大数据技术模式、多维矩阵模式等模式类型。科技创新管理主要模式类型见表1。

    表1 科技创新管理主要模式类型

    2.1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对科技创新管理及其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探索,理论成果发展至今已较为丰硕。童星和马圣平(2002)[6]梳理归纳了国内外著名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认为哑铃形或铁锤形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适合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刘颖和王柯敏(2009)[11]比较分析了美国、日本及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高新技术产业选择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对策和建议。郭英等(2011)[12]分析了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在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层面的理念、目标及有效探索实践。杨春雷(2013)[13]提出了科技创新管理的五大要素,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评价5个方面对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并据此提出了科技创新管理模式的选择途径。杜莲珍(2014)[14]从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视角入手,借助信息化建设提出高校创新管理模式。靳楠(2015)[15]分析了科技创新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政策的角度研究了科技创新管理模式的载体。谭河清等(2015)[8]以孤东采油厂实施的“点、面、体”科技创新管理模式为案例,提出“把控项目管理节点、分层管理技术攻关、立体推广技术成果”的模式提升科技效率。吴宜灿和FDS团队(2017)[9]以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所为蓝本,介绍并分析了基于团队协同的三维矩阵创新管理模式,并通过其实施的实际成效验证了该模式在整合资源、实现战略目标方面的优越性。夏梦蝶等(2017)[16]借鉴了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的创新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对中核集团核创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陈劲等(2019)[4]提出了意义导向的科技创新管理模式,通过目标—需求—系统三维一体的逻辑对该模式进行了框架分析,并进一步通过3个设计案例,论述了该模式的设计思路与落地方法。王婧倩等(2020)[17]分析了传统的“相马模式”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代“赛马模式”的优势,并据此提出转变科技创新管理模式的对策建议。陈超鸿(2021)[3]在科技管理中引入创新生态观,提出构建科技项目生态体系、加强开发与合作、主体平台多元化、政府支持与市场导向结合等策略,对科技管理的模式进行优化和发展。冯斌等(2021)[10]以胜利油田的“基层—专班—专家”三位一体科技创新管理模式为案例,论述了该模式的成效和优势,并提出优化建议。杨乐和牛雪莹(2022)[18]以上海临港新片区为研究对象,针对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存在的局限,结合大数据技术与BP神经网络方法,构建了具有高速信息流通、丰富人才储备、管理智能化特征的科技创新管理新模式。

    2.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相关研究起步较早,围绕不同行业、不同背景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DANIEL等(2011)[19]对房地产行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MGIT)进行了研究,通过“创意的确定—项目的开发”双流程优化技术创新的管理,并通过墨西哥市场开发住宅建筑作为案例,验证该模式的有效性。XU和XIAN(2013)[20]根据西部资源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具有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协调性的特点,将创新能力分为自然资源获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整合能力,并将三者结合起来,提出了3种类型的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基础技术创新管理模式、能力结合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战略规划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并探索了这3种模式的优化路径。CHEN(2014)[7]在公共治理理论视角下,运用多层次和多中心治理理论、整体和分散治理模式,在分析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探索和构建科技创新管理模式的框架和运行机制,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氛围,促进中国科技创新管理模式的发展奠定基础。ROMERO HIDALGO等(2021)[5]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发布的创新管理模式,并对其经验成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创新管理有利于促进组织的创新;
    此外,通过案例研究和李克特量表评估的方法,使知识和技术创新的管理模式适用于大学领域,以期更好地利用资源提高技术产出效率。TERáN-BUSTAMANTE等(2022)[21]建立了影响技术创新管理创造价值的关键因素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模型,通过贝叶斯网络和机器学习技术分析龙舌兰酒行业的科技创新管理,研究结果表明,知识管理、销售和市场营销、组织和技术架构、国内和国际市场等是创新和技术管理的最相关因素,而不是研究和开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创新和技术管理新模式,可以使低技术行业公司优化管理决策,在创新中形成竞争优势。

    3.1 现有理论研究探索的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已有众多学者对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和体制的相关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现有的理论研究探索的模式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以企业或科研院所为主要创新主体,企业和科研事业单位按照政府主导方向进行合作和成果转化,主体单一、合作性较差,这便导致各主体之间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企业及科研单位照单办事,丧失了自身作为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无法体现自身的技术优势与创新思维。

    (2)模式构建的运行体制不灵活且缺乏自主性,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模式构建的过程中,过度强调政府的指导作用,政府与企业以及其他研究机构没有形成高效的互动和有效的合作机制[7],这种不科学的合作机制,导致了其他合作主体的积极性无法得到保证,真正顺应市场、顺应现实的科技创新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满足。

    (3)这一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多是侧重于理论研究,如重点关注管理制度、创新体系、科技能力等相关领域,缺乏结合科技发展现状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导致有关理论研究存在与实际脱轨、难以落地等问题。

    3.2 科技创新管理模式探索与研究的未来方向

    (1)在模式构建研究领域,扩充研究的主体,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及行业协会等平台纳入同一机制,建立多主体协同合作的创新模式,同时,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将相关的院校、企业等主体结合起来。这种合作模式的创新,将进一步有利于企业拓宽研究渠道,更加充分利用科研院所、政府等配套的相关研究资源,而研究机构也可以在这个模式中,根据各方的需求进行自身研究方向的创新,使得研究内容更接地气,研究成果能落地。这就需要各方之间保持稳定的交流沟通渠道,进行联合研究,形成利益共同体,将人才优势用到“刀刃”上。

    (2)在运行机制研究领域,针对各行业已有模式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升模式运行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将动态调整和适应性原则纳入模式构建和运行的全过程。动态调整意味各行业要重分研究自身的行业特色,理清现实存在的问题,针对模式上可能存在的问题能及时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具有时效性。适应性原则意味着要从各行业的实际出发,针对各行业创新管理模式的特点进行有本行业特色的调整,这点在实践中尤为重要,因为很难会有一种普适性的创新管理模式,但是在日常科技创新管理实践中,存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生搬硬套的现象,因此管理模式的研究要进一步体现适应性原则,充分考虑各行各业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扩充探索和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实证方法。面对科技创新模式的多样性特点,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将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融入模式的探索发展过程中,充分借鉴各研究领域的新思想、新理论,将其与本学科的研究内容结合起来。同时,采用适当的实证方法验证模式运行的可行性、有效性及效率产出,比如李克特量表、计量模型、指标体系评估等,帮助理论模型更好地落地。

    猜你喜欢主体科技管理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中国自行车(2018年9期)2018-10-13科技助我来看云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7年9期)2018-03-15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7年4期)2017-06-30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6年6期)2016-08-19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6年2期)2016-05-17“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5年10期)2016-01-20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相关热词搜索:科技创新管理模式综述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