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引领学生步入传统文化的世界——统编教材“精华语料”的梳理与教学研究

    引领学生步入传统文化的世界——统编教材“精华语料”的梳理与教学研究

    时间:2023-04-22 08:10: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文|吕俐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在“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部分,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其内容主要包含“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这段话告诉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传承载体,主要是上述语料。这些语料,呈现在教材中,有些是课文内容,比如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材料,古代诗词、散文、小说等;
    也有一些如书法、成语、格言警句、古代文化常识等,主要出现在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

    一线教师对于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非常重视,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这样一部分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料,其呈现形式零散,学习方式单一,显然不足以凸显这部分语料的教学价值。本文将对这部分语料进行梳理,挖掘其学习价值,并结合这些语料的特点,探讨其在教学实践的一些做法。

    2022 年版课标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部分,针对不同学段罗列了积累与梳理的具体内容,经过对这部分文本的梳理、分析与归纳,我们发现,三个学段中,汉字的积累与梳理是共同要求的内容。其他的,即上文谈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那些文化信息含量丰富的语料,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中,分布在不同学段(当然也分布于不同的任务群中),其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针对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又做了进一步细化:

    第一学段:汉语拼音、成语、谚语、格言警句、儿歌、短小的古诗等。

    第二学段:标点符号、成语典故、中华文化名言、短小的古诗词和新鲜词语、精彩语段等。

    第三学段:标点符号、优秀诗文、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对联等。

    结合2022 年版课标对本学习任务群的解释“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再综合上述内容,我们发现,积累与梳理的内容分语料和语理两部分。语料包含汉字和反映民族文化特点的精华语料,这些语料是成语、谚语、格言、对联、古诗文等,应该也包含歇后语等内容。语理包含:汉语拼音规则、汉字构形规律、标点符号规则、修辞、语法、词法等规律。

    之所以将这些语料称为精华语料,是因为这些语料从思想内容看,承载了中华文化的智慧、精神、品格,这部分材料也应该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的“定篇”所包含的内容。从语言形式看,以古典诗歌中的近体诗为例,被誉为“汉字的魔方”,从诗歌形式上凸显了方块汉字的优势,方方正正的汉字为“魔方”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作为魔方,需要有精巧的结构才能“转动”,而汉字的读音为近体诗提供了格律方面的支持,保证了“魔方”的运转;
    凝练的典故、意象等,为近体诗意义的丰赡提供了支持。可以说,近体诗把汉字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也可以说汉字为近体诗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支持。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近体诗这种文体样式。而这种文体样式,在世界文学的长河中也是独一无二的精品。

    再如谚语,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对气候、物候、自然界动物、植物长期观察的结果,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民族性特点。也因其如此,倘以双语教学相观照,这部分语料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最大难点,当他们的日常交际没有问题后,只有掌握了这部分语料,我们才能认为他们对汉语的学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达到了入门级别。同样,对于母语学习者也一样,如果不能谙熟这些反映民族文化的语料,并在交流与表达中娴熟地使用,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样的学习者是不合格的。

    因为这部分语料的独特性、唯一性、代表性,因此,我们称之为精华语料,是需要学习者背诵、默写,并能够娴熟地用于自己的表达与交流中。

    (一)精华语料的教材呈现

    如前文所言,精华语料的呈现,有些出现在教材的课文中,有些出现在语文园地中。我们将统编教材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栏目做了整体的梳理,梳理结果如下:

    1~12 册教材共有81 条“日积月累”,其中,古典诗歌(包含古体诗、近体诗和词)39 首,其余内容构成有:歇后语、谚语、俗语、反应民俗文化的歌谣、格言(名人名言)、成语、文化常识、对联、蒙学诵读材料等共计42 条。古典诗歌之外剩余的42 条材料中,又以成语和名人名言的量最大。

    成语作为需要积累的精华语料分布在六个年级,从内容看,多能与相应的单元主题匹配,比如,四上第八单元是历史人物故事,“日积月累”中的成语便以典雅的、形容人外形特点的成语积累为主。此外,教材中的成语,除了“日积月累”栏目,还出现在“词句段运用”栏目中,比如四下教材在园地一、四、六的“词句段运用”中都安排了成语。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大部分都来自传统典籍,且以儒家典籍为主,言语精炼、短小,有些已经流传了上百上千年,可以作为人行事、做人、思考问题、砥砺言行的格言。

    此外还有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俗语,如劝人向善的、团结的、讲理的谚语如:“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二下语文园地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上语文园地四),“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三上语文园地三);
    另外就是一些民俗文化、文人雅士文化的常识。对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等。

    通过对教材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部分的梳理,我们发现,积累为主的语料,基本能够与单元主题相契合,与单元内文本之间形成相互解释与概括的作用。也有一些,比如五上语文园地二、五下语文园地八中的“日积月累”就与主题契合度不高。

    (二)精华语料的学习价值

    通过对教材“日积月累”中精华语料的分类,可以看出这些语料的内容既包含历代学者苦心孤诣对人生、社会、制度等思考的智慧结晶,也包含闾里塾师对幼学童子的启蒙之词,有流传于民间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传授知识、总结经验的谣谚,也有口语色彩强、通俗易懂的俗语……宛若一座偌大的语言知识宝库,囊括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品格,与自然、社会、自身和谐相处的智慧与经验。这些语料对于当代学生,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

    首先,这部分语料是承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形成中华民族集体文化记忆具有极高价值,应该是每一个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国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之一。无论他将来走到哪里,都应该记得起这些有灵魂、有趣味,充满哲理性的语言,并能够娴熟地使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在使用中传承,让这些语言生生不息,在新时代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

    第二,这些语料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核心观念具有重要价值。虽然都是以只言片语的形式存在,但是,一旦能够践行其中一二,便会受益终身,比如出自《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白鹿洞书院的学规,影响和鞭策了一代代学子。

    第三,无论是出自典籍的典雅的语言,还是来自民俗的谣谚、俗语,都是学生语言的源头活水,通过积累、迁移运用,用凝练的、庄重的、典雅的,活泼的、有趣的、形象的、生动的、通俗的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特点,是这类型语言材料的特色。

    综上,教材中的这部分精华语料对于学生的学习价值极高,表现在形成中华民族集体文化记忆中,对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核心观念的传承中,对学生语言表达质量的提升中。

    如此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因为随单元编写,教学处理中,一般以背诵、默写为主,在整理、迁移方面的探索略显不足。伴随着2022 年版课标关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出现,在教材的使用中,这部分材料的学习也可以做一些新的探索。

    (一)解释与丰富:与单元选文整合

    一般而言,“日积月累”中的内容与单元主题或者单元内的课文在某些方面是有契合点的,文章内容可能会成为“日积月累”内容的具体化,这些内容,尤其格言类材料,则是对文章内容概括抽象的结果。“日积月累”有时候也可以丰富和补充对单元主题的理解。

    三上第八单元主题是“美好品质”,单元内有《司马光》《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一个粗瓷大碗》等几篇课文,“日积月累”中有选自《荀子》的“与人善言,暖于布帛;
    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这句话与《灰雀》一文的契合度很高,列宁自然知道是这个孩子捉走了灰雀,但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并没有直接盘问,只是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遗憾和担心,以及对孩子的信任和信心。这便是“与人善言,暖于布帛”的最好解释,可以趁机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与同学、家长是否有这样的微妙时刻,也可以进行这样的委婉表达。司马光也是因为心存仁爱,有担当,才会在关键时候想办法救人,其实除了智慧之外,司马光更加上位的观念应该是仁慈之心,不忍之心,也就是“仁者爱人”“爱人若爱其身”的具体表现。《手术台就是阵地》更是如此,“仁”字由“二人”构成,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白求恩作为一位外国医生在中国的战场来救治中国伤员,是一种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仁”的最高体现。赵一曼又何尝不是呢?在那样艰难的时代,目中有人,心中有人,跟战士们同甘同苦,才能带好队伍。本单元“日积月累”中的“不迁怒,不贰过”,虽然在本单元的课文中没有具体呈现,但是,这也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美好品质”,是对“美好品质”的丰富。这些格言与文本相互解释,丰富学生对“美好品质”的认识。即便是跨文化的文本,如《灰雀》和《手术台就是阵地》,人类的美好品质总是相通的。

    总之,在这个过程中,“日积月累”中的格言,在使用的时候,首先,为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提供新的视角,比如,对司马光这个人物的理解,就不再停留在司马光的冷静与智慧,还可以上升到司马光受儒家文化影响较为深刻,幼时便有对“仁者爱人”的追求与践行。其次,要有单元意识,把抽象的内容和课文中具体的故事、人物、行为等建立联结,引导学生在抽象与具体之间走几个来回,达成对整个单元主题的理解与丰富,并在“走几个来回”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语言实践练习,在使用语料的过程中掌握其使用的情境。第三,利用“日积月累”中的格言,丰富学生对单元主题的认识,比如“不迁怒,不贰过”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品质,但是,教材选文中没有“不迁怒,不贰过”的相关故事,老师不妨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野,用好的故事来解释这则格言。

    (二)分类与归纳:单独组织学习活动

    “日积月累”中的材料,是可以进行归类的,一方面可从形式上归类,分为成语、格言、俗语、歇后语等,这是第一级归类;
    另一方面也可进行第二级归类,就是在上述归类内部再引导学生从语义上进行归类。

    比如教材中呈现的成语,可分为寓言故事、季节特点、人物形象、国家治理、人民生活等。可引导高年级学生关注成语的语法形式,比如“柳绿花红”和“春回大地”的语法形式不同,“惊弓之鸟”“漏网之鱼”“害群之马”的外在语法形式相同,但是如果换一下语序,又可以看出语义形式的不同,是鸟被弓惊,鱼从网逃,劣马害群。

    同样,歇后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材中呈现的,由引子和注释两部分构成,而注释部分还可以利用谐音等进行解释,形成幽默效果;
    另外一类则是以现成的语句为基础,省略其后面的一两个字,以前文代替省去的字。这个类别的歇后语也非常有趣。经常出现在笑话中,冯梦龙《古今谭概·巧言》中有个故事:“一士人家贫,与其友上寿,无从得酒,乃持水一瓶称觞曰:‘君子之交淡如。’友应声曰:‘醉翁之意不在。’”这类歇后语是文人的语言游戏,其中所选取的句子必然是言语双方都熟知的句子。这也启发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游戏,设计适合学生玩耍的语言游戏,使用的材料可以是背诵过的诗、词、格言、谚语等,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不断地盘活这些语言材料。

    总之,通过分类梳理,得出这类语言的规律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些语料的语法形式、语言形式,基本都承传于古代汉语,对于小学生而言,相当于在大规模接触古汉语之前的“桥梁语”,熟练地把握这些“桥梁语”,对于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

    (三)还原情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据学习科学研究的成果,学习的知识是否能够迁移,受学习者理解性学习的程度影响极大。仅靠记忆事实是不容易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因此,设计促进理解的学习过程就尤为重要。以格言、俗语为例,除了上述分类、与单元内课文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通过找相反意思的格言,比如:凡事应该事前准备吗?用格言支持和反对,反对者可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支持者可说“有备无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激进冒险的选择是更好的吗?支持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反对者说“小心驶得万年船”;
    人需要保持大度吗?支持者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反对者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读书有用吗?支持者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反对者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通过这种在具体语境中使用的方式,促进对格言、俗语等的搜集、积累和理解,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向更开阔的语文学习天地。

    通过以上相反格言、俗语的搜集和整理,可以发现,格言、俗语等的出现有其原始的语境,而目前传颂的格言、俗语是从语境中抽离出来的,断章取义的结果。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要想办法回归原语境,获得对这些格言、俗语完整的理解。以出现最多的《论语》中的条目为例,《论语》本身就是简短的、语境不充分的语录体,目前选取的材料又做了进一步的减省,如果还原其语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比如,“不迁怒,不贰过”出自《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就这样一段对话,把“不迁怒,不贰过”带回到故事情境。鲁国国君哀公跟孔子聊天,问孔子的学生们谁最好学,孔子说颜回,颜回的好学不是体现在他头悬梁、锥刺股地没日没夜地做题背书,而是体现在他遇到不高兴的事情,不拿别人撒气,有了错误不推诿。可惜这样的好学生早早就夭折了。自从颜回去世后,孔子眼里也就没有好学的学生了。这段话中,孔子表扬颜回是一位有见识、有气量、律己严、责人宽、敢担当的儒者。在学习的时候,如果能够把这个会话的语境还原,增加一些故事性,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在使用“不迁怒,不贰过”这句话的时候,也会做一些斟酌。

    “日积月累”中《论语》中的条目出现频次最高,还可以跟五上第八单元的《古人谈读书》结合起来学习。《古人谈读书》第二则选的是朱熹谈读书,是名副其实的读书法,但是前面选的《论语》的内容,并非在谈读书,更多谈的是学习态度、内容和方法等,是高于读书的。因此,在学习这个单元时,不妨将这部分内容独立出来,与之前学生读过的“日积月累”中的《论语》整合成为一个小专题,进行《论语》的学习和研究。将断章取义后的语言材料还原到其初始语境,帮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通过理解促进记忆,进而达成语言的迁移。

    总之,教材中的精华语料作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学习者是否熟悉并能娴熟地使用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语言,标志着其语言学习与使用的成熟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语料时,既可以与教学单元中的选文结合,促进对单元主题的丰富与理解;
    也可以引导学生单独整理分类,形成对一类语料的整体认识;
    还可以与其他儒家经典结合,形成对经典的初步认知。

    猜你喜欢格言园地精华格言趣味(语文)(2021年11期)2021-12-26不同的茶第几泡是精华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11-27格言趣味(作文与阅读)(2021年12期)2021-01-03格言趣味(作文与阅读)(2021年10期)2021-01-02格言趣味(作文与阅读)(2021年11期)2021-01-02“精华”之说欠妥中华诗词(2020年3期)2020-11-19园地再现作文评点报·低幼版(2020年17期)2020-05-28艺术园地作文世界(小学版)(2016年12期)2017-04-10艺术园地作文世界(小学版)(2016年9期)2017-04-10书画园地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5年7期)2015-07-03
    相关热词搜索:语料教学研究梳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