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基于集体记忆构建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集体记忆构建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时间:2023-04-24 10:45: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郭玉格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1191)

    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人们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乡村景观是展示乡土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乡村正处于现代化转型时期,乡土文化面临流失的风险与形势,砍树填塘、大拆大建、过渡商业化等现象不绝如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体发展要求。集体记忆是修复乡风文明、撬动产业兴旺、回望乡土文化的支点。乡村景观设计凸显集体记忆从挖掘到传承的整合机制,是改变农村风貌并提升生态宜居质量的关键步骤。如何基于集体记忆重塑具有乡土特色的景观,实现生态宜居,是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1 乡村集体记忆的建构

    记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而记忆的留存有赖于具体的物质载体在特定的空间环境、社会文化下所获得的演绎与诠释,记忆才得以演变和延展。

    “集体记忆” 是指 “被共享的经验” ,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空间性。哈布瓦赫最早将集体记忆定义为 “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 , “比如一尊塑像、一座纪念碑、空间中的一个地点,又是一种象征符号,或某种具有精神涵义的东西、某种附着于并被强加在这种物质现实之上的为群体共享的东西。” 涂尔干认为, “集体意识是由社会成员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在交往中因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价值评价等而形成的共有思想观念” 。

    随着全球化时代地方意识的觉醒,集体记忆愈发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特别关注,其研究主要基于国家、城市或族群探讨了集体记忆的形成和传承机制,认为集体记忆具有物质客体与物质现实的双重性质,集体记忆的维系离不开物质载体与客观环境。集体记忆的载体主要是可移动的,如:口传故事、物件、仪式、身体与现代传媒载体等。客观环境是不可移动的,如独特的地理环境、人居环境以及发展历程等。研究表明,人们关于家乡的记忆除了那些老生常谈的人和事之外,更多的是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和事。乡村集体记忆能够引发特定社会群体内心深处对家乡独有情谊与共鸣,不仅有助于当地人建构身份认同,并成为异乡人寻求归属感的根基。

    1.2 乡村景观的传承机制

    “景观常被视为记忆的仓储,物质文化景观更是记忆和地方之间结构性联系最为显著的领域。” 在乡村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乡民群体创造的物质层面的基础设施和精神层面的文明活动,构建出各地域乡村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集体记忆。首先,乡村景观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下承载着地方乡民认同感的空间产物,记录着乡村的过去与现在,也可以说是乡村景观是展现当地乡民生产劳动、社会关系及价值理念的动态符号。其次,长期历史积累形成的乡村景观资源,只有通过传承的方式才能得以延续。乡村景观的内涵传承是地域文化相互融合的主要载体,能够表达不同时期村落所特有的文化观念与立场态度。再者,形态各异的乡村景观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可以真实接触的部分,具有承载地方记忆的独特优势,其中传统祭祀、生产劳动、建筑民居、空间布局、农业景观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当地乡民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经验与愿景,起着维系乡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关系的作用。值得强调的是,乡村景观在表达和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要实现创新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继承与弘扬历史文化并不断赋予其新时代的文化内涵,使乡村尽管蕴含了乡村历史的集体记忆的同时,也不断重塑着各地域乡村特有品质和文化内涵。

    1.3 乡村景观与地方集体记忆

    长期历史积累过程中,乡村景观的内涵与特质只有通过传承才能延续和发展。乡村景观是乡村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是由乡村物质文化和集体记忆所共同孕育而成,而地方集体记忆则是乡村物质文化与乡村精神文明的总和。中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在其发展历程中积淀出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内涵。然而近年来,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同质化现象。因此,在景观改造与建设进程中,不但要客服同质化现象,而且要加强乡村集体记忆研究以及不断延续和传承地域所特有的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和民俗风貌,这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增进地方认同与乡村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乡村景观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章节,探究各地域乡村文化多元化及景观多样性,是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农村建设重要突破口。由于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乡村景观面临着历史文脉割裂、乡村性缺失、乡土文化衰落以及与农业生产生活相脱节等诸多问题。目前,中原地区因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交通便利等优势,乡村建设成效较好。例如,郑州市荥阳高山镇石洞沟村、西姜寨乡的牛头山村、开封市鼓楼区仙人庄乡余店村等,都是河南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因此,本研究以中原地区的河南地区乡村景观为例。

    2.1 乡村农业景观的衰退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等多种路径夯实农民增收数字在河南农村逐渐成为 “新农资”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信息化的融合不断加快。

    “滴滴农机” APP、无人驾驶的深耕机、5G高清实时监控、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设备等信息化技术让农田 “不见农民” ,农村脱离农民的现象愈发普遍。传统农耕方式逐渐消失,传统耕作下的农业景观也随之逐渐走向衰落。农业景观的衰退间接导致传统农耕文化缺乏原真性,村落的乡村性也面临巨大的冲击。乡村建设要坚持以农民为核心,乡村景观设计更不能脱离农民与农业。因此,不能一味追求高效过程及经济增长而忽视农业景观多元价值的保护与开发。

    2.2 乡村地域文化的削弱

    乡村景观,农耕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乡村建设发展正不断遭受着城市文明的侵蚀。在乡村空间形态和业态构成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反映出乡村景观并没有真正融入当地农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从乡村空间形态上看,乡村聚落正在衰退,新房建造破坏了村庄肌理,公路铺设将农田修剪的支离破碎,严重损害了乡村的原始风貌以及破坏乡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农村人口整大量减少,具有乡村性的池塘、河渠、耕地、住宅等淳朴自然的乡村景观正在慢慢消失。乡民对于 “老家” 归属感以及 “集体记忆” 认同感逐渐降低,对乡村文化处于 “集体失忆” 边缘。从业态构成上看,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层次较低,较为集中在体验民俗活动、户外体验、生态养生等方面。一些开发商和本地乡民过于关注眼前利益,过渡开发自然资源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人们崇尚旅游、急功近利等心理以及盲目跟风、城市化的照搬照抄导致了很多农村失去了质朴、自然亲切的乡村韵味,流失了地方特色文化,割裂了乡村历史文脉,抑制了乡村发展的内在活力。目前,在乡村建设实践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反映出人们对乡土文化、地域文化、饮食习俗等理解的不深入,流于表面以及城乡文化的冲突,导致乡村地域文化不断被削弱。

    2.3 农民主体性的消解

    目前我国乡村建设是依托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等自上而下的强势社会管控模式,保障农民主体地位的法律制度供给不足或保障乏力,导致其结果与农村实际生产生活相脱离。农民群体的参与制度不完善,参与流于表面形式,使得农民参与决策的深度与广度不足;
    农民主体意识欠缺,参与的主动性不高,甚至不少农民对参与家乡建设决策的权利置若罔闻,甘愿沦为沉默者,甚至完全游离于乡村建设之外而成为旁观者。农民主体地位不是指农民个体的主体地位,而是指整个农民群体的主体地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只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原则,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乡村景观才能 “不失真”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实现自主价值。

    乡村景观是生活在乡村地区的农民在土地上建造房屋、耕种土地、生存繁衍等自然过程中形成。传统乡民的集体记忆源于农村生活,根植于生活,涉及到乡村自然地理、农耕文化、风俗传统、文化遗迹等方面的内涵和表现要素。在集体记忆建构下的乡村景观设计从精神内涵到物质外观都依据具体的集体记忆特质进行设计规划。

    3.1 保护乡村自然生态景观

    无论是农村文化产业升级、信息化技术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加强,还是乡村旅游蓬勃发展,都应该在基于适度开发的前提之下。保护乡村自然生态景观,维持好农村生产生活秩序,维护乡村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让乡村留下集体记忆,是乡村景观建设的重要使命。

    自然生态景观是乡村景观设计的重要载体,而乡村中自然淳朴的农耕民情、乡土情怀是集体记忆的精髓。随着乡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乡村规划与布局也应不断优化和更新。在保护满足乡民对现代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上对乡村景观进行优化、升级,融入农村生产生活,展现 “开门见绿” “出门见田” 的自然生态新风貌,营造出乡村意境。乡村景观的空间营造按照形态可划分为点、线、面三种。

    “点” 型空间主要包含农村院落内或闲置土地上种植花卉、果树等以及布置设施景观,如传统农具石碾、石磨、筒车等;

    “线” 型空间主要包含了水系、街道两旁的植物、防护篱、蔬菜瓜果等;

    “面” 型空间主要包含了协调果树、经济林、稻田、麦田、油菜等不同乡村植被在不同时节的色彩与尺度搭配,保证春、夏、秋、冬都有景可观。当地特定自然环境、地理气候下的自然植被资源都是具有地域特色且承载乡民特殊的集体记忆,在保护自然植被的前提之下,适当引进观赏性作物,才能具有开门见绿、出门见田的乡村性,为乡村景观多元价值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新乡市太平镇乡水牛赵村的以水稻种植特色农业展现传统黄河农耕文化景象(图1,2),孟州市化工镇辖区的黄河岸边的万亩农田呈现出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的现代农业美景。乡村农田景观既保护了地域自然生态特性,又凸显了观赏价值,是传统的延续也是时代的创新。

    图1 水牛赵村农田景观

    图2 孟州市黄河岸边农田景观

    3.2 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当前在传统景观改造过程中多以一种文物式的静态保护为主,较为忽视了对地域文化和民俗风貌的活态保护。乡村景观设计通过提取并展现家国思想和农耕文明等深层次元素以及典型性乡民的集体记忆要素,在传统物质景观改造的基础上,注重凸显村落历史、延续地域文脉,这样才能展现各地乡村景观中独特的地域文化。

    在设计手法上主要包括:一是合理利用本土材料。在对原始建筑外观修缮或还原风貌的时候,利用本土材料更能恢复建筑的真实感与年代感,更能还原村落风貌的集体记忆;
    二是艺术介入景观。在将地域文化符号融入到乡村景观设计的基础上,创新设计手法与设计策略并衍生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文化,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都使当地农民群体受益。中原地区经过长期文化积淀形成了内涵非常丰富的乡村文化,如独特的农耕稻草、中原民居传统建筑以及饮食习俗等地域文化等。依托本地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相融合,深入挖掘乡村地域文化元素,打造彰显集体记忆的特色农村艺术景观;
    三是,基于乡村更新的再融入。经济的发展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历史遗迹、集体记忆为代价的。在这种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并存的混杂下,乡村绝不能丧失记忆。因此,在设计手法上要基于乡村更新的再融入,统一实现凸显地域文化特征与提升乡民生活环境品质的多重目的。如河南省洛阳市平乐村,地处汉魏故城遗址,文化积淀深厚,具有 “中国牡丹画第一村” 的荣誉称号。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平乐村探索出文化传承、文旅融合的发展新路子。该村在保持原有规划、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秉承林田相依、林院相融的设计理念,进行绿道建设、院落改造及改水改厕等措施。对于乡民而言,通过艺术景观能够加深集体记忆效果,提高人居环境水平,提升对家乡归属感和认同感;
    对于游客而言,提升对乡村文旅的情感体验,承载特殊的集体记忆。

    3.3 强化农民主体地位

    乡村景观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和协同性的任务,不是一撮而就,需要构建多方协同引导机制。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面临诸多因素的掣肘,究其根源,首当其冲的便是农民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有力保障。它农民在乡村振兴的主体地位不能被动摇,政府或社会组织不要替民做主,更不能越俎代庖。其一,在乡村建设实践中,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要重视乡村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尊重农民需要,尊重农民农业生产、乡村习俗、人际交往以及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
    其二,以 “扶志” 与 “扶智” 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培养农民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权利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加大农民素质教育力度,帮助农民转思想、变观念、树信心,不断提升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
    其三,政府也要强化法律赋权维权功能,提升农民法治实践能力,筑牢农民主体地位的法治保障。

    在传统村落逐渐失去农村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形态的今天,如何传承集体记忆,创造真正满足当今农民需要的新的村落形态,是众多乡村的改造与发展中需要共同面临的问题。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研究乡村景观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在构建当地集体记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探索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策略和方法,才能整合农村地域特色资源,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促进传统村落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集体景观记忆我为集体献一计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景观别墅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火山塑造景观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12期)2021-01-08沙子的景观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7期)2020-07-28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少年漫画(艺术创想)(2020年12期)2020-06-09警犬集体过生日学苑创造·A版(2017年12期)2018-01-17儿时的记忆(四)新湘评论·下半月(2016年4期)2016-05-05儿时的记忆(四)新湘评论·下半月(2016年4期)2016-05-05记忆翻新海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4-15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爆笑show(2015年11期)2015-12-17
    相关热词搜索:景观设计乡村构建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