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近体诗格律的理论阐释

    近体诗格律的理论阐释

    时间:2023-04-09 17:20: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路伟

    (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格律诗的平仄规则成熟于唐代,对唐朝人而言,唐代就是“当代”,就是“今”,所以唐人叫它“今体诗”。但今体诗格律的研究和实践,则始于齐梁时期,对唐人而言,那是“近代”,所以唐人也叫它“近体诗”。唐人把不讲格律的诗叫古体诗或古风。近体诗是中国诗歌的大宗,其基本要求包括字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几个方面,其中平仄的排列组合是格律的核心。

    研究近体诗格律的著作很多,其中王力先生的著作和启功先生的著作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极大。但是两位先生关于平仄格式的论述有部分表述不完全一致。二者之间的说法有何差异和联系,人们并没有进行过认真的比较,也没有进行过很好的理论阐释。本文将王力先生的近体诗格律学说命名为“平仄增字理论”,将启功先生的近体诗格律学说命名为“长杆截取理论”,并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一定的对比。另外,两位先生对“孤平”的解释也不完全一致,我们也对他们的“孤平”学说进行分析和评述。最后我们在阐释和评述的基础上论证两种学说的本质关联。

    先说明一下“平仄”的基本含义。如果按《平水韵》等韵书的要求写作,那么“平”就是中古汉语的平声字,“仄(不平)”包括中古汉语的“上、去、入”三声(其中“入声字”在今普通话中分别变成了“阴阳上去”,但是中古汉语都属于“仄声”);
    如果用《中华通韵》[1]等韵书的要求写作,那么“平”包括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阴平”和“阳平”,“仄”包括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上声”和“去声”。只是古今不要混用,不然就混淆了古今,缺乏标准的一致性了。

    王力先生的平仄理论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有阐述,包括一些通俗读物如《诗词格律》《诗词格律十讲》《诗词格律概要》,也包括他主编的高校教材如四卷本的《古代汉语》,当然最重要的是大部头理论著作如《汉语诗律学》。

    王先生认为,格律有四种句式(本文中的“句式”指的是每一句诗的平仄规律),由这四种句式交错组合成为四种篇式(本文中的“篇式”指的是每一首诗的平仄规律)。但是在通俗读物和古汉语教材中,王先生都没有说明四种句式的来源,而在《汉语诗律学》中,王先生清楚地说明了四种句式的来源,他认为,“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是最基本的句式,如果要变成五言,则需要加一个音节。王先生的具体方法是[2]74:

    (一)“平平仄仄”的四言欲变为仄脚的五言诗,须在中间插入一个平声字(以平随平),成为“平平平仄仄”。

    (二)“平平仄仄”的四言欲变为平脚的五言诗,须在句末加上一个平声字(以平随仄),成为“平平仄仄平”。

    (三)“仄仄平平”的四言欲变为平脚的五言诗,须在中间插入一个仄声字(以仄随仄),成为“仄仄仄平平”。

    (四)“仄仄平平”的四言欲变为仄脚的五言诗,须在句末加上一个仄声字(以仄随平),成为“仄仄平平仄”。

    简单地说,就是:

    (五)仄脚仍仄脚,中插平;

    (六)仄脚变平脚,尾加平;

    (七)平脚仍平脚,中插仄;

    (八)平脚变仄脚,尾加仄。

    根据王力先生的这一表述,我们可以把王力先生的平仄理论命名为“平仄增字理论”。下面是我们对王力先生“平仄增字理论”的具体解读:

    “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是最基本的句式,则需一个加“平”或者“仄”构成五言的基本句式,规则是“平起加平”“仄起加仄”。也就是说,平声开头的句式(平平仄仄)则要加一个平声;
    仄声开头的句式(仄仄平平)则要加一个仄声。

    (一)“仄仄平平”格式要变成五言,则需加一个“仄”(“仄起加仄”),(1)如果不是韵句,“仄”就加在后面,构成“仄仄平平仄”;
    (2)如果是韵句,因为韵句的结尾必须是“平声”,“仄”就加在前面,构成“仄仄仄平平”。

    (二)“平平仄仄”句式要变成五言,则需加一个“平”(平起加平”),(1)如果不是韵句,“平”就加在前面,构成“平平平仄仄”;
    (2)如果是韵句,因为韵句的结尾必须是“平声”,“平”就加在后面,构成“平平仄仄平”。

    这是五言诗的句式,如果要构成七言诗句式的话,则在句首之前加上相反的平仄,如果句首是“平平”则加“仄仄”,如果句首是“仄仄”则加“平平”:

    王力先生的四种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a句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A句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b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B句式)

    启功先生的平仄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诗文声律论稿》中,启功先生依据“平仄长杆”来分析平仄句式[3]21。但是启先生并没有给“平仄长杆”下定义,因此我们尝试着给“平仄长杆”下一个定义:“平仄长杆是双叠平仄组合构成的线性排列”,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例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诗句的平仄就是在“平仄长杆”上,按照诗句需要的字数来截取它。五言诗截取五个音节,七言诗截取七个音节。以五言诗为例:

    截取“3-7”就是“仄仄平平仄”(也可以理解为截取“7-11”),七言诗则是截取“1-7”,即“(平平)仄仄平平仄”,A句式。其他句式可以以此类推;
    截取“1-5”就是“平平仄仄平”(B句式);
    截取“4-8”就是“仄平平仄仄”(C句式);
    截取“2-6”就是“平仄仄平平”(D句式)。

    根据启功先生的这一表述,我们可以把启功先生的平仄理论命名为“长杆截取理论”。根据“长杆截取理论”,启功先生截取的四种基本句式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A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B句式)

    (平仄)仄平平仄仄(C句式)

    (仄平)平仄仄平平(D句式)

    启先生的“A句式”相当于王先生的“a句式”;
    启先生的“B句式”相当于王先生的“B句式”;
    启先生的“C句式”相当于王先生的“b句式”;
    启先生的“D句式”相当于王先生的“A句式”。下文第五节再进行详细比较。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4]28。但对“孤平”,王力先生和启功先生的解释不完全一致。

    启功先生的解释是:两个仄声夹着一个平声[3]22。即句式中出现“仄平仄”格式,就是“孤平”。例如句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和“(平平)仄仄仄平仄”都是“孤平”,因为前句五言诗第三字(七言诗第五字)的“平声”被两个仄声字所夹,后句五言诗第四字(七言诗第六字)的“平声”被两个仄声字所夹。但是如果出现“(仄平)仄仄平平仄”句式则不算“孤平”,尽管第二字(平声)都被两个仄声字所夹,因为“律诗无论五言句或七言句,以部位论,是下段比上段严格”[3]39。但是如果出现“(平平)仄仄平仄仄”和“(平平)仄仄仄平仄”句式,都算“孤平”,因为前句的五言诗第三字(七言诗第五字)的“平声”和后句五言诗第四字(七言诗第六字)“平声”处在下段,所以是“孤平”。我们可以把启功先生的说法解释为:如果一句诗的平仄排列,在诗句的中后段出现“仄平仄”就是孤平。要避免孤平诗句的中后段至少有一个地方要两个平声相连。

    王力先生的解释是:“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4]28。例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五言诗第一字(七言诗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从举例看,王力先生举的例子也是两仄夹一平,即出现了“仄平仄”的格式,和启功先生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是在下面两种情况下,王力先生“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的说法解释力就不够了。

    一种情况是,在五言诗的“仄仄仄平平”句式中,除了韵脚(第五字)以外,也只有一个平声字(第四字),但是诗家没有一个人把它当作“孤平”。因为最后两个字是两个“平声相连。”

    另一种情况是,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如果用成了“平仄仄平仄仄平”句式,除了韵脚之外,还有两个平声字(第一字和第三字),那么,按照王力先生的“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的说法,就不应该算“孤平”。但是按照启功先生“两个仄声夹着一个平声”的理论,也算“孤平”,诗家们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也把这种句式算“孤平”。

    就理论解释而言,启功先生理论的解释力更强,王力先生的概括不够。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王力先生在讨论“孤平”时,讨论只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针对这种句式王力先生的解释是完全正确的。

    综上所述,两位先生对“孤平”的解释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启功先生的“两仄夹一平”且“下段比上段严格”的理论比王力先生的“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的理论更有解释力,也更符合诗人们的创作实践。

    关于近体诗格律,前人有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三五不论”指的是诗句的第“一三五”(如果是五言诗,则是“一三”)个音节(字)的平仄可以不作硬性规定,用平用仄都可以;
    “二四六分明”指的是诗句的第“二四六”(如果是五言诗,则是“二四”)个音节(字)的平仄必须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该平必须平,该仄必须仄。这是因为每个音步的重心是第二个音节。音步重心(第二个音节)的平仄必须固定,音步非重心(第一音节)的平仄可以自由使用。

    王力先生和启功先生都讨论并且严厉批评过这一口诀。王力先生认为“一三五”不一定可以不论,“二四六”不一定要分明[2]83;
    这种“口诀是靠不住的”[2]85。启功先生甚至认为这种说法是“谬说”[3]58。

    王力先生说的“一三五”有时不能不论,主要是指“(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的七言诗第三个字(也就是五言诗第一字)如果用了“仄”,诗句就“犯孤平”,而“孤平”是律诗的大忌,因此,此句式中的第三字(或第一字)一定要用平声字,不能不论。

    我们认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三个字(五言诗第一字)如果用了“仄”,诗句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犯孤平了,“拗”了,那么把第五字(五言诗第三字)改为平声字,“救”了,诗句成为“(仄仄)仄平平仄平”,也就不孤平了。在此情况下,第三字(或第一字)是可以不论的。

    王力先生说的“二四六”有时也不一定分明,主要是指“(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在律诗创作实践中,有很多人使用了“(仄仄)平平仄平仄”句式,甚至被认可为正规格式,七言诗的第六个字(也就是五言诗第四字)应该用仄却用了平,也没有分明。

    我们认为,“(仄仄)平平平仄仄”用成“(仄仄)平平仄平仄”,事实上也是一种“拗救”。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字(五言诗的第三字)用了“仄”,诗句成了“(仄仄)平平仄仄仄”,结尾三字成了“仄仄仄”(三声调),“拗”了,不合律,那么把第六字(五言诗的第四字)“救”为“平”,诗句就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
    另一种解释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六字(五言诗的第四字)用了“平”,诗句成了“(仄仄)平平平平仄”,中间出现了“平平平平”情况,“拗”了,不合律,那么把第五字“救”为“仄”,诗句就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就“救”了。

    因此,我们可以说只要不“犯孤平”,有“拗”一定“救”,那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具有相当合理性,还是可取的。在这一点上两位先生的批评过于严厉了。

    王力先生的“平仄增字理论”与启功先生的“长杆截取理论”,虽然对句式的解释出发点不一致,解释各有差异,但是如果考虑到“一三五不论”的话,二者则是完全一致的。我们比较如下:

    王力先生的a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启功先生的A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两者完全一致。

    王力先生的B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启功先生的B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者也完全一致。

    王力先生的A句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启功先生的D句式: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者虽然看上去有差异,但是如果从“一三五不论”的角度来,两者是一样的(不论平仄的字,我们写为“中”),都是:“(中平)中仄仄平平”(此句式中的倒数第三字,一定要用“仄”,否则出现“三平调”)。可见二者本质还是一致的。

    王力先生的b句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启功先生的C句式:

    (平仄)仄平平仄仄

    同样,两者虽然看上去有差异,但是如果从“一三五不论”的角度来,两者也是一样的,都是“(中仄)中平平仄仄”(此句式中的倒数第三字,一定要用“平”,否则出现“三仄调”,还可能出现“孤平”)。可见二者本质也是一致的。

    以上我们逐句对比了王力先生和启功先生的四种句式,我们可以看出,两位先生的四种平仄句式实质是完全一致的。不同之处只有两小点:一是王力先生使用“平仄增字理论”推导出句式,启功先生使用“长杆截取理论”推导出句式;
    二是他们使用的代表字母不一致,启功先生使用“ABCD”代表四种句式,王力先生使用“aAbB”代表四种句式,其中小写字母代表不押韵的仄尾句式,大写字母代表押韵的平尾句式。

    由这四种句式交替组合,则构成律诗的四种篇式,以八句为例,王力先生的四种篇式是[2]74-75:

    aB,bA,aB,bA。

    AB,bA,aB,bA。

    bA,aB,bA,aB。

    BA,aB,bA,aB。

    启功先生的四种篇式是[3]25:

    ABCDABCD。

    DBCDABCD。

    CDABCDAB。

    BDABCDAB。

    两位先生的四种律诗的篇式实质上也是一致的,只不过使用的句式代表字母不一样,另外王力先生在诗联之间加了一个逗号。

    文章首先将王力先生的诗律学说总结命名为“平仄增字理论”,把启功先生的诗律学说总结命名“长杆截取理论”,并进行了一些阐释,看到这两种理论在讨论律诗句式起点上的区别。其次我们介绍了两位先生关于“孤平”学说的差异并进行了简单评述,认为启功先生的孤平理论解释能力更强,更符合律诗创作实际。第三我们通过分析两位先生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批评,认为两位先生的批评过于严厉。最后我们逐句比较了两位先生的句式和篇式,句式方面,两位先生的句式理论只是解释体系的不同,在实践中平仄句式的区别都出现在可以不论的第一三两个音节上;
    篇式方面,两位先生的看法完全相同,因此我们认为两位先生的诗律学说实质上是一致的。

    我们也在两位先生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近体诗平仄规律“五原则推导法”[5],希望这些阐释和介绍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也期待着方家的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五言诗仄声平声吟出古诗之美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9年5期)2019-06-13揣一本词典走天涯恋爱婚姻家庭(2017年18期)2017-12-26揣一本词典走天涯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7年6期)2017-06-20论汉魏六朝五言诗雅俗观的变迁江汉论坛(2016年2期)2016-03-22建安五言诗比兴艺术考察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7期)2015-07-22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的地位研究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4期)2015-04-30贞观的“观”读平读仄?文史杂志(2014年3期)2014-06-09病联曝光台对联(2013年8期)2013-06-25转入普通话平声的常用古入声字表对联(2011年14期)2011-09-18贞观的“观”该怎样读文史杂志(2009年6期)2009-03-29
    相关热词搜索:近体诗格律阐释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