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高校“AI+思政教育”发展的现状、困境及优化路径

    高校“AI+思政教育”发展的现状、困境及优化路径

    时间:2023-04-24 23:45:0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吴杨铠 冯淑娟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310015)

    如同蒸汽时代的蒸汽机、电气时代的发电机、信息时代的计算机和互联网,“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已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决定性力量。移动互联、大数据、机器人和脑科学等新型人工智能技术与理论正通过向各行各业的快速扩展而重塑社会,“AI+”体系的模式日趋成熟。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全新的教育理念。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写给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强调:“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1)《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人民日报》2019年5月17日,第1 版。这一论述为高校加强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新时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课题。

    目前,学界在人工智能融合思政教育研究领域已有颇多成果,主要从理论研究、实践研究、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三个方向展开。这些研究积累深厚,但对人工智能在思政教育中的体现仅停留在考试平台、网络课堂等智能化的基础运用阶段,提出的教育模式创新路径只是对针一些常见的教学平台、管理模式的完善升级,对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概念阐述和远景展望还不够深远。本文将思政教育理论研究和人工智能技术解读相结合,对未来思政教育智能场景作出展望,以期推动人工智能融合思政教育的模式得到更好的发展。

    “AI+思政教育”即基于时代的技术手段和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既是符合当下智能时代实际场域的需要,也是满足当代大学生沉浸式、读图式、云端式学习的需要。它赋予“立德树人”新的教育模式,以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

    (一)“AI+思政教育”的发展历程

    1956年夏,麦卡锡、明斯基等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它是研究开发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研究目的是促使智能机器会听(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会看(图像识别、文字识别等)、会说(语音合成、人机对话等)、会思考(人机对弈、定理证明等)、会学习(机器学习、知识表示等)、会行动(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2)中国网信网:《人工智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2019-02-16,http://www.cac.gov.cn/2019-02/16/c_1124122584.htm。。经过60余年的努力,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正向着人机混合智能、自主智能以及交叉学科领域等方面发展。它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将直接影响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必然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倒逼教育进行改革。近年来,教育部从教育科研、人才培养、培育转化等方面向高校提出了加快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完善多样化教育体系的要求,进一步促进了人工智能在高校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学习方式更加智能、获得途径更加便捷。为巩固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领域中,人工智能作为催生教育结构变革的重要力量,正在创新和重塑思政教育场域,使思政工作的教育生态和组织形态悄然发生改变,虚拟智能的人才培育模式不断得到孕育,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作用日益彰显。

    (二)“AI+思政教育”的基本内涵

    高校承载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责任,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政工作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学路径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让高校思政教育趋于智能化发展,让AI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思政教育场域,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就极有必要开启“AI+思政教育”的新征程。那么,什么是“AI+思政教育”?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如:申晓腾(2019)认为,它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利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程序为辅助手段,将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通过有目的、有互动、充满人性特色的行为对其成员施加影响(3)申晓腾:《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转变与创新方略》,《教育与人才》2019年第12期,第97-102页。;
    周良发(2019)提出,智能思政是将人工智能嵌入思政教育过程中,推动思政课教学理念、平台、载体、方法等技术层面的智能化升级转型,形成精准、个性和灵活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4)周良发:《智能思政: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变革》,《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第69-75页。。胡华(2022)提出,智能思政是将人工智能引入思政教育领域而产生的新形态,它依托“数据+算力+算法”的定义法则,助益思政教育实现“器以载道”(5)胡华:《智能思政: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时代融合》,《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1期,第41-46页。。本文认为,AI为思政教育的智能改革创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机遇,“AI+思政教育”的实质是利用AI领域的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智能技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嵌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意识形态等教育全过程,形成思政教育类人化的智能化发展体系,从而创新立德树人教育新模式,满足新时代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

    (三)“AI+思政教育”的时代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AI为智能教育提供技术和平台,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以及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思政教育的有力保障。“AI+思政教育”关乎强国战略目标的达成,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主旨要求。姚洋(2021)提出:“共同富裕的核心就是教育公平。”(6)转引自吴林静:《为什么说共同富裕的核心是教育公平?》,2021-12-20,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21-12-20/2049690.html。教育公平既是国计又是民生,利用人工智能缩小思政教育的地域差异,保障人人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实现教育公平,促使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是新时代为破解教育领域急难愁盼问题、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立德树人”的场景需要。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将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从新时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问题出发,通过形象智慧、便捷有趣的学习形式,立足理想信念、使命担当、思维能力、知识结构、社会实践等不同层面,对大学生给予引导、关爱和帮助,实现思政教育的个性化、多样化、精准化发展,满足千人千面教育发展需求,以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驱动人类社会迅速进入以数字化应用为基础的智能时代,在此背景下,“AI+”的发展模式已渗入各行各业,思政教育亦需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多维度融合、多学科综合、多渠道协作,以适应“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

    (四)“AI+思政教育”的主要特征

    “AI+思政教育”具有智能化、泛在性和个性化等特征。首先,AI技术是引领思政教育智能化发展的重要保障,能改变思政工作的传统生态,提升育人效果。思政教育智能化有利于大量优质思政教育资源的高效汇聚、公平分配、互联互通,形成师生与资源、环境、设备、技术的多维度互动和高效动态、开放智慧的教育服务环境,有利于研判学生的学习状态,实施分层教学,开展针对教学。其次,借助AI技术,学习变得更加日常化、生活化和自由化,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模式。泛在学习是一种理想的个性化学习方式。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现代教育场所变得无处不在,学生利用智能终端进行沉浸式仿真学习,不知不觉就处于广泛的思政教育场域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相应的价值观教育,泛在学习日益成形,思政教育也将逐步迈向真正的开放与共享。最后,在人工智能时代,标准化、个性化、定制化将会成为未来的学习方向。每个人制定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评价也是针对个人的,而不是与其他人作比较、排名次(7)崔建西、白显良:《智能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形态》,《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10期,第83-88页。。适合个体的教育是提高思政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内在需要,通过对学生思想动向、行为方向和价值取向动态数据的综合分析,呈现出学生立体化、可视化、数字化的千人千面画像,并自动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思政教育方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成长成才指导,实现从“标准化教育”到“个性化教育”的转变。

    (五)“AI+思政教育”的发展前景

    人工智能在大数据、算法、算力核心技术的加持下,助推“AI+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聚焦智能设备研发、教育资源支持、技术服务保障,全面创新思政教育方式,为思政教育智能化的新方向和新场景提供了无限可能,未来“AI+思政教育”将呈现平等化、个性化、国际化、重智式和沉浸式的特点。利用人工智能打破思政教育的地域壁垒,形成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且优质的终身学习机会,促进优质思政教育资源的普惠化发展,实现思政教育平等化。学生是时代的数字元公民,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课堂,未来思政教育通过大数据研判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进度、个体差异,精准诊断学生的学习状态,制定适合个体发展的教育方案,以实现“人机共生”的精准化、个性化思政教育。全球化视角的思政教育不再是空间地理的概念,而是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概念,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将在国际间重新配置和流转,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碰撞与融合将不断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人们将转变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智识化培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更好地统领知识,智慧面对海量的知识资源并自由选择学习的场景,促进自身成长。沉浸式互动体验也是未来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互动和体验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与兴趣,打造出以人为本的思政教学空间,让学生在沉浸式场景中亲身体验,获得思想道德政治素养。虽然人工智能是一项伟大的技术,但并非万能,在情感交互、人文教育、人性培育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的突破和完善。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科学探究和实践应用,不断提高我国人工智能水平。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日新月异,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AI+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凝聚了成果。

    (一)根本保证:党和国家的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8)《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 版。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把育人作为高校教育之本,把德育放在高校教育首位。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擎,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智能思政”的深入推进提供制度保障。2017年,国务院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强调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括智能学习和互动学习在内的新型教育体系,从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发展作了统筹规划和顶层部署。2018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引导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进一步提升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等能力,着力推动人工智能发展。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推进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智能化平台,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党和国家的重视与倡导不仅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智能思政的革新发展提供了战略契机和根本保证,吹响了人工智能融入思政教育的集结号。

    (二)发展时机:人工智能的聚焦

    从2013年开始,许多国家在经济振兴、科技创新、机器人和互联网等方面的政策中引入有关人工智能的内容。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已将发展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9)《世界主要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及其产业政策的特点》,2019-04-1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1016204809881759&wfr=spider&for=pc。。美国人工智能战略和政策的着力点在于保持其全球“领头羊”的地位,加拿大全力发展人工智能产学研用聚集中心,英国力争成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在智能芯片领域、深度学习软件架构领域和中文自然语言处理领域进展显著。2021年7月8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根据统计数据评分,全球人工智能排名前10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韩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新加坡、以色列、日本和法国。其中,中国的综合得分为50.6分,美国为66.31分(10)《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2021-11-08,https://i.ifeng.com/c/8AzzMqzJLhr。。全球聚焦抢占AI国际竞争制高点和我国大力推进AI国家战略的国内外环境,为“AI+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思政教育的精准化程度和个性化水平快速提升,知识的获取和传授方式正发生重大变化,推动着个性化学习、虚拟导师、教育机器人和场景式教育的形成。如:华为远程教育通过统一教学云平台、智能双路导播和移动接入技术,实现了不同地点教师和学生的实时音、视频的互动教学,取得较好的沉浸式学习效果;
    科大讯飞的“智能学习机、英语听说教考平台、VR教室”等“AI+教育”系列产品,不断生成智能学伴、虚拟教师等新型教育形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产品和行业应用落地。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及自主操控等新特征(11)曹培杰:《人工智能教育变革的三重境界》,《教育研究》2020年第2期,第143-150页。,不断重塑教学模式、革新管理体制和创新评价体系,崭新的智能型思政教育图景跃然而出。尽管目前人工智能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但潜力巨大。

    (三)内生动力:教育需求的迫切

    高校的思政工作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则如无本之木,难以落到实处(12)周铮铮:《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应用的理论逻辑与路径展望》,《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第373-379页。。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当下,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文化彼此交融、观念相互碰撞,会对思维认知和价值观念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产生较大影响。文化多样化、思潮多元化的时代背景,对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准确把握智能时代大学生成长需求,是有效开展思政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思想活跃、激情澎湃、接受新生事物快,对教育的智能性、便捷性和自主性需求不断增强,这些特点推动高校利用数据共享、知识互联、群智协同及教育智学等智能手段进行思政教育革新。在学习诊断与评测、智慧化推送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学习者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获得所需资源,终身学习成为可能(13)詹泽慧、钟柏昌:《人工智能助力高等教育:变革与坚守》,《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20期,第22-24页。。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互动的形式层出不穷。浙江省上线高校智慧思政系统,以数智赋能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以“高校心理危机援助数字化应用”为例,浙江省教育厅将医院专家资源与高校心理专职教师资源进行整合入驻平台,有效解决了高校自身力量不足或自身不能解决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上线两个月左右,高校已发起1 000次左右的心理援助(14)《浙江上线高校智慧思政系统》,《中国教育报》2022年7月5日,第3版。。天津大学也构建起可视可学可互动的“基于移动端的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在AI的催生下,思政教育思维模式从一维到多维,知识体系从独立到交叉,教育技术从单一到复合。可见,思政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客观需求,更是思政教育革新的绝佳机遇。

    (四)有益资鉴:高校科研的赋能

    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倡导下,高校人工智能研究迅速发展,“AI+教育”正逐渐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当下,人工智能热潮席卷世界各国。为赢得这场世界性技术竞赛,我国高校扛起AI发展的大旗,包括研究AI技术、培养AI人才、储备AI力量,以期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计划做出卓越的贡献(15)《论人工智能长在各大高校的发展前景》,2021-03-13,https://xw.qq.com/cmsid/20210313A0AC3J00。。2019年,安徽省成立了省级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中心,构建智慧思政大平台。2020年,上海高校首家5G+德育大数据分析实验室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成立,将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带入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截至2021年11月,安徽16所首批试点高校已在智慧思政课、智慧资助、智慧就业、新媒体联盟与舆情分析等方面逐步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网络思政工作模式(16)《安徽高校:智慧思政谱写育人新篇章》,2021-11-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32/202111/t20211110_578833.html。。各大高校思政教育类的自主在线学习平台、智能导师辅导系统、智慧测试系统等纷纷走进教学课堂。此外,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及专家系统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王正旋发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一文(17)汪燕:《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与困境——兼论人工智能在继续教育中的发展》,《职教论坛》2018年第9期,第104-110页。,如今仅在“中国知网”中搜索,研究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学术论文就已近2 000篇(截至2022年2月)。相关研究成果对开展人工智能融合高校教育教学作了有益探索,也为智能思政的推广夯实了实践基础。

    (五)强劲动力:人工智能的应用

    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已有40多年的时间,在智能教学系统、智能语音识别、全面智能测评、虚拟真实场景、智能化追踪及教育机器人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近年来,随着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MR(Mix Reality,混合现实)、CR(Cinematic Reality,影像现实)等技术的不断完善,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仿真技术具备了更丰富的教学界面。如,微软公司新出现的MR技术,混合现实正在通过新的普惠工具和设备改善学习成果,借助Hololens 2技术在3D形式中传达复杂概念的实践课程计划,可以改善思政教育效果并改革思政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参与度,扩大学生受惠面。在2019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钟登华指出:“我国慕课的数量和应用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拥有超过两亿人次的学习者。”(18)《学堂在线智能学习助手“小木”亮相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2019-05-1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3769494937394336&wfr=spider&for=pc。由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联合研发的智能学习助手“小木”,不仅可以为学习者答疑解惑,还可以与学习者进行主动交互,从而打破了慕课学习缺乏有效师生沟通的瓶颈。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每位视障学生配备了阅读终端产品“阳光听书郎”,帮助视障学生畅听电子书籍。同时,还为每位视障学生配备专用电脑,安装读屏软件,使他们通过听取屏幕信息就能进行相关操作(19)《人工智能与中国教育在融合中普及(案例)》,《光明日报》2019年5月19日,第5版。。2020年,云南大学建设AI体温监测预警云平台,四川师范大学在毕业季推动毕业生“云就业”,北京中医药大学云端课堂讲战疫。这些均表明,AI技术的强劲发展带动了高校“AI+思政教育”的深度实践,并取得显著效果。

    随着“AI+思政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更多的需求和场景被催生,以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持的思政教育的培育和建设已广泛展开,也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发展和实践的共性问题。

    (一)自主研发水平不高

    世界各国正在对人工智能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研究,我国人工智能研究从国家的“863项目”开始,通过不断努力,逐渐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积累了发展的技术和人才,但依然面临一些短板。中国工程院高文院士认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还存在四个短板,即相比先进水平,我们的算法原始创新少,高精尖的核心芯片和传感器等仍面临‘卡脖子’问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机器学习开源开放学习框架少,顶级的AI学者人才不足。”(20)《弥补人工智能短板要培养领军人才》,2021-11-03,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1/11/366224.shtm。我国“AI+教育”的相关研究虽然起步早,但缺少从教育视角下对智能化教育的创造性、深度性研究以及对高端智慧硬件的研发支撑。目前,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些载体呈现表面化、浅层次和平庸化,AI所蕴含的科技感、未来感等智能化植入的体现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智能化手段进行情感的双向互动不足,离高质量培育学生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由于缺乏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计划,现有的人工智能人才大多来自计算机等相关学科,学科的交叉性不够全面,有些思政教育中融合的智能概念牵强,一些智能技术并不具有智能化素养,是计算机信息化而不是人工智能化。如,时下的一些智慧平台、线上教学系统实质上是将教学资源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共享,仅简单用程序或系统把教学流程、教学课件等数据化,尚不具备机器自主智能对环境的自主学习能力,部分思政智能平台跟风模仿现象严重。

    (二)信息基础建设不强

    高校推进“AI+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和真干实效都源于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层面的智能思政教育规划不仅要具有航标引领作用,还要对各部门围绕思政教育目标开展的工作具有谋划布局、统筹协调、统揽全局的作用(21)张晓普、宋勤健:《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应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2期,第38-43页。。影响“AI+思政教育”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在于缺乏内容高质量、容量大级别的数据支撑来进行AI的深度研发。由于业务不同、需求不一,高校工作各条线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关注和掌握的基础数据不统一、不全面,如人事部门主要掌握教师各类综合信息、学工部门主要关注学生综合表现、教学部门重点关注学生各类测试成绩、后勤服务部门需要掌握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信息、图书馆需要梳理书籍借还信息等,造成“数据孤岛”“信息烟囱”现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实现教育全面信息化、建成智慧化校园的有效途径,也是衡量高校综合竞争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数据中心应用平台种类多、数据分布分散、平台标准化不足,统一的应用集成平台、数据分析平台、应用开发平台、身份管理平台等未形成,师生的数据安全、个人隐私等尚需更成熟的安全策略。另外,思政教育系统原则性强,具有教育价值观导向,隐私保护等要求高、责任大、面向对象广,但高校用于智能思政建设的研发经费相对教学、科研等领域又相对较少,对人工智能研发企业而言缺乏吸引力。

    (三)教育模式感性不足

    人类感情丰富、胸怀梦想,通过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产生情感和思想,思政教育既要以理服人、以事服人,又要以德育人、以心化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对思政工作者来说,既要成为精通专业知识的“业师”,又要成为师德高尚的“人师”,优质的思政教育一定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教育、传播思想。因此,不同于其他的“AI+”领域,“AI+思政教育”既要开展“摆事实,讲道理”的理性教育,也要开展“有温度、有情怀”的感性教育。目前,人工智能尚处于弱智能发展阶段,尚未实现模拟人类大脑的思想性、创造性思维,在智能教育中缺失感性化,机器系统无法复制人类大脑的直觉能力,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AI技术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全方位发展的机器系统使人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能够高效、准确地提供理论知识方面的解答,但在一些感性与理性思考上,机器人仍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如,不能从学生面部表情来判断他们的喜怒哀乐,也不能对学生的情绪波动、思想状况作出感性安抚和有效回应。概言之,人工智能欠缺对语言、表情、心理和情感的理解及处理能力,机器产品不具备人类特有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及情势判断能力,在这方面人工智能机器系统还远未能达到思政教育的育人要求。

    (四)实践应用人才欠缺

    人工智能是一门前沿学科。相较欧美发达国家,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起步晚,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同。当前,我国并不缺少像昇腾AI这样的基础软硬件平台,也不缺少清华计图、腾讯优图和百度飞桨等深度学习框架,而是缺少AI工作者良好的生态,即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供给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2022年初百度与浙江大学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白皮书》显示,目前人工智能行业人才缺口高达500万,并且在高度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标准下,人才短缺将会长期存在(22)《人工智能行业“抢人大战”如何破?》,2022-02-17,http://www.jjckb.cn/2022-02/17/c_1310475789.htm。。同样地,思政教育智能化实施过程中的实践应用人才也相对不足。人工智能下的思政教育对思政工作者的综合水平要求更高,要求其在掌握思政教育育人规律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数据梳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能了解智能化思政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但现实中,高校思政工作者大多非IT专业出身,远达不到上述要求,在面对实践层面对思政教育队伍提出的智能化要求时,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工作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如,如何理解人工智能潜在的复刻人类智识的可能,以消除超越人类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对未来思政教育带来的忧虑;
    如何帮助学生使用智能平台以及现场解决使用平台分析发生偏差的后果;
    如何掌握对平台系统实现功能、呈现形式、应用报告、模块改进等建设和研判能力等。因此,智能技术实践人员匮乏成为深耕“AI+思政教育”赛道的掣肘。

    (五)法律制度建设不全

    人工智能如同一把“双刃剑”,其创新发展尤其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对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如果法制不完善、应用不当,也有可能带来隐藏的风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指出,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市场将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将对学习方式、学习机会、学习质量、学生能力和教师发展等产生直接影响,也对教育公平、教育决策、教育政策、隐私和伦理等提出新的挑战(23)《让人工智能与教育相互赋能》,《光明日报》2019年5月19日,第5版。。当前,人脸数据、声纹信息、虹膜识别、指纹支付和笔迹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毫无例外地涉及个人隐私问题。如,随着脑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个体的脑活动被监控、采集数据时,一旦把控不好,就会涉嫌侵犯学生隐私、泄露学生个人信息。同时,各类数据信息采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几乎每个人都被置于数字化空间中,个人隐私极易以数据的形式被存储、复制、传播,如,通过分析学生身份信息、网络行为和生活轨迹等数据形成隐私图谱、预测信息等。如果人工智能应用得不到制度管控,学生的个人隐私将处于“裸奔”的尴尬境地。另外,长期借助数字管理,在监控环境状态下学习、生活,会使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造成数据行为表现不自然的现象,不能真正实现人工智能育人的目的。正确应用人工智能并兼顾隐私保护,确保思政教育安全、可靠、可控,亟须规范智能教育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AI时代的真正到来,人机互为依存,这其中需要数据资源、软硬件设施等为基础的智能技术基础层和应用层的支撑。“AI+思政教育”的实践,更少不了掌握信息化与思政教育的交叉人员以及相关法律和伦理的规制。

    (一)培育完善的“生态链”,推动“AI+思政教育”发展水平

    今天的人工智能还是一种弱人工智能,其发展水平仍处于“没有人工,就没有智能”的阶段(24)武东生、郝博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利用人工智能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年第3期,第103-112页。。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要补齐影响AI发展的“四个短板”,需要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加强AI高端研究人才培养,融合学科交叉发展,深耕算法模型、基础框架和通用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大经费投入,从各层面培育好AI的生态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深化高校思政教育的智能仿生技术,不断拓展思政教育场域。以“脑机接口”为技术代表的AI与脑科学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认知方式、学习方式和自我认同(25)申晓腾、崔金奇:《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传承与更始》,《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年第19期,第18-23页。。攻坚脑科学技术,大力发展“脑机接口”平台,分析学生的思想状态、情绪变化及学习兴趣点,能在思政课堂这个教学主渠道上发挥创新作用。如,谷歌公司发布的Focus专注力训练装置,其脑电信号检测准确率在95%以上,为学生与教师的课堂状态提供了科学准确的量化标准,并极大程度提升了师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26)《谷歌教育引入脑机接口技术,联合强脑科技推专注力训练装置》,2020-09-1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8054265149571707&wfr=spider&for=pc。。因此,要探索AI技术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思政教育,推进校园物理设备环境、网络智能环境、思政教育环境的智慧融合,实现从“思政数据化”到“数据思政化”的转变,促进“AI+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构建强大的“基础层”,加强“AI+思政教育”资源建设

    构建好基础支撑平台的建设,是人工智能应用于思政教育的基石。思政教育大数据通常包括教育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等,如学生数据就包括学生所在学院、专业、班级等通用数据和家庭背景、个人信息、学习习惯、日常行为、心理健康等个体数据。数据作为高校“AI+思政教育”的基础,体量巨大、类型繁多,其建设是全方位、一体化的,需要以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出台相应的决策文件,整合与优化学校资源,打破行政藩篱,打通信息壁垒,规范数据采集,提炼出高质量、大容量的基础数据。思政大数据资源建设越完善,数据分析就会越全面,生成的决策方案也会越科学。在做好数据规整的基础上,高校要加强各类平台的标准化管理,不断优化创新学生画像数据平台、智能思政云平台、思政教育资源库、智慧党建案例库、全景思政资源库等智慧软件平台的建设。同时,“AI+思政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吸引人才积极投入人工智能教育建设。相关部门要激发研发机构的科研水平,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攻坚“卡脖子”技术,加速硬件、智能芯片、传感器的技术革新,为高校“AI+思政教育”提供智能化、高速可靠的智能硬件支持,协力推进高校“AI+思政教育”建设工作。

    (三)研发智能的“应用层”,满足“AI+思政教育”感性需求

    AI应用层是一种集成一类或多类基础应用技术,面向特定应用场景需求而形成软硬件产品或解决方案,涵盖“AI+”物联网、纳米机器人、量子计算机、全息投影、数字孪生、无人飞行器及各类智能操作系统。高校“AI+思政教育”应用目的是助力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教学平台的培育和发展,建立思政知识图谱,构架思政知识脉络,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彩、更可视化、更生活化、更感性化的学习场景,使学校能更深入、具体、立体地了解学生学习行为和把握学习效果。可将VR、AR、MR和CR等技术与视频影像资料相结合,在网络云端构建出高度智能化的仿真实践场景、虚拟任务场景、协作学习环境等。通过现实与虚拟交互的学习方式、高度仿真的沉浸式教学,让学生在虚拟世界体会到真实生活中的情感,帮助学生实现思想和道德的内化。也可通过参与完成某一个特定学习任务,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新奇的感受中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还可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养和弘扬正确价值观的生活情景与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在。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度依赖技术而忽略思政教育的本质。要坚持注重育人为本、技术为用,把智能技术和人文关怀相融合,保证思政教育的温度与情感。

    (四)打造队伍“数字化”,助推“AI+思政教育”实践能力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在“目标任务”中指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01-31,http://www.gov.cn/xinwen/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28)《大思政课,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人民日报》2022年5月22日,第1版。党和国家号召广大教师革新教育教学理念,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信息化与教育深度融合。一是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满足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以数字化手段助力建立思政工作者考核评价体系,积极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二是相关部门要制定适应智能时代的教育体制、责任机制、保障机制。如,设置新型岗位体系,增设课程定制导师、数据分析导师、成长规划导师等,排除智能化后思政工作者对岗位的后顾之忧。三是要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让思政工作者了解变革的规律、认清人工智能的内在原理,客观公正地看待AI技术及其发展动向。同时,组织思政工作者开展智能化实物情景和实践应用的培训。通过网络智能研修和培训,推动思政教育培训模式变革,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智能化的队伍治理体系。四是要提升思政工作者立德树人的意识。思政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时俱进地学习AI知识,优化知识结构,积极成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五)用好发展“双刃剑”,规范“AI+思政教育”隐私保护

    人工智能如果应用不当,很有可能造成个人隐私泄露。一是要加快制定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隐私保护的法规制度。为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加强人工智能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须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2019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提出人工智能治理的框架和行动指南(29)《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布》,2019-06-17,http://www.gov.cn/xinwen/2019-06/17/content_5401006.htm。。当前,我国隐私保护法律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AI的发展需求,在相关法律法规中要进一步强化隐私权保护,细化保护学生隐私的法律条文,保障学生在智能思政应用中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规范AI应用中各类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使用。二是要加快研发和应用隐私保护的安全技术。加快推进安全芯片、交换机、智能链路等硬件的研发,避免基础硬件源头遭遇攻击;
    持续提升和迭代技术创新能力,探索利用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运用分布式计算、去中心化和节点布局优势,强化数据安全性;
    完善平台开发,将用户隐私保护需求嵌入人工智能系统设计,自动检查机器学习计算是否被正确执行,智能检测终端设备是否安全,保护思政数据信息不被泄露或滥用。三是要加强相关人员的思想教育。人工智能从业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自律,规范技术应用的标准、流程、方法,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

    从某种程度而言,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也是对人类本身的研究,人工智能不仅改变着人类的认知,也对人类正在经历的和未来要经历的生产、学习、生活等产生深刻影响。人工智能研究范式的转变大大延伸了其发展的应用图景和趋势,以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持的思政教育智能化必定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它将推动AI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向着共创共生、人机协同的方向发展。目前,人们可能还无法准确描述出人工智能未来会达到何种程度,也可能会在攻坚克难的改革过程中遇到各类困难和问题,但只要遵循思政教育的本质,抓住思政教育的思想性、价值性和引领性,坚守“AI+思政教育”的生态标准,相信经过一代代奋斗者不断的探索研发、创新实践,肯定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在未来,具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和情绪识别等功能的智能化思政教育架构定将为思政教育的多场景、多元化、多阶段学习需求提供新的教育模式,可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更好地满足“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

    猜你喜欢人工智能思政智能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2019:人工智能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智能前沿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智能前沿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智能前沿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智能前沿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人工智能与就业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相关热词搜索:路径困境现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