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环境感知对信息审美的影响研究——兼论手机对人感官的影响

    环境感知对信息审美的影响研究——兼论手机对人感官的影响

    时间:2023-04-20 13:25: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文/李凌霄 秦勇 何静

    人有五感,均是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五感的结合形成了人认知世界的方式。一般认为,手机实现智能化后,这种媒介使得远隔千里的内容能真实、全息地呈现在用户面前,因此可以说,智能手机增强了人对环境的感知能力。

    早期的大众传播研究希望克服身体的阻碍,实现“心与心”的沟通,但媒介环境学派代表性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观点指出,媒介不能离开身体,媒介实际上是人的感觉器官的延伸,近年来传播学研究中身体的回归也意味着身体在信息接受上是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但如果仅从媒介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回归也只是单一器官的回归,而非作为人的整体的回归。

    从报纸、广播、电影、电视、手机、VR/AR/MR的媒介发展过程来看,媒介发展的理性目标可以归纳为建构更加真实的媒体环境。就如何建构更加真实的媒体环境,目前的媒介发展表现出了两种路径:一是尽可能真实、全面地呈现现实生活;
    二是使用媒介过程中的感官体验最大限度地接近现实生活。

    前者是内容上的,在媒介发展过程中可表现为媒体呈现的象征性现实越发成熟和精细。媒介不能带人穿越时空,因此媒介呈现的内容永远是一种象征性现实。但从广播到XR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媒介所呈现的象征性现实环境正越来越接近于现实世界,甚至拥有了“超真实”的能力。

    后者是技术上的,在媒介发展过程中表现为多媒体技术的涌现,在XR技术发展之前,可以被简单地概括为媒介融合,因此有学者指出,媒介融合就是人类既有的感知方式的重组与再造。媒介通过作用于人的感官,正努力地提升着人感知世界的能力。

    麦克卢汉认为,电视媒介就已经做到了对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综合能力的延伸,媒介作为人体的延伸,应当起到弥补人类身体受到的时空限制,替代、增强、拓展人类的传播能力的作用。因此媒介的每一次飞跃,都实现了人感官功能的跃升。这种认知也被延续到作为新一代多媒体传播工具的手机上,直觉和经验认为手机能调动人更多的感觉器官,并极大提升人的感知能力,这也符合媒介发展的理性目标。

    因此,理想的媒介应该在内容供给上不断趋近于真实世界,并通过调动用户更多的感觉器官,以提升用户的感知能力,帮助用户更好地认识世界,进而对现实世界做出实践。

    手机已经成为一种可携带可移动的多媒体工具,因为它融合视频、音频、图片、文字、H5、VR/AR/MR等内容形式,可以调动人的多种感官参与,而且智能手机必须要求人以触觉进行设备控制,根据麦克卢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观点,手机媒介理应调动人更多的感官参与。

    1.研究假设。信息审美即对信息的审美。在消费社会中,媒介技术与消费文化的结合会导致审美的变化,使审美化传播成为常态,因此信息获取的过程也是信息审美的过程。以康德为代表的早期西方哲学家认为,“非视听”的感官感受由于不介入表象力,也就无法具有审美性;
    但是中国哲学有“通感”的传统,认为感官感受由于其形式特征可以成为美感经验的一部分,除视觉、听觉之外的味觉、嗅觉、触觉及感觉就具有了审美的可能性。因此,本研究假设各个感官及外部环境感知均会对人的信息审美产生影响,并希望研究各个感官及外部环境对信息审美的影响程度。

    2.研究设计与变量说明。问卷实验也称调查实验,主要是在实验设计中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来呈现实验刺激材料,是行为公共管理研究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实验方法。其优势在于实验方法简便易行,实验对象相对广泛,研究结论表现出了较高的普适性。曾有研究者使用这一方法考察不同种族来源的校长对以不同形式表达的多元文化政策的态度等社会文化议题,本文将这一研究方法迁移到了传播与信息审美的问题研究中。

    基于问卷实验的方法,为研究感官对人信息接受和信息审美的影响,本研究以问卷的方式,通过控制变量进行了一次信息审美的实验,以分析不同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及自然环境对于个人信息审美所造成的影响。问卷实验共设计21个问题,其中16个问题涉及6个自变量,包含对人当前所处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及外部环境的评估;
    2个问题为中介变量,分别用于评价被试者当前的心情和精力状态;
    3个问题为因变量,分别为图片、文字和音频,用于评估不同感官状态和不同外部环境对不同形态内容的影响。

    目前已有研究从多重感官的角度出发,探究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环境对于博物馆参观活动的影响,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评价指标。考虑到人的“五感”中味觉和整体知觉系统即外部环境可能也会对于传播活动造成影响,本研究参考上述评价体系在问卷中增加了味觉和外部环境维度,最终形成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及外部环境6个自变量(见表1)。

    表1 感官对信息审美的影响评价量表

    研究通过问卷星平台问卷推荐服务在全国范围内收集答卷530份,在删除作答时间小于50秒和重复作答3次以上的账号答卷后,共获得355份有效答卷。答卷来源覆盖我国29个省级地域,答卷时间段覆盖全天各个时段,尽可能保证了答卷的准确、客观。

    3.研究模型与数据分析。本研究首先通过SPSS工具对各个感官及外部环境与信息审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皮尔森检验,结果发现仅有视觉会对图片和文字的审美造成较为显著的影响(P=0.131),其他感官及环境对信息审美的影响均不显著,这一结果与一般的日常生活经验存在一定的偏差。为进一步探讨不同感官及环境对信息审美影响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引入心情和精力这两个中介变量,分析感官及环境对人信息审美造成的影响。

    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的情况分为三种,分别为完全中介、部分中介和中介效应不显著。完全中介指的是自变量只有通过中介变量才能对结果产生影响;
    部分中介指自变量既会对于结果产生影响,也会通过中介变量对结果产生影响;
    中介效应不显著为自变量、中介变量与结果之间均无关系。

    本研究通过SPSSAU工具对各个感官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中介作用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

    第一,将感官和外部环境整体视为一个自变量时,会通过心情(中介效应值=0.277)和精力(中介效应值=0.315)这两个中介变量对图片审美产生完全中介效果(见表2)。

    表2 整体感官系统对信息审美的影响

    第二,将感官和外部环境均视为独立的自变量时,视觉(中介效应值=0.096)、嗅觉(中介效应值=0.086)、味觉(中介效应值=0.039)会通过精力这一中介变量对图片审美产生完全中介效果;
    视觉(中介效应值=0.088)和味觉(中介效应值=0.050)会通过心情这一中介变量对于人的图片审美形成完全中介效果,对于音频和文字审美的中介效果则不显著;
    其他感官的中介效果不显著(见表3)。

    表3 各个感官对信息审美的影响

    整体来看,仅有视觉能对于人的信息审美产生确定的影响且影响相对较高,其次嗅觉和味觉也会产生一定的相对微弱的影响,除此之外,其他感官和外部环境、建筑环境对人的审美影响不显著,人的审美感官高度集中。

    4.结果分析。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与日常生活的经验及一般所受到的教育有一定差别,分析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时,本研究认为手机可能造成了研究结果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背离。

    美国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美国心理学家埃尔德·沙菲尔在《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指出,人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资源会受到认知带宽的限制,人的注意力会被不受自己控制的刺激所俘虏,不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处理某一特定信息,即“管窥”效应。在管窥效应之下,由于人的感知能力集中在某一特定感官之上,人处理某一信息的能力会大大增强,但同时分给其他信息的注意力则会呈现相对稀缺的状态,造成其他信息处理能力的降低。这意味着对某一感官的集中使用会遮蔽其他感官的感知,即“两耳不闻窗外事”,这一结论与现实的经验是吻合的。

    因此,手机虽然同时动用了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也并未限制味觉、嗅觉等感官的生理功能,但是由于手机媒体本身偏重于视觉信息的传播,加之其内容充满了刺激性,受人认知带宽的限制,其他感官的影响力就会被相对削弱。这也解释了为何听觉、触觉这种被手机媒介调动的感官对于信息审美的影响反而相对较小,嗅觉、味觉等未被手机调动的感官对于信息感知的影响相对较大。手机由于对视觉事实上的偏倚,使其内容虽然是多媒体的,但影响方式仍然是单媒体的。

    前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除视觉这一主要感官外,其他在手机媒介使用过程中参与程度越高的感官对信息审美的影响越小,这也意味着这些感官被手机遮蔽的程度就越高。手机媒介对其他感官和人的整体知觉能力的遮蔽反映了当前手机媒介发展过程中的“去感官化”乃至去身化的本质特征,这背离了新的媒介形态应当进一步延伸人体功能的理性目标。依照目前的技术发展路径,手机媒介之后必然会出现采用XR技术及各种元宇宙相关技术的、可以调动人的更多感官参与的、建立在第三代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新一代媒介设备。但是只要这些设备仍然以视觉为主要的信息接受渠道,就可能进一步造成媒介设备对人的感知能力的钝化甚至遮蔽,形成媒介发展的一种自反性悖论。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在《笛卡尔的错误》一书中证实了理性认知是无法脱离身体而存在的,从科学层面上驳斥了身心二元论,也间接证明了去感官化的媒介永远不可能真正提供理想的、超越具身传播的传播方式。因此,当前对于未来媒体的探索或许应当跳出以视觉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在科技向善的目标指引下,思考理想的媒介究竟应该是什么,有效调动人更多的感觉器官参与到媒介的信息传播过程之中,这将为媒介发展与信息传播开拓全新的疆域,带来不可估量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外部环境味觉感官天南地北,令人难忘的“鸡”致味觉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修饰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味觉传感器的制备应用食品安全导刊(2021年20期)2021-08-30Cecilia Chiang, pioneer of Chinese cuisine疯狂英语·新读写(2021年2期)2021-02-25感官训练纸模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4期)2018-02-10味觉护肤——可以品尝的美中国化妆品(2017年12期)2017-06-27感官训练纸膜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2期)2017-05-31乡愁情怀还是美梦难现:乡村民宿经营风险感知研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年12期)2017-01-17小组合作学习中潜能生帮扶方法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9期)2016-12-05论民国时期检察权行使的外部环境——以青岛刁复墀贪污案为例中国检察官(2015年14期)2015-02-27战略人力资本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关系研究——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4期)2013-03-11
    相关热词搜索:影响对人感官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