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冲突与融合:《赤壁赋》中苏东坡的心灵突围

    冲突与融合:《赤壁赋》中苏东坡的心灵突围

    时间:2023-04-09 17:45: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王军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道:“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仿佛三大店,即:佛学像百货店、道家则像药店、儒家则像是粮食店。”[1]这三种思想在苏东坡不同的人生阶段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作为宋代杰出的士大夫,苏东坡的底色是儒家,人生得意之时尽显读书人修齐治平的成就感;
    失意之时则借道家与佛家抚慰心灵。苏东坡将三种思想融合会通,使之成为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时的心灵缓冲剂。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共有五篇散文。三篇为现代作品,两篇为古典作品。对应的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核心学习任务是理解“自然”和“情怀”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作者是如何实现人的生命主体与客体的融合。《赤壁赋》作为文言作品,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教学此篇不仅要对情感进行解读,还要深入挖掘苏轼如何实现儒释道三者的会通融合。

    《赤壁赋》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中,凸显了人生困境下的生命态度,诠释了儒释道在苏东坡心灵的此消彼长,而这与作者的经历密切相关。《赤壁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东坡在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被贬黄州时内心状况的文字表达。《教师教学用书》中提示:“苏东坡《赤壁赋》运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描写了月色下长江的优美景色,心情由舒畅到悲咽,再到达观解脱,表现了苏东坡豁达的人生态度,骈散结合,情景交触,情理相生,堪称绝唱。”[2]教材本单元导语中写道:“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以及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
    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3]学习提示中也提醒学生要“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4]。这些都指向了要关注苏轼内心思想的变化。

    一是儒家的积极入世,济世治国。《赤壁赋》中呈现的思想是从儒家开始的,展现的是苏东坡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理想。在开篇,苏轼面对着他想象的赤壁古战场的如梦如幻的景物,先是“举酒属客”,吟诵“明月之诗和窈窕之章”;
    继而放声高歌——“桂掉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虽然是化用《诗经》和《楚辞》,但描绘出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图”,寄寓的是政治愿景,反映的是儒家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这一派祥和的盛世繁华之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

    二是道家的天人合一,率真洒脱。《赤壁赋》开篇摹景:皓月当空,碧波荡漾,月光朦朦胧胧地笼罩在江面之上,微风徐徐吹来。这代表着儒家理想的饱含诗情画意的盛世图画跃然眼前。然而,苏东坡很快又从现实生活中超凡脱俗,带领读者走向了“羽化登仙”“遗世独立”的境界。此刻,儒家的经世济国、修身齐家暂且抛却脑后,取而代之的是道家的飞升成仙。行文至此,苏子与客坐在一叶小舟之上,饮酒歌唱,任意东西。眼前的赤壁,澄澈又朦胧,如仙境一般,人仿佛也已经乘风而行,远离尘世。这不正是道家思想中的自由自在,率真洒脱的状态吗?可见,道家“天人合一”和“无为”的思想为他呈现出一片心灵的乐土,使苏子能够超脱政治的束缚和羁绊,仿佛“逍遥齐物追庄周”一般。

    三是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无为避世此消彼长,相互更迭。于是他“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客人的萧声却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二者心境截然相反。苏子不解,有了“何为其然也”的疑问。主客之间的问答更是透露出苏东坡经世济民的渴望。句中仿照屈原“美人喻君子”的意象使用早已经表露出他虽被贬谪,仍不忘“致君尧舜”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寥寥数句描摹出当年曹操在赤壁立下的赫赫战功,言语之中流露出了对英雄的仰慕,经世治民的理想可见一斑。然而这种仰慕却随着客人一句“而今安在哉”被否定了。苏东坡便回到了现实,拿自身生活境遇与古代英雄相比,最终发出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否定了自己的理想,再次产生了超脱人世的“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想法。此刻的苏东坡思想中,道家世外飞升的理想又占据了上风,因为在遭遇人生重大变故,精神苦闷之时,隐逸思想是极其符合心境的。

    四是道家无法实现肉身解脱,只能求助于佛家的心灵解脱。《赤壁赋》行文至此,一句“知不可乎骤得”,让苏东坡领悟到既然道教无法让其马上得到解脱,就向佛教求助。此时佛家禅宗思想给苏东坡内心的痛苦带来了暂时的麻痹。正如佛家所说的“四大皆空”,人是一无所有的,因此外界的一切都是虚无的。苏子也是想借此来劝诫客人不需追逐功名,要顺应本心。因为“本心即佛”,只有内心的解脱,才能超越尘世。苏子巧用禅宗的“一切本空”的思想解除了客人心中的迷雾,获得了内心的宁静。

    儒释道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汇通融合,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文化体系。而北宋时期恰是三教思想融合且并驾齐驱的阶段。苏东坡自然会受此影响,而且笃之弥深。其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一文里,对其思想有如下描述:“初好贾谊、陆赞书,论古今治乱;
    既而读《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5]文字中对苏东坡其人其事其思都有较为有力的论述,让我们认识到苏东坡对三种思想的领悟至深。

    北京大学出版的《大学语文》在选编《赤壁赋》时提及:“他(苏东坡)的思想虽以儒家为主,但掺杂老庄思想,又信佛教的某些观点,政治上失意时就从佛、老思想中求得解脱……作者在处境极其困厄的情况下,凭吊历史古迹,联想古今人事,以赋体常用的主客问答形式,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现实的不满,并表露出受老庄思想影响的人生态度。作品文笔优美,情、景、理融合无间,表达了寓悲愤于旷达的复杂感情。”[6]

    综观《赤壁赋》,不难发现儒释道思想渗透在字里行间,既相互作用,也相互融合。文中时刻不忘积极入世、建功立业,却又同时流露出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这才是真实的苏东坡,是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苏东坡。《赤壁赋》中通过“变”与“不变”的逻辑阐释体现了苏东坡的内心世界。“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子巧妙借助“水”和“月”,从“变”与“不变”的辩证角度进行了一次精彩的主客问答。《教师教学用书》对此处阐述为:“对变与不变的辩证哲理进行阐释,以此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如果从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
    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7]庄子的《齐物论》也有相似表达,“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二者思想高度一致。继而,苏子一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为客指出不一样的境界:江山风月都是长存的,它们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为作者与友人共同享受。这里其实也交织着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在“变与不变”中苏东坡首先想到自己不能报效朝廷,经历“乌台诗案”的人生挫折,骨子里还是儒家思想下的济世情怀。但转念一想,他很快又寻得人生真谛,放下执念顺其自然吧,做不到的就无须怀念,可以得到的自可以尽情享用。《教师教学用书》此处说:“主动丢开思想包袱”,“从庄子哲学中寻找人生之路”。[8]《赤壁赋》这段文字其实也记录了苏子思想变化的过程:从儒到道,再到释。而且他还能巧妙地融会贯通。穿行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苏东坡既有积极进取又有出世随缘的伟大品格,正如许多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一样儒释道兼修,如果不能济世救民,就退而著书立说,这种人生态度影响后世至今。

    一是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可以应对人生的坎坷。《赤壁赋》中的苏东坡,让我们感受到一个面对人生困顿,折转于儒释道之间寻求心灵的突围,从而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他本人在《答毕仲举书》中曾说:“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9]这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路径,在现实生活中想要得到理想而幸福的生活,可以效仿苏东坡求诸儒释道。当儒家的积极进取打破了内心的平静让人觉得痛苦之时,可以试着转向佛道思想,学会换角度看待问题,学会调节心态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这样可以使自己能时常保持乐观心态,应对人生的坎坷。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对其超然物外的人生更是刻画描摹地非常逼真:“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10]这段堪称经典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洒脱、笑看风云的苏东坡。

    二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中找到出路,成功突围。《赤壁赋》中的苏东坡,更为我们示范了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时如何华丽转身,实现心灵的突围。当其遭遇乌台诗案的现实,被贬黄州的苦痛,身陷囹圄内心无法解脱之时,苏轼与友人畅游赤壁,借助一江风月使内心变得豁然开朗,顿悟到原来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才是“共适”的宝藏。功名利禄原本就是不可骤得又终将逝去的梦幻。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中,苏东坡曾经喟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既然心灵的伤痛无法安放,内心的伤痛无法承受,苏东坡选择了暂时遗忘,反而很快便解脱了。《康震评说苏东坡》说道:“苏东坡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健全、最融通,也最为后人所仰慕的一种人格模式,他的人生模式和文化性格影响着后世文人,也必将继续影响今后更多学子。”[11]

    苏东坡传奇的坎坷经历及由此而生发出来的生命意识、人生哲学和文化性格,千百年来一直为无数文人所倾慕。我们不仅追慕他的文学成就,更向往他洒脱率真的气度、幽默机智的风范、超然旷达的性格内涵,特别是人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受到挫折时,往往能从苏东坡的作品中找到精神的慰籍,从苏东坡式的洒脱中找到心灵的支点。这也许就是苏东坡那儒释道会通的人生态度给我们现实社会中芸芸众生最大的启发。

    注释:

    [1]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页。

    [2][7][8]参见《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必修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21页,第232页,第232页。

    [3][4]参见《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05页,第122页。

    [5]沈周霄:《精神突围与自我救赎——重读〈赤壁赋〉》,《中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9期,第48页。

    [6]胡德才主编:《大学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45页。

    [9]余秋雨:《文明的碎片》,中华书局,2005年,第21页。

    [10]林语堂:《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第2页。

    [11]康震:《康震评说苏东坡》,中华书局,2008年,第56页。

    猜你喜欢苏子赤壁赋道家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草堂(2022年6期)2022-07-19The influence of 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sion droplets on the ion flow field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humidity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2年4期)2022-05-05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1年11期)2021-03-08我爱你,祖国作文评点报·低幼版(2019年36期)2019-10-20我的房间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19年3期)2019-04-09苏东坡《前赤壁赋》中华书画家(2018年11期)2018-11-29漫画道家思想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漫画道家思想中老年健康(2016年12期)2017-01-18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红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我被克隆了学苑创造·A版(2016年10期)2016-11-19
    相关热词搜索:东坡突围融合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