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历代书法论文选电子版3篇

    历代书法论文选电子版3篇

    时间:2023-05-02 12:10: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篇一:历代书法论文选电子版

      

      其昂|《书谱》疑问字辨析

      关于《书谱》原文,《四库全书》、《书苑菁华》等都有收录。

      近代以来,《书谱》注译的著作很多,如沈子善《孙虔礼书谱序注释》、朱建新《孙过庭书谱笺证》、马国权《书谱译注》、马永强《〈书谱〉译注》、周士艺《〈书谱序〉注疏》、吴方《孙过庭书谱今译》,还有俞丰《经典碑帖释文译注》及《历代书法论文选》等,都提供了《书谱》原文,只是各有出入。

      其中缘由:一是早些时候精细的《书谱》墨迹本不易看到。二是《书谱》是用草书写成的,加上剥损,有些字在辨识上还存在争议。

      启功《孙过庭〈书谱〉考》虽然未给出《书谱》原文,但对各家释文异同诸字及添注、涂改、剥损诸字的辨析,极有参考价值。

      当代网络技术进步,资源高度共享。《书谱》清晰的墨迹本亦有出版,而且在网络上也很容易下载到《书谱》的高清图片,这使得现在我们能够对着墨迹本校对《书谱》原文。

      马永强、周士艺、吴方等人的著作就是附着墨迹本的。但是我读了他们给出的《书谱》原文后发现,有时往往会过于依赖别人的文本,未能仔细对照墨迹本从而留下疏漏。

      本文《书谱》原文校对,以《百川学海》咸淳本(民国十六年武进

      陶氏影刻本)(以下简称“《百川学海》本”)为底本,以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8年第一版的《孙过庭书谱》墨迹本字帖为依据,并对以上所列各家释文的不同之处进行辨析。

      (1)“趋便适时,行书为妥”

      由于“便”字涂改磨损以至难以辨认,“妥”与“要”草法相似,《百川学海》本释为:“趋变适时,行书为要”。

      启功《书谱》考:“"趋变适时’之"变’字,或释"事’或释"吏’,俱非。按此字是改写而成者,且纸有破痕,故点画不甚明晰,实为"变’字。”

      绝大部分释本也是照此传抄,只有天津市古籍书店

      1986年影印的《孙过庭书

      谱》刻帖,后面的释文作“趋便适时,行书为妥”。

      另外周士艺《〈书

      谱序〉注疏》释为“趋使适时,行书为妥”,又跑出一个“使”字来。我从《书谱》中找出“变”(《书谱》中“变”字有八个,写法都一样)、“便”、“使”、“更”这几个字进行比较,看下图:

      从图中看,最后这个“便”字与两个“变”字差距很大,无论是怎么涂改再加上磨损也勾勒不出“变”字的行笔轨迹,中部的牵连完全不一样,所以不太可能是“变”字。

      周士艺认为:这个字非常象“吏”字,但释为“吏”不通,考虑到左边有磨损难以分辨,猜想左边只有单人旁与“吏”组成“使”字

      可通,故释为“使”。但“使”字草书如图中所示,非常简单,有点

      象“文”字,不会写成左边立人旁右边吏。

      我以为这是个涂改字,先写成草书“使”,而后又在中部添上半圆圈,改为“便”。

      再者,从文义上考虑,“趋便适时”就是为了方便、应时,指得是日常书写。《书谱》中这整句话是:“加以趋便适时,行书为妥。题勒方畐,真乃居先。”意思是:为了方便、应时,日常书写用行书比较妥当;而题写匾额之类的,则要优先考虑用真书了。

      所以,从字形与文义上看,“趋便适时”比较合理。至于“行书为妥”的“妥”字,与同是《书谱》中的“要”字放在一起,从下图

      中一比较便知,就不多说了。

      (2)“忽劳逸而分駈”

      其中“駈”字《百川学海》本释为“驱”,并不准确,按字形应释“駈”。駈,古同驱。《康熙字典》引《玉篇》:“同驱”。

      马永强、周士艺释“驱”为“躯”,误。看起来于文义颇合,前句是“乍刚柔以合体”,“分躯”与“合体”正好相对,但是,这个字的确不是“躯”。见下图:

      在《书法大字典》中,“駈”已并入“驱”。“躯”与“驱”的草书写法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躯”的右边只能写“区”;而“驱”的右

      边既可写“区”,也可写“丘”。《书谱》“驱”右边明显是“丘”,故不可能是“躯”字。

      (3)“终爽绝伦之妙”

      唯周士艺释作“终丧绝伦之妙”,并疏引启功《书谱》考:“"终爽绝伦之妙’之"爽’字,或作"奏’,非。宋人引文及录文各本俱作"爽’。按《阁帖》卷六末右军《二谢帖》云"知丧后问’之"丧’字,与此形同,疑是"丧’字。姑拈于此,以待续考。”

      但启功所言《二谢帖》之“知丧后问”,似乎仍应释为“知爽后问”,《二谢帖》释文如下:

      “二谢在此,近终日不同之,此叹恨。不得方回,知爽后问,令人怛怛。”

      大意是感叹与二谢同在一地却未能碰面。“爽”是差失,爽约。《右军书记》:“二谢云,秋末必来,计日迟望。”可见右军与二谢感情甚深,见一面不容易,现在竟然失之交臂,所以才“令人怛怛”。

      周士艺又疏:“从王右军和怀素二位大家留下的碑帖看,"爽’字下边部分是草书"大’或"八’,而"丧’字的下边部分和草书"长’的下边部分一样

      。特别怀素笔下的"丧’同孙过庭笔下的"丧’几

      乎完全一样,释"丧’无疑。”

      上面这一段话,前面部分说得很对,可是后面说怀素笔下的"丧’同孙过庭笔下的"丧’几乎完全一样,不知道根据在哪里。我从《书法大字典》、《草书大字典》上找出几个“丧”与“爽”进行比较:

      上图左边一列是三个“丧”字,共同特点是下部弯勾加一顿,与

      其他四个“爽”字的下部明显不一样。其中怀素的“丧”字与右下孙

      过庭的“爽”字又哪里完全一样呢?

      “丧”与“爽”在草书写法上区别还是有区别的。

      (5)“使转从横”、“从横牵掣”、“从横争折”

      各家都直接释为“纵横”。观《书谱》墨迹本及刻本中确写作“从横”。因为“从”通“纵”字中的竖、直这个义项。

      但写到“纵不…”“纵未…”“纵欲…”时,《书谱》仍写作

      “纵”,因为

      “从”没有“纵”字中“即使”这个义项。如图。

      都作“心迷义舛”。

      (7)“心迷议舛”

      马永强、周士艺、俞丰及《历代书法论文选》启功《书谱》考:“"心迷议舛’之"议’字,原写"义’字,左旁添一大竖(草书"言’字旁),今此笔画上半磨损,下半纸破一块,然

      全笔之形固在。此笔安刻已删,安氏之前各种刻本俱有之,宋人录文及引文亦作"言’旁之"议’。”

      今观墨迹本,“义”字左边确实有一大竖,下部磨损,虽然笔画较干枯与“心迷义舛”四字笔画浓淡枯湿并不一致,但笔画的形态很

      完整,显然是添加的,启功先生所言甚是。

      马永强、周士艺之所以释

      “义”,也与他们所看到的墨迹本有关,因为他们所依据的墨迹本电子图片是经过严重处理的,“义”左边这一竖。

      (8)“五十知命,七十从心”

      朱建新、吴方作:“五十知命也,七十从心”多一“也”字。

      启功《书谱》考:“"五十知命也,七十从心’之"也’字,是小字从旁

      添注于"命’、"七’二字之间,宋刻及明翻宋刻各本俱有,空海三行

      断简中无,宋人录文俱有。今墨迹本此小"也’字已磨损中间竖画,仅存"乜’形。安刻遂删之,而珂版各本,亦有修改涂失者。”

      从墨迹本上看,"命’、"七’二字之间确有一字磨损似“也”,但未必就是孙氏自己所添。

      因为首先此“乜”字从笔画粗细与正文字相差很大,且不象是同一把笔所写,其次,这个“乜”字与正文似不合拍。《书谱》中有多处从旁添加字,均很随意自然,无论是笔画粗细还是写法都和正文一样。

      再看《书谱》中的多个“也”字,也不似这

      个“乜”字这样刻板。其实《书谱》中还有几个这样的小字,如“谋”和“虑”旁的小字,这是后人添加的注释字。还有“劣”字旁添了“一”“二”两字,也是后人所加,不知何意。虽然“乜”字不属于注释字,但也不似孙氏自己添加的,不必算在正文里边。

      “凋”。“彫”、“雕”或“凋”,意思相通。

      (9)“乖则彫疎”

      周士艺、吴方、俞丰作“雕”,沈子善作《书谱》涉及此字有两处:“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和“合则流媚,乖则彫疎”,前者作“雕”,后者作“彫”。释文应依墨迹本。(10)“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淬”

      马国权、吴方、俞丰、《历代书法论文选》皆释为“染”,“染”与“淬”在草书写法上完全一样,无法辨认。而“陶染”、“陶淬”也

      都这讲得通,所以就难以取舍了。

      但是“陶淬”之陶冶意比“陶染”之熏陶感染意要好些,“陶淬”有“化”的意思,多用以褒义,而“陶染”是偏于中性的。

      至于后面另有一处“轻琐者染于俗吏”,属贬义,宜用“染”而不宜用“淬”。近人沈子善、朱建新即如此前释“淬”后“释”染,而观当代多家释文或全用“染”,或全用“淬”。全用“淬”更为不妥。

      (11)“折挫槎椊”

      “椊”各家均释作“枿”,按字形当释为“椊”

      上图前四字是《书谱》中有关“卒”偏旁的字,最后一个字是木字旁,只能是“椊”字,不可能是“枿”或其他字。后面两个字是“卉”的草写,与“卒”异。

      枿,读

      niè,也作蘖、櫱,树木斩而复生曰“枿”。而“椊”《康

      熙字典》引《正字通》:即櫱字。

      “槎椊”少见,故多直接释作“槎枿”。唐朱湾题段上人院壁画古松:“木纹离披势槎枿”,其用意与《书谱》

      同,作枝桠横出解。

      (12)“功宣礼乐”

      《百川学海》本释“宣”为“定”。沈子善、朱建新、周士艺、《历代书法论文选》都释为“定”,而马国权、马

      永强、吴方、俞丰等则释为“宣”。

      据周士艺《〈书谱序〉注疏》:“三希堂本、四库本、菁华本、天津古籍本、辽宁本、国际文化本、文物本、上海本”等都皆释为“定”。

      究竟是释“定”还是释“宣”呢?先看字形,下图是“定”与“宣”的草书比较。“定”的草书写法下部或如“之”或如“足”,与“宣”字下部明显不同。

      启功《书谱考》也认为:按字形是“宣”,与卷中“恒”字下部同。

      其次从文意上考虑,释“定”也不妥,原文是:“夫潜神对奕,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藏之趣。讵若功宣礼乐,妙拟神仙……”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弈棋与垂钓虽然有坐隐之美名,但怎比的上书法这样有宣扬礼乐、比拟神仙之功用呢!

      说书法能宣扬礼乐已经是提到相当高的高度了,如果用“功定礼乐”那就离谱了,定礼乐那是圣人的功绩。所以,只能说“功宣礼乐”。

      (13)“私为不忝”,《百川学海》本释为“私为不忝”,周士艺释“忝”,其余各家均

      释“恶”。

      启功《书谱》考:“"私为不忝’之"忝’字,各家多释为

      "恶’,按墨迹第二笔紧顶横画中间,实为"天’字,加"心’为"忝’。”先看字形,把“恶”与“忝”作一下比较,如图:

      如果“恶”字象第一列那样写,而“忝”字象第三列第一个那样写就不会产生混淆了。

      但是,象第二列两个“恶”字与第三列后两个

      “忝”字就不好区别了,而《书谱》这个“忝”字恰恰是这么写的,这就导致是“恶”还是“忝”的纠结。

      不过从字形看《书谱》这个“忝”字与第三列最后一个即索靖《月

      仪帖》是“忝”最为相近,另外《书谱》这个“忝”字的上部也与《书

      谱》中的“天”字写法一致。

      再从文义上考虑,“不忝”二字古人也常用,如:“不忝前人”、“不忝师门”、“不忝于父母”等等。

      《书谱》中这一段话是:“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忝。”

      子敬将其父题壁的字擦去,题上自己的字,颇为得意,心里感觉是“不恶”还是“不忝”?“不恶”只是不差的意思,而“不忝”是

      不辱、不愧的意思。显然,用“不忝”更为贴切!

      (14)“预乎无际”

      朱建新、马国权、吴方都作“豫”。豫通预,虽然《说文》

      按:“经典通用豫”,但后来“预”、“豫”逐渐分家,孙过庭《书谱》

      即作“预”。

      “预乎无际”之“预”作预计讲,不作安乐讲。马永强注:“预,游乐。”误。

      (15)“徒彰史谍”

      其中“谍”字,《百川学海》本作“牒”,除俞丰释“谍”外其他人也都释为“牒”。

      启功《书谱》考:“"徒彰史谍’之"谍’字,释文或书作"片’字旁,非。”

      观墨迹本,“谍”字左边作粗重的竖画,按草法属“言”旁。“谍”,古通“牒”,意思一样,作为释文还是依墨迹本作“谍”为好。

      (16)“轻致陵诮”

      马国权、周士艺、俞丰皆作“凌”。观墨迹本“陵”字左边上部磨损已不完整,但下部一竖是很清楚的,不是两点水,故应释作“陵”。“陵”,古同“凌”,有侵犯、欺侮意。

      多释“釐”,按字形当释“氂”,见下图。

      (17)“豪氂”

      《书谱》中有两处“豪氂”,其中“氂”字各家

      氂,音毛。《康熙字典》:与釐通。《史记·苏秦传》:毫氂不伐,将用斧柯。《前汉·律历志》:不失豪氂。孟康曰:十豪为氂。另,《中国书法大字典》收入《书谱》这两字,也都释作“氂”。

      (18)“今撰执使用转之由”

      《百川学海》本将其中“用转”二字写作“转用”,沈子善、朱

      建新、马国权、周士艺、吴方、俞丰及《历代书法论文选》也都写作

      “转用”。

      这其中大部分是传抄的结果,最早可能是考虑到下文是按

      “执”、“使”、“转”、“用”的顺序来叙述的,所以前面的“今撰执使用转之由”当用“今撰执使转用之由”比较顺当。

      但原作如此,释文还是尊重原作为好。虽然这一段墨迹本已无,但刻本中还有,字的顺

      序是不会错的。

      (19)“义(蒙)无所从”及其他笔误

      启功《书谱》考:“"义无所从’之"义’字,或释"蒙’,据上文"手蒙’、"笔畅’之文义而言也,按字形实是"义’字。”这一段文是:“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义(蒙)无所从。”显然,按文义是“蒙”,而不是“义”。但这个字形却是“义”,下图可见。

      这应该是孙氏的笔误,这个字处在一行的最末尾,位置小,且“义”与

      “蒙”的草书字形相似,发生笔误并不奇怪。

      其实《书谱》中笔误也不止这一处,比如:“百英尤精于草体”中“百英”应为“伯英”,《书谱》其他三处都写作“伯英”,唯独在此处写作“百英”,不好理解,姑且当成笔误。

      又比如:“初怨而后请”,其中“请”字左边写作一竖加一点,而

      《书谱》中许多个“汉”字右边也作作一竖加一点,按此当作“初怨而后清”,显然不通。且《书谱》中另有“清”、“情”、“请”也都不是这么写,根据文意这个字只能是“请”,此又是一误,见下图:

      再比如:“鸿飞兽骇之资”,“资”应是“姿”之误。之前有“事资尊显”,后写到“鸿飞兽骇之姿”时又写作“资”,并未察觉,再写

      到“便以为姿”时,仍写成“资”,终于察觉有误,点去,再补写“姿”,最后写到“殊姿共艳”,无误。但“鸿飞兽骇之资”的“资”之误终

      究没有察觉,也就没能改过来。

    篇二:历代书法论文选电子版

      

      浅谈计算机技术与书法艺术的结合

      【摘要】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可以使书法这门古老而又璀灿的艺术明珠增添新的魁力。本文就从传统汉字书法与现代计算机的有机结合,阐述传统书法怎样利用计算机技术传播知识、展销作品、交友聊天、教学辅导等。

      【关键字】计算机技术

      书法艺术

      结合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书法艺术已不断走向网络,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接轨,使古老的传统书法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断改变着我们的艺术思维、创作理念和文化生活,对书法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计算机网络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一但和书法艺术结合,便显示出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

      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汉字书法有没有的影响,影响究竟有多大?计算机会不会代替汉字书法?这是许多书法爱好者所关注的问题。在汉字编码输入计算机的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许多人认为传统的中国汉字阻碍了信息发展,妨碍了中国与世界信息的接轨。但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们解决了汉字编码输入计算机的问题,使汉字可以迅速地输入并在互联网上交流。中国科学家的这一贡献是划时代的创造,他们的技术创造不但拯救了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和汉字,同时也拯救就承传三千多年的中国书法艺术。

      传统汉字书法与现代计算机的有机结合,不但没有使书法艺术消亡,也没有阻碍汉字与世界的交流,而且互为促进和发展,计算机网络对传统汉字书法的传播,使传古老的书法艺术插上了飞速的翅膀,为更多的国际、国内的爱好者所接受。书法与计算机结合,最少有六点好处:其一,可以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书友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包括通过电子信箱传输文件和图片、网上视频聊天,还可以传输书法作品;其二,可以利用网络传播书法知识,如书法史、历代书论、历代名家的作品,并进行书法交流和创作辅导;其三,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Powerpoint教学课件,用多媒体来上书法课,把传统的书法作品局部放大进行临

      摹练习,可以加强教学效果的直观性;其四,可以利用网络开办团体或个人的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开展广泛的交流;其五,可以经常浏览书画展览、拍卖等方面的新闻,下载书法图片和文字进行学习;其六,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网上书画作品的展销和拍卖;其六,可以通过书法网络开展互动式的书法批评和讨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探讨学术问题,共同促进和发展。目前开办的一些书画网站,其栏目和内容大多是这些方面,概括起来,即传播知识、展销作品、交友聊天、教学辅导等。并且有了计算机网络,我们可以迅速将自己新近撰写的论文或文章(文本)、近期创作的书法篆刻作品(彩色图片),通过电子信箱发到报刊编辑部,省去很多时间,快速便捷,一方面省去了编辑部找人打字、校对的辛劳,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文章的错别字问题。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过去的图书是用传统的铅字排版,印刷厂的工人是根据编辑画的版样用铅字进行编排的,编排一份报纸和一本杂志非常困难,印刷和出版一本图书需要比较长的周期。现在计算机排版技术普及以后,报纸、图书的编辑、印刷和出版变得非常便利,不但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作者自己就可以进行一般的排版和设计。可以说,自从计算机技术普及以后,图书、杂志的编辑、印刷和出版技术飞速发展,设计越来越新颖、明快,色彩丰富,造型美观。图书杂志的编辑设计已经相当普及。计算机图文排版、图像处理技术和网页设计技术,对传统书法的展示、出版和设计变的十分方便。只要年轻一代的书法家熟练地掌握word、Powerpoint、Photoshop、Pagemaker、Dreamweaver等,就可以自己为自己编写的著作和教材设计封面,设计内文版式,这样做省去了出版社编辑校对、设计的麻烦,最大的好处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和图书本身的专业特点进行设计和编排。另外,可以为我们讲授的专业课程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如“中国书法史”、“篆书理论与实践”、“书法概论”、“篆刻学”等网络课程,使我们的专业教学,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有文字,有图片,有录像,利用计算机技术充分展示了古代印章和篆刻艺术的艺术魅力,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我们还可以把自己的书法、篆刻、设计和摄影作品传上去,公开自己的教学、科研资料信息,与网友们共享。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使我们古老的书法艺术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使传统而古老的书法艺术在现代信息时代和社会里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

      计算机技术与书法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时代书法艺术传承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归宿,古老的教学过程和模式也因为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得到了全面改善和进步,广大书法艺术工作者和书法教学工作者们有理由相信,有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将会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D]1979年10月第一版,。【2】见拙《再论书法的时代风格》2000年5月31日《书法导报》

      【3】李莉平《计算机技术与书法艺术的关系研究》

    篇三:历代书法论文选电子版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试论赵壹《非草书》的书法理论价值与文化价值

      作者:洪俊熹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10期

      摘

      要

      《非草书》被后世认为是一篇关于赵壹评论草书的书法论文,主要是对汉末日趋成熟的草书进行批评,批评的方法和内容是与书法的发展背道而驰的,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书法理论价值所在;文化价值方面,《非草书》即继承了汉赋风格又大胆运用新的文风强调文学的艺术性。本文通过一个新的视觉来探求《非草书》的书法理论价值与文化价值。

      关键词

      《非草书》

      书法价值

      文化价值

      范晔《后汉书·文苑传》载:“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体貌魁梧,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仍作《解摈》,后屡抵罪,几致死,友人救,得免”。赵壹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著有赋、颂、箴、诔、书、论及杂文共十多篇,今存作品有《解摈赋》、《穷鸟赋》、《刺世疾邪赋》、《非草书》等。他是一位受儒家正统思想极深的直士,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是名显于当时的狂狷人物。正是这种思想与处世态度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书法价值,书法的尚用观

      《非草书》作为一篇书法论文,对草书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作了深刻的分析与论述,在书法理论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的主旨是反对当时人们对张芝、崔瑗、杜度等书法家的草书如醉如痴的追求。赵壹认为这些草书家不去研究圣人之道与治国之道,而来研究一个“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的“小技”,并且“皆废仓颉、史籀,竟以杜、崔为楷”,是有悖于圣人教训的做法。其次,赵壹认为草书因快而生,就应当“易而速”,可是“今反难而迟”,所以他说“失旨多矣”。他认为学草书是“盖伎艺之细者耳”,说草书是雕虫小技,这些人是“俯而扪虱,不暇见天”,认为草书写的好与坏对于治理国家无关紧要,他担心人们专心事内必失之于外,志小必忽略于大。

      如果说《非草书》所持的书法观是错误的话,那他的批评方法却具有进步意义。批评方法的进步是相对“书赋”、“书势”等过于具象的关照态度来说的,“书赋”之类只是一种泛泛的个人感受,相比之下,《非草书》方法显得进步,而“书赋”显得落后。再从批评的内容来看,他们之间又恰好相反,赵壹的批评内容是反对书法的艺术性,他认为书法艺术对治国无用,所以主张文字的应用性,相比之下,“书赋”的内容强调书法的艺术性,这两种形式的文章,所牵扯到的批评内容与批评方式之间,恰好构成了一组矛盾。《非草书》选择批评内容的立场是实用的

    相关热词搜索:历代书法论文选电子版历代电子版书法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