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如何继承和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6篇

    如何继承和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6篇

    时间:2023-05-02 19:40:0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篇一:如何继承和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在教育理想上,他主张“通过四通八达的教育,建立四通八达的民主社会";在教育准则上,他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陶行知的“真”与孔子的“仁”在教育理念和道德目标上一脉相承;在教育策略上,他基于知行关系的深刻理解,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论断,突出实践(“行”)在认识论中的先导地位,认识与实践结合,并由此确立了“行-知—行”的行动策略,使得教育理想和目标能在实践中有效落实。

      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社会生活的前进的需要实施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彻底转变;在教育实践上,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畏艰险,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开辟新路,为世人树立楷模,为万民敬仰。

      总体而言,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很多观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内在相通,对当代职业教育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下几点:

      一、树立“服务大众,服务就业”的职业教育宗旨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服务宗旨是什么呢?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首要的现实任务.行知先生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在于“生利”,即能给学生生利的本领,是谓“生利主义”,认为“凡养成生利人物(笔者注,可指学生)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比如制造产品;一是生“有利之事”,比如商贸流通等,生利的目的在于“以利乐群”。

      生利主义,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宽泛的“生活主义”相比,揭示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狭隘的“衣食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利群”为精神追求,即有利于公众或群体,而后者仅仅以生存为目的,追求“获取衣食"等外在需求,忽视了“乐业”这一内在需求,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诚如先生指出的那样,如果“教师为衣食教,学生为衣食学,无声无臭之中隐

      然养成一副自私之精神”,显然不利于师生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成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全民教育”和“平民教育”思想,即面向全民,实行终身教育;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能力培养,追求“生利”价值,为平民服务,为平民子女健康成长服务,多方面体现教育的服务宗旨。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一定数量的职业学校,在生源质量严重“滑坡”的压力下,放弃了职业教育的全面质量标准,片面奉行“衣食主义"的职业教育,或一味地降低学校的育人标准,或一味地追求学生的技能训练,几乎把技能及生存训练当作职业教育的全部目的,而忽视学生的精神成长,把职业教育等同于技能训练,忽视文化课对“人的精神成长”的不可替代作用,对照行知先生的“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观,显然是十分失策的,值得警醒。

      因此,职业教育要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发展方针,把握“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的内涵,通过职业教育的学校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企业社区等多种途径,实现城乡劳动力转移和转化,促进有效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

      二、奉行“教人求真,教人生利"的教育准则

      职业教育奉行什么样的教育原则呢?这将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共性和个性要求。对照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我们认为,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德性、培育“真人”为教育的首要追求,从而实现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一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德育目标及新时期公民道德教育的要求基本一致。

      对照“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我们认为光有德性还是不能“行之甚远"——要给予学生“生利”的本领,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同时,渗透“利群"“乐业"等职业情感,培育“爱业乐业敬业”之职业精神.两者结合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全面人才质量观.

      行知先生的《学做一个人》可以看作进一步的补充注解,在此他提出了培养“整个的人"的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才干,做事才有快乐,要成功就要有才干(生利本领).

      这些对于职业教育的启示是,培养人要以“求真”“生利”为教育准则。为此不仅要关注学生具体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更要关注未来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要求和未来

      生活幸福;既要关注学生德性培养的首要要求,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做事生利的本领,强调实践能力、生活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思想的有机统一,培养“整个的人”。

      三、实行“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是指实现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那么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宗旨、培养目标和教育准则呢?“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教学指南。

      “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些话语的核心意思是强调“做中学”,具有多重含义:一是突出实践是认识的先导,只有“做"了,才可能有学习收获;二是学习要有情境,有个体体验;三是教学要根据“做的体验"进行反馈、调整和总结;四是教学要针对所要完成的任务,遵循工作逻辑主线,按照“做-学-教”的顺序实施教学.

      对当前的职业教育来说,“教学做合一"就是主张以工作任务为第一驱动力、以职业岗位实践要求为导向,按照工作程序或项目流程来组织教学,强调“动手做”,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加深(或验证)学习体验,突出实践第一的先导地位,突出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建构教学的有效意义,颠覆传统教学按照知识逻辑主线组织教学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现实需求。

      值得指出的是,行知先生的“做”的内涵,不同于“只需做会,不求明理"之类似是而非的职教流行理论,自然也不同于由此派生的单纯的技能训练或机械的劳动操作等肤浅的教学实践,而是强调“劳力上劳心”:(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行动的最终指向,是由从职业技能的形式训练,产生思想体验和学习后的新价值,目的在于提升劳动者的社会从属地位,提高劳动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形成诸如技师类等智能型、高素质劳动者.这对当前职业教育中片面强调技能训练的、所谓“短平快”类的职业教育教学,显然意味深刻长远得多,值得深思。

      四、开发“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

      课程,规定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教材则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交流的平台。一切教育思想理念、策略方法,最终必须汇聚到这个平台上,否则,难以形成聚焦,难以整合实施。那么,如何编制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材,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呢?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系统地阐述了编制

      教材的理论依据、方法、标准和体裁(内容的组织结构),即依据“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主张,将现代社会的生活或该有力量(生活力),一一列举出来,归类组成一个“整个的"生活系统,编写相应的生活用书系统。这种教科书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并有三种判断标准:一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是看它有没有产生新价值力量,有没有引导人精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在内容安排上提出十四项建议:(一)做的目标(二)做的材料(三)做的方法(四)做的工具(五)做的理论(六)从做这事想到做那事……(十三)在做上学的人引导他记载做的过程,做的结果,做上发生的问题与心得(十四)在做上教的人可引导他指示进行考核成绩。前四项和最后两项建议,正是项目教学的基本结构形式,而(五)(六)两项是实施项目教学的意义所在,是教学有效性的体现。因此,这些富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的论述,对我们编制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真实能力发展的课程与教材,具有直接的思想和方法论启迪。

      至于课型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系统教学的内在要求。《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明确指出,职业课程应以生利为主,按事施教,采用小班制:“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是谓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次学毕,是谓毕课。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生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来对照体会,行知先生其实提出了“项目教学”的理论主张和操作办法,即分析学生的职业技能生成的核心和基础,围绕生成或培养一种核心技能,对技能项目进行分解,循序渐进,学理与实习相结合,并采用小班化教学建制,给予学生更多的切磋、交流、指导和实践的机会,这些自然是符合教育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符合实践需要。

      这些深刻的论述和明晰的示例,对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启示是,在设置职业教育课程时,应遵循全面发展质量观,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调研学生的就业市场,摸清岗位工种以及岗位技能基本要求,协同企业内部职业环境和外部的社会环境的文化影响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给予学生应对职业变动的迁移能力.要通过系统的课程内容配置,突出课程培养某种对应能力的核心优势,有效地组织

      课程资源,形成整体的课程优势,以利于微观领域的教学变革,从整体规划的角度,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整体发展。

      五、倡导爱的情怀智慧和实践创新精神

      教育是“培养人适应社会生活”的系统工作,是“继续经验的改造”(杜威),需要爱的情怀智慧和实践创新精神,需要远大的教育理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给我们最为突出的印象。

      陶行知以“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和孜孜以求的创新实验精神,在动荡罹乱的旧中国,致力于教育改造国民精神、改善大众生活的变革事业,并亲自创立了晓庄师范实验学校.他的“创造宣言”、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和民主教育等论断,显示出教育的博大情怀,是对教育实践者的思想启蒙。他不仅具有广博的学识视野,而且富有教育实践智慧,善于通过形象的说理,用浅易的生活语言,传达简约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如批驳传统教育“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强逼鸡吃米”案例、教育工友的“四块糖果"故事等,采用童谣和打油诗等形式来启发民众的做法,无不闪烁教育实践智慧。他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师资和实训设备的论述,以及“导生制"的学习方式,育才二十三常能、高级七常能的能力分层等,可以看作是对职业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具体的直接的指导,为实施城乡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综上所述,正因为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合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思想,继承并发扬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积极因素,以促进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力量的发育和发展为己任,比较好地将西方现代教育思想本土化,具有简约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智慧,与当代职业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内在相通,并在实践策略以及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因此,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通过学习研究转化,实现教师的思想观念、策略方法手段的深层次转变,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结合,促进职业教育变革,必将具有突出的实践意义

    篇二:如何继承和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教育思考我们今天如何继承陶?知的教育理念?10?18?,是陶?知先?诞?128周年纪念?。今天,我们共同纪念这位伟?的中国现代教育先驱者。?纪念的最好?式就是了解他、继承他,做优秀的教育者,教出优秀的学?。让我们通过陶?知??中最感?的教育故事、最精粹的教育思想,最经典的教育语录来再次感受陶?知,并从中提炼出那些不因时移世易?变迁的东西,为我所?、为今天所?。本?长度约5744字,阅读全??概需要10分钟今天,是陶?知先?诞?128周年纪念?。1946年7?25号,陶?知突发脑溢?在上海去世。“捧着?颗?来,不带半根草去。”到如今,先?已经离开我们72个年头。陶?知(1891年10?18?~1946年7?25?),安徽省歙县?,教育家、思想家。陶?知先?原名?浚,?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合?”学说,取名“知?”。43岁时,他在《?活教育》上发表《?知?》??,认为“?是知之始,知是?之成”,并改名为陶?知。

      斯?已逝,但其关于教育,关于?活的许多真知灼见?今仍值得?们学习、借鉴和思考。今天是先?诞?,?友就和?家?起重温陶?知教育?故事,以此缅怀,并与?家共勉!01四块糖果

      陶?知先?当校长的时候,有?天看到?个男??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了。陶?知掏出?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掏出?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即住?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颗糖,陶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式。”陶先?于是?掏出?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02怎样才能让鸡吃??

      有?次,陶?知先?在武汉?学演讲。他?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拿出?只?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要?什么。陶先?从容不迫地?掏出?把?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可是?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硬往鸡的嘴?塞。?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轻轻地松开?,把鸡放在桌?上,??后退了?步,?公鸡??就开始吃起?来。这时陶先?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样。先?强迫学?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的。但是如果让他?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定好得多!”台下?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形象的演讲开场?叫好。03??歪诗的风波育才学校?乐组的壁报《?喇叭》??期出刊了。壁报前?头攒动,越涌越多。?定有?两篇有?平的创作发表了,同学们边看报,边议论,外围的?向?挤,??的?不愿让,有?建议:“读?下,读?下吧!”

      只听得?个油腔滑调的声?开始朗诵了:“??在世有?何?何必苦苦学?何。学习?何苦恼多,不如学习咪嗦哆!”歪诗不胫??,传遍了全校,引起了争论,多种评价,褒贬不?。陶校长知道了此事,也观看了?诗。次?,陶校长邀请?作者促膝谈?,和作者研究??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从吃饭、穿?谈到?阶频率的振动,直到国家?事,哪?件都少不了数学,离不开数学。因此,??要学数学,数学对?们就象?们离不开空?、?分、阳光、营养品?样的重要。?作者听到陶校长的谆谆诱导,连连点头说:“校长,我这下真的明?了你为什么要我们把学好语?、数学、外语、科学?法论这四门功课,作为开启?化宝库的‘四把钥匙’的道理。我检讨……”陶校长马上接过话头说:“现在我们是民主讨论,你能认识问题,提?思想,就是进步。”?作者连连点头说:“我们?乐组不少同学都有这种思想,让我去说服他们!”陶校长眯着双眼放?地说了?句:“好啦!我们今天的民主探讨到此结束。”04中国的爱迪?被你枪毙了有?天,?位朋友的夫?来看陶?知先?。朋友的夫?取出?个纸包,??是被拆得乱七?糟的?块?表。她??地说:“陶先?,这表是才买的,竟被我??拆成这样,您说可?不可?!他才七?岁,就敢拆表,将来?了恐怕连房?都敢拆呢!所以我打了他?顿。”陶先?听了笑笑说:“坏了,恐怕中国的爱迪?被你枪毙了!”夫?有点愕然:“为什么呢?难道我这样做不对吗?”陶先?

      陶先?听了笑笑说:“坏了,恐怕中国的爱迪?被你枪毙了!”夫?有点愕然:“为什么呢?难道我这样做不对吗?”陶先?摇摇头。夫??接着问:“陶先?,您是?教育家,您说对这样的孩?该怎么办呢?”陶先?把拆坏的表拿过来,对夫?说:“?,我们上你家去,见见这个?‘爱迪?’。”到了朋友家?,陶先?见到那个孩?正蹲在院?的?树下,聚精会神地看蚂蚁搬家。夫??见?来了?,正要骂他,陶先??即劝住了。陶先?把孩?搀起来,搂在怀?,笑嘻嘻地问:“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新表拆开来呢?能告诉我吗?”孩?怯??地望了妈妈?眼,低声说:“我听见表?的嘀嗒嘀嗒的声?,想拆开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响。我错了,不该把?表拆坏,惹妈妈??。”陶先?说:“想拆开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响,这没有错。但你要跟??说?声,不能?作主张。来,你跟我?起到钟表店去好吗?”孩??望望妈妈,说:“去店??什么?”陶先?说:“去看师傅修表啊,看他怎么拆,?怎么修,怎么装配,你不喜欢吗?”孩??兴得跳起来:“我去!我去!”陶先?拿着那只坏表,带着孩??起到了?家钟表店。修表师傅看了看坏表,说要?元六?修理费。陶先?说:“价钱依你,但我带着孩?看你修,让他长长知识。”师傅同意了。陶?知和孩?站在旁边,满怀兴趣地看师傅修表。看他怎样拆开,把零件?个个浸在药??;?看他加油后,把?个个零件装配起来。从头到尾,整整看了?个多?时。全部装好后,师傅上了发条,表重新发出清晰的嘀嗒声。孩??兴地欢叫起来:“响了,响了,表修好了!”

      陶先?临??花?元钱买了?只旧钟,送给孩?带回去拆装。那位朋友的夫?不解地问:“还让他拆啊?”陶?知笑笑说:“你不是问我对这样的孩?该怎么办吗?我的办法是,把孩?和表?起送到钟表铺,请钟表师傅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令郎成了速成学?,修理费成了学费,你的孩?好奇?就可得到满?,或者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咧。”陶先?停顿了?下,接着说:“孩?拆表是因为好奇?,孩?的好奇?其实就是?种求知欲,原是有出息的表现。你打了他,不是把他的求知欲打掉了吗?与其不分青皂地打?顿,不如引导他去把事情做好,培养他的兴趣。中国对于?孩??直是不许动?,动?就要打??,往往因此摧残了?童的创造?。我们应该学习爱迪?的母亲,那么理解、宽容孩?,那么善于?励孩?去动?动脑,这样,更多的‘爱迪?’们就不会被打跑、赶?了。”夫?听了恍然?悟,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下,诚恳地说:“陶先?,您说得对,太谢谢您了,我今后?定照您的办法去做。”陶?知教育理念

      陶?知教育理念谈为师——教学合?先?的责任不在教,?在教学,?在教学?学。教学?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要先?负指导的责任,???要学?负学习的责任。所以要想学??得?动,必先有教学?学的先?。这是教学应该合?的第?个理由。教的法?必须根据于学的法?。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这是教学应该合?的第?理由。先?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和学?学的法?联络,并须和他??的学问联络起来。那好的先?就不是这样,他必是???指导学?,???研究学问。要想得教育英才的快乐,似乎要把教学合?为?。这是教学应该合?的第三个理由。总之:?,先?的责任在教学?学;?,先?教的法?必须根据学的法?;三,先?须??教??学。这是教学合?的三种理由。第?种和第?种理由是说先?的教应该和学?的学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的教应该和先?的学联络。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学?教能?得?动,教有机会?法找那?价的新理了。谈培养——激发创造?▼

      如何激发?童创造??第?要解放?孩?的头脑。?童的创造?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我们要发展?童的创造?,先要把?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第?要解放?孩?的双?。中国对于?孩??直是不许动?,动?要打??,往往因此摧残了?童的创造?。在爱迪?时代,美国学校的先?也是?常的顽固,因为爱迪?喜欢玩化学药品,不到三个?就把他开除!幸?他有?位贤明的母亲,了解他,把家?的地下室让给他做实验。爱迪?得到了母亲的了解,才?步步的把??造成发明之王。那时美国?学的先?不免也阻碍学?的创造?。我们希望保育员或先?跟爱迪?的母亲学,让?孩?有动?的机会。第三要解放?孩?的嘴。?孩?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第四要解放?孩?的空间。创造需要?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第五要解放?童的时间。?般学校把?童全部时间占据,使?童失去学习??的机会,养成?意创造的倾向,到成?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去发挥他的创造?了。创造的?童教育,?先要为?童争取时间之解放。▼

      如何培养?童的创造??把?孩?的头脑、双?、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我们就要对?孩?的创造?予以适当之培养。第?需要充分的营养。?孩的体?与?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度的创造?,否则创造?就

      第?需要充分的营养。?孩的体?与?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度的创造?,否则创造?就会被削弱,甚??于夭折。第?需要建?下层的良好习惯。这样?来,才能解放上层的性能,俾能从事于?级的思虑追求。否则必定要困于??破碎,?不能够向上飞跃。第三需要因材施教。培养?童的创造?要同园丁?样,?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予以适宜之肥料、?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谈?省——每天四问?先,我们每天应该问的,是“??的健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我们必须建?“健康堡垒”。要建?健康保垒,必须注意?点:1、科学的观察与诊断。要?科学的卫??法,好好地调节??的?体,不致?病!2、“饮?的调节与改进”。德国有?位?学教授,对????的营养,说过这样?段话:“我为什么有这样好的?体,可以担任这样繁重的事情?就是我的?母把我从?时候的营养就调节配备得很好,所以?体健康得像钢筋?泥做的?样”。3、“预防疲劳的休息”。饱?终?,?所??,固然不对,但是过分的?功,过分的紧张劳苦?作,也于?个??体的健康有妨害。妨害着脑?的贫弱,妨害着体?的匮乏,甚?于?病,不但耽误了学习和?作,?且减损于全?命的期限!所以我在去年早已提出“预防疲劳的休息”问题,希望?家时时提?警觉,预防疲劳。天天能在兴致勃勃中去?作学习,健康必然在愉快中进步了。其次,我们每天应该问的,是“??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学问是?切前进的活?和源泉”。现在我想到五个字:第?个,是“?”字。?是“专?”的?。荀?说:“好?则博。”第?个,是“集”字。集是“搜集”的集。第三个,是“钻”字。钻是“钻进去”的钻,就是深?到??去,看得清清楚楚,取得宝贝。第四个,是“剖”字。剖是“解剖”的剖,就是“分析”的意思。第五个,是“韧”字。韧是坚韧,即是鲁迅先?所主张的“韧性战?”的韧。

      第五个,是“韧”字。韧是坚韧,即是鲁迅先?所主张的“韧性战?”的韧。再次,我们每天要问的,是“??担任的?作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第?点是要“站岗位”。各?所负的责任不同,各?有各?的岗位,各?应该站在各???的岗位上,守牢??的岗位,在本岗位上努?,把本岗位的职务做得好,这是尽责任的第?步。第?点是要“敏捷正确”。粗??意,是最易弄错弄坏事情的。第三点是要“做好为?”。最后,我们每天要问的是:“??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道德是做?的根本。根本?坏,即使你有?些学问和本领,也?甚?处。否则,没有道德的?,学问和本领愈?,为?作恶愈?,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提出要我们?家“建筑?格长城”。先说“公德”。?个集体能不能稳固,是否可以兴起来?就要看每?个集体的组成分?,能不能顾到公德,卫护公德……我们在每?个?动上,都要问?问是否妨碍了公德?是否有助于公德?再说“私德”。私德不讲究的?,每每就成为妨害公德的?,所以?个?的私德更是要紧,私德更是公德的根本,私德最重要的是“廉洁”。?切坏?术坏?为,都由不廉洁?起。陶?知经典教育语录1、教育是什么?教?变!教?变好的是好教育,教?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变活,死教育教?变死。不教?变、教?不变的不是教育。2、教育的?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3、教育是?国之本。4、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求真”;学?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5、与其把学?当天津鸭?添??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把锁匙,使他们可以?动去开发?化的?库和宇宙之宝藏。6、每天要四问:?问我的?体有没有进步??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7、事实告诉我们,??能教?孩,?孩也能教??。8、教育中要防?两种不同的倾向:?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的错误倾向;另?种是只管教,不问学?兴趣,不注重学?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种倾向必然是?计划,随着?活打滚;后?种倾向必然把学?灌输成烧鸭。9、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不重师,则?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10、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活为中?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字为中?的教科书。11、?像树??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样?,应当是:?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由。12、要想学?好学,必须先?好学。惟有学?不厌的先?才能教出学?不厌的学?。13、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修,不是造爱?。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先?之最?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崇拜的学?。14、先?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做?;学?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之道。15、让学??上创造之路,?脑并?,劳?上劳?,这需要六?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三解放头脑,四解放嘴,五解放空间,六解放时间。16、民主教育是教?做主?,做??的主?,做国家的主?,做世界的主?,…民主教育是?民的教育,?民办的教育,为?民??幸福?办的教育。17、道德是做?的根本。根本?坏,纵然使你有?些学问和本领,也?甚?处。18、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操着幼年?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类的命运。

    篇三:如何继承和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中的应用

      摘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基本观点。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探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中的应用方法,以期有效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

      神。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应用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推进新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中,数学教学生活化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与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大教育原理构成了陶行知生活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石”。1.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教育促进生活之变化,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生活即教育包含着三层基本涵义:

      (1)生活决定教育,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来源于生活。陶行知认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教

      育的性质和内容。

      (2)

      教育对生活具有反作用,即能改造生活。教育既源于生活,便会对生活产生反作用。陶行知认为教育应当是为生活服务的,应该

      以促进生活的向前向上的发展为动力,为生活的需要而办教育。

      (3)生活和教育共始终。要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最重要的就在于使人们养成持续不断地学习的习惯。正是基于生活即教育的教

      育思想,陶行知后来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观念。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范围在空间上的扩展,是生活教育的组织形式。它至少包括以下几重含义:一是生活教育的范围不局限于

      学校生活,而是整个社会生活。它是借助学校教育这个形式。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的整体教育,是“活”的教育。二是社会即学校使“读书”的教育变成“行动”的教育,因为社会即学校是在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导引下产生的。三是社会即学校可使教育对象从“小众”的教育变成“大众”的教育。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学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并在一起,成为一件事的三个方面。老师通过做来教,学生通过做来学。只有通做来教才是真正意

      义上的教,只有通过做来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

      教学做合一

      强调教学结合、知行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学做的核心是“做”,是有经验、有新的理论价值产生的行动。“做”的涵义非常广泛,发明、创造是“做”,实验、劳动、生产是“做”,寻求解决之道也是“做”。可以说,“做”是社会实践,更是创造的过的观察力来及时发现问题,对相应的学生适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从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

      经验来设计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

      现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生活化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与个

      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数学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引

      入生活中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事例,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将一些实际

      问题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白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同时可以提供机会和条件

      让学生自己应用数学进行实践。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编,能对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宽松的生活化教学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探索、交流、实践,带动学生去寻找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三

      、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应用

      利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三个基本观点,结合目前小学数学教

      学的实际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方法:

      1.灵活使用教材,引入生活元素当教材中的部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时,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变或删减,更换成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可以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

      物进行适当改编,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身边的数学问题,然后

      一起在课堂上解决,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提高

      学生的创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更新教材上

      已显陈旧的内容,在教学中要善于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

      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特色的信息资料。补充教材中缺少的内容,结合学生的个体经验,加强课堂教学互动。

      2.体验生活应用,领悟数学价值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能把所学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是我

      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也是数学价值的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带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生活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存在,做到从生活

      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

      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数学变得有

      血有肉、富有生气、丰富多采。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将学会的数学知识充分应用到生活中,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去为生活服务,这是数学的本质。实现“生活

      ——数学——社会

      ——

      数学??

      ”的不断往复。数学课本中的知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充分运用,才会使学生真正会用,才

      会真正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储存下来。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

      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

      建构。在同样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各自建构的结果不同造成了学

      习的结果也各不相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

      、考核要求、教学效果的要求都是统一的,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由于学生在认知方式、思维策略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来及时发现问题,对相应的学生适时

      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从而增强其学

      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确立数学生活化教学观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首先应引导教师更新数学教育观念,小学数学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发展规律;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能够将数学与日常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逐步懂得数学的价值,逐步形成使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和重要的作用。它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中的应用,可以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践能

      力以及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结合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深化教学改

      革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篇四:如何继承和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论文资料集合

      (1.)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在批判传统教育、改造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在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中所创立的教育理论体系。这一思想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可见,生活教育对于改革我国基础教育“学科中心主义”、理性主义的价值取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目前学术界提出的“走向生活”、“回归生活”等教育主张,正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回归”,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有诸多的解释。为了进一步地继承和发展生活教育思想,在教育改革中更有效地发挥其积极指导作用,有必要对生活教育理论作系统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

      一、教育与生活的结合:生活教育的本质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它既是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其的发展。

      针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弊端,杜威先生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主张。他认为,生活是发展,而发展、生长即是生活。将这一观念运用到教育方面,则形成了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他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他还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杜威主张引导人从生活中学习,并且营造一种生活的环境,使人一面学习,一面生活。无论是青少年的教育,还是成年人的教育,都要维护、顺应生活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学校教育才是具有最好效能的教育。

      陶行知在继承基础上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进行了一番改造。

      在一篇演讲报告中他开门见山地指出,“教育即生活这句话,是从杜威先生那里来的,我们过去是常常用它,但是,从来没有过问这里有什么用意。现在,我把它翻了半个筋斗,改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杜威

      的“教育即生活”是“鸟笼式的假生活”,“好比是一个笼子里囚着几只小鸟,养鸟者顾念鸟儿的寂寞,搬一两支树校进笼以便鸟儿跳得更好玩得更好,然而鸟笼毕竟还是鸟笼,决不是鸟世界。”正是在批判、改造的同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念,即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的核心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与生活摩擦便立即起教育的作用”。生活教育“是生插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悬空括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教育也不同。在“生活即教育”的演讲中,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精辟的阐述。第一,“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所谓之‘生活"未必是生活,就未必是教育。”第二,“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不艺术的生活,就是不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是不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不改造社会的教育。”第三,“有计划的生活,便是有计划的教育,是没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没有计划的教育。”第四,“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陶行知在《谈生活教育》一文中,在回答朋友问题时,他又指出:“过生活而忽视教育的人必然忽视生活教育”,“受教育或施教育而

      忽视生活的人亦必然忽视生活教育。”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作这样的概括:

      (一)生活教育的定义,是指“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争取自由平等的教育理论”。

      (二)生活教育的内涵,即生活就是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三)生活教育的精髓,是满足人生需要,是促边人生的发展。

      (四)生活教育的内容与范围,主要指康健的生活教育、劳动的生活教育、科学的生活教育、艺术的生活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教育等。

      (五)生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教育。

      (六)在生活教育中,一方面生活决定教育,另一方面生活与教育又是密不可分的,是紧密结合的。

      重温和再认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尽管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争取自由平等的教育理论”,但是对于我们改革现行教育,积极地推行素质教育仍然是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的。第一,我们的教育不能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脱离生活,远离生活,而要面对生活,贴近生活,与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跳出“象牙塔”,关心沸腾的生活,投入生活实践中去。第二,我们的教育的原点和终点,都是要促进人的发展,满足人生的需要。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走近学生的精神世界,正确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处理好理想世界、虚拟世界、现实世界的关系。放眼理想世界,立足现实世界,冷静理性地对待虚拟世界。第三,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更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教育不是无目的、无计划的,她应充分弘扬社会主流文化,按照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引导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理论,即放大了社会的教育功能,又放大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他看来,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学校,千千万万民众受到教育,就能发挥改造社会,推翻旧制度的巨大作用。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又是对其的继承和发展。陶行知批评杜威的思想仍然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并未摆脱鸟笼式的封闭教育。“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上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要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陶行知先生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士大夫之所以不承认他,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特殊的教育。”从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来看,以往的学校权利掌握在剥削阶级手里,劳动人民生活贫困,缺吃少穿,根本不可能到学校去学习,没有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在生活教育理念下,生活是人民大众唯一的教育,社会是人民大众唯一的学校。“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这就掀掉了社会与学校相阻隔的一堵墙,赋予广大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权利。陶行知在《古庙敲钟录》等文章中十分形象的描述了对“社会即学校”的图景。他指出,“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墙,万物都是你的先生,都

      是同学,都是你的学生。”从这里可以看出,陶行知是真正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为平民百姓争取受教育权。教育是人民大众的教育,真正为平民百姓服务。

      陶行知还认为,“学校即社会”要求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走开放式办学道路。他所指的社会,是整体的社会,是包括学校在内的社会。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不是学校之外的其他各种类型的社会教育,而是包含了学校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教育。单纯的学校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是小范围的教育,社会教育则是广义的教育,是大范围的教育。根据“社会即学校”的思想,一方面,整个社会要承担起学校教育的职能,另一方面,学校自身必须改变“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的传统观点,不能关

      门办学,而要走开放式办学道路。“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的铁门。所以,整个中华民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咧。“陶行知不仅这样主张,而且积极地实践,无论是在晓庄乡村师范学校,还是在育才中学,都是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与锻炼。

      “社会即学校”,还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学习型社会的思想。彼得·圣吉先生认为,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当今组织是学习型组织,当今企业是学习型企业,整个社会就是学习的演练场。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对终身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是对现代管理学的重大贡献。“社会即学校”的观念与“学习型社会”的论述是息息相通的,甚至可以说是,“社会即学校”已经孕含了学习型社会的思想,或者说,是“学习型社会”思想的萌芽。在《全民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指出,“动员社会上现有的可能的力量、学校和其他机构和人员,为伟大的人民教育事业服务。庙宇、茶馆、监狱、兵营、商店、工厂、残兵医院和普通学校的空闲时间和教室都要充分利用起来,作为学习场所或训练中心。八千万受过一段再教育的识字成人可作为教师,帮助他们的家庭成员和邻居使他们进步。”这段论述已经提出整个社会都是学习的场所,全体民众都是学习者,体现了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精神。

      三、做整个的人:生活教育的目标论

      杜威以生物学观点解释教育的历程,提出“教育即生长”的观点。认为教育是个人生长的过程,生长是无止境、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历程本身以外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有人把这一观点概括为“教育无目的论”。陶行知没有接受这一观点,并十分明确、十分鲜明地设计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学校教育目标。陶行知关于教育目标的论述,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既充分展现他在育人观上独到的见解,又充分体现了他高瞻远瞩、高屋建领、以人为本、务实求真的胸襟和作风。今天重温这样论述,仍然感到很有预见性,很亲切,很实在。

      在《学做一个人》一文中,陶行知希望“诸君至少要作一个人;

      至多也只作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他认为有五种人不能算是“整个的人”,即(一)残废的——他的身体有了缺欠,……(二)依靠他人的——他的生活不是独立的;他的生活只能算是他人生活的一部分。(三)为他人当做工具用的——这种人的性命,为他人所支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四)被他人买卖的——被贩卖人口所贩卖的人,就是猪仔;或是受金钱的贿赂,卖身的议员就是代表者。(五)一身兼管数事的——人的一分精神只能专做一件事业,一个人兼了十几个差使,精神难以兼顾,他的事业即难以成功,结果是只拿钱不做事。与此同时,他提出“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二)要有独立的思想一一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陶行知提出的“整个的人”,实际上就是指身心健康发展,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一方面生理好,身体好,另一方面,心理要好,精神要好,他特别强调人的自主性,独立性,要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职业、独立的人格。

      在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陶行知从中国乡村实际出发,提出教育救国的宏大志向,“中国有一百万个乡村,就须有一百万所学校,最少就须有一百万位教师。个个乡村里都应当有学校,更应当有好学校。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什么是好教师?陶行知心目中的好教师就是生活教育的五目标。“应当包含五种:一、康健的体魄;二、农夫的身手;三、科学的头脑;四、艺术的兴趣;五、改造社会的精神。”主张“以国术来培养康健的体魄,以园艺来培养农夫的身手,以生物学来培养科学的头脑,以戏剧来培养艺术的兴趣,以团体自治来培养改造社会的精神。”陶行知这里提出的生活教育的五目标,不仅仅是乡村教师的规格要求,也是所有受教育者的培养目标,是“整个的人”的具体规格标准。

      在生活教育的教育目标理论方面的巨大贡献,还在于陶行知先生早在1943年就远见卓识地提出“创造力”的命题。他在《创造宣言》的文章中指出:“处处是教育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在《怎样选书》一文中,他指出:儿童是创造者,教师是创造者,学生是创造者,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进一步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命题。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为了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形象地指出,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要对儿童的创造力予以适当之培养。(一)需要充分的营养;(二)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三)需要因材施教;(四)在民主的环境中培养创造力。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目标思想,曾经对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鼓舞着成千上万的民众投入火热的革命实践,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代英雄儿女的健康成长。今天重温这些思想仍然使人感受其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目标思想尽管散见于诸多篇的演讲稿之中,但是它的人民性、科学性都是十分鲜明的,诸多论述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思想体系。既有“整个的人”的论述,又有五个具体目标的提出,并根据时代变革的要求,响亮地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的命题,呼吁培养和开发民众的创造力。这与当今社会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都是息息相通的,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没有宽广的理论视野,没有对中国实际的深刻把握没有与中国广大民众的血肉联系,这些理论建树是难以完成的。

      四、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的策略论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策略思想。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一文中,他比较系统、完整地阐述了这一思想。他认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指出:“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这个定义下,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

      倒成了人生普遍的现象。”教学做合一,尽管是针对师范生的教学提出的,但是,她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我们也不能仅仅把教学做合一看作是一种方法、手段,而应当看作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生活教育思想的实施策略理论。

      教学做合一的目的,是培植学生的生活力。这正如陶行知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指出的,目的是要培养和造就具有生活力的学生,从而为改造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她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教什么、学什么、做什么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学、做为结合而结合的问题,而是具有强烈的目的性。

      教学做合一,既是对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又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革和超越。陶行知不赞成专由教师讲授,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反对学生

      “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他尖锐地批评当时学校教学“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的就将他(教)和学分离了;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他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以后,他在“教学合一”实验中,发现了做在“教”与“学”中的重要作用,又逐步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做合一”是与杜威的“做中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做中学”是以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为基础的,“教学做合一”则是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一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依据的。“做中学”,做与“教”、“学”没有内在联系的,“教学做合一”则是三位一体,三者紧密结合的。

      “教学做合一”有两个核心思想,一是生活为教育的中心。在1926年的《我们的信条》一文中,陶行知指出,“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我们深信师主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教学做合一”,首先是“生活的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教学做合一”。“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例如烧饭,你烧了一次饭取得经验便是学,你的进步影响了别人便是教。教学做

      是一种生活的三个方面。”这就从根本上改变旧学校“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教自教,学自学,做自做三者分离的现象,克服教学与生活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倾向。教学做合一,第二个核心思想就是“做”。陶行知认为,做有其特别含义,即“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可见,盲行盲动不是做,劳力与劳心并重不是做,在劳心上劳力,也不是做。陶行知主张在劳力上劳心。这充分体现了陶先生通过生活教育

      来改造中国广大民众的伟大的志向和胸怀。他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

      教学做合一,作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策略思想,既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是生活教育思想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对于今天我们推进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无疑具有借鉴价值。当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的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二是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关系,学习知识与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关系;三是接受学习与体验学习的关系等。在这些问题上,决不能搞片面性,搞形而上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注意一种倾向同时防止另一种倾向。以往我们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播和接受学习在课

      程改革和教育改革中需要改变这种状况但是如果因此而否定知识传递和接受学习,也是不科学的,完全以体验学习代替接受学习也是不妥当的。

      (2.)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目前教育的影响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近代着名的教育家。他师从于杜威,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创造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所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这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的教育理论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启示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早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在伊利诺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研究教育,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回国后,即以毕生的精力投身于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的教育新路。他在深刻批判封建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调查、实践和思考,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内容的生活教育思想,这是改革传统教育的结晶,对我们在新形势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有着启示作用。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组成。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他的老师杜威博士教他“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1917年,他学成回国后经过十多年的教育实践,认识到这种教育理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是行不通的,便大胆地把杜威学说翻了半个筋斗,把它改造了过来,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并把它付诸实践和运用到推广乡村教育、创办晓庄师范之中。

      1、“生活即教育”

      如前所述,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联,是生活决定教育,只有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脱离了生活就不是教育,教育者的任务是要指导青年一代为理想生活而奋斗,不断改进现实生活,使生活不断前进和向上。

      2、“社会即学校”

      这里指学校要与社会密切联系,扩大学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因为学校里的东西毕竟太少,实行了社会即学校这条原理,则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范围都可大大增加,学生和先生也可以多起来,校外有经验的农夫、工程人员,学生可以领教;校内有价值的活动,外人也可以受益。显然,这对我们改革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是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的。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行知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弊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来,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深理解,是一种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使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要求教师把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这要求教师实行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1、教育必须来源于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陶行知在《谈生活教育》中认为,生活教育,即“给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而教育。”他还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自古以来一直存在到今天,发展到今天,而且还要一直存在下去,发展下去,而达到最高的生活即最高的教育。”考察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和人们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生活的需要产生了教育,教育的发展又依赖于人类生活的不断需要和发展。但是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因素教育被异化了,教育在某个历史阶段不仅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而且和生活的发展相背离,它不仅脱离了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也使自身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陶行知曾经批判传统教育“沿袭陈法”,不满意“学校与社会隔离”、“生活与教育分家”的状况,主张革新旧的教育制度。他呼吁道:“中国教育已到绝境,千万不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

      只有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教育,是真生活。”生活需要教育,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尤其必须和学生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教育才是真教育。目前,就我国的基础教育而言,教育内容陈旧过时,教育方法死板呆滞,不能反映当前生活和生产实际,不能满足青少年生动活泼的精神需要,泯灭了学生的求知欲,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以至于使学生把小学时代满好奇的问号,变成了中学时代沉默的逗号,大学时代无话可说的句号。这种学校与社会隔离、教育与生活分家的状况给青少年的发展所造成的恶果不可低估。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重要指导思想,力求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更符合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更贴近当代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这对于改变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状况起到了纲领性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研究领会《纲要》精神实质,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革新内容、改变方法、创新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把教育和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和青少年丰富多彩的生活相结合,给我们基础教育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2、教育必须服务于生活,教育学生学会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以社会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是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教育。他在《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中说:“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应该包括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社会改造生活等五大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和充实,他始终把自己的教育活动和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提出生活教育是要为未来新时代做准备。中国的教育发展到今天,不仅是要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的活教育,更要建设适应21世纪发展的新教育,满足今后学生生活的需要。而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中,那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违背教育发展规律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幼儿园进行理想教育,小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这种本末倒置的德育现实使得我们的教

      育家们也感到惊

      奇;在智育中,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发展,“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教书匠和读死书、死读书、读死书的蛀书虫”的现象还非常严重。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中职教育走向低谷,高职教育发展也并未被人看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形成鲜明反差。这些虽然与人们的传统观念、大学扩招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职业教育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职业教育能否贴近生活、贴近市场、贴近学生,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所急需的实用型专门人才,成为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出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成的铁门。所以整个中华民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贴近社会,服务于生活,教给学生生活的本领,才能培养出能推动社会发展的所需人才。

      3、教育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教会学生学会创造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主要凝集于“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目标上。“真人”既不是“人上人”的剥削者,也不是“人下人”的奴隶,而是人中人,是在受教育后都能“做工、求知、管政治”做国家的主人。为了培养人中人,首先就要从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人手。环境在培养、发挥儿童创造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教育就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种创造力,贡献于民族与人类。因此,他主张对儿童实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双眼,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能讲;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儿童的创造力予以适当的培养,给他们充分的身心营养,建设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更要辅之于教师的因材施教,使儿童的“精神意志能力,渐渐地发育成长”,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创造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创新精神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民族振兴的灵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之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目标中的一大追求,创新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活动的开展成为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借鉴其创造教育思想,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即“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他们具有健康的体魄、发达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第二,要实现“六大解放”。其中,争取时间的解放是“六大解放”的重中之重。“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的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对解放儿童的时间也显得十分吝啬,他们希望儿童变成上紧发条的机器,每时每刻都在按照他们设计好的程式不停地运转,这在极大程度上扼杀了儿童的创造力的萌芽。第三,要创造民主和谐的环境。这是学生创造力最能发挥的重要条件,陶行知认为:“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能使师生间亲密合作,形成欢愉的情感气氛,成为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内驱力,激起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巨大热情。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教师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因为理解和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策略,更是教师的一种基本品质。教师要实施民主教学,因为“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教学自由,也只有真正的民主实现了才有可能”。第四,要因材施教,教学做合一。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基本的方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教学做合一就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学生创造力最终

      要凝聚在做的结果上,所以,在教学中“不在做人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我们教师要能领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真谛,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做个有胆识、善创新的教育家。

      (3.)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上传:涂荣生更新时间:2012-5-1521:43:17今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认识到:实施爱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

      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二、实践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头脑解放、手脚解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放、身体解放、感官解放、时间解放、语言解放;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三是“学做合一”;四是“实验即创造”,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三、“以教人者教已”。

      “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渊薮。而教员变成发起人,课本变成试验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这是一个重大变革。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

      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种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

      中,“连环教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16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已经达到了它所能达到的高度,十分难能可贵!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是陶行知先生作的《自勉并勉同志》诗。他自己的一生正是不断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的典范。他善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教育工作,探索、开辟了一条中国新教育道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为人民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奋斗了终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5.)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近两年来,我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们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

      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儿童少年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我们组织教师学陶行知,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我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在爱生活动中,我校教师的教育素养明显提高。

      在爱的教育中,我校还积极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为父母分忧解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同时,还开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十年的辉

      煌”、“喜迎香港回归”、“喜迎澳门回归”、“爱绿”、“敬老帮扶”、“学雷锋,做好事”等活动,使学生们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

      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同时,我们与社区形成教育合力,建立了校外教育基地,聘请了校外辅导员,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这些教育实践,为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我校积极引导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1998年起我们就开展了“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科研活动,各科老师就自己的本学科教学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索。在这一轮的教科研活动中,我校共开研究课、公开课112节,向区领导及教育专家们开展示课15节,写出教科研论文36篇,其中多篇论文在区、市、省乃至国家级教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以上表明我校教师实践陶行知教学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提高了教学能力。大家普遍认识到,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四、实施“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的操作要求。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须有活力,但我国的传统教育恰恰就有扼杀人的活力之弊端。儿童的心理发展(尤其是智力的发展)是与肢体的活动连在一起的,它犹如活泼稚嫩的触

      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但传统教育往往以“塑

      造灵魂”“培养人才”的急切情绪,加以不适当的干预,或限制时空自由,或束缚手脚行为,或恶语直伤心灵,使其压抑、萎缩、扭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们的文化、教育观念中,在我们的教育操作中,去检索并革除压抑、束缚学生个性的一切旧观念和旧

      做法。

      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可以说是他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我校教师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

      想,教师普遍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

      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

      “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

      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

      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

      给他们。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们更要认真学习陶行

      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

      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

      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建设一支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干部师资队

      伍。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6.)

      陶行知创新教育思想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借鉴了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的思想,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陶行知先生关于培养儿童创造性理论及自己几年来英语教学实践的看法和心得。文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这种观

      点,五个方面分别是创新观念、创新环境、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指导。教师要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动因──好奇心,去丰富学生创新潜能的源泉──想象力,去形成学生创新潜能的定势──质疑习惯,去升华学生创新潜能的灵魂──求异思维。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创新,英语教学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要靠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只有与各个学科有机地结合和渗透,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创造教育是开发人的创造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创新能力是21世纪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在21世纪里,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创造性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儿童创造性力的培养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以来与环境不断奋斗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适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这种创造力,使他们成长得有力量,以贡献民族与人类。”陶行知更在《创造宣言》中表达了对创造教育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毕生追求:“创造之神!你回来

      了呀!只有你回来了,才能保证参天大树的长成。”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是要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英语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加工,创造出新的句子、新的思想。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英语探究精神的培养。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创新教育要求对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思考与创造,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老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我想结合陶行知先生关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的理论和几年来的英语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了解、改变创新教育观念是基础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

      力,首先要认识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这种认识并不只是理论上的认识,而是要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小孩子有动手机会,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晴,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大社会中去……”。创造力普遍存在于人类个体之中,是人所具有的一种潜能。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潜能向显能的“引发”过程,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这一过程也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回归和提升的过程,没有人的主体地位的复现,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就无法很好地被“引发”出来,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性思维培养亦无从谈起。陶行知曾明确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因此我们应该形成这样的教育观念: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和科技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中国特色,又应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研究教法,而且研究学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良好的环境,是创新教育的保证

      陶行知先生认为“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儿童好动、爱说、爱唱,善于模仿等特点,通过说唱、游戏,使学生主动、大胆、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言语、表情、态度等方面都应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怀,欣赏,肯定和鼓励,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减少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让他们有成就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还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的及时充电,努力掌握时代所要求的知识。了解

      孩子的喜好,能够跟孩子拥有共同语言,扫除代沟。所以无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课外,我总是努力营造着这种友好的氛围,并且根据语言点设计一些孩子们所喜欢的游戏。比如在教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

      Unit5I’mwatchingTV.这单元,我叫一部分学生做些不同的动作,再请另外一部分学生看动作,分析、判断并抢答。看谁猜得对,说的句子多,猜错得学生自己要示范一个动作,这样学生兴趣非常浓。如果一位学生猜对,旁边的同学就会象拥抱冠军一样的拥抱他,这位同学也是兴奋不已。这时

      教师如果板着脸,要求学生安静,不能大声喧哗,保持课堂安静等等条例,课堂气氛马上会降温,导致胆小的同学就不敢举手发言。而我在这里早已没有了师长们所惯有的威严,宛如他们的伙伴一样,为猜对的人高呼呐喊,为稍为落后的一队大声打气,随着他们的喜悲呼吸,融入这一个群体。看到教师如此的仗义,无形当中,学生便不用担心训斥、指责、挨骂,心理、生理都得到安全和自由,开开心心地进行着语言游戏,大声地用英语说出他们心中所想的,一个个高举着手,惟恐轮不到自己。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学生所感受到的是一个自由安全的空间,在这里能够得到大伙的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分析以及分析判断能力都得到了综合的培养和发挥。只有不断创设这种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不受束缚,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在我们的课堂里,我们总是看到我们的孩子规规矩矩的坐着,听着,回答着,老师则在那里激情高昂的唱独角戏,还常常会听到老师的口头禅:“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课不仅淹没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还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思维训练法,它提倡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承认学生潜伏着极大的由已知转化为未知的原动力,千方百计鼓励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主动探索能力,从而养成大胆探索习惯。教学中,我就注意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游戏、竞赛、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仅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还能利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结合英语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造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比如,在新目标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8Whydon’tyougetherascarf?这单元导入部分,我借助正要来临的母亲节,向学生提问,Whatdoyouwanttogetyourmother?学生们针对这个问题给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如:giveflowers,cookameal,makeacard等等,而唯独一个学生的答案很特别,他说:“我想给妈妈一个吻。”,其余学生都很纳闷,但他解释道:“因为妈妈从小一直关爱我,我很感激她,我想用吻表达我对妈妈的爱。”其余学生都鼓掌了。如果这个问题仅局限于送实际的礼物,就不会有这样创新的答案,也不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母爱。由此看来,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对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学习效率大有裨益。在中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素质。

      四、创设情境是创新教育的良好方法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培养小孩子的创造力,就要把他们的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处于动眼、动手、动口的主体激活状态。因为充满趣味性的情境教学,可极大调动眼、耳、口、手的动作。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作用下,使学生很快达到情绪的兴奋,主动探求知识,主动解决悬念、困惑的方法或途径,主动研究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学生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身心比较放松,主体意识大大增强,潜移默化地使自己增长了知识,拓展了思维空间。例如,我在教学新目标英语上册Unit7Whatdoeshelooklike?这单元,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的面孔,给学生创设不同的情景,学生很容易掌握这部分内容。巧设情景.激发创新陶行知曾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要在英语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开放式的课堂,实施开放式的教学。英语课的巩固练习阶段,正是学生发挥语言创造力的最佳时机。而作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这种创造力激发出来。多媒体正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五、创新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行知先生指出“智育注重自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这就是说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有:开办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晚会等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尽可能解放学生的眼睛、双手、头脑、嘴、空间和时间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造意向,训练和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实践可知,英语的自学能力由以下几方面组成:1能根据读音规则拼读、拼写英语单词和朗读课文;2能独立运用视听手段听懂英语课文并操练英语;3能独立回答教师根据课文提出的问题;4独立完成教师提供预习和复习的作业;5能独立使用学习工具书和使用电化教学设备;6能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当的课外读物;7具备在预习课文时找出疑难点,并向教师质疑问难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唤起潜在的创造智能,在意志和信念的推动下,支配自学探索活动,不断更新、深化和充实已获取的知识,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营造一种互动的创造空间。同学们能在教学中得到更多、更新的英语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培养了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营造学习氛围和创设适宜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所创造。如此下去,必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

      国家的教育部门提出:“学校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

      变”,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在推行中、小学的课程改革。然而在几十年前,陶行知就提出了有关素质教育理论,他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的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他的观点与现今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因此,英语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当前的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学习“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穷其一生的精力为中国教育指明了方向,作出开创性的伟大贡献,陶行知创新思想是我们教育思想的丰富宝库。他的许多精辟思想,辩证深刻,至今仍给我们许多启迪。总之,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会对我们的英语教学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陶行知全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篇五:如何继承和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教学改革

      主讲人:蔡国雄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为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被誉为“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很高的现代价值,对于我们当前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我们广大的教师可以从陶行知先生丰富的教育思想,尤其是生活教育思想中得到启示和借鉴,以课堂为基本立足点,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子,提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效。

      一、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理念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一生智慧的结晶,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它是陶行知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并在批判吸收中外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基本原理共同构成了其理论体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套新型的、进步的、科学的教育理论,成为改革脱离生活、脱离大众的旧教育,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教育制度的理论体系和行动指南,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而且它也符合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和世界教育潮流的发展趋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给我们许多启示、借鉴。

      目前,我国及世界范围内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我国出台了《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已经在各实验区全面推开。我们在学习新课程的同时,不难发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有着相通的地方,这有利于我们构建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本次课程改革的主题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课程的功能从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这一点上,陶行知先生是有远见卓识的,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现代人”这个高度来审视、构建培养目标,所谓“现代人”,陶行知先生认为是“创造自己、创造新中国、创造新世界”的开创型人才,他主张从现代社会生活出发,通过普

      遍的“生活即教育”去培养“现代人”致力于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开放型的现代大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和谐、持续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这个“生活”,值得是社会实践,强调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在教育中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理念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生活教育理论中,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与生同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他把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追求。陶行知的这种教育理念,无疑会给我们当前的课程改革以启示、借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全教会上指出的教育改革的两个基本点,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目标,我们要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来认识。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基础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加上了综合实践活动一块内容,正是为了突出这一点,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的这种目标导向以及对课程结构的调整,也正是陶行知先生毕生所推崇和实践的。陶行知先生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他提出的“教学做合一”,其实就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本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做合一”中的“做”是一种以行动为基础、思想为指导、创造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强调教学必须以实际生活为中心,要在“必有事焉”上下手,以创造作为“做”的最高境界,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是不无启示的。

      二、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原则

      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理念。如何将这些先进的理念落实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我们还需要构建一定的原则,使教育教学改革有章可循。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觉得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同样可以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若干教学原则:

      1、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各种教学要素及相互联系和影响,把各要素加以整合,以发挥其最高的效能,这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教学做合一”就是体现了这个整体性,“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智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与做事分不开”,这些方面都是统一的,必须整合起来,陶行这个思想与新课程所倡导和要求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在教学过程重要强调整体优化,在教学内容上由分化趋向综合,注重本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手脑合一”,拓展学生学习的失控,促进学生整体和谐发展。

      2、民主性原则。这个原则在教学中的表现,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没有严格的界限,要做到“互学互教”,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陶行知先生有着强烈的民主意识,他认为师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学也是相互的,教师最重要的是“以人教人”、“以人化人”。从大教育观点来说,相教相学是人生的普遍现象。从某中意义上说,他的“即知即传”、“小先生制”、“以教人者教己”、“艺友制”等都是体现了这种民主性原则。传统的教师角色将在新一轮课改中发生深刻的变化,教师要由课堂的主宰、权威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由居高临下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中始终与学生“打成一片”,互教互学,教学相长。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师生在教学中“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使大家各得其所”。

      3、实践性原则。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加强实践活动相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培养学生应用指示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就是十分注重实践性原则的,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生活教育必是教学做合一的”,始终把“行”、“做”,把实践活动作为主线,强调以实践为中心,强调教学与实践、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求知。新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着一块内容,体现了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紧迫性,我们不仅要在增设的这门课程中要注重实践性原则,更重要的是在各门功课的教学中都要注重实践性活动的开展,真正体现出生活与教育的本质,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4、创造性原则。创造是人类的最高本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创造性的教育,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能力的学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学科教育的最高价值趋向。陶行知生活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可以说创造是其生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提出的“六大解放”及针对某些偏见提出的“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开展创造教学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血管,追求新的教育价值目标取向,实施创造性的教学,在实践中增长学生的真才实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促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在陶行知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有了进一步认识,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目标导向,同时也明晰了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课程改革的重头戏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和基本途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原则,只有付诸实践,加以落实,才能体现出其先进性。因此我们一线的教师要活学活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努力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要努力实现以下几个变革:

      1、教学内容的变革。“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始终把教育教学同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认为“是为了生活向上而实施教育”,从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实施教育,认为“教育的根本变化是生活之变化”,“主张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的生活,受面包的教育”,以十分形象的语言说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因此我们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与人类社会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要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做到生活化,应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这样通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趋向,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感受到学习探究这样的材料是有意义的,于是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即获得了知识技能的培养,又获得了情感态度等的培养。在教学内容发生变革的同时,也引起了教学场所、时间上的变化,课堂教学由学校由社会、家庭延伸,游客内向课外延续,促使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沟通,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2、教学策略的变革。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启示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策略要实现一下几点变革。首先是要确立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的课堂教学目标意识。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一文中提出三项主张:“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三、先生许一面教一面学。”因此我们要重视自主学习,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主动地“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其次是要努力构

      建师生、生生互动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陶行知运用民主的理念,继承和发扬了教学相长的传统,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交往,交往的双方有师与生、生与生,他们都是活动的主体,是完全平等的,交往是互动的,也是互惠的,在平等交往中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并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第三是要努力追求差异性教学。这是针对传统的统一规格式的教育提出的,“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差异性教学。

      3、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教学做合一”这个命题能指引我们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做”是一种实践,一种探究,是“在劳力上劳心”,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本领的一个过程。同时陶行知先生在杜威的“五步思维法”上再加上一步“行动”,成为“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这六步思维法,这种学习方式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传统教学以接受式学习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探究式学习,以“做”为中心,进行实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4、教学评价的变革。陶行知先生曾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如今新课程改革响亮地提出并大力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因此,我们在教学评价时,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与变化,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发展以及学习的过程,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评价,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获得自我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紧密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创造性地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陶行知教育思想,发展

      陶行知教育思想,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为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所期望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工作。

    篇六:如何继承和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何为

      【期刊名称】《中国西部》

      【年(卷),期】2011(000)02【摘

      要】"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它既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改造与发展,又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更是陶行知对自己一系列教育实践的总结与提炼。陶行知在继承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和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三位一体教育方式对中国特色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总页数】2页(P38-39)

      【作

      者】何为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40-092.6【相关文献】

      1.源于生活融入生活用于生活--浅谈如何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下进行小学英语教学2.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3.异质教育理论如何本土化——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例4.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闪耀着和谐教育思想的光辉——对生活教育理论的新认识5.来源于生活,回归至生活,生活中实践--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下幼儿科学活动的开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热词搜索:如何继承和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继承行知发展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