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从生涯辅导视角浅析“00后”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

    从生涯辅导视角浅析“00后”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3-04-09 16:2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丁 青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招生就业中心,云南 昆明 650033)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高职大学生面对的就业竞争越来越大,由就业带来的心理问题导致学生违约、离职现象也比较突出。这些现象折射出高职学生就业心理日益复杂和多元化。各种促进就业的方法和措施层出不穷。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覆盖到大一学生,让学生对职业、人生、价值等生命理念有深入的思考,为今后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就是主要举措之一。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有很多,尤以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被业内广为认同。大学生可以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MBTI职业性格、特质因素理论、施恩职业锚等理论来对未来职业进行深入的探索并作出选择。在多年来的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和咨询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就业困难不是能力不够、求职技能差的问题,而是与学生人格特质、求职心理有关,导致其职业定位比较模糊。因此,本文尝试从生涯教育和生涯辅导的视角,分析“00后”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以及求职困惑和心理问题,同时探讨有利于完善人格、帮助其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生涯辅导对策。

    生涯概念源于西方,字面涵义是疯狂竞赛的精神,如同在马场上驰骋竞技,隐含有冒险、克服困难的精神。国外学者对生涯有不同的解释,韦伯斯特(Webster,1986)认为生涯是人一生职业、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总称,即个人终身发展的历程。舒伯(Donald Super,1976)认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统合了人一生中有序发展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个人对工作的投入而表现出的自我独特的发展形式。舒伯的生涯发展观突破了对生涯的认知局限,生动形象地把生涯描绘成更为立体的彩虹,从横贯一生的生活广度上划分为成长(14岁以下,相当于儿童期)、探索(15~24岁,相当于青春期)、建立(25~44岁,相当于成人前期)、维持(45~64岁,相当于中年期)和隐退(65岁以上,相当于老年期)5个阶段,而大学生正处于生涯发展的探索期;
    纵贯上下的生活空间依次代表着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和退休者9种角色,不同角色的交互影响,塑造出不同的生涯模式。帕森斯在帮助年轻人作职业选择时,提出特质因素论,认为职业选择有3要素:了解自我,了解职业相关特质和因素,整合自我和职业的关系并进行匹配。施恩的职业锚理论,是指当人们在选择职业和发展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就是当一个人不得不作出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职业锚理论包括技术/技能型、管理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创造型、服务型、挑战型、生活型8种类型。

    生涯辅导的概念:在生涯辅导一词出现之前,就业指导已被广为熟知和应用了,就业指导注重人与职业的匹配,而生涯辅导在事业、学习、生活的内涵和外延上都极大丰富了职业指导的内容。美国学者麦克丹尼尔斯认为,生涯辅导是依据一套系统化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的协助,引导个体探究和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自己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我国台湾省学者冯观富认为,生涯辅导是“协助个人建立和发展一个整合的自我概念(包涵职业自我),将此概念转化为实际的选择和生活方式,以达到自我生涯发展的目标。同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1]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西方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的传播,国内高等学校也相应开展了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和辅助方法来实现生涯教育的目标,这些手段方式主要依靠教学、建立生涯档案、职业测评、咨询来完成。

    认识生涯在于明确生涯以事业的角色为主轴,也包括其他生命的角色;生涯也不仅指所从事的职业,而是包括未来的生活状态。每个人的生涯发展是独一无二的,而人是生涯的主动塑造者。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在学校教育中建立起来的职业价值体系教育,要让学生获得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环境、适应职业、实现自我,成为自觉有用的可塑之才。据麦可斯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排在前三位的能力分别是职业规划能力、自我定位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就学校实施而言,生涯教育应以个人发展为着眼点,将职业与个人价值融为一体,生涯辅导主要通过生涯教育、实践活动和生涯咨询等途径来实现。

    随着高职扩招,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高职院校虽然就业率普遍较高,但学生离职率也高,毁约现象比较普遍,隐藏在就业背后的就业心理问题变得复杂而多元化。国内学者研究就业心理问题颇多,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维度。

    2.1 认知心理维度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一旦形成非理性的自我认知,对自身能力、求职境遇、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就容易作出不恰当的判断,很难形成合理的职业预期[2]。非理性认知有3大特征:绝对化要求、概括化思维、灾难化思维。自傲或自卑心理都是不准确的自我认知,有些学生非常在乎企业能否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发展,不能达到理想职位就容易违约、离职,一山望着一山高,好高骛远,不能科学合理定位自我。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力求完美,非常看重第一份职业,第一份就业机会,如果不符合自己的目标期望,宁愿一等再等,以至于贻误就业最佳时机。

    2.2 社会心理维度

    社会心理表现的是依赖心理和从众心理。依赖心理在就业时表现出2种倾向:一些学生等、靠、要思想严重,过度依赖家长、学校教师,在职业选择上,习惯受到家长意志的左右,倾向于接受家长或教师的说服和安排;还有些学生从众心理严重,看到别人都进国企,大企业,自己也要跟风去考,而不是基于自己的实际考虑,一旦不能成功入职,就会产生悲观、烦躁的消极情绪。

    虚荣心理和攀比心理也是妨碍求职择业的重要因素。虚荣心强的学生往往把关注度放在名誉高、薪酬高的职业上,忽视个人特长优势,为自己寻找用武之地。在选择就业工作时不断与他人攀比待遇陷入彷徨迷茫中,迷失自己的方向。

    2.3 情绪心理维度

    1)焦虑心理。焦虑主要来自于学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担心,往往在是否专升本、是否出省就业、是否与专业对口等方面出现选择性障碍,造成焦虑心态,对就业单位患得患失,担心自己错误选择职业会耽误自己的前程。

    2)功利心理。有些毕业生盲目追求大城市,进大型企业、经济效益、轻松舒适的工作环境,尤其工科类工作单位以制造业居多,有些同学往往不能沉淀自己,动辄就产生辞职的念头。处于实习期间的大学生应该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

    3)挫折心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但理论知识积累相对较弱,学历优势不明显。有些学生就业中因学历、自身素质受挫,怯于向企业积极展示自我,这种自我设限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很难在企业招聘第一印象中获得加分项,这是心理挫折的主要原因。由挫折带来的情绪波动,既影响身体健康,又影响人际交往。

    大学生在就业期间,经常会遇到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心理困扰。心理素质良好的大学生,往往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坦然面对困难和挫折,并在就业后很快适应职业环境,在工作岗位上迅速成长。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和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和学生对产生就业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进行有效的识别。

    3.1 缺乏目标意识

    部分未经历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习惯和自觉性相对较差,有些甚至迷恋游戏,迷失在网络世界之中,学习动力薄弱,加之对未来职业缺乏目标意识,对在大学期间应该努力取得什么技能、素质缺乏主动性思考和清晰规划。

    3.2 职业自我感知不清

    自我是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个人通过自我经验反省和他人反馈,逐步建立起自我的意识。自我意识由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组成,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自我概念由美国职业专家台得曼提出,核心内容是人对职业和自我关系的准确定位和认知,是在自我认知基础上形成起来的职业态度、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等理性认识。职业自我的形成可以帮助学生接纳自我,认同专业,从而找准自我职业定位,形成合理的职业预期。有些学生被迫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或本身知识基础差,专业学习吃力,专业认同感低,从而影响了学习积极性。

    3.3 抱负和能力不能匹配

    一些学生认为在一、二线城市、大公司发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就业心态高,却忽视了社会需要、个人能力,择业不理想容易意志消沉,自我否定。

    《麦可斯: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调查报告》就业意向统计显示,93.2%学生专升本,95%选择国企、82%考公务员,部分学生始终把理想职业定位在进入国企、大中城市工作,很看重薪资待遇,这种高择业期望值导致尽管招聘企业很多,但中小企业实际签约率少,有些已签约但也很难在企业坚持一两年。不少学生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客观认识自己而选择消极观望,宁愿一等再等错失工作机会,选择不就业或缓就业。

    4.1 家庭因素

    很多家庭对孩子过度保护,所以大学生吃苦精神比较缺乏。高职学生大多来源于三四线城市,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父母大都是“70后”,就业观念固化,希望孩子职业稳定,对孩子深造学历、考公、进大企业大多持鼓励态度。当求职受挫时,学生不愿意与家长及时沟通,自怨自艾,表现在情绪上孤独无助,情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

    4.2 学校因素

    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探索期,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复杂的社会环境使高职学生心理波动较大,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使就业信息双向不畅通:学生很难身临其境地体验工作环境,无法得知用人单位完备的信息;
    同样,用人单位由于信息不完整也不清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学生对今后专业方向、岗位素质能力都缺乏应有的了解,用人单位无论从学历、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开创精神等多方面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一些学生只满足于所开设的课程学习,忽视多种能力素质的拓展,综合素质储备不足而影响到自信心。高职学生参加专升本的比率逐年攀升,说明其对未来感到焦虑不安。

    4.3 社会因素

    “00后”学生成长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时代。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就业困难季。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面向一些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就业,而一些用人单位迷信高学历用人标准,使高职学生备感就业压力,因此学生转向专升本的比率逐年攀升。

    4.4 缺少心理关怀

    “00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心理由幼稚正走向成熟,容易激奋,也容易萎靡消沉,极具波动性,遇到学习、考试、就业等压力问题易出现苦闷、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对家长、老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一些学生缺乏倾诉对象和心理关怀,内心孤独无助,不愿意自我开放,宁愿沉迷于手机、网络等虚拟世界,也不愿意跟同学、老师倾诉,因负面情绪得不到合理宣泄,不能获得必要的心理支持,很容易挫伤自信心。

    5.1 充分认识生涯辅导在求职帮助中的必要性

    生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麦可思: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就业质量调查报告》显示:在“希望学校提供的求职帮助”一项中,“提供求职技能辅导”占54.29%,“开放招聘信息”占47.4%,“开放校内招聘会”占42.86%,“求职压力方面的心理辅导”占27.4%,“直接介绍工作”占25.7%,由此可见,毕业生对在校期间获得过硬的求职技能力、获得有效的就业信息、求职心理辅导都抱有极大的期待。鉴于“00后”大学生都是社会受保护一代,吃苦精神不足,优秀传统精神少,对就业心理疏导有更为迫切的需求。

    5.2 加强生涯辅导的阶段性、贯穿性和全程性

    生涯辅导旨在通过认知探索、心理支持、适应教育、自我管理、目标管理等内容学习,激发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起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成长目标。故生涯教育应该分阶段开展,并与专业学习、技能学习一样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大一年级重视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要通过入学教育、思想修养课程开展道德品质、劳动品质、吃苦精神教育,结合个人价值与国家战略,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人生的意义;
    基于专业方向,分析个人兴趣爱好、能力、性格、价值观,开展人生意义的熏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职业观、价值观。

    大二年级重视生涯能力教育。高职教育要重点培养职业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兼职、考证积累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力,拓展知识的广度,培养了解自我、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等基础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专业能力;
    学习撰写求职简历,面试,获得求职技巧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大三年级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大三下学期是高职学生直面就业的时期[3],学生应多参加应聘活动,获得求职经验,增强心理素质。教师通过适当的心理咨询、个性化生涯咨询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提高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加强就业政策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多渠道就业,提升心理韧性和积极乐观的品质。

    5.3 精细化引导,着力培养职业意识

    高职院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涯体验周”实践活动,辅之以专家讲座、企业家进校座谈、优秀校友报告会、创业家讲坛、电影观赏、企业实习、辩论赛、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校园生涯实践活动,激发全校师生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和关注;
    开展优秀毕业生生涯典型事迹宣传,评选并宣传“就业之星” “创业之星”,利用展板、网络宣传扩大榜样影响力,弘扬先进人物的职业精神和工作态度;
    推出给“毕业生的一封信”,鼓励毕业生响应国家战略,立足岗位、服务基层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高职院校可利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模拟招聘大赛,邀请职业经理人、企业人事主管到会担任评委,让选手直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参赛选手经过院赛、校赛、省赛,历经各种训练,层层过关,锻炼了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
    以赛促能,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表达能力也得以提升。

    高职院校应丰富生涯辅导内容,训练学生应聘经验。职业生涯辅导活动分为动态和静态活动;
    静态活动包括图像、声音、海报,以展示为主,动态活动大多以讲座、演讲、小组活动等形式展开,以加深学生对各种职业人生的认识。还可以职业生涯规划协会、社团为单位组织开展活动,开设生涯工作坊,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演讲、竞赛、测试活动,训练团结协作能力,增进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5.4 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加强就业心理疏导

    生涯咨询是心理咨询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涯咨询师担任的角色有2种:一是催化师,通过分析自我和职业信息,协助学生找到合理的答案;
    二是促进者,先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以平等交流的方式促成解决方案。生涯咨询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自我概念。

    一对一咨询过程中,咨询教师和学生可以面对面交流,教师可以针对个性化问题,掌握学生就业心理,使用职业测评、卡牌、画图等手段帮助学生自我探索,厘清自己长处和劣势,合理定位自我;
    学生也可以从倾听中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从而获得心理支持和鼓励。生涯咨询主要涉及职业定位、生涯决策、角色适应、人际关系、压力情绪等内容。

    在团体生涯咨询辅导中,教师可将同类问题的咨询者分成若干小组,在小组间进行商讨、指导和治疗,进一步发挥团体咨询的功能[4];
    针对学生关心的就业政策进行解读,实施一些职业测评和分析,学生通过团队成员的分享可以增进彼此了解,在互助中成长。2种咨询方式交互影响,使学生在遇到就业心理问题时,有宣泄和倾听的渠道,教师能动态掌握学生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干预预警,协助学生助人自助,获得心理支持。

    5.5 加强学生职业心理辅导机制建设

    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就业辅导和生涯咨询师的师资建设。培养一批具有生涯辅导和心理辅导能力,有爱心的就业指导教师。教师与学生接触密切,对学生求职需要比较了解,通过他们的职业经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主动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

    高职院校应加强协会的组织建设和指导,建设以“学生自主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职业生涯协会。社团指导教师定期给学生开展多项活动,围绕求职指导学生开展答辩和辩论赛,制作职业工作地图、创业海报;
    增加一些趣味性、健康性、自娱自乐的节目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学生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心理能量,同时得到来自朋辈和老师的心理支持。

    高职院校应动员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全员形成共识——关注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首先,对新进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班,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帮助教师掌握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的工作技巧和基本理论。其次,学业导师、就业教师要与家长加强沟通,促进学生家长多关心学生思想动态,正视孩子的心理因素可能引发的就业问题,一起协助学生纠正不切实际的职业期望,切实完善自我,提高能力,找到合适的自我定位,拥有积极健康的人格,从而实现职业目标。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学生就业群体应该受到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当下,如何做好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是一项值得关注的话题[5]。首先,学校要正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分析成因,认真加以引导;
    其次,学校要加强生涯规划课程教育,将生涯教育视同为素质教育,完善生涯辅导内涵建设,重视学生个性和团体咨询,重视学生就业心理机制建设,针对性地加以心理疏导,为毕业生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成就自己的职业目标。

    猜你喜欢生涯辅导职业我的教书生涯教师博览·中旬刊(2022年4期)2022-04-25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吐槽退役生涯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20年2期)2020-06-16我的地下工作生涯湘潮(上半月)(2019年9期)2019-05-22职业写作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我爱的职业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17年1期)2017-03-29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中国火炬(2009年6期)2009-07-24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中国火炬(2009年9期)2009-07-24
    相关热词搜索:浅析高职视角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