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鲜明特质与实践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鲜明特质与实践遵循

    时间:2023-04-09 13:50: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洪向华,李梦珂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9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既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历史发展过程,又是将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转化为具体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
    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既汲取了人类文明发展成果,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立足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殊历史方位,系统回顾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脉络,科学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深入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遵循,有助于更好地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共识、坚定“四个自信”,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指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和巨大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指引,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国发展实际、符合广大人民需求的巨大成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把握发展态势、锚定发展目标,从明确“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到“小康之家”“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再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十五年”的战略安排,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逐渐清晰、路径更加明确,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自觉和文明自觉,丰富了人类社会文明样态。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启了通向现代化现实道路的探索

    鸦片战争的爆发唤醒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救国热情,掀起了数次向西方学习的浪潮,从追寻器物现代化、到模仿制度现代化再到探寻文化现代化,都未能带领中国走出困境,究其根本,就在于没有清醒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立足中国具体实际。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符合国情的现代化之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2](P534)深刻把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民族独立的紧迫性,以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为目标,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政治统一、创造了稳定环境。中国共产党人聚焦于现代化的目标指向,明确提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3](P146)随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政治报告时再次强调,“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4](P1081)这一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迈入了现代化建设自主探索的轨道,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富有原创性和启示性的思路。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目标

    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并走向现代化,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事业。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就认识到现代化对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性,致力于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随着现代化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是毛泽东在研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认识到的:“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5](P116)1964 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向全国人民发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6](P439)的响亮号召。但由于历史的曲折,现代化建设在这一时期历经起起落落,“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未得到很好的实施,这也反映出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忽视了中国的实际现状,缺乏对现代化发展深入、全面、科学的思考。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辟了通向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带领中国现代化发展摆脱困境,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开辟了契合时代潮流、符合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在谋划和考量现代化发展规划时,邓小平鲜明提出了“适合中国情况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7](P163)找到了通向现代化的正确道路。1979 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用“小康之家”[7](P237)形象地描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状态和发展要求。1980 年,邓小平进一步强调现代化的均衡发展:“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7](P250)1982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8](P94)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此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国全面展开。在党的十三大中,首次以党的代表大会的形式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9](P211)并部署了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五大基于实践发展,进一步规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三步走”战略,并第一次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科学发展理念和战略规划指引下,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带来了飞跃性发展、积累了原创性经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回应中国现实问题,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新目标新安排新部署,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特征、本质内涵、战略安排、根本目标以及重大原则等,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现代化理论,开辟了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新道路,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立足新阶段,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是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清晰地描绘了实现现代化的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阐述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和实践规划,突出了现代化在治国理政进程中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10](P5)的现代化发展远景目标。党的二十大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作为当前和今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指路定向、擘画蓝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巨轮一往无前。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就在于其聚焦中国场域、突出中国主体性,坚持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坚持现代化发展理念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坚持现代化发展过程的价值性与制度性相结合以及坚持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整体性与重点性相结合,这些鲜明特质共同构筑了一种具有独创性、科学性、内生性、系统性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一)坚持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11](P123)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融通中,开辟了通向现代化的新道路,既符合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印证了世界现代化建设的普遍意义,又彰显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视域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个包含着深刻辩证关系的重大命题,具有对立统一的矛盾属性。”[12]现代化建设起源于工业革命,以追求资本积累、城市化、大众化、民主化、科技化等为标志,是一场推动生产生活、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领域变革发展的过程。世界各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呈现出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特征和一般规律。其一,各国的现代化无一不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为基本遵循。其二,“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进程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等。”[13](P34)中国的现代化作为一种外发型现代化,在追赶现代化大势的进程中,以世界现代化建设的普遍规律为基本遵循和现实参照。一方面,正确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变革生产关系,推进党和国家机构等上层建筑改革,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推进理顺机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并为之不懈探索。从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到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再到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对现代化的目标定位越来越清晰,对现代化的战略考量越来越科学。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指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是一切现实存在的事物遵循的基本规律之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从认识一般到识别特殊的辩证发展过程,在融会贯通现代化普遍共识的基础上,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民族形式。西方发达国家推进现代化,主要是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四化”串联式、顺序化发展,而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把发展基点和发展力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找到了“并联式”叠加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归宿,实现了文明超越和文明重塑,拓宽了通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世界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14](P776)实践已然证明,“并联式”现代化发展模式具有显著的优势,中国共产党人有计划、有目的、分阶段地用短短70 多年的时间实现“弯道超车”,赶上了发达国家200 多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历史性飞跃。

    (二)坚持现代化发展理念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15](P2)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深刻践行“两个结合”伟大实践中,使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真理光芒,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征程展现了新的生机活力。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6](P669)中国式现代化既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又面向中国实际不断丰富和创新现代化内涵。其一,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高度重视生产力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所起到的革命性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执政过程中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等战略规划。其二,马克思主义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全人类的解放作为无产阶级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在奋力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始终坚守初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号召全体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扎实推进整体富裕、共同富裕。其三,马克思鲜明指出,现代化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从孤立、封闭走向整体、合作。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世界历史视角,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搭建“一带一路”发展平台、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等新理念,以实际行动展现出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式现代化既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着眼未来不断完善和拓展现代化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17](P342)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不是依靠外力,而是要扎根于本民族特色,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补给,更好地激活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禀赋与实践自觉。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古代德治、法治、民贵君轻、天下为公、礼法并重、知行合一、大公无私、选贤举能等思想精髓的基础之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融入了“精神基因”。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高质量;
    在政治建设方面,积极推动构建多党合作的协商民主,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主体权益;
    在文化建设方面,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艺创作生产,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坚定文化自信;
    在社会建设方面,重视和改善民生问题,提出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等新方略;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创造地提出“两山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新理念。“两个结合”具有高度的逻辑契合性,将指导思想、传统文化、中国问题三者融会贯通、靶向发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凝聚思想共识、巩固价值基础。

    (三)坚持现代化发展过程的价值性与制度性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18](P50)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价值旨归,是追求全人类共同发展的现代化,在不断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建设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满足感。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马克思鲜明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9](P82)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先进性就在于不谋求自身特殊利益,谋求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一方面,在探寻现代化发展进程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坚守人民立场,追求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发展进步的引擎,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优化社会结构、调整利益关系,保障和完善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着力推进脱贫攻坚基础上的乡村振兴建设,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大程度上、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带领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秉承命运与共、“天下一家”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会走扩张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更不会给世界造成混乱。”[20]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是致力于全人类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中国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进步的一边,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积极推动大国间协调合作、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超越“零和博弈论”,奏响了“强而不霸”的时代强音。

    关于制度建设,马克思提出了“人民创造国家制度”的重要论断。中国式现代化是注重价值引领与制度保障相结合的现代化。“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7](P333)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引领下,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安排,注重坚持和完善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满足人民需求、提升治理效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朝着科学化、有序化、规范化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集中阐明了“中国制度”的13 个显著优势,“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21](P18)当前“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将价值理念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的显著优势,验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和必然性。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坚定制度自信,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目标继续阔步前行,必将创造出更多的中国奇迹。

    (四)坚持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整体性与重点性相结合

    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事业,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做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22](P102)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制定战略规划、确定战略部署,在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中不断开拓和推进的,这是我们的基本经验也是独特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两个大局”推进“五个文明”的整体性现代化。整体性思维揭示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关联性,“发展整体论”是当前中国发展的本质属性,与传统的“发展要素论”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从整体性视域出发,精准研判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现代化趋势,坚持系统、全面、可持续的基本原则,运用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方法,整体提升“五个文明”,更好地“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23](P831)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注重多领域多方面的现代化,更是各地区各民族的整体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同时我国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现代化进程不可能齐步走,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支持带动其他地区实现现代化。”[11](P47)进入“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关键时期,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整体性、长远性的战略思维,科学谋划、统筹布局,解决发展难题、重塑发展未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处理分析问题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中国式现代化注重战略规划,体现了以整体为目标的重点推进原则。我国发展战略的整体性并非均衡发展,混淆主次之别,而是基于我国发展条件、发展任务和发展目标的转变,适时调整现代化建设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方法论,注重抓好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高质量发展从狭义角度来看,是资源要素利用效率、产品品质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从广义角度来看,高质量发展不单单是对经济领域的要求,而应考虑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迈入新的历史征程,中国所追求的高质量发展不是单纯地注重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而是以质量和效益为发展的首要目标,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增长动能的转换,不断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相统一的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铿锵有力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搞好这5 年的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24]当前,我国正处于奋力开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必须立足发展实际、把握发展态势,在实践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境界。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最大优势。“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根植于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25](P222)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事业,党的领导发挥着领航掌舵的重要作用,前进道路上,必须坚定党在统筹协调、凝聚力量、全面规划等方面的独有优势。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是要在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上下功夫。党的二十大着眼于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将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前进路上必须牢牢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推动现代化建设朝着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前行,必须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要增强政治意识,从政治高度思考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并将政治立场、政治意识、政治站位贯穿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方方面面。党的领导是系统、全面、整体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自上而下、整体推进,实现从思想、政治上的认知统一到工作、行动上的步调统一,不断坚定立场、增强定力。三是要建设一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新时代党的领导干部培养必须以心怀“国之大者”的使命感,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责任感为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指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问题是关乎国家、民族、政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22](P36)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开创出来的,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必将取得更大成就。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是要注重理论武装、加大理论宣传、强化理论引导。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严密逻辑、重大意义,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宣传新思想新理论,引导干部群众将“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谨记于心、付诸于行,深刻领悟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切实增强对这一思想的认同和维护,坚定理论自觉、增强理论自信,更好地发挥党的指导思想凝心聚力的磅礴伟力。二是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党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发展要求,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把发展基点、发展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篇章,更好地坚定“四个自信”、把握历史主动。三是要与时俱进地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为指导,创造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两个结合”的理论力量为实践赋能,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相互激荡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治中增强参与感、在共享共赢中提升获得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健全民主权利运行的各项体制机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各项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党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民群众来开展,制定各种方针政策时要切实考察人民群众的实际诉求,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全体党员干部要做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各项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贯彻群众路线,聚焦老百姓关切的现实利益问题,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三是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制定制度、遵从制度是保障民生工作的关键所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不断完善制度设计、规划制度安排,努力营造保障公平、捍卫底线的制度环境,构建层次分明、职能明确、系统完备的制度格局,使人民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动力之源。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我们前进路上必须牢牢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未来五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推进改革朝着更大力度、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方向前进。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必须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刻认识新征程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和完善改革的方针策略,着力解决“痛点”“难点”问题,确保改革措施对准现实问题、补齐发展短板、增强改革实效,切实将解决问题作为目标指向,贯穿改革发展全过程。二是坚持系统观念,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标准,推动改革方式方法的不断优化。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必须立足全局视野,加强改革的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下好改革“一盘棋”,打出改革“组合拳”,为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合力。三是要坚持中央顶层设计与基层摸着石头过河“两条腿”走路,站稳人民立场,汲取人民智慧,不断深化改革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地方政府和基层群众大胆创新与实践,不断摸索基层试点经验;
    同时,中央也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统筹作用,注重顶层设计和长远谋划,及时将具有示范意义的地方经验与做法推广到全国,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五)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11](P80)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目标,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必将长期存在且错综复杂,必须不断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一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斗争的方向、立场、原则。新时代开展伟大斗争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进方向,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着眼点和落脚点,以树立底线思维为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则,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团结一心同各种风险挑战作斗争。二是要注重策略方法,讲究斗争艺术。新时代开展伟大斗争必须原则坚定、策略灵活、审时度势,把握时、度、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合理选择斗争方式、及时调整斗争策略,以顽强的意志、高超的方法,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不断取得斗争的新胜利。三是要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中增强斗争本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理论培训,不断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
    注重对领导干部的政治历练,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强化对领导干部的实践锻炼,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有理、有据、有力的斗争,在重大斗争中经历磨难,在攻坚克难中增长胆识和魄力,选拔任用有斗争精神、斗争经验、斗争本领的领导干部,掌握进行伟大斗争的主动权,将斗争精神、斗争经验、斗争本领融入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取得新胜利、创造新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边疆治理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1期)2022-03-16中国式民主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自贸区建设再出发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人大建设》伴我成长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保障房建设更快了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中国式教育的“逆袭”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中国式性感舒适广告(2008年9期)2008-09-22
    相关热词搜索:演进特质鲜明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