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宋代赋学文献杂考

    宋代赋学文献杂考

    时间:2023-04-09 16:4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王 彬

    (曲阜师范大学 语言文学研究所,山东 曲阜 273165)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1](P163)其后,赋于汉代“蔚成大国”,成为汉代最具代表性的“一代之文学”。两汉之后,辞赋作者代不乏人。在中国古代文苑中,赋可以说是与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并驾齐驱的一种文学样式。赋学文献是赋学研究的基础,兹就平时偶得,胪列宋代赋学文献札记四则,虽不足当大雅之观,或可公诸同好。

    中华书局1977年版《宋史·范镇传》云:“其学本《六经》,口不道佛、老、申、韩之说。契丹、高丽皆传诵其文。少时赋《长啸》,却胡骑,晚使辽,人相目曰:此‘长啸公’也。”[2](P10790)按:此处标点有误,“少时赋《长啸》,却胡骑”应连读为“少时赋《长啸却胡骑》”,不可将“长啸”与“却胡骑”分开。

    范镇少时所作实为《长啸却胡骑赋》,南宋吕祖谦编《皇朝文鉴》(又称《宋文鉴》)时将此赋选入,故其完整地留存了下来。《全宋文》卷八六二亦将此赋收录,其曰:“制动者以静,善胜者不争。伊刘氏之长啸,却胡人之乱兵。初历历以传闻,合围风靡;
    遂稍稍而引退,一境尘清。当其分晋室之忧勤,守并门之冲要,边寇众至,虏战数挑。胜不可以近决,敌不可以前料。凌云拔帜,谁为赵壁之谋;
    诉月登楼,独引苏门之啸……大哉!人籁斯发,边兵遂潜。盖得先声之术,曾无黩武之嫌。谈笑而却秦军,理宜共底;
    偃息而藩魏室,功亦难兼。是何据一郡之尊,凭百姓之助。势至小也,以德而大;
    啸其微也,因诚以著。使披发之丑类,咸审音而远去。夫如是,则有天下之君,曷为西北之虑?”[3](P160)从“伊刘氏之长啸”“分晋室之忧勤”等语可知,此赋铺写的是晋刘琨清啸却敌之事,《晋书·刘琨传》载:“在晋阳,尝为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贼并弃围而走。”[4](P1690)若依原文标点方式,则范镇少时所作应为《长啸赋》,并以赋“却胡骑”,这便将刘琨的事迹杂糅到范镇的生平中,显然是不对的。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四记载了范镇写作《长啸却胡骑赋》的情形:“范蜀公(镇)少时,与宋子京(祁)同赋《长啸却边骑》。蜀公先成,破题云:‘制动以静,善胜不争。’景文见之,于是不复出其所作,潜于袖中毁之。因谓蜀公曰:‘公赋甚善,更当添以二者字。’蜀公从其说,故谓之‘制动者以静,善胜者不争’。”[5](P123)《能改斋漫录》所载赋题为“长啸却边骑”,与“长啸却胡骑”有一字之异,此乃吴曾记载偶误,当以“长啸却胡骑”为是。据此可知,宋祁与范镇一同写作《长啸却胡骑赋》,他见范赋先成且难以超越,就将己作悄悄毁掉了。正是因为范镇的《长啸却胡骑赋》是一篇真正的佳作,它才能够传播到北方的辽国,辽人也才因此知范镇之名,并称其为“长啸公”。[6](P47~51)

    《宋史·范镇传》的文本曾被一些中学语文考试的试卷采用,其标点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人们对范镇生平的准确认识,所以很有必要订误辨讹。鉴于此,宜将原文标点改为“少时赋《长啸却胡骑》”。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影印明弘治《保定郡志》卷二三《诗文》收有《矮松赋》一篇,全文如下:

    保城西南隅矮松园,自昔之间馆,北邦之胜概。二松对植,卑枝四出,高不倍寻,周且百尺,轮囷偃亚,观者骇目。盖莫知其年祀,亦靡记夫本源,真造化奇诡之绝品也。曾咸平中忝乡荐,登甲科,蒙被宠灵,践历清显,几三十载。前岁秋始罢家司,出守青社。下车之后,省闾里,访故旧,则曩之耆耄悉沦逝,童冠皆壮老。邑居风物,触目迁变,惟彼珍树,依然故态。窃谓是松也,非独以后凋克固岁寒,抑由拥肿支离,不为世用,故能宅兹臯壤,免于斤斧。向若负构厦之材,竦凌云之干,将为梁栋,戕伐无余,又安得保其天年,全其生理哉?感物兴叹,聊为赋云。

    在弘治《保定郡志》中,这篇《矮松赋》题下原未标明作者。按:此赋又见于《宋文鉴》卷一[8](P11~12),实为北宋名相王曾所作,序中所言“曾咸平中忝乡荐”之“曾”即为作者自称。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进士,官至宰相。由“前岁秋始罢家(冢)司,出守青社”可知,此赋乃王曾罢相出知青州时所作。查《北宋经抚年表》,王曾罢相“出守青社”是在天圣七年(1029)九月,此即王曾口中的“前岁秋”。[9](P69)“前岁”乃前一岁之谓,因此《矮松赋》当作于天圣八年(1030)。此赋描写矮松“轮囷偃亚”“拥肿支离”之形状,赞美其无用于世、保全天年的生存状态,其思想旨趣,显然是受庄子哲学的影响。

    对比《宋文鉴》与弘治《保定郡志》中的《矮松赋》文本,我们发现《保定郡志》所收《矮松赋》存在颇多问题。例如,“前岁秋始罢家司”之“家司”,实为“冢司”之误,“冢司”意指宰相,“家司”不通;
    “异古人之难抑”句中的“难抑”,实为“叹柳”之形讹,否则与后句中的“恭桑”不对;
    “鄙直木兮先伏”之“伏”,亦为“伐”字之误;
    等等。如果说此类错讹的出现尚是因为疏于校勘,另有一处错误却显然是出于编纂者的妄改。据《宋文鉴》所收《矮松赋》来看,赋序第一句应为“齐城西南隅矮松园”。上面已指出,《矮松赋》作于王曾罢相出知青州之时,而青州正是王曾的故乡,因此他才说:“下车之后,省闾里,访故旧,则曩之耆耄悉沦逝,童冠皆壮老。邑居风物,触目迁变,惟彼珍树,依然故态。”青州在今山东,属于古之齐地,所以王曾称之为“齐城”。弘治《保定郡志》所收《矮松赋》却将“齐城”篡改成了“保城”,而保定在今河北,一字之改,矮松的生长之地可真就“差之千里”了。一般而言,地方志中的“诗文”或“艺文”部分主要收录与本地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有关的文学作品,《矮松赋》的作者王曾并非保定人,赋中提到的“矮松园”也不在保定,《保定郡志》实在不应该将此赋收入其中。弘治《保定郡志》的编纂者显然意识到“齐城西南隅矮松园”与保定没什么关系,却硬将“齐城”改为“保城”,其修志之态度可以说是很不严谨的。赋中还有一句“惟中斋之旧国”,“中斋”于意不通,应作“中齐”方是。“斋”(齋)与“齐”(齊)的繁体字形相近,表面上看是形似所致,恐怕也是编纂者发觉“中齐”与保定不合后又妄改导致的。

    2014年,马积高先生主编的《历代辞赋总汇》出版,为辞赋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其中,宋代部分于王曾名下收录了这篇《矮松赋》[10](P2850),却又在许安世名下重收了此赋[10](P3161)。究其致误之由,正与弘治《保定郡志》有关。原来在弘治《保定郡志》中,《矮松赋》的前一篇作品是许安世的《公生明赋》,而《矮松赋》题下又未标明作者;
    《历代辞赋总汇》成于众手,前后颇有失于照应之处,便有编纂者想当然地以为《矮松赋》也是许安世所作,且将那篇问题百出的《矮松赋》文本收录到《历代辞赋总汇》之中。由此可见,弘治《保定郡志》将《矮松赋》阑入,已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故略作考辨,以纠正之。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一集部总集类存目一“《大全赋会》”条云:“不著编辑者名氏,皆南宋程试之文。案,宋礼部科举条例,凡赋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其官韵八字,一平一仄相间,即依次用;
    若官韵八字平仄不相间,即不依次用。其违式不考之目,有诗赋重叠用事,赋四句以前不见题,赋押官韵无来处,赋得(笔者按:‘第’字之误)一句末与第二句末用平声不协韵,赋侧韵第三句末用平声,赋初入韵用隔句对、第二句无韵。拘忌宏多,颇为烦碎。”[11](P1736)按:“其违式不考之目”之“不考”二字使用不当,其下所列之目并非“不考式”,而是“抹式”。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附录有《绍兴重修贡举令》《绍兴重修通用贡举式》,即为南宋“礼部科举条例”。由此条例可知,宋代科举中的违式之目有三种类型:一是“不考式”,二是“抹式”,三是“点式”。“不考式”最为严重,一入“不考”,便即黜落,《绍兴重修贡举令》明确规定:“诸试卷犯不考者,具事因送弥封所覆视,同即以元试卷及具乡贯姓名送考试所先次点落,仍晓示。”[12](P309)而“抹式”要轻一些,“点式”又次之,在《绍兴重修贡举令》中,“五点当一抹,五抹降为下”[12](P309)。“降为下”是“降为下等”之意,并不是“被黜落”。显然,作为违式之目,“抹式”与“不考式”大不相同,两者不应被混淆。

    在《绍兴重修通用贡举式》中,涉及赋的“不考式”之条目有“诗赋题全漏写官韵”“诗赋不压官韵”“诗赋落韵”“诗赋重叠用韵”“赋协韵正韵重叠”“诗赋失平侧”“小赋内不见题”“赋少二十字”等[12](P309~310),并没有《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大全赋会》”条中开列的“违式不考之目”。而在《绍兴重修通用贡举式》的“抹式”中,却有“诗赋重叠用事”“小赋四句以前不见题”“赋压官韵无来处”“赋全用古人一联语”“赋第一句末与第二句末用平声不协韵”“赋侧韵第三句末用平声”“赋初入韵用隔句对,第二句无韵”等条目。[12](P310)可见,四库馆臣在“《大全赋会》”条中所说的“违式不考之目”仅是“抹式”,并非“不考式”。若要准确表述,仅言“其违式之目”即可,“不考”二字当删去,否则会引人误解。

    郑起潜,字子升,号立庵,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著有《立庵集》《声律关键》等书。其中,《声律关键》是一部指导科场律赋写作的赋格书,也是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宋代赋格书,具有重要的赋学文献价值。《全宋文》第323册收录郑起潜文二卷[13](P1~25),却漏收了郑起潜向朝廷建议重印《声律关键》的奏劄,兹予以辑补,如下:

    起潜猥以菲才,叨承优渥,摄贰成均,退惭忝窃,惟有究心课试,图报万分。起潜屡尝备数考校,获观场屋之文,赋体多失其正。起潜初仕吉州教官,尝刊赋格。自《三元衡鉴》、二李及乾淳以来诸老之作,参以近体,古今奇正,萃为一编,总以五诀,分为八韵,至于一句,亦各有法,名曰《声律关键》。建宁书肆亦自板行。欲望朝廷劄下吉州,就学取上《声律关键》印板,付国子监印造,分授诸斋诵习,庶还前辈典刑之旧。其于文治,不为无补。伏候指挥。[14](卷首)

    按:此文辑自《声律关键》卷首。在这篇奏劄中,郑起潜交代了《声律关键》的编纂时间,即其“初仕吉州教官”之时。此处“初仕”之“初”不是泛指“当初”,而是特指“最初”。也就是说,郑起潜步入仕途,释褐所为之官就是吉州教授。洪武《苏州府志》卷三五亦载:“(郑起潜)宁宗朝以甲第登科,初任吉州教授。”[15](P1455)郑起潜于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及第,《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云:“(郑起潜)治诗赋,太学上舍,嘉定十六年蒋重珍榜进士及第。”[16](P303)绍定《吴郡志》卷二八载:“嘉定十六年蒋重珍榜:郑起潜(上舍,甲科)。”[17](P854)按照宋代官员的一般任期来估算,《声律关键》的编纂时间可大致定为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至理宗宝庆元年(1225)。

    另外,在这篇奏劄之前尚有“淳祐元年正月六日尚书省劄子。朝奉郎、秘书省著作郎,兼权考功郎官,兼权国子司业,兼史馆检讨官,兼崇政殿说书郑起潜劄子”等语,可知这篇奏劄作于理宗淳祐元年(1241)正月,此时的郑起潜已官至“朝奉郎、秘书省著作郎”,并兼权数职。奏劄之末又有“除已劄下吉州,从所申事理施行。并劄本官照会外,右劄付国子监照应施行。准此”[14](卷首)等语,可知郑起潜的建议得到了朝廷准许,《声律关键》曾“付国子监印造”。《声律关键》既经国子监印行,便成为当时的官方教材,其在南宋后期的影响力不容低估。

    综上所述,可得到关于宋代赋学文献的几点具体认识:(1)范镇所作之赋为《长啸却胡骑赋》,并不是《长啸赋》,更不曾以《长啸赋》“却胡骑”;
    (2)《矮松赋》的作者是北宋名相王曾,不是许安世,《历代辞赋总汇·宋代卷》在许安世名下重收了此赋,而弘治《保定郡志》所收的《矮松赋》文本存在诸多问题,不可信赖;
    (3)宋代科举考赋中的违式之目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不考式”“抹式”与“点式”,三者之间不宜混淆,《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大全赋会》”条中“违式不考之目”的表述不够精当;
    (4)郑起潜的《乞重印<声律关键>劄子》是一篇重要的赋学文献,但《全宋文》漏收此文,应予辑补。以上对宋代赋学文献的考察其实是零散的、札记式的,由此已可窥知宋代赋学文献还有很多需要辨正之处,仍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考察。

    猜你喜欢弘治声律长啸龙江剧《弘治私勘》剧作家(2022年1期)2022-02-11声律启蒙·一东(童声独唱)大众文艺(2021年3期)2021-03-15长啸有利于身体健康百姓生活(2020年5期)2020-08-23竹里馆幽默大师(漫话国学)(2019年9期)2019-09-10请问这是哪个版本的《声律启蒙》中华诗词(2019年3期)2019-08-30以啸养生饮食科学(2019年6期)2019-06-25《宪宗实录》成书时间考误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3期)2019-01-03声律启蒙琴童(2018年6期)2018-07-26长啸当歌益身心新传奇(2017年41期)2017-01-30素秀至珍传世与出土的明弘治、正德瓷器紫禁城(2017年7期)2017-01-27
    相关热词搜索:宋代文献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