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教学模式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教学模式思考

    时间:2023-04-22 12:55: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刘祥春,蔚德磊,崔 平

    (1. 安徽工业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
    2. 安徽工业大学 学生工作部(处) ,安徽 马鞍山243002)

    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刻演变,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是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国策,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国家责任[1]。《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引导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的发展,瞄准世界一流,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加快走向世界一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2]。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开展“双一流”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出相关领域的国际化人才。本文依据国家“双一流”建设总体方针,结合安徽工业大学 “一流本科”建设经验,对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

    国际化人才指的是具有国际化意识、胸怀,具有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较强的运用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且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始终保持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的人。

    纵观世界范围内的一流大学,国际化都是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其在空间尺度上具有全球性[3]。国际化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

    在当前“双一流”建设中,重点大学、地方普通高校和应用型高校都朝着建成“世界一流”的目标不断努力[4]。其中地方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尤其值得重视,地方所属高校占高校总数的95%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5]。“双一流”建设的提出打破了身份固化、引入了竞争机制,这为地方院校的超越发展提供了可能。普通工科高校如何培养出国际化人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我国普通工科院校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为:学生从大一入学就开始进行专业分流,并在固定的框架下进行培养,仅有少部分学生拥有二次选择的机会。其次,各个高校为了追求建成“一流大学”的目标,在专业建设上往往追求“大而全”,师资力量过于分散,特色专业投入师资力量不足,反而使得一部分高校失去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在宏观上表现为专业的设置模式,在微观上体现为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具体载体。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通识课程比重偏低、必修课比重偏高、选修课开设数量严重不足、实践和实验类课程薄弱、交叉学科课程十分匮乏的现象[6]。同时,大班上课、教师主导课堂的比例偏高,小班研讨课的数量严重不足,高水平的教授等参与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滞后等问题。以上种种,严重制约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笔者作为一名工科院校的教师,对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教学模式改革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改革管理机制,壮大教师队伍

    目前,一些普通工科院校相关领域高水平教授和专家资源有限,甚至有部分在学校的职能部门担任重要职务,且仍肩负繁重的科研任务,所以很少有机会深入地参与到学生教学中,这对学生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水平的提升。高校应加快去行政化进程,将更多的教授、专家和相关科研人员从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授课和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中,提高教育质量,挖掘教育、教学深度,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

    (二)加强优质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由于地方普通院校的局限性,难以吸引优质的教师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师教育和引导学生,教授学生本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普通工科院校应为本校教师提供更多的出国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拓展一线教师队伍的国际化视野,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同时积极引进相关领域国内优秀的拔尖人才和海外归国人才,增强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提升专业领域的国际化程度。

    (三)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一是采用多语教学,加强国际语言的培养和学习。掌握国际语言是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前提。实行语言分级教学和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双语沟通能力。双语教学能够让学生以国际化的思维思考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去获取更多的信息与资源,能更好地在国际间进行交流合作。

    二是在大班授课中完成基础知识的教育和学习,小班、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基础知识的传授非常重要,只有扎实地掌握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授课教师队伍,合理规划,在维持原有的大班授课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全面、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高水平专家教授组织小班、小组讨论,将学科的授课内容科学地分类、分块,分阶段授课。授课结束后,及时组织小班、小组讨论。小组讨论邀请校内外该专业或相关交叉领域的高水平专家进行指导,专家组先提出相关课题,学生提前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设计思路,并提供材料或数据佐证。专家组全程参与小组讨论,与学生面对面讨论、交流,并就学生的结论给出点评。此类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拓展学术视野,提供思想碰撞的机会,为培育学生国际化素养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资料收集、讨论、答辩,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术素养,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领导协调能力,这是国际化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三是专业导师穿插授课,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和思维。掌握基础理论后,增加专业知识的教学,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深度。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有计划、阶段性地穿插专业导师授课,授课内容紧密衔接之前的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内容,但不局限于书本内容,更多的是引进本专业相关领域先进的科研成果、信息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前瞻性。

    四是大班分享,促进本专业学生交流和学习。不同的人拥有不一样的思路,关注点也是不一样的,经过小组讨论后,不同小组收获各异,及时举办同一专业学生学习心得分享讨论会,建议以大班、分组分享的形式进行。此种形式能够提升知识学习的多样性,将学生的学习心得整理、汇总,能够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宽度,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五是采用新型授课模式,通过“互联网+”拉近师生距离。以教师主讲为主,融入启发式、互动式、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分组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功能,以多媒体为主、辅助板书,利用MOOC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深度。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杯等赛事辅助教学,以赛促教、赛教结合。建立网络“第二课堂”,充分利用互联网交流平台(QQ群、学习通等),增加师生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课堂效益。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及时督导,及时发现问题,因材施教,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辅导,个别问题个别辅导。

    六是开放院系基础平台(实验、科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开放专业平台(实验、科研),深入挖掘学生潜力。高校各院系应面对全校师生开放相关基础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平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去主动学习,积极促进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针对喜欢钻研也愿意在相关领域继续研究的学生,各院系的专业实验和科研平台应能够为其提供机会,为学生抢占相关领域的学术制高点增加可能性,有利于国际化人才培养。

    七是开办专业深度学习班,专业导师面对面指导。学生在对自己的设想进行探索时,需要有经验的导师指导。学校可组建专业的深度学习班,由专业导师带队,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为学生将来进入相关学科领域奠定基础。

    八是加强海外交流、深造,拓展国际化视野。加强普通工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多种海外交流、访学和留学的机会,赴国外的相关专业继续进行学习、交流和深造,拓展国际化视野[7]。同时,一般高校都拥有数量可观的留学生,利用这一天然优势,学校可以积极组织本校学生与留学生的讨论和座谈会,加强中外学生的交流,增加中西方思想碰撞的机会,促进文化融合,激发创造力。

    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施行了多年,想要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首先,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投入更多的师资力量,特别是相关领域内的高层次人才。为了提升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需引入相应的激励和考评机制,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教育经费,对于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普通院校来说是一大难题。所以,要加大经费投入,就需要主动灵活地寻找经费支持,通过政、产、研协同发展,积极筹措发展资金。地方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一起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各种智力支持,以学科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地方政府和产业实体在对接过程中可以为高校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学校还应积极拓展学校发展基金捐赠的来源和渠道。其次,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学校领导、教学管理者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协调配合才能保障落实。在改革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很多环节需要学生自主参与,不同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程度不同,只有保证学生的参与度,才能保证这些环节不流于形式。小班讨论过程中,如何灵活地将主题发言、点评和自由辩论等形式相结合,使不同的观点在课堂上争鸣和碰撞,仍然是一个需要积极探索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需要努力提升自己,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如慕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高校需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提高学生成果转化率。注重学生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为学生提供成果转化平台。学生的研究成果得到转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其钻研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宣传效果,能够促进学风,提升整个校园的学术氛围。此外,高校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大学生提供科技孵化平台,最终实现研、产双赢。

    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教学模式的探索,需要学校牵头、教师配合、学生积极参与,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实践,逐步完善。新的教学模式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给普通工科院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新思路。但是,任何教学模式的发展都需要一个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教学模式的形成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一流的科研带动一流的教学,一流的教学提升一流的科研,为普通工科院校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为“双一流”建设的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

    猜你喜欢双一流工科一流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科技创新导报(2021年34期)2021-04-13关注一流学科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2020年12期)2020-11-24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20年3期)2020-08-07“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财经(2016年22期)2016-08-30“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南方周末(2016-07-07)2016-07-07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高师理科学刊(2016年8期)2016-06-15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3期)2015-02-28
    相关热词搜索:教学模式国际化培养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