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与改进路径

    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与改进路径

    时间:2023-04-21 23:25:0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朱镇生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福建漳州 363000

    近年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取得很大成效,管理工作的提升有效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本文通过走访调查D校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成因,并提出改进路径。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同的学校均有不同的约束准则和处罚办法。学生日常行为突破行为准则,导致行为不规范,学校是要给予教育处理的。D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高职院校,有学生近1万人。该校学生入校生源起点不一,在全日制学生中既有初中毕业生考入的“五年专”学生,也有高中毕业生考入或中职学校毕业生考入的“三年专”学生,等等。近年来,该校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的思想是积极向上向善的。但也有学生因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受到处分的现象,调查显示,仅2019—2020学年该校学生因不遵守学校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规定而受到处分的学生有356人次,这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学生日常行为不规范,学生管理工作需要着力改进。

    (一)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

    人们行为的动机是受价值观支配和制约的。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结果也不同[1]。调查发现,D校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但也有个别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这是其违规违纪行为产生的思想根源。其主要表现:一是,个别学生集体观念不强。如为了个人生活方便,有的学生在宿舍违反规定使用超功率电器或晚上不按学校规定时间归寝,从而受到处分。调查显示,仅2019—2020学年中,该校学生因违反宿舍管理规定而受处分的学生有186人次,占受处分学生总次数的52.25%。二是,个别学生诚信观念淡薄。调查显示,仅2019—2020学年中,该校学生因违反考试管理制度受处分的学生有37人次,占受处分学生总次数的10.39%。三是,有个别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严格要求自己,行为懒散。调查显示,仅2019—2020学年中,该校学生因违反课堂纪律受处分的学生有119人次,占受处分学生总次数的33.43%。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颇,导致其不良行为的出现,进而引发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

    (二)学生对管理制度掌握不全

    大学生阶段,多数学生仍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叛逆心理和自我彰显的行为极大,采取强有力的学生管理制度约束其不良日常行为是最有效方法。但是,并不是有了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就会自觉去执行,而是要让学生全面掌握制度规定,清楚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清楚不可为而为之的后果及应负的责任与接受相应的惩罚。否则,制度的管理效能就不会实现。在调查中发现,尽管该校已将学生管理制度编印成册,在学生入学时就已发放给每位同学,且由辅导员、班导师组织同学们进行学习,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并未真正掌握,这是其违规违纪行为产生的逻辑起点。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在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管理制度时,少数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没有全面掌握学校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相关管理规定,在产生违规违纪行为后才知道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处分。如果学生能学深悟透相关管理规定,就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如果没有真正掌握,以致规章制度对这部分学生的行为约束力和导向作用是滞后的。

    (三)制度执行不严

    在学生出现违规违纪苗头时,如果不严格按管理制度进行处理,将会导致放纵违规违纪,这是其违规违纪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诱因。调查显示,该校有个别老师对于学生违规违纪行为缺乏共识,导致处理标准不一致,从而导致新的违规违纪行为的“激活”“唤醒”。同时,在走访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干部是老师执行学生管理的重要依靠力量,有个别学生干部却在“自我管理”中存在着不“敢”管的现象。这些学生干部碍于同学情面,担心影响自己的群众基础,不敢严格管理,执行力不足,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学生违规违纪思想的产生。

    (四)家校协同育人不充分

    发挥学生家长在家校协同育人中的功能极其重要。发挥好则产生正向协同,发挥不好则产生负向协同。家校协同育人不充分,往往成为助长学生不遵守学校管理制度、诱导其发生违规违纪行为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从对D校的调查情况分析,家校协同育人不够充分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从学校方面来看,与学生家长沟能不及时与不充分并存。当学生有违规违纪苗头时,其辅导员或班导师(班主任)要么没能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协同阻止,要么能及时向学生家长反映,但其沟通过程出现意见分歧或没有讲究用语而受阻,降低了家校协同育人的功效。二是从学生家长方面来看,对学生违规违纪放任不管与纵容并存。在调研中了解到,家长对待学生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简单型。有些家长长期与学生交流不注意方式方法,导致孩子排斥与家长交流,当辅导员或班导师(班主任)向其反映学生有违规违纪苗头或行为、需要其家长配合教育时,家长表示无法管教学生。另一种是纵容溺爱型。有些家长以学生为中心,娇宠袒护学生,当老师向家长反映其孩子的表现情况时,家长表示孩子很好、没有问题,质疑老师所反映情况的真实性。由于家长配合不到位、不默契,家长正向协同育人的作用削减,助长了学生产生违规违纪行为。

    学生管理工作,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烦琐而复杂、平常而重要。根据以上调研分析,提出以下改进路径:

    (一)加强教育引导,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教育的意义是让人明白作为一个人需要对人类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一个人只有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前提,只有完成自己责任和义务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偏差”。纠正这些“偏差”是需要外界力量介入进行牵引、催化,使之心智走向成熟、人格走向健全。学校在这过程中在于纠正学生这些“偏差”,使之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是其介入“外界力量”的重要组成。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正确的“牵引、催化”,即科学的教育引导。学生在这其间出现的“偏差”是正常现象,但必须及时进行“纠偏”——不断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据此,根据以上分析,可采取以下五条措施: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引领的主渠道作用外,还要高度重视全员参与育人,尤其是要着力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加强对学生进行教学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课程特点进行探究细化,可以以专业为单元,由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指导各专业教研室,将课程思政纳入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进行研讨,寻找其规律,挖掘、提炼每门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编制专业课程思政指南。通过课程思政指南,指导每位任课教师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邀请已有一定成就或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本校毕业生校友回校,与在读学生座谈(或演讲)、交流其人生经历,示范其职业发展历程,引导在校生规划好职业生涯;
    可通过举办在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推进在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深化细化[2];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合理制订分年级、分阶段、分课程学习目标,学会有效实施,约束自己行为,扎实有效推进学习成长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

    三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依托心理健康课、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3],尤其是人格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同时,在“导”字上下功夫,一生一策,加强个性化帮扶,以健康、积极的思想引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是必须加强“三自”教育。从D校的生源构成来分析,除了“五年专”的学生由于是初中毕业生入校年龄达不到18周岁外,其他的学生绝大多数已是成年人的年龄。但无论处于哪个具体年龄,这些学生入校后其学习、生活、日常活动均要从被动向主动方向转变,加强对其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自”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通过“三自”教育,可以培养学习的主体意识,实现从被动受教育到主动自觉教育的转变,即实现自我教育或不教育。正如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言的“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
    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4]。在大学生中开展“三自”教育,培养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促其自觉转化思想,增强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这是实施大学生自我培养活动、提升其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5]。

    五是推进遵纪守法教育方式方法创新。除通过常规的线上(如易班、微信)和线下(如主题班会、“法律大讲坛”、宣传栏、广播台)教育外,要针对不同专业的职业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成效。可通过举办遵纪守法短视频、抖音、漫画、手抄报、演讲、情景剧、征文、校规校纪等比赛活动和组织学生参与遵纪守法志愿者社会实践、采访、点评等活动,深化对学生遵纪守法教育;
    可通过以评先评优为引导,鼓励学生以优秀为榜样,向典范看齐;
    可通过以适当方式通报学生违规违纪处分情况,警示学生树立底线思维,增强遵纪守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对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的学习,既内记于心,又外显于行。

    (二)推进制度建设,强化学生日常管理

    调研发现,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有三种情况:不知则犯、明知故犯、明知还犯。其中:对于不知则犯者,我们要通过组织其学习掌握校规校纪,让其知规守纪;
    对于明知故犯者,我们要严肃处理,同时又要组织其深化学习,吸取教训,杜绝类似现象再次发生;
    对于明知还犯者,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妥善处理。调查显示,有些学生之所以违反校规校纪是看到其他同学违反校规校纪没有被处理或处理不及时或偏轻,就认为即使学校制度规定不能为而为之,也不会受处理,为此即使知道不能做而见到其他同学做也就跟着做了。这就告示我们,学生管理制度既存在不健全的问题,又存在执行不严的问题,推进制度建设成为当下一个重要问题,可采取三条措施: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可由学生管理职能部门牵头,会同相关职能部门、院系对涉及现行学生日常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反思,对于不合事宜的要进行修订,对于尚没有制度规定的要抓紧建立,从制度层面上完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二是强化对学生日常活动重点领域行为的管理。学生日常活动重点领域主要有课堂学习活动、课后学习活动(包括校内与校外)、学生宿舍(公寓)的日常活动,这些活动都要加强管理。比如对于课堂管理,任课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从上课初的点名到教学过程的课堂纪律维护、课后学习任务落实的跟踪管理,每个环节都要严格规范。有的任课教师在这方面很有经验,可由教务管理职能部门牵头组织举办公开课、观摩课活动,示范有效管理课堂的方式方法。同时,要充分发挥各院系教学督导组织的作用,加强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督导,协同督促落实课堂教学纪律,规范课堂教与学的管理行为。对于学生在宿舍(公寓)的日常活动,主要应该发挥辅导员、班导师(班主任)的作用,持续落实好宿舍制度、谈心谈话制度和考核制度,把学生遵守纪律情况纳入工作考核中。同时,可通过举办辅导员、班导师(班主任)学生管理技能比赛活动,以赛促进学生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是依规依纪严肃查处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要重视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发现有与校规校纪不相符的现象,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及时叫停,尤其是任课教师,要严肃课堂纪律,维护好课堂教学秩序。对于有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可课后及时约谈该学生,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批评教育,这是建设良好教风与学风的内在要求。对于已触犯课堂纪律或违反校规者一定要核实并严肃处理,不可以教育为主而放任不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明知故犯与明知还犯现象的发生率。

    (三)加强沟通联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学生日常行为不仅发生在校内也发生在校外,不仅有线上线下学习活动也有学习以外的活动,丰富多彩、点多面广。其行为特征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差异,管理的线长、点多、难易并存,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为此,必须发挥学生管理各种主体作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聚集合力,共同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从该校来看,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直接主体有辅导员、班导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干部、学生家长等,这五种主体要加强沟通,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可从三个层面入手:

    一是从加强任课教师与辅导员、辅导员与班导师(班主任)的沟通联动入手。可通过制定并组织实施辅导员、班导师(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联动制度,加强任课教师与辅导员、辅导员与班导师(班主任)之间的工作联系,促进相互之间的学情沟通交流,多方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共同探索、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管理存在的堵点、痛点和难点问题,精准施策。

    二是从加强学生干部与任课教师、辅导员、班导师(班主任)的沟通联动入手。加强学生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的培养,发挥其示范、引领、监督作用,让其成为教师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和“眼线”,协助任课教师、辅导员、班导师(班主任)更好地开展学生日常行为教育管理工作,帮助身边更多的同学向上向好。

    三是从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联动入手。可通过制定并组织实施家校联系制度,最大限度发挥家校协同育人的聚集力,如定期或不定期通过电话、微信、信件(《假期告家长书》《学生旷课告知单》《学业专业学习预警通知单》等)与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家长近阶段孩子在校学习生活表现情况,尤其是对有表现不太好的学生的家长,更要积极争得其对工作的支持,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四)改进学生组织管理,增强“三自管理”能力

    在学校建立和发展学生组织的目的在于,一方面,要通过学生组织开展活动,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助力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毕业后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身职业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
    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在参与学生组织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自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的主体意识。为此,加强和改进学生组织管理,发挥学生组织“三自管理”的示范作用,对于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可采取三条措施:

    一是要深化学生社团组织改革。近年来,学生社团组织的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在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所管理的学生社团组织改革的领导,严格落实有关规定,规范学生社团组织章程,配强指导教师,严格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管理,确保学生社团组织所举办的活动不偏离正确政治方向,健康发展。

    二是要高度重视学生会、班级两委(班委会、团支部)建设。学生会、学生班级两委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组织的作用,是团学工作重中之重的内容。要根据新时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调整、充实并且赋予其新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促其在学生“三自管理”中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

    三是要建立健全学生组织管理工作协同机制。要根据学校内设机构的职能分工,明确学生社团组织管理的相关部门,细化责任,建立履行职责情况反馈与考核、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工作的监督,实施激励与约束并重,形成相关部门自觉协同落实的机制,使工作开展得更加有序有效,进一步提升学生社团组织“三自管理”能力。

    (五)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学生管理效能

    调研发现,该校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无论是“不知则犯”或是“明知故犯”或是“明知还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该校学生管理信息化水平低下,传递校规校纪或处理违反校规校纪学生的速度偏慢。目前,该校还没有统一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已有的校规校纪或新出台的校规校纪无法在校内网络平台上全天候为学生或教师提供学习和查询服务;
    对于学生违反校规校纪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时间长,研究处分相对较慢,容易给学生传递“错觉信号”——可以不追究责任。对此,要加快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便捷收集学生日常行为信息,有效分析学生日常行为状况,及时对学生日常行为做出评判,精准管理学生,提升学生管理效能。

    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一项系统社会工程,需要家校协同、多措并举,需要通过制度管制,也需要循循善诱、人文关怀。本文通过对D校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教育引导,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推进制度建设,强化学生日常管理;
    加强沟通联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学生管理效能等改进路径,希望能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校纪日常行为校规日常行为干预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中华养生保健(2022年10期)2022-05-233-6岁幼儿日常行为礼仪养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南充市西充县东风路幼儿园为例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1年2期)2021-11-02校规校纪如何制定?教育·校长参考(2021年5期)2021-07-08校规校纪如何制定—写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出台之后青少年法治教育(2021年3期)2021-06-06校有校规雪豆月读·低年级(2020年1期)2020-09-10校规之战:“严”与“爱”何以平衡教育家(2020年6期)2020-03-19校风校纪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教书育人(2019年17期)2019-01-11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的影响与实施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2期)2017-02-10农村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年12期)2017-01-11校纪校规的制定与执行都要以学生为本中国德育(2015年24期)2016-01-19
    相关热词搜索:成因路径改进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