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区块链技术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影响及对策

    区块链技术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3-04-21 13:35: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林德发,陈语嫣

    (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134)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兴起,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和更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引入先进技术改造或创新传统业务,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区块链技术所具有的诸多优势,正好能为商业银行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因此,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当前亟需考虑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在阐明区块链技术显著优势和供应链金融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揭示二者的内在联系,深入探讨区块链技术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多方面影响,最终提出区块链技术赋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1.1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是指以密码学为基础、点对点的分布式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并采用一定共识机制来保证参与者记录数据的一致性。区块链最初进入大众视野,是源自比特币。尽管现在各国政府对比特币仍持谨慎态度,但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却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和支持。蔡恒进等[1]指出区块链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区块链1.0时代,区块链技术主要运用于发展去中心化的可编程货币;
    区块链2.0时代,以以太坊为典型代表,行业人员将区块链从数字货币拓宽到金融实务领域,这种应用被称为分布式应用,其中一个显著的功能就是通过自动化脚本代码形成智能合约;
    区块链3.0时代,其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公有链上的信息公开透明,而私有链上的信息高度保密,社会各成员都能在链上随时记录自己的任何信息,以实现更大范围和规模的资源配置和管理。郭晓蓓等[2]研究发现区块链技术的典型特征包括:去中心化,区块链能够跨越传统交易主要依赖中介机构操作的边界,实现交易双方之间直接点对点操作,不仅提高效率也降低交易成本;
    去信任化,因为区块链上的信息是公开、透明的,受系统规则和时间范围的影响,即使在无信任的情况下,系统中的每个节点也能完成互相交易;
    信息几乎不可篡改,当区块链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拥有一个账本时,只有在破解前一个区块的加密密码后才能继续破解下一个区块的加密密码,修改单个区块里的信息是无效的,因此交易信息越久远,需要改动的区块就越多,交易信息就越难被修改。在当前协议共识机制下,改动每一个区块都会付出巨大的成本,只有当某个节点能够垄断全部计算机51%的运算力时,才能够改变账本和篡改交易信息。

    1.2 供应链金融

    李佳佳等[3]认为,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基于真实的贸易交易背景,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商流,利用贸易融资的自偿性,通过质押登记应收账款等方式,为处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的一种综合性金融服务。薛洋[4]研究发现,自2002年我国首次提出供应链金融概念至今,已经发展到4.0阶段,并详细描述了各阶段的显著特征。供应链金融1.0阶段,商业银行作为主要参与者,通过综合评价核心企业,从而对整个产业链提供资金借贷,在这个阶段线下业务和重点关注资金流是一大特征;
    供应链金融2.0阶段,平安银行借助互联网将供应链金融业务从线下引到线上,这极大提高了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服务水平和效率,为链上的上下游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此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业务线上化,但并未出现质的飞跃;
    供应链金融3.0阶段,商业银行开始注重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商流的“四流合一”,为核心企业甚至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整体上有了更大的竞争力,此阶段链上“四流合一”与参与者数量增多是明显特征(见图1)。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发展,供应链金融迎来了迅速发展的4.0阶段,此阶段中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和业务服务体系基本成熟,商业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将新技术融入供应链业务之中,使其发挥业务优势,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图1 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研究报告》显示,至2023年,区块链可为供应链金融市场带来约3.6万亿增量[5]。在后疫情时代,国内外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筹集资金复产复工则面临更大的困难,商业银行利用区块链技术助力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将会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1.3 区块链和供应链金融的内在联系

    区块链技术赋能供应链金融。供应链上的订单、生产、包装、运输等都会引发企业的资金需求,而围绕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需要利用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存货缓解流动性问题,这就驱动供应链金融三大分支业务的产生与发展,每一部分都有难以规避的风险(见图2)。

    图2 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

    供应链金融2.0自从实现线上化后,围绕核心企业而高度中心化,企业与银行、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传递不通畅,信息真实性无法验证,从而引发信息不对称,这是供应链金融参与者因自身原因产生的固有难题,因此区块链技术赋能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痛点。郭菊娥等[6]发现,利用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和管理机制可以化解供应链金融因自身特征要素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可以实现供应链金融多元主体间的有效协调、信息传递轨迹透视、金融监管体系完善和金融风险管控能力提高四大目标诉求。许荻迪[7]认为区块链技术的功能与供应链金融的特性天然匹配,能够以多种途径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他指出通过票据信息分布式储存、算法建立互信等方式,能够解决“一票多卖”、签发虚假商业汇票的风险控制难题。正是区块链技术拥有赋能供应链金融的优势,使其不断融合在供应链业务发展中。夏兵等[8]研究发现,在同等的风险容忍水平下,区块链技术能够提高银行质押率上线,这意味着银行能够放心地为链上的生产企业提供更高的贷款,帮助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稳定供应链运营、尽快复产复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商业银行纷纷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供应链金融的实践中,产生了具有较低风险的综合性金融产品与服务(见表1)。

    表1 商业银行“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实践案例

    供应链金融是适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区块链技术能够在供应链金融上呈现出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商业银行是最早研究和发展区块链的机构之一,也是目前申请区块链技术专利的主体,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根据零壹智库统计,2019年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有关的专利数量为7件,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微众银行和福建农村信用社分别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申请了区块链技术专利。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的《中国区块链金融应用与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的各个项目中,供应链金融领域的项目位列第一,占总项目数量约1/3,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认为适用区块链技术的较好应用场景[9]。林楠[10]认为,未来区块链技术将在供应链金融的信息真实性证明、交易权确定、智能合约和信用拆解等场景中广泛应用。除了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的产品与平台外,供应链金融上许多环节均能看见区块链的身影: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账本,通过非对称加密皆能授权看到公有链上的资金流、物流、商流的公开信息,而对私有链上隐私信息实施最高级别的保密;
    银行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在借贷、买卖交易环节形成智能合约和数字签名,既能防止出现“一押多贷”“一货多押”等情况,也能随时修改双方认可的合同条款,提前避免商业纠纷的出现;
    在银行向链上企业进行授信时,点对点的业务交互直接向企业提供贷款,有利于提高贷款效率、降低征信成本、保障资金安全。这些都是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上的具体表现。

    2.1 积极影响

    2.1.1 畅通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信用传递

    随着产业分工更加精细、跨境贸易增加,供应链金融参与者的数量不断增多,在多级供应商模式下,一级供应商之后的其他供应商难以取得核心企业的信用支持,就算持有应收账款凭证,由于商业银行对于贸易的真实性、应收账款权利的有效性不能充分信任,因此多级供应商的中小企业仅凭自身企业信用难以融资。

    首先,区块链技术作为新兴底层技术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几乎不可篡改和去中心化的数据储存方式,成为数据和信息记录的最佳载体。由于供应链上的每一个主体都拥有一个账本,而区块链将信息进行多点储存,因此当某个参与主体记录下一笔交易时,计算机自动会全网广播,链上其他所有的参与主体都会接收到该笔交易的详细信息。在融资业务的驱动下,各参与者将能证明自身信用状况的信息上链,作为银行授信的依据,商业银行仅需站在自身节点便可以查看和整合链上公开透明的信息,形成基础合同、单据、支付等完整的交易记录,并将交易记录进行交叉核对,最终确保核心企业的多级供销商确实与核心企业存在贸易往来,使得核心企业的信用能够多级穿透直至最末端企业。

    其次,区块链通证是指可流通的加密数字权益证明,其本质是一种权利证明,只要通证得到验证,持有通证的人便可以行使其赋予的权利。因为通证能够进行数字加密,所以核心企业能够放心地将自身的信用进行背书,从而避免出于授信安全性考虑,拒绝信用背书而阻断信用传递。当核心企业的信用拆解到通证上后,便能在供应链上逐级传递进而贯穿到整个链条,通证的每一次流转都在区块链上保存记录。不论是处在第几级的供销商,只要能够拿到通证,就相当于取得了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证明其与核心企业存在真实的贸易合作,这样,供应链上的多级中小企业就能凭借核心企业的信用获得银行资金支持。

    2.1.2 提升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

    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多方参与主体,程序复杂、资料众多,贸易合同真伪难辨,票据文件缺失或造假在所难免,商业银行也不可能对每一个参与主体进行尽职调查,在此情况下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不可避免地增加。

    首先,智能合约形成后,交易双方达成共识的合约条款将被记录链上,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和金额自动实现还款和清算,避免融资企业的应收账款被迫延迟、货物无法按时转移、存货虚增等情况出现,进而确保商业银行能够对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业务的贷款按时收回,降低流动性风险。此外,在智能合约上同时附有数字签名,能够确保合同相关当事人身份唯一且确定,当交易多方在交易过程中就合同条款增减、修改变更达成共识后,数据会自动反映在区块链上,商业银行就能够实时进行动态监测并及时完善对融资企业的评估结果和更新授信额度。由于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商业银行能够规避单方欺诈的风险。

    其次,商业银行利用智能合约具有可编程的特点,可根据自身风险管理需要,在贷款过程中限定凭证价值,控制流转方向,同时区块链的时间戳使得区块链上的所有信息都可以追根溯源,且终生有效,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可信任的追溯途径。事后,融资企业的每一笔贷款资金的用途、金额,只要记录在企业自身的账本上,此信息立即就能在全网公告,商业银行可以及时得知贷款资金流向,监测企业的经营行为,一旦发现异常就及时止损,从而实现风险防控。

    2.1.3 提高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效率

    首先,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点对点业务交互、交叉验证等优势能够免除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公证、律师等其他中介方的介入,避免人工干预过多,等待时间过长。当交易双方的企业位于不同地区时,只需要将合同条款和交易规则等输入至区块链底层平台上,不再需要委托代理、多次磋商谈判、异地传送文件等繁琐过程,企业间形成共识后即可线上自动签订合约协议,大大推动业务效率的提升。同时,银行之间通过点对点支付提升了转账结算速度,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其次,供应链金融业务越复杂,链上参与方越多,需要管理和操作的人员就越多。区块链赋能供应链金融之后,交易指令不需要依赖人工,只需通过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在交易双方基于合约条款达成交易共识时直接完成点对点交易,因此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不再需要大量后台人员进行指令操作,只需要部分人员进行技术维护和安全监测,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以苏宁银行“区块链+物联网+动产质押”平台为例,该银行与江苏太和港进行了一项基于煤炭质押的仓储监管合作,通过图形识别算法对每一堆煤实时监控并存储在双方共享的区块链上,不仅无须人员现场监控,减少人员支出,而且货物一旦被监控就可以立即进入融资程序,大大提高了融资效率。同时,区块链还能够通过代码将票据电子化、资产数字化等,因此商业银行的贷款全流程能够去纸质化,不必过于依赖纸质票据、账单等纸质凭证,能够节约纸张成本。根据艾瑞咨询研究分析,至2023年,区块链可以使供应链金融市场整体运营成本降低0.48%[5]。

    2.2 消极影响

    2.2.1 加剧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恶性竞争

    供应链金融业务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可对应实现大约297亿元的利润规模增量[5]。如此可观的利润增长空间,使得商业银行和其他机构纷纷考虑向供应链金融领域“进军”,由此可能引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恶性竞争。

    首先,商业银行与其他机构或公司的激烈竞争,会造成“区块链+供应链金融”重复建设。供应链金融主要是围绕核心企业展开的,目前有许多核心企业为了保障自身供应链顺畅也在自行开发“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系统平台,如蚂蚁金服的“双链通”、苏宁金融的动产质押区块链体系等。当商业银行为了增强其竞争力进行自身供应链金融业务布局时,不可避免地又会再次围绕核心企业重复建设,与原有的区块链信息管理系统发生业务重叠,增加区块链上数据存储压力,降低“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营效率,增大运营成本。

    其次,恶性竞争会造成业务盲目上链,出现新的“信息孤岛”。并非所有的供应链业务场景都适合融入区块链技术,有学者指出,区块链技术最适合需要多方参与的复杂交易和需要方便进行账本追根溯源的交易这两种场景[2]。当区块链技术弱化商业银行中介角色,压缩其中间业务时,面对外部的强大竞争压力,商业银行可能会盲目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众多的业务场景,形成多种不同的区块链类型。相同的区块链类型能够依托通信协议实现数据相互读取、操作和验证,但不同类型区块链之间由于编程语言、系统接口等不一致,跨链数据难以相互畅通,造成业务割裂[11]。商业银行间、商业银行与其他机构或者公司间的业务割裂会使得中小企业在不同平台办理业务时,其相关信息并不互通,当区块链技术解决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信息孤岛”的难题后,在恶性竞争形成业务割裂的局面下反而会造成新的“信息孤岛”。

    2.2.2 加大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监管难度

    当前,区块链技术还是一个新兴事物,真正兴起和发展时间较短,商业银行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供应链金融业务仍处在一个探索的初级阶段,如何加强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监管成为一个难题。

    首先,区块链技术仍处在法律约束的真空地带。目前我国对于区块链没有形成具体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系统规范,也没有对区块链金融服务平台的建立和运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技术解决方案也没有统一标准和安全管理规则[3]。快速发展的区块链技术与实施新法律法规所需要的漫长审批和落地时间存在矛盾,而现有法律又无法完全应对新技术下出现的侵权行为或者商业纠纷。在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则之下,就算存在对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监管也会流于形式,甚至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次,区块链加剧商业银行与监管当局的信息不对称。非对称加密的特点使得监管部门从外部直接实时观察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难度显著提高,因为密钥掌握在供应链上各参与方手中,它们出于自身商业机密的考虑,可能不愿意公开内部核心信息,而公钥是在自愿达成协议的基础上生成,尽管其信息完全公开透明,但是此类信息资料是否能够充分满足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仍需要考量。如果不解决交易信息是否全部上链、哪些信息必须上链、源头数据是否一定真实等问题,可能会引发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

    2.2.3 增大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敞口

    首先,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大众对于区块链技术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其不存在风险隐患,商业银行可能基于区块链绝对安全的误解,向供应链金融上的融资者降低信贷标准,造成过度负债甚至掠夺性负债。但“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并未经历完整的经济周期检验,一旦经济处在衰退周期,供应链金融参与者整体信用水平下降,可能会增大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敞口,严重时可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惨重的损失。

    其次,区块链去中心化、自动交易固然减少了人为操作的繁琐步骤,但同时也提高了供应链金融业务过程的隐蔽性,交易能够在短时间内在点对点之间快速完成,若非专业人才可能无法发现交易欺诈,甚至无法察觉交易已经完成,或者所有参与者全方位联合起来恶意串通预谋骗取商业银行贷款[12]。而区块链技术并不能保证源头资产的真实性,如果基础资产数据本身就存在伪造或者虚增,区块链又无法察觉,由此可能会形成系统性风险隐患。

    3.1 完善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供应链金融业务信用传递

    区块链技术虽然能够畅通供应链金融业务上的信用传递,然而目前仅少数资金雄厚的企业能够掌握区块链相关技术,很难做到将核心企业信用传递到供应链金融末端,因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使区块链发挥底层技术优势、加快核心企业信用传递的必然要求。

    积极促进各方参与者数据上链。区块链技术目前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并非所有企业都乐于拥抱这项新兴事物,并且出于商业机密的考虑,很多企业不愿意公开自身信息数据。因此应该加强区块链教育普及,引导供应链业务各方参与者正确认识“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利用共识机制协调各参与者的利益,在竞争中寻求合作,鼓励和支持各方参与者数据上链。数据即资源,但也不是什么数据都要上链,要经过严格筛选。数据上链后也要对数据安全和信息隐私提供有力保障,这就需要与其他技术相融合,以消除各方参与者对数据上链后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顾虑。不仅是实时发生的交易数据可以上链,企业历史业务数据也应该尽快上链,银行能够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来评估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从源头遏制资产不真实和数据造假风险。

    加快技术创新,打造“双链”业务平台。当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只在大型商业银行和规模庞大的核心企业中落地,迫于大额资金投入和消费者粘性,区块链技术的不可替代性还未完全体现出来[10],而零星分散的“双链”业务平台无法构建完整的基础设施体系。因此,政府层面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区块链技术,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企业层面应该加大区块链技术研发力度,积极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与掌握成熟区块链技术的第三方研究机构紧密合作,突破技术瓶颈,构建自身的“双链”业务平台,并与银行系统平台互联互通。

    3.2 统一区块链技术标准,避免供应链金融业务恶性竞争

    推进全国区块链标准化能够破除不同区块链间的壁垒,解决跨链交易不畅通和跨链信息无法共享的痛点,从而提高效率、避免恶性竞争。

    制定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标准细则。区块链技术不同的编程语言、系统接口和算法很容易造成整个区块链系统的互不兼容,应该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同时制定统一的区块链标准细则,对各方参与者的身份验证、智能合约等进行明确规定,并要求提供一致的上链数据,这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交易畅通、运作效率提高的关键[13]。率先制定区块链标准细则,通过教育培训、业务指导等方式凝聚区块链和供应链金融领域相关从业人员共识,是我国抢占区块链领域国际规则制定权、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关键环节,也有利于区块链和供应链金融健康有序地发展。

    打造金融联盟链。区块链降低了外部机构或企业进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门槛,商业银行面对外部竞争者和内部同行业之间竞争,一味孤立打压对手绝非明智之举,在竞争中谋求合作统一才是大势所趋。目前区块链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公有链、私有链和联盟链。商业银行作为国家资金融通的重要部门,涉及大量资金流动且交易次数频繁,成立中国银行业联盟链是必然选择。在金融联盟链上,各方参与者将按照联盟链的统一标准开展活动,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信息跨链共享困难,打破不同业务之间由于彼此割裂而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困境,而且有助于商业银行采用同样标准的区块链底层技术,实现区块链信息的跨链同步传递[14],不再需要重复围绕核心企业布局供应链金融业务,避免恶性竞争。

    3.3 提升区块链风险管理能力,助推供应链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

    区块链并非是绝对安全的技术,只要能够控制51%的算力,就能够篡改区块链上的数据信息,因此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是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上长期发展的根本。

    严格审核区块链平台上链者的资质,控制源头风险。区块链平台上的企业资质参差不齐,不仅影响优质企业的上链意愿,还可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金融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针对上链申请环节设计规范、详细的审批制度,明确风险责任主体并且完善登记备案制度,确保成功上链者的资质具有充足的支撑证明材料。商业银行还应充分利用历史业务数据,运用技术分析手段,准确评估上链申请者的信用等级和资产真实性,发挥核心企业良好资质的示范作用,通过不定期安全检查,督促尚未达标的上下游中小企业不断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自身信用质量,从源头上控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

    普及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执行后具有无法终止的特点,供应链业务各参与方一旦签约就无法轻易违约或赖账,因此合理使用智能合约能够减少长周期交易的人为干预,保证及时且准确地更新链上数据。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可根据真实数据动态评估企业风险水平,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因为区块链上的在线签署、电子签名与实际交易步骤一一对应,一旦供应链金融业务发生异常情况,就会立即反馈在智能合约上,商业银行可通过共识机制找出异常之处,及时排除风险。智能合约的普及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时监控贷后资金的流向,有助于信贷部门及时调整风险管理措施,提升贷中贷后风险管理能力。

    3.4 加强对“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严格监管

    目前区块链在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应用只是刚刚起步,对此方面的监管还十分薄弱,加强“双链”监管已是大势所趋。

    制定区块链专门法律法规。区块链属于新兴技术,目前我国尚无相关的法律规范。商业银行作为运用区块链技术的主体,对此技术运用的现实问题及规范要求比较了解,应主动提出区块链技术规范的相关建议。政府监管部门应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并与科技企业密切合作,积极促进区块链领域立法早日提上日程,避免出现无法可依的窘境。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平台的运营规范和牌照申请门槛,防止大批企业跟风涌入导致平台质量参差不齐,从而保证供应链金融业务整体的稳定性。

    加强渗透式监管。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监管部门应通过区块链节点参与到各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要求各参与方及时提供满足监管要求的必要文件资料,让电子化文件、凭证、智能合约等交易资料具有清晰明了的法律效力,使监管具有更多的渗透性和更强的指导性,避免骗投跑路、借机炒作等金融乱象出现。同时,监管部门要不断提升监管技术,对“双链”业务各个环节进行不定期安全检查,使监管渗透至各环节的细微之处。

    采取包容性“监管沙盒”机制。监管部门可以借鉴较为成熟的英国监管模式,在保证区块链技术创新性的前提下,采取包容性“监管沙盒”机制对区块链进行监管[15]。允许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范围内探索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创新运用,但要严格控制创新和改进的范围在安全测试区内,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配置相应不同的权限、技术人员和方案等,防范相关风险的发生。

    猜你喜欢金融业务区块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回顾与展望银行家(2022年2期)2022-02-28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科学(2020年5期)2020-11-26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大众投资指南(2020年10期)2020-07-24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科学(2020年6期)2020-02-06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国际金融业务拓展策略探讨环球市场(2020年22期)2020-01-18商业银行发展住房租赁金融业务的路径探析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年7期)2018-09-05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传媒评论(2018年4期)2018-06-27读懂区块链现代企业文化(2018年13期)2018-06-09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商业银行发展县域网络金融业务的策略探讨现代金融(2016年7期)2016-12-01
    相关热词搜索:商业银行区块供应链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