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源配置的现状与策略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源配置的现状与策略

    时间:2023-04-20 09:00:0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张晓莉 魏镜蓉 王 旭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

    信贷资源配置是指通过对特定的客户进行甄别,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其提供一定的信贷资源,并利用各种金融服务手段来发挥其中介功能,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效率,进而提升金融市场的整体效益。伴随着一系列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政策文件的出台,自2019 年起,我国的信贷结构已得到明显改善[1]。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我国的信贷资源继续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金融对实体经济新增长点的支持质量和适配性将稳步提升。在信贷资源的投放上,既要注重传统的房地产和制造业,也要注重支持出口创汇的产品、农副产品、技术改造和技术的引进,还要把资金投向“三农行业”这一关系到民生的领域。

    近年来,由于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源呈现出区域性集中倾向。具体而言,信贷资源大多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但集中趋势略有减缓;
    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虽占据比重较小,但有缓慢提升的趋势。另外,我国信贷资源总体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但东、中、西部地区的信贷配置一直存在失衡现象。

    (一)信贷资源配置的整体现状

    如图1 所示,从2003 年到2020 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从1787 亿元增长到17 275 亿元,2020 年的贷款余额几乎是2003 年的10 倍,增长速度非常快,2017 年以后贷款余额更是增势迅猛。这主要是由于央行在2017 年将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扶贫搬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重点放在了深度贫困地区,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部门同样把重点放在了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上,强调金融机构要把信贷资金重点投向深度贫困地区[2]。

    图1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

    (二)信贷资源配置中的区域化差异

    首先,从2003 年到2020 年,信贷配置失衡现象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持续存在。长期以来,全国约3/5的金融资源集中在东部地区,且信贷资源向东部地区集中的趋势略有减缓。本文尝试将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加总来衡量我国的金融资源总量,根据EPS 数据库的数据统计,以2020 年为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金融总量占比分别为60.77%、20.12%和19.11%,与统计周期初始的2003 年相比,东部地区金融总量占比重下降了3.87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金融总量占比重分别微增了0.85 个百分点和3.03 个百分点。显然,东部发达地区的金融资源比重略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依旧占据了我国3/5 的金融资源,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金融资源呈现略微增加的趋势,均占有全国金融资源的1/5。

    从信贷资源的分布看,长期以来,东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占比呈下降趋势,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贷款余额占比缓慢提升。以2003 年为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国贷款余额的63.13%、20.25%和16.62%。2020 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国贷款余额的58.94%、20.54%和20.52%。从2003 到2020 年,整体上东部地区信贷资源所占比重降低,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略有增加。但我国信贷资源还是集中在东部地区,区域上“东多,中西少”的差异现象依旧存在。

    其次,东、中、西部地区信贷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由图2 可知,2006 年前,东部地区信贷增长速度均高于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也高于其余地区的平均增速;
    从2006 年到2014 年,西部地区信贷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信贷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与我国经济区域发展特点相吻合[3]。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信贷增长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效果上。2006 年后,随着西部地区各省经济的不断发展,信贷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西部地区信贷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东、中、西部地区的平均增长速度。2009 年,各地区信贷增长速度均达到整个研究周期最高的一年。其中,西部地区的信贷增长速度达到了37.6%。同期,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信贷增长速度分别为32.64%和33.21%,西部地区比同期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高出约5 个百分点,比同期中部地区高出4.39 个百分点。2015—2020 年,中部地区在这一阶段的信贷增长速度超过了东部和西部地区,2015 年中部地区的信贷增长速度为16.36%,分别超过同一时期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5.62 个百分点和1.63 个百分点,超出东、中、西部地区平均增速2.42 个百分点。

    图2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信贷同比增速走势

    (一)银行信贷结构布局不合理

    东、中、西部地区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市场化改革程度与政策方向也存在很大差别,这就使得区域间信贷资源错配现象广泛存在。信贷业务在当前我国各银行信贷资产经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合理的信贷结构对银行而言较为关键,它将影响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并影响国家信贷政策,甚至在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比较重视信贷数量,而忽视信贷结构的合理性,导致信贷资金在运用中比例失调。

    (二)信贷业务定价偏低

    当前,各大银行信贷业务竞争愈演愈烈,不少银行为了吸引顾客,纷纷将贷款的预期年化利率降到最低,这就导致各大银行的贷款利率下降,同时银行的利润也在下降。从理论层面来说,银行通过降低贷款预期年化利率是为了获取利润,但事实上,这与银行的整体利益背道而驰。很多商业银行都将信贷业务中的授信额度作为业务开展指标,不仅会导致信贷资产增加,还会使银行整体上处于不良资产状态。

    (三)中间业务收入开展空间狭隘

    产品种类稀少、技术含量较低、覆盖范围狭窄等是我国商业银行现有中间业务普遍存在的特征。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涉及结算、代理收费等,而像金融衍生产品等需要较高技术水平的中间业务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部分商业银行并没有这类业务。此外,我国商业银行通常充当中介服务角色,提供的中间业务大部分属于无偿服务,这种服务方式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使得银行在中间业务领域的种类、规模、质量都处于较低水平。

    (四)信贷数据管理难度大

    数据资源是银行业技术转型的重要资源。首先,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贷防范措施不再受到时空限制,可控制能力也大打折扣,人工处理的方式已不能适应我国迅速发展的信贷业务,而且过于繁杂的人工操作程序难以避免向被批准的公司提供不实的资料等[4]。其次,随着我国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快速发展,金融科技给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既为各项业务办理提供了便利,也存在技术不成熟与不完善的风险。

    (一)优化银行的信贷结构

    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目前,我国银行业已经形成了国有控股、非国有参股的多层次银行组织结构。然而,由于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和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激励机制与业务发展策略的多样性,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体系仍然未建立起来。实际上,中小微企业是真正需要信贷资金的经济主体,但其很难从信贷市场上获得银行贷款和金融支持。为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我国银行的信贷结构。第一,商业银行需要转变信贷经营理念,构建一种科学、全面的信贷管理模式,以求改变信贷现况;
    第二,商业银行需要强化风险防范与控制意识,在信贷业务中要合理利用银行存款,尽可能地在企业占市场规模逐渐扩大的成长期进行,在有经营风险的情况下及时选择退出,为信贷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适当调整银行发展战略和方向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必然会加剧。宏观经济政策是商业银行制定信贷经营战略的风向标,因此,需要时刻关注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化,持续增强对外界经济状况的敏感性,尤其是要把注意力集中于银行整体信贷经营情况及其对银行的影响方面,识别、监测各类风险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把握关键的风险和趋势,确保商业银行的信贷策略与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一致。一方面,正确理解传统驱动力和新兴结构之间的联系,保持信贷总量稳中有增,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赢得更多的时间;
    另一方面,将信贷资源指引至对实体经济的扶持上,如高新技术产业、交通通信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后发优势,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三)大力培养人才,提升队伍综合素质

    信贷业务是一种风险管理业务,信贷从业人员是信贷项目成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加快人才培养,提升信贷业务人员综合素质。第一,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一线信贷业务人员是信贷项目实施的关键,我国商业银行在招聘该类工作人员时,要注重提高门槛,要求应聘人员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拥有专业技术的人才队伍,为银行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信贷业务涉及客户的选择、产品政策的把握、风险的把握、贷后的管理等多个方面,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信贷从业人员常常能够精确地把握风险,并能迅速给出应对方案。对于经验丰富的员工,银行需要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帮助其更好地认识新产品,增强其风险应对意识和能力;
    对于新员工,银行需要组织系统性培训,使其对信用业务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在实操过程中能够游刃有余。

    (四)推行金融科技战略,优化信贷业务

    “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要健全金融支持创新机制,尤其是在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和路径去处理风险和效益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银行可以运用金融科技拓展业务范围,借助大数据技术优化线上服务内容,以吸引金融机构未能覆盖的客户[5]。第一,银行应该在保持自身信贷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金融科技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以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第二,要不断探索投贷合作等新的融资方式,充分利用金融科技与股权、债权融资结合,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大的信贷支持。

    银行信贷资源配置分配不均衡的现象长期以来普遍存在。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视角出发,剖析该现象产生并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对策。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信贷资源配置力度与企业的信贷资源支持力度,保持金融市场总体稳定,促进经济向好趋势。

    猜你喜欢信贷业务资源配置余额央行:2022年三季度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91万亿元现代经济信息(2022年31期)2022-12-13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大众投资指南(2021年24期)2021-11-25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信贷业务尽职免责规定河北金融年鉴(2020年0期)2021-01-212020,余额不足儿童时代·快乐苗苗(2020年12期)2020-12-14外债及其他信贷业务中国外汇(2019年10期)2019-08-27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年10期)2018-10-12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研究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余额宝的感知风险管理现代化(2016年6期)2016-01-23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5年4期)2015-12-21
    相关热词搜索:资源配置银行业金融机构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