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高中语文教学中使动用法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使动用法研究

    时间:2023-04-09 10:1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赵婷婷 吕 佳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的一种具体体现,在初高中文言文阅读与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深入了解使动用法能够帮助学生降低阅读文言文的难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动现象中,谓语位置动词性词语居多。通常情况下,在分析和辨别动词使动用法时,一般会考虑句子中是否出现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现象。不及物动词后面直接跟随宾语时,考虑不及物动词发生使动。但是,当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时,其使动用法的分析和理解就需要从语意和主谓关系上加以辨别。谓语位置除了动词外,有时还会出现名词和形容词做谓语发生使动的现象,尽管这种现象较动词做谓语发生使动出现的频率要少,但是在使动用法中仍然占据重要位置。同样的,名词做使动谓语和形容词做使动谓语的判断也应从语意和主谓关系两方面进行考量。

    使动用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与考查中占有重要地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语文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词的活用,注意辨析文言词语在不同文章中的词义和用法[1]。由此可见,课标对学生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法和语用的差异进行理解辨析是有一定要求的。使动现象作为古现汉在语法和语用差异上的一个方面,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相应的,在高中学业质量水平测试的考察频率上也有所体现。本文通过2019—2022年这四年全国高考试题卷中使动用法的考查情况的总结与归纳,进一步论证其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考中对使动用法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翻译理解、断句判断等方面。试题中出现的翻译理解题,例如:

    2022年高考全国卷Ⅱ中考查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其中“激扬”译为“使......激奋昂扬”。同样,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也考查了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其中“纷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扰乱”。学生如果不能掌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那么对原文整体意义的理解就会产生偏差,从而出现答题困难的现象。2021年高考全国卷Ⅱ通过词意的判断考查了学生对使动用法的掌握情况,学生需要理解原文“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中“清”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祖逖”为主语,应为谓语动作的发出者,但实际上宾语“中原”才是谓语动作的实际发出者即“祖逖使中原清明”。2020年高考全国二卷中断句选择题考点的设置就考查了学生能否通过理解使动用法进行断句,题中需要学生分析“即出民抵吏罪”中“出”是发生了使动后,其主语由原本的宾语“民”来承担,以此判断应在“民”处断句。

    在一般语序中,主语是谓语动作的发出者,宾语是谓语动作的承受者。但是,在古汉语中常会出现谓语动作由宾语发出的特殊现象,这种现象即被称为谓语的使动用法。使动现象中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名词用作使动词,这是指在文言文语句中谓语位置是名词性。名词性用作动词性时,句子中的宾语成分成为这一名词性词语所指称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性词语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徐孺下陈蕃之榻”中,方位名词“下”发生使动,译为使……放下,即徐孺使陈番为其放下榻具。在这里方位名词“下”因动作发生主体的变化而发生使动,作为支撑动作发生的方向而出现。

    (二)动词用作使动词,这是一种特殊现象,它需要与正常主谓形式加以区分。在一个句子中谓语位置的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后通常不可以直接带宾语,而在文言文语句中常出现不及物动词后带宾语的现象,《马氏文通》中指出“凡诸所内动者转为外动者,皆有止词系其后焉 。”[2]这里的内动者即指不及物动词,外动者即为及物动词,即不及物动词转变为及物动词后才可直接带宾语。那么当不及物动词转变为及物动词接宾语后在结构形式上与一般动宾结构一致,但是在语法意义上就转变为兼语式。也就是谓语动词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产生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字本是不及物动词,在这里发生使动;
    及物动词带宾语动词发生使动的现象较难辨析,因其具有“主语+谓语+宾语”的形式,所以它与正常语序在句子成分及位置顺序的排列上是一致的。辨析谓语动词是否发生使动时,就要考虑谓语动作的发出者是宾语还是主语,如果动作发出者是宾语,即谓语动词发生使动,那么“它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兼语式的内容。”[3]

    (三)形容词一般是作为中心语前的定语出现的,对中心语起到修饰和限定的作用。又或者是在主语后充当谓语成分,用以表示主语的性质或者状态,通常情况下不带宾语。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常出现形容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3]。例如:“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中,形容词“安”发生使动,译为使……安,即使其安心,“安心”这一形容词所表示的状态是由代词“之”所指代的主体发出的。

    使动用法作为一种较为典型的词类活用现象,在教材中很少有集中体现。《苏武传》选自普通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十课,这篇课文中共有九处使动用法,学习提示将其作为重点学习目标。因此,现将《苏武传》这篇课文作为主要篇目,进行简要分析。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分析

    1.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2.单于愈益欲降之。

    3.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4.王必欲降武。

    5.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6.且单于信汝,使决人生死,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苏武传》中出现的使动词均为及物动词,对其使动词的分析应从语意和主谓关系两方面来进行。

    例句1、2、3、4、5都是“降”字的使动用法,“降”作为及物动词,后面可以直接带宾语,发生使动时,句法结构不变,语法意义发生改变。如例句1中,主语是“单于”,谓语是“降”,宾语是代词“之”,即前文提到的汉使者。但实际上,谓语动作的发出者是“之”代指的汉使者,“降”译为“使……投降”。整句话翻译为,即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该使他们都投降。例句2中,主语是“单于”,谓语是“降”,宾语是“之”代指的苏武,投降的动作是由苏武发出,即“单于更加想要使苏武投降。”例句3中主语是“单于”,谓语是“降”,宾语是苏武,这句话中表达的意思为“单于想借机使苏武投降。”例句4中,主语是“王”,谓语是“降”,宾语是“武”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不是单于投降于苏武,因此谓语投降的动作实际上是由宾语苏武发出的,即“单于一定想使苏武投降。”例句5中,主语省略,谓语是动词“降”,宾语是代词“之”指代的汉使者,这句话应理解为“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应该使他们投降。”

    例句6中,主语是人称代词“汝”,谓语是及物动词“斗”,宾语是“两主”。“斗两主”即为使两主斗,这句话翻译为“而你却不居心于平允,主持公正,反而想使汉皇帝与匈奴单于互相争斗。”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析

    1.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2.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3.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例句1中,“屈”和“辱”是形容词充当谓语,宾语是“节”和“命”。即“屈”的对象是“节”,“辱”的对象是“命”。这句话理解为“使节操受屈,使使命受辱,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去呢?”

    例句2中,谓语是形容词“苦”,宾语是代词“自”,这里出现了宾语前置情况。汉语句子中,通常是主语+谓语+宾语的形式,但是在古代汉语里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情况,即宾语出现在动词前面。这种结构是有条件的,总的条件是:这个前置的宾语必须是一个代词[4]。这句话理解为“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一样短暂,何必长久地使自己受折磨。”

    例句3中,谓语是形容词“膏”,宾语是“草野”。即“膏”的对象是“草野”,这句话理解为“白白用身体作肥料使草地更肥沃。”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苏武传》中出现的使动现象主要有及物动词做谓语和形容词做谓语这两种情况。当谓语是及物动词或者是形容词时,对谓语是否发生使动要结合上下文的语意和语境来判断谓语动作的发出者究竟是主语还是宾语,如果动作的实际发出者是宾语,那么谓语在语法意义上就是发生了使动。

    在古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做谓语的形况也很多,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为不及物动词,主语是“臣”,这句话应为“臣使之活”作为不及物动词“活”后面是不能直接带宾语的,当不及物动词带宾语,那么宾语一定是施事的,也就是符合使动用法的特征。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是非常常见的语法现象,不同性质的使动词对句子的语法意义有很大影响。《苏武传》中出现有形容词做使动谓语和及物动词做使动谓语这两种情况。当形容词做使动谓语时,宾语受谓语影响呈现的是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当及物动词做使动谓语时,宾语受谓语影响表现的是谓语的动作。

    使动用法是上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文言现象,对于使动词的判定,首先结合上下文语意判断谓语动作的实际发出者是句子的主语还是宾语。若宾语是谓语动作的实际发出者,那么就考虑谓语动词是否发生使动。其次,要根据谓语的词性,判定其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亦或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再根据谓语词性的特征进行进一步分析。综合以上观点,对于使动现象的判定基于上下文语意和主谓关系是最有效的方式,普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使动用法现象。

    猜你喜欢苏武及物动词动用苏武庙十几岁(2022年23期)2022-08-22基于波前快速推进法的页岩气储层动用预测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2期)2016-12-01苏武:七千个日日夜夜的坚守红土地(2016年7期)2016-02-27苏武守节儿童故事画报(2015年8期)2016-01-27致密砂岩油藏流体赋存特征及有效动用研究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3期)2015-04-16白龟山水库动用死库容应急供水研究中国水利(2015年9期)2015-02-28《苏武传》说课稿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年9期)2014-02-28Swagger:气场压人英语学习(2009年7期)2009-08-05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与区别第二课堂(初中版)(2009年12期)2009-01-18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s 1~6复习小结中学生英语·阅读与写作(2008年4期)2008-12-22
    相关热词搜索:用法高中语文研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