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线上线下融合的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路径*

    线上线下融合的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路径*

    时间:2023-04-21 23:50:0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余本武

    (肥西县第三中学 安徽合肥 231200)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课标新增加的一项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的设置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针对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将长期被人们忽视的“思辨性阅读”提高到一个突出的位置。这样的改变,既是对过去偏重知识传授的一种“矫枉”,也是对当下和未来偏重思辨能力培养的一次“立正”。

    然而,在线上线下融合的必然趋势和思辨性思维培养的强烈呼吁下,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学却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已然凸显的各类问题令人忧心,集中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程序化、现场式课堂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个性选择。课堂阅读教学不能依据学生的特性来量体裁衣,因而缺少教育的精准性。二是精细化、碎片式讲解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师常常善于精耕细作,容易忽视对思辨性思维的培养。针对以上弊端,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实乃革除传统弊病,突破语文读写教学发展瓶颈的不二之选。首先,利用思辨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阅读,促进“自能”学习的实现,既授之以鱼亦授之以渔。其次,利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突破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线上优势落实精准教育的目标,增强学生的技能,完成国家人才培养的使命。

    本文尝试从“线上”与“线下”两个维度,依照“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分“设疑”“讨论”“示范”“研讨”“考核”“作业”六个步骤,阐述阅读教学“两线、三段、六步”的实践路径。

    每一位读者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形象,这是读者个性阅读的结果,如果让一群读者先听一节传统的语文课再去阅读,或许就只剩下一个标准的哈姆雷特了。在高中阶段,我们倡导个性阅读,自然是要把“思辨”放在第一位置,这里的思辨不是一项要求或者作业,而是一种能力和习惯。语文教师要把文本阅读的第一印象和第一视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的世界里策马扬鞭,去邂逅问题、探访答案。必要时,可以抛出一个疑问,引领学生去思索和探究。设疑是课前预习任务布置的一项重要手段,课前的“设疑”和“讨论”分为四个部分。

    (一)提出问题

    通过线上方式(QQ家校群、腾讯在线收集表、班级优化大师、钉钉、微信等)将教师或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发送给全班同学。问题类型可以是“有结论”式,即有唯一的答案,这种问题常设置为选择题;
    可以是“无结论”式,即没有唯一答案,甚至无法判断答案优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也可以是“有争论”式,留有辩论和思考的空间,可依据思辨的深度和创新程度将不同答案划分出等级。线上提出的问题不宜过多,遵循少而精的原则,以兴趣为基础,以促进预习为目的,为后来的课堂学习奠定了研究探讨的基调。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前,我们可以在线上布置一个探究性的问题:两千六百多年前,郑国突破与晋国的关系转而去依附楚国,招致晋国大兵压境;
    两千六百年后的今天,乌克兰突破俄乌关系转而去拥抱北约,招致俄罗斯的军事打击。郑国和乌克兰在处理危机的方式上有何不同?你更支持谁的做法?

    (二)初探文本

    带着问题任务去阅读一篇新的文本,犹如带着罗盘去探寻新大陆,使预习活动有了方向的指引。线下的文本阅读是预习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也是问题设置的目的所在。学生首先要研究问题,把握问题中的核心词语以明确方向,分析问题中的修饰语以限定范围,换、增、删个别字词以确定思考角度。其次要通读全文,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注,通过旁批注解语句,通过尾批发表感想,通过眉批探讨文章主旨。最后要精读语段,精读是要找到问题关涉的部分,并对其进行反复推敲和探索。初探文本要求学生掌握略读和精读的技巧,培养研究分析问题的意识,养成批注文本的习惯。

    (三)发表观点

    答案提交之前,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论证过程。依据图尔敏论证模型,结论必须建立在根据或数据的根基之上,并且有充分的保证支撑。学生在初探文本之后,针对问题进行解惑释疑,提出观点,并提供能证明这个观点的相关材料。学生通过各种作业软件以在线方式提交观点和依据。教师收集作业后,先进行分类整理,然后以在线投票的方式呈现给全班同学,学生投票后可查看每个观点的支持率。发表观点既满足了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和了解他人的好奇心,又能让同学之间获得一次交流的机会,还促进了学生对自己答案的重新审视和反思。

    (四)沟通辩论

    学生提交观点之后,教师可号召学生积极参与线上辩论,辩论是进行思辨的有效方式,辩论的任务一方面是针对他人观点进行质疑,另一方面是针对个人观点进行辩护。教师把同学们关注度最高的议题选出来,作为典型辩题分组辩论。辩论的目的不是打倒某一观点,而是促进这一观点的完善,推动思维向纵深处发展。教师要着重营造一个自由讨论的氛围,无须过多的限制学生,也不需要急于宣布结果,甚至允许出现部分“偏离话题”的现象,协助学生拓展思维才是这一环节最主要的任务。

    预习工作是在线上线下融合的背景下完成的,线下的安静思考和线上的激烈争论相得益彰,让思辨之风引领阅读活动。从问题、文本、观点再到辩论,整个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拔高,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问题的设置简洁明了,避免了繁杂和冗长,提升了可操作性。线上线下融合,突破时空的困囿,使师生交流更加灵活快捷。“设疑”和“讨论”一放一收,合力完成课前预习的思辨准备。

    萨姆纳认为提升思辨能力是培育出优秀公民的唯一途径。新课标对思辨性阅读提出要求:“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在阅读教学中,思辨习惯的养成和思辨能力的提高是课堂教学的一项基础任务。教师的示范引导必不可少,它能避免学生的茫然无措,并且能使训练更加集中有效。但在思维示范之后的学生讨论阶段,才是思辨习惯和思辨能力的真正内化过程。“示范”和“研讨”两个阶段强调以下几种精神和能力。

    (一)质疑精神和审慎态度

    相对于解决问题而言,发现问题往往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发现问题是进行质疑的基础。我们培养质疑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常识中发现错误,在常理中发现漏洞,在常人无疑之处发现可疑之点。质疑精神不是自然的天赋,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一种能力,因此教师要极力挖掘学生在质疑方面的潜能。首先,课堂要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开始,教师努力营造一个恰当的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问题探究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质疑示范,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提出更多具有创造性的议题。当然,不能为了质疑而质疑,这里就必须有一种审慎的态度,让提出的问题更有质量。例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善于质疑的学生会发问:孟子学识渊博,为何连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情都不知道?是不是另有目的?杀牛和杀羊没有本质区别,为何孟子却极力赞赏?

    (二)多元意识和宽容精神

    如何分析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阅读文本时有很多问题不止一个答案,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去分析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面对这些纷繁芜杂的问题,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意识和宽容精神。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呈现给学生不同的观点,让学生从中对比、评价或取舍。首先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尝试着从各个方向去探索问题,找出问题的另一个答案。其次要心怀宽容,分析每一种观点的立场和局限,平等地看待基于不同立场的观点。例如,在《鸿门宴》一课中如何分析项伯的形象特点,站在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结果。从张良的角度来看,是知恩图报;
    从范增的角度来看,是叛主背亲;
    从刘邦的角度来看,是友好善良。每个角度都有合理之处,我们要平等宽容地对待每一个观点,这样才能得出一个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

    (三)理性思维和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需要理性思维能力,理性与感性是对立的,感性带有思维偏见和惰性,理性强调客观分析和论证。在对文本的分析中,我们要摒弃感情的影响,放下固有的成见,以事实为依据,严格推理规范论证,从而得出科学的判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呈现不同的观点,让学生区分哪些是感性的判断,哪些是理性的判断;
    哪些推理合理规范,哪些推理存在漏洞。有了这样的比较和示范之后,再让学生尝试去解答问题,并互相讨论每个观点中存在的理性问题。

    课中示范和研讨以线下方式为主,以线上教学软件为辅。可以采用智慧课堂与线下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智慧课堂利于丰富课堂资源,线下讨论方便启发引导和交流。课中示范从衔接预习阶段的问题开始,继而进行更加深入和多元的探究,以问题的发现、解答、讨论串联起整篇文本。在文本解读和讨论的过程中,围绕思辨的几种基本精神和能力,以示范为启发,以研讨为归止,培养学生思辨的习惯和能力。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没有完成,学生的思辨习惯有没有养成,探究问题的推理能力有没有提高,这些都需要课后评价来提供反馈。及时的课后评价有益于教师有效地反思课堂活动,并且适时调整教学行为和策略。课后评价适合采用线上考核的方式,其中客观题是最方便快捷的,因而也具有更好的可行性。课后考核评价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发现因果不当的谬误

    因果不当的谬误比较常见。远因谬误是把关系不大而距离较远的原因确定为原因的一种错误,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会发现原因的原因不一定是原因;
    单一归因是在多个原因中有意忽视几个重要的原因,而保留一个不全面的原因,致使因果关系谬误;
    强加因果是另一种常见的错误类型,将两个表面相关事物强说成是因和果的关系,巧合谬误、复合结果是比较典型的强加因果。

    (二)发现类比不当的谬误

    类比不当也称比喻不当。比喻往往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本、喻体的性质之异,二是要求本、喻体的意义之似。在类比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二者的相似之处,有相似之处才有类比。类比不当就是将两个没有相似之处的事物强行类比,忽略了二者在时间、范围、规则、性质等方面的差异。

    (三)发现范围不当的谬误

    改变了规则适用的范围,结果往往不能成立。有的遗漏了限制性的条件,导致范围扩大,因语言不够严谨而造成了不合理的推论。有的总结不全面,丢失重要信息,导致范围的缩小。有的以偏概全,胡乱推测,窥一斑而知全豹。范围不当关键在于句子的修饰语,修饰语准确了,范围才能准确。

    (四)发现支持不当的谬误

    判断要诉诸支持,不当的支持造成不当的判断。比如感情支持,它是从个人的感情立场出发来判断事物,这种支持源于惰性,排除理性,造成俗话所说的“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又如权威支持,这种支持借助权威人士之口,通过曲解或夸大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再如大众支持,凭借大众认可的观点,就不加辨析地作为正确的论据。支持不当是生活中常见的逻辑错误类型,秉持理性的精神便能发现其中的谬误。在曹操和刘备的矛盾冲突中,我们习惯站在刘备的立场上,将曹操评价为奸雄;
    在项羽和刘邦的争斗中,我们习惯站在项羽的角度,为项羽的失败感到惋惜。这些都是诉诸感情的问题,它源于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偏见,也是思维惰性的一种体现。

    阅读课的课后作业为线下作业,可以采用简评的方式,它是学生思辨能力的一次展演。通过开放的方式,拓宽学生的认知,延伸学生的思绪。在形式上可以采用短评的方式,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感想。课后作业作为课堂的有效延伸,仍以思辨为中心,以论证为要求,展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谬误思辨性观点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年1期)2022-03-09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1期)2020-05-28汉字笔画理论谬误辨正汉字汉语研究(2019年2期)2019-08-27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观点军营文化天地(2018年1期)2018-08-15思辨性与学术性:史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然取向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11期)2017-12-20业内观点营销界(2015年22期)2015-02-28新锐观点清风(2014年10期)2014-09-08观点参考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9期)2009-09-29谬误与真理之门青年文摘·上半月(1998年7期)1998-12-31
    相关热词搜索:思辨线上路径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