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新课程背景下建构数学融学课堂的实践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建构数学融学课堂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3-04-24 09:50: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张 楠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心智健全、品德高尚的新时代接班人。为此,我们在每一门学科的教学中,都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的课堂,让学生在愉悦融合的课堂中得到尽情发展。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举足轻重的学科,我们教师更要通过创新融通,资源融汇,学教融合,来建构数学融学课堂,让学生实现心智的和谐发展[1]。

    (一)解决生活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总结和升华。针对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老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老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挖掘生活素材,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例如,教《圆》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关于生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上体育课,所以大多数的体育项目学生都比较熟悉,例如篮球、足球等。那么,老师就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体育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同学们,现在有两组同学在玩篮球投球比赛,其中一组同学围成一个圈,向中间的框子里面投球,另一组同学围成一个长方形,也向中间的框子里投球,不久之后,大家都喜欢在第一个组来投球,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听到问题之后,都开始积极思考,不一会儿,就有同学举手想要回答问题,老师让这位同学说出自己的看法:“因为第一个组所有的同学离框子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公平,而第二个组所有的同学离中心的距离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有的同学来说不公平,因此同学们都喜欢去第一个组。”这位同学说得很完整也很正确,老师肯定他的答案并进行了表扬。

    平时人们在生活中都会用到数学,数学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知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那么,老师不仅要注重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利用,最终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

    (二)探究数字意义,发展审美能力

    现在有很多家长都比较重视学前教育,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了解了很多的数学知识,因此他们在课堂上的时候不是很认真,加之小学生天生好动的特点,就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合其他学科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探索数字的意义,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

    例如,教《认识10以内的数》的时候,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加入美术学科的知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在之前已经大概了解基本的知识,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不认真。他们可以记住数字的顺序,但是写的时候却不是很规范。那么,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事先准备一些与“1~10”的数字相似的图片,例如学数字1的时候,老师就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张铅笔的照片;
    学数字2的时候,就展示一张鸭子的照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内容,并且比较数字和图片的异同点,探究数字的意义,说出自己的发现。这样,在图片的吸引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立马被激发,都开始认真观察并欣赏图片内容。在观察之后,学生都举起小手踊跃发言。老师满足学生发言的需求,让学生积极发言。在发言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注意到书写要点,他们在之后书写的时候也会更加细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一般只注重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也导致部分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此消彼长的不平衡现象。为此,老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其他能力,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2]。

    (一)自制教具,理解图形变化

    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载体,但并不是唯一载体。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给学生讲解课本上的知识,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会减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数学教学的效果。因此,老师可以自己制作教具,让学生理解数学上的图形变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自己制作的教具来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准备一个长为30厘米、宽为20厘米、高为10厘米的长方体的纸盒子和一个长、宽、高都是20厘米的正方体的纸盒子。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把这两个盒子带到教室,在讲表面积的时候,老师可以和同学一起利用剪刀把已经准备好的两个盒子剪开,然后铺在黑板上,给学生展示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之间的关系,为面积计算打好基础。经过观察,同学们都会发现长方体一共有六个面,而且有三组对应面,对应面的面积相等,前面和后面相等,左面和右面相等,上面和下面相等,那么在求面积的时候只需要计算三个面的面积,之后再乘以二就可以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也有六个面,而且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只需要求出一个面的面积,之后再乘以六就可以得出总面积。这样,同学们就理解了图形变化的方式,在之后做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题目的时候也会更加顺利。

    小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有限,所以老师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如果缺乏足够吸引力的话,学生就会很容易分神。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用教具来讲课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吸收到更多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制作微课,梳理逻辑关系

    当今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于老师来说教学的素材也会有更多的选择。那么,老师可以利用网络挖掘有利于教学的资源,来辅助自己进行教学,减轻自己的教学负担,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在讲解比较难的数学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制作微课,引导学生弄懂数学逻辑关系。

    例如,教《多边形的面积》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微课来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同的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和方法也不一样,学生只有完全掌握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他们在见到一些不规则的图形的时候才会正确地进行逻辑分割,完成面积的计算。老师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楚各个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微课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不同的多边形,例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公式推导的过程,最后再比较不同的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差异,让学生观看。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从中进行多方面的对比,还可以建立面积计算的逻辑关系,从而加深对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在以后见到不规则图形的时候,就可以从容应对,正确解答。在课下的时候,如果有的同学对面积计算方法不熟悉的话,老师还可以把微课发到微信群里面,让学生在课下找时间反复观看,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微课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老师要控制好利用微课教学的程度,否则就会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老师在利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有所选择,这样才能让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动手实验,感受推导过程

    教学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的过程,课堂并不是老师的“独角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扮演着课堂的“灌输者”的角色,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体验不到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对知识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刻,影响之后数学知识的学习。所以,老师要改变这种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知识推导的过程,形成自己的认知[3]。

    例如,教《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时候,老师就可以为学生搭建动手实验的平台,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探究。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有的小组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把这个三角形剪下来,最后把三个角拼在一起。同学们发现三个角拼在一起刚好是一个平角,由此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还有的小组直接在草稿纸上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利用量角器量一下这三个角的度数,之后再把所有的度数加起来,发现是180°;
    还有的小组直接用折的方式来进行,他们把裁剪下来的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在一起,发现刚好是180°。同学们都在自己动手的实验中掌握了新的知识。老师要积极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在之前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同学们都开始积极动手实验,他们在纸上先随意画一个四边形,利用分割的方法,把一个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就是2个180°,而五边形可以分成三个三角形,那么五边形的内角和就是3个180°。之后通过总结,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计算公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高效学习。

    (二)互动交流,形成认知模型

    教学绝对不是老师的“一言堂”,有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讲授所学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缺乏与学生的互动,那么这样的课堂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学生的思维也被固化,得不到发展。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看法与观点。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所学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一举两得。

    例如,教《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时候,老师就可以与学生一起互动交流,让学生形成认知模型。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明白了加法计算方法,而退位减法和进位加法是相对的计算过程。因此,老师在教学重点知识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回忆一下如何进行进位加法,然后让学生积极发言,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学生在听到问题之后,都认真思考,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完整回答问题,说明学生对之前所学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之后,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一下如何进行退位减法,同学发言:“进位加法是往十位上面进1,那么退位减法就是个位上面的数字在减不过的时候在十位数上减1,然后进行计算。”学生理解得很清楚,但是表达得还不够准确。接着,老师给学生讲述主要内容,在讲完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相互说一下计算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这样,学生就会顺利掌握新学习的数学知识,形成20以内的加减法的认知。

    教师如果想要让自己的课堂“动”起来,就需要转换自己的角色,让课堂变得开放自由,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最终体现新课程的精神。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自己的课堂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广泛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主动思考,学会学习。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老师要自觉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要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利用多种方法来教学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数学学习,同时也让教学事半功倍。因此,老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认真学习“融学课堂”的教学模式,积极融合其他学科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智慧。

    猜你喜欢多边形长方体数学知识多边形中的“一个角”问题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22年9期)2022-10-24拆拼长方体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21年6期)2021-09-10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数学小灵通(1-2年级)(2021年5期)2021-07-21拆拼长方体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21年6期)2021-07-19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21年2期)2021-03-12多边形的艺术少年漫画(艺术创想)(2020年2期)2020-06-15解多边形题的转化思想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19年9期)2019-11-16多边形的镶嵌趣味(数学)(2019年11期)2019-04-13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抓不变量巧解题小学生学习指导(高年级)(2018年3期)2018-01-24
    相关热词搜索:建构新课程课堂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