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国内音乐剧现状9篇

    国内音乐剧现状9篇

    时间:2023-05-04 16:00:0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篇一:国内音乐剧现状

      

      课程论文

      标

      题:中国音乐剧产业的现状分析

      专

      业:文化产业管理

      班

      级:B1201成

      员:雷xx曹xx胡xx刘xx

      音乐剧,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及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一、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变化,音乐剧这种新的艺术样式很快以其视听兼备、雅俗共赏的特质吸引了一批固定的并且正在不断扩大的受众人群

      。《妈妈咪呀!》中文版总票房达亿元,而原创音乐剧《三个橘子》、《钢的琴》、《大红灯笼》以及《碟》等都凭借完整的剧情故事,完美的制作团队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这足以证明中国音乐剧的巨大市场潜力。

      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中国音乐剧市场是一块可以预见的“大蛋糕”,越来越多的人投资制作音乐剧,但中国音乐剧的起步太晚,又企图腾飞得快些,难免有些误区,若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目前音乐剧在国内的发展并非想象中那般顺利,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中国音乐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原版引进,然后是改编中文版,最后是做原创音乐剧”,3个阶段的核心落脚点在于如何本土化,因为音乐剧是西方舶来品。例如,中文版《猫》的场景是垃圾山,所以不同版本的《猫》中,垃圾山会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做“本地化处理”,这次中文版《猫》在北京演出时,垃圾山里就出现了“鸟笼”等京味元素;《我,堂吉诃德》走的是另一种路径,这部经典音乐剧在得到授权后,由曾为美国百老汇戏剧导演的约瑟夫·格雷夫斯带领一群中国演员排演完成,剧中不论是台词还是唱段,所有演员都用英文完成,在演出形式、舞美、道具甚至是音乐上,导演都有相对较大的改编权限,他可以根据剧场、观众、时间等各种客观环境的不同,而对剧目呈现做出针对性的调整或修改。虽然这几部改编的音乐剧反响不错,票房收入较高,但有专家指出,国内大部分音乐剧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它们首轮演出依靠一系列大张旗鼓的宣传,尚有不错的反响。到了第二轮,情况便会明显弱于前一轮,到了第三轮情况显然不容乐观。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1.缺乏资金投入。“除了百老汇音乐剧,国产音乐剧是做文化市场的人最怕碰到的课题,能回避也就尽量回避了,因为基本没有一个赚钱的,能不赔就不错了。”一位从事了多年文化市场营销的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这些话直接反映了中国音乐剧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资金。在很多中国舞台演出的制作方看来,音乐剧就应该有恢弘的场面、精美的道具、人多势众的舞台,这些外在条件甚至比音乐剧情节本身都来得重要,可出得起这个钱的投资者并不多,就算是北京和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以及文化重镇,其间的音乐制作人也轻易不敢碰音乐剧这个话题。例如,在上海,本土音乐剧《狂雪》投资了900万,却只演了5场就不了了之,而有关锦鹏坐镇的《长河》,7场演出也耗去了900万投资。另外,国家对音乐剧这一产业重视程度不高,相关的音乐剧创作扶持政策和引导性政策不完善。

      2.演出专有剧场的稀少。毋庸讳言,我们在音乐剧作曲、作词、编剧和编舞等极其重要的具有音乐剧特色的专业方面创作力量薄弱,而缺乏能够展现他们才华,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他们表演技能的舞台也是重要方面,缺乏相对稳定,具有长远规划的创作、生产实体,缺乏剧目生产和演出的持续性,就意味着缺乏主创人员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剧场存在地域的不平衡性,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在剧场的数量质量上都远远优于经济落后地区,而且存在演出设施的不完备性,很多剧场提供的演出设施仅仅支持最简单普通的音乐剧演出,对于某些大型音乐剧制作来说,很难达到其设施要求。

      3.各环节专业人才比较短缺。国内音乐剧市场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专业人才的缺乏,包括音乐剧编创人员、专业演员以及制作人等。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我国仅仅集中于戏剧学院、舞蹈学院或者音乐学院,并没有在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中涉及音乐剧各方面人才的培养问题,导致失去了不少发现、培育音乐剧人才的机会。更有甚者,本来就数量不多的对口专业人才在毕业后不是选择转行做影视剧,就是到国外发展,所以在专业音乐剧演员这块有较大缺口。此外,还有音乐剧编剧和制作人缺乏的问题,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主任金复载认为,中国缺少的是成熟的制作人来关注并实施原创作品的可持续性发展,“每个艺术门类都有它的核心,话剧的核心是剧作家,歌剧的核心是作曲家,戏曲的核心是演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角儿”,国内音乐剧制作人要么是投资人,要么是艺术家,较难兼具艺术性与商业性,比较缺少能贯通从剧本策划、投资人、演员班底、制

      作团队到市场营销等工作的优秀制作人。

      4.演出票价偏高。中国音乐剧文化消费总量较低,文化消费结构层次较低,其中重要原因就在于票价。国内音乐剧由于制作成本高、场租高、票务代理环节多、赠票多等因素,导致演出票价偏高。日本四季剧团的音乐剧票价不超过刚毕业大学生月收入的1/25(相当于200元人民币左右),《狮子王》在百老汇上演时的票价仅40美元(255元人民币),而《妈妈咪呀!》中文版平均票价在500至600元之间。虽然目前许多音乐剧通过降低票价来吸引消费人群,但还是出现了许多高价票空席的场面。

      5.原创性不足。同国外的音乐剧相比,我国原创的音乐剧无论在作曲、舞蹈编排、剧情的设计还是表演等各方面都暴露出了能力不足,水平有限的问题,甚者有为了确保演出的顺利进行,事先在录音棚将所有的曲目录制一遍,现场演出时,就能随心所欲地播放录音,减少出错的可能。国产音乐剧几乎很少能看到现场乐队伴奏,往往都是后台播音。还有就拿舞蹈的创作和编排来说,太过于注重场面的宏大,个人的炫技,舞蹈的编排并没有以人物形象,故事背景为依照,从而脱离了人物的真实写照、脱离了剧情、脱离了戏剧的冲突,使得舞蹈和剧情无关,单独拿出来表演或许比放在音乐剧中更有吸引力。剧本在剧情设计上多“套路化”,故事不动人,情节少跌宕,人物缺乏个性,情节展开无逻辑,没有好的剧本何来优秀的音乐剧之说。并且缺乏符合市场需求的精品原创音乐剧剧目。目前,国内原创音乐剧演出场次达到上千场、观众人数超过数十万人次的剧目非常少,大多数原创剧目由于种种原因甚至难以维持剧目的常态演出。国内原创音乐剧缺乏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剧目,存在“剧目多但精品少”的发展瓶颈,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从创作内容来看,部分音乐剧缺乏市场需求的考虑,演出几场后,效果不好就被迫停演,难以形成精品;从运作来看,部分市场反应较好的音乐剧缺乏长期驻演剧场,难以维持长期运作,从而难以实现产业化发展。

      6.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模式。音乐剧是个产业,但在中国却始终没能做成一个链条。有些剧作花费上千万,但只想着开始,没考虑后续。请来名演员、铺开大舞美,却没有长期演出的可能性。但值得一提的是开心麻花音乐剧将努力实现“出口机构——制作——票务推广”产业链模式,并且尝试院线式营销模式。另一方面,音乐剧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市场,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原创音乐剧作品没有市场化的考虑,也没有产业化的操作,并且国内少有做音乐剧的平台,营销和创作的团队也没有建起来。如果音乐剧无法实现产业化,做到常演不衰,也就无法培养和积累相关的专业人才。如果不给予演员足够的戏演,他为了生计自然就会转向行业。商业运作模式欠缺。简单来说就是,某一个演出投资方抓了一个剧目并预约了相关的知名主创人员参与创作,临时聘任一两位演艺明星担任主要角色,同时招聘其他创作演出所需人员来组织演出生产,剧目上演结束后,便没了下文。这样的一次性生产机制,就不可能有在发展目标下的后续剧目生产计划,也就没有剧目的不断开发和积累。

      三、对中国音乐剧市场发展的建议

      国内音乐剧市场容积大、潜力大,但推进其发展的根本点在于:音乐剧从业者能否提供给消费者最好的内容和产品、音乐剧从业者有无综合的品牌运营思路以及音乐剧从业者有无长期耕耘市场的决心。

      1、增加更多高质量本土原创音乐剧。从现有的音乐剧市场而言,汉化西方音乐剧在国内能吸引的大多数人群都是本身对音乐剧有所了解和欣赏能力的,然后对于音乐剧本土化发展而言,需要以群众为基础,创作更多本土化、原创性的音乐剧。而原创性音乐剧创作的目的应以故事为核心,而非形式上的堆砌,一味模仿或是为延长时间而创作出拖沓的剧情。音乐剧编剧人员应有更专业的创作素养,立足于民情和时代发展而创作。

      2、加大业内人才培养力度。现有的高校所开设的音乐剧专业都不能迎合音乐剧行业对从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戏剧学院所培养的音乐剧人才在编剧、表演方面有所长,然而在音乐及舞蹈方面却略有欠缺;而音乐或舞蹈为主的院校,对编剧和表演方面却有所欠缺。对一个综合素质要求高的行业而言,音乐剧人才的培养应加大各方面要素的和谐发展,对高校而言,应合理有效地运用社会及业内资源,促进各类高校之间的互动培养。鼓励戏剧学院音乐剧人才所编剧的作品能使音乐或舞蹈学院的音乐剧人才参演,交流演出经验及感受,而非一而再再而三地排练经典西方音乐剧,使国内音乐剧人才最终在本土的音乐剧市场发展受限。

      3、做好音乐剧推广及营销

      (1)群众是基础,将所有人作为音乐剧的目标消费者。

      音乐剧和歌剧的概念由于其普及度不高、市场不成熟等因素往往会被人们混淆,其实音乐剧相较歌剧而言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通俗化的娱乐产品。音乐剧市场发展的第一部应该是打破群众对音乐剧原有的认知。现有的音乐剧推广从根本上而言是在针对对音乐剧本身就存有兴趣和欣赏能力的群体,但是对于整个音乐剧的推广和市场发展而言,远远不够。要打通大部队的市场,必须做好切实有效的市场调查,对各类群体的日常生活轨迹、网络

      使用率、APP使用率等数据进行调查、统计及梳理整合,找准可推广的平台及方式,及时记录、及时开发。合理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及网络热点,创新推广方式,与时代热点相结合创造话题,借用网络大平台大流量的优势推广,吸引更多圈内圈外的群体注意。

      (2)推广及营销方式

      推广及营销离不开广告的造势,然而在众口难调的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硬广告只能起到令受众厌烦的效果,广告需要的是更多的创意和用心。音乐剧市场要发展,要走营销道路,必须能在广告推广上做足心思和创意,一举抓住受众眼球才能使音乐剧的推广起到作用,改变受众群体的固有认知从而影响其消费习惯,在硬软广告上都能有所创新和“大不同”才能更加深入受众的心里。

      对于音乐剧营销而言,以“酒香不怕巷子深”为原理的内容为主的营销并不能适应市场的开拓与发展,销售渠道反为重中之重,内容再好的音乐剧,做不好渠道销售仍然会被沦为“冷门”。找好渠道才能使音乐剧成功推广到受众并引起注意。

      更深层次而言,音乐剧营销也需要“口碑”,渠道销售最重要的仍然是“受众”。如何能让某一出音乐剧受众从小众发展成为大众才是渠道销售的重点。当下人们热衷于在社交场合发布新鲜有趣的事物,音乐剧营销应着重顺应这一潮流,以创意、趣味的方式吸引人们的关注并能使其更为广泛地传播出去,是所有营销方案的最终目的。

      跨界合作式的营销同样能吸引大量受众的关注,跨界营销的本质是消费者参与的内容营销,而单从音乐剧本身的艺术性为出发点做传统营销推广势必只能起到非常微弱的传播作用,跨界营销却能将音乐剧这一艺术行业与群众生活有效结合起来而引起重视。以UBER为例,在初步开发国内市场之际,不断地与各类网站、实体商户及品牌合作,不断推出吸引眼球的专车服务,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UBER的存在并乐于使用。对于音乐剧市场而言亦是。现当代的社会发展使人们需要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音乐剧应作为一种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3)音乐剧场内互动。音乐剧与歌剧、芭蕾舞剧等纯粹的高雅艺术欣赏不同,音乐剧很多素材来源于生活而并非高于生活太多,受众群体也是切实存在于社会中各行各类各层的人群,音乐剧现场应该与场内观众有更多的互动环节或活动加深观众的印象,自然而然能起到通过观众而收获更多受众注意力的效果。

      4、音乐剧演出现场各部门需更加完善。对于一部完美的音乐剧演出而言,表演者是主体,然而对场地、舞台、票务等方面的要求同样不低。国内音乐剧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光有成熟的表演者不足以达到整部音乐剧完美的要求。西方国家许多音乐剧配备有

      专业的演出团体,其中包含演出人员、舞台搭建人员、灯光舞美人员等等各方面各部门的专业配备,然而国内许多音乐剧在后台操作方面仍然有欠缺,在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建立起专业的操作团队及监督团队保证音乐剧演出的完善。

      5、积极寻找融资渠道。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势必引起各类投资人的注意,音乐剧行业作为文化产业必不可少的分支,同样会被各方投资吸引。而音乐剧寻求投资的前提必须是有有价值、高质量的内容,积极呈现给投资者寻求资金注入。

      作为一种风靡世界的艺术形式,音乐剧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无疑对于整个中国艺术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有着不容小觑的意义。因此,对于音乐剧人而言必须紧紧抓住当前的好时机,以音乐剧表演的艺术规律与实质为前提,着眼于音乐剧表演人才的基础性培养,重视中国原创音乐剧精品的制作,挖掘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潜能,为音乐剧这一舞台艺术形式贴上中国的标签而努力。此举任重而道远,但相信在不但的坚持后,必定会有耕耘的收获。

    篇二:国内音乐剧现状

      

      中国少??乐剧现状?童?乐剧是?种以?童为受众的舞台艺术形式,综合了声乐、舞蹈、表演、对?等元素的多元化艺术。通过?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把故事情节及其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的?种艺术形式。?童?乐剧最早出现在西?,由?乐剧演变?来,?中国?童?乐剧的起源和由来,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作曲家黎锦晖针对?童的?理特点,运??童的语?,及?乐、诗歌、舞蹈和游戏于?体,创造了“?童歌舞剧”这?综合艺术形式,这即是?童?乐剧的前?。?前,这种寓教于乐的新型艺术形式,已经深受少年?童和家长的喜爱,?童?乐剧也由此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可惜的是,?前,我国的?童?乐剧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对西??乐剧和经典童话作品的依赖?分严重。?论是在剧?的选择上,还是在剧情上通常倾向于西?经典作品的照搬,原创作品少之?少。在选材上也仍然较为传统和单?,多以西?经典童话故事和?乐剧?作为“范本”,缺少针对?童群体的内容和形式的考虑,对于?童需要的互动性的体现相对匮乏。?且,在国内举办过的?童?乐剧,呈现形式?多以汇报演出式和经典再现式为主。普遍缺少趣味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形式刻板缺乏创新,?法达到吸引孩?的注意?从?产?预期效果的?的。百?汇华裔第??王洛勇曾经说过:国内?多数从事?乐剧创作的艺术家对?乐剧缺乏?够的认识,对于故事的戏剧性缺乏组织能?,让演出停留在歌舞演出,甚?是杂技炫技?平。知名舞蹈编导赵永斌也表?,国内?乐剧不仅有意识问题,还有创作问题。更有业内??认为,?前国内原创?童?乐剧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乐剧,严重误导了观众。因此,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师能和我们?起深耕?童?乐剧的,让更多的?了解?童?乐剧,?进?童?乐剧,学习?童?乐剧。让我们中国的?童?乐剧可以依托灿烂辉煌的传统?化作为故事题材,让孩?们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优秀?化的熏陶,传承中国的传统?化,让孩?从?就树??化?信的精神。点击下?,马上加?我们重磅消息!2020年青少年?乐剧师资培训召集令

    篇三:国内音乐剧现状

      

      浅谈中国音乐剧的发展现状

      宋郑烽

      【期刊名称】《读写算(教研版)》

      【年(卷),期】2014(000)01【摘

      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音乐剧在国内的接受度迅速提高。本文通过研究国内音乐剧发展的现状,总体了解了中国音乐剧的良好发展态势,并对目前音乐剧在国内发展遇到的困境做了分析。

      【总页数】1页(P5-5)

      【作

      者】宋郑烽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

      杭州31001【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712【相关文献】

      1.浅谈中国音乐剧发展现状2.浅谈中国音乐剧生存之道3.浅谈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4.浅谈中国音乐剧的教学与发展5.把握政策强化领导全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大写蓝图谱华章强化领导者影响力是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农水结合是灌区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浅谈监理日记的规范化管理渭南市水资源费征收应解决的几个问题浅谈陕西无公害水产养殖现状及发展建议合理利用渔业信息资源的研究与分析扶风县水利发展现状及对策汉阴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加强县城饮用水源保护的思考以水养水自我发展一汉阴县南窑村人饮工程管理侧记把握政策强化领导全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四:国内音乐剧现状

      

      中国音乐剧产业的现状分析汇总

      课程论文

      标

      题:中国音乐剧产业的现状分析专

      业:文化产业管理班

      级:成

      员:雷

      B1201xx曹xx胡xx刘xx

      音乐剧,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及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一、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变化,音乐剧这种新的艺术样式很快以其视听兼备、雅俗共赏的特质吸引了一批固定的并且正在不断扩大的受众人群

      。《妈妈咪呀!》中文版总票房达1.3亿元,而原创音乐剧《三个橘子》、《钢的琴》、《大红灯笼》以及《碟》等都凭借完整的剧情故事,完美的制作团队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这足以证明中国音乐剧的巨大市场潜力。

      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中国音乐剧市场是一块可以预见的“大蛋糕”,越来越多的人投资制作音乐剧,但中国音乐剧的起步太晚,又企图腾飞得快些,难免有些误区,若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目前音乐剧在国内的发展并非想象中那般顺利,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中国音乐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原版引进,然后是改编中文版,最后是做原创音乐剧”,3个阶段的核心落脚点在于如何本土化,因为音乐剧是西方舶来品。例如,中文版《猫》的场景是垃圾山,所以不同版本的《猫》中,垃圾山会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做“本地化处理”,这次中文版《猫》在北京演出时,垃圾山里就出现了“鸟笼”等京味元素;《我,堂吉诃德》走的是另一种路径,这部经典音乐剧在得到授权后,由曾为美国百老汇戏剧导演的约瑟夫·格雷夫斯带领一群中国演员排演完成,剧中不论是台词还是唱段,所有演员都用英文完成,在演出形式、舞美、道具甚至是音乐上,导演都有相对较大的改编权限,他可以根据剧场、观众、时间等各种客观环境的不同,而对剧目呈现做出针对性的调整或修改。虽然这几部改编的音乐剧反响不错,票房收入较高,但有专家指出,国内大部分音乐剧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它们首轮演出依靠一系列大张旗鼓的宣传,尚有不错的反响。到了第二轮,情况便会明显弱于前一轮,到了第三轮情况显然不容乐观。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1.缺乏资金投入。“除了百老汇音乐剧,国产音乐剧是做文化市场的人最

      2.

      3.

      4.

      5.剧市场发展受限。

      3、做好音乐剧推广及营销

      (1)群众是基础,将所有人作为音乐剧的目标消费者。

      音乐剧和歌剧的概念由于其普及度不高、市场不成熟等因素往往会被人们混淆,其实音乐剧相较歌剧而言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通俗化的娱乐产品。音乐剧市场发展的第一部应该是打破群众对音乐剧原有的认知。现有的音乐剧推广从根本上而言是在针对对音乐剧本身就存有兴趣和欣赏能力的群体,但是对于整个音乐剧的推广和市场发展而言,远远不够。要打通大部队的市场,必须做好切实有效的市场调查,对各类群体的日常生活轨迹、网络使用率、APP使用率等数据进行调查、统计及梳理整合,找准可推广的平台及方式,及时记录、及时开发。合理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及网络热点,创新推广方式,与时代热点相结合创造话题,借用网络大平台大流量的优势推广,吸引更多圈内圈外的群体注意。

      (2)推广及营销方式

      推广及营销离不开广告的造势,然而在众口难调的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硬广告只能起到令受众厌烦的效果,广告需要的是更多的创意和用心。音乐剧市场要发展,要走营销道路,必须能在广告推广上做足心思和创意,一举抓住受众眼球才能使音乐剧的推广起到作用,改变受众群体的固有认知从而影响其消费习惯,在硬软广告上都能有所创新和“大不同”才能更加深入受众的心里。

      对于音乐剧营销而言,以“酒香不怕巷子深”为原理的内容为主的营销并不能适应市场的开拓与发展,销售渠道反为重中之重,内容再好的音乐剧,做不好渠道销售仍然会被沦为“冷门”。找好渠道才能使音乐剧成功推广到受众并引起注意。

      更深层次而言,音乐剧营销也需要“口碑”,渠道销售最重要的仍然是“受众”。如何能让某一出音乐剧受众从小众发展成为大众才是渠道销售的重点。当下人们热衷于在社交场合发布新鲜有趣的事物,音乐剧营销应着重顺应这一潮流,以创意、趣味的方式吸引人们的关注并能使其更为广泛地传播出去,是所有营销方案的最终目的。

      跨界合作式的营销同样能吸引大量受众的关注,跨界营销的本质是消费者参与的内容营销,而单从音乐剧本身的艺术性为出发点做传统营销推广势必只能起到非常微弱的传播作用,跨界营销却能将音乐剧这一艺术行业与群众生活有效结合起来而引起重视。以UBER为例,在初步开发国内市场之际,不断地与各类网站、实体商户及品牌合作,不断推出吸引眼球的专车服务,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UBER的存在并乐于使用。对于音乐剧市场而言亦是。现当代的社会发展使人们需要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音乐剧应作为一种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3)音乐剧场内互动。音乐剧与歌剧、芭蕾舞剧等纯粹的高雅艺术欣赏不同,音乐剧很多素材来源于生活而并非高于生活太多,受众群体也是切实存在于社会中各行各类各层的人群,音乐剧现场应该与场内观众有更多的互动环节或活动加深观众的印象,自然而然能起到通过观众而收获更多受众注意力的效果。

      4、音乐剧演出现场各部门需更加完善。对于一部完美的音乐剧演出而言,表演者是主体,然而对场地、舞台、票务等方面的要求同样不低。国内音乐剧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光有成熟的表演者不足以达到整部音乐剧完美的要求。西方国家许多音乐剧配备有专业的演出团体,其中包含演出人员、舞台搭建人员、灯光舞美人员等等各方面各部门的专业配备,然而国内许多音乐剧在后台操作方面仍然有欠缺,在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建立起专业的操作团队及监督团队保证音乐剧演出的完善。

      5、积极寻找融资渠道。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势必引起各类投资人的注意,音乐剧行业作为文化产业必不可少的分支,同样会被各方投资吸引。而音乐剧寻求投资的前提必须是有有价值、高质量的内容,积极呈现给投资者寻求资金注入。

      作为一种风靡世界的艺术形式,音乐剧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无疑对于整个中国艺术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有着不容小觑的意义。因此,对于音乐剧人而言必须紧紧抓住当前的好时机,以音乐剧表演的艺术规律与实质为前提,着眼于音乐剧表演人才的基础性培养,重视中国原创音乐剧精品的制作,挖掘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潜能,为音乐剧这一舞台艺术形式贴上中国的标签而努力。此举任

      重而道远,但相信在不但的坚持后,必定会有耕耘的收获。

    篇五:国内音乐剧现状

      

      音乐剧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音乐剧在早期称为歌舞剧,是用舞台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在舞台之上结合表演、舞蹈、人物对白等。通过歌曲、人物动作、人物台词等形式体现出来,音乐剧最大的特点在于重视歌曲和对白。音乐剧诞生在20世纪的英美国家,在美国的百老汇和英国的西区音乐剧最为兴盛。在20世纪的80年代,音乐剧进入我国,我国第一部音乐剧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是由中央歌剧院创作的。在21世纪初,我国成功引入西方的音乐剧《猫》,我国音乐剧的发展方式一直坚持“原创、引入”的发展方式,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音乐剧在国内的发展态势

      短短几十年时间,音乐剧凭借着无与伦比的舞台效果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但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信息化的兴盛以及市场娱乐化的倾向,大众的审美方式和审美眼光变得多样化,因此加入新鮮元素的音乐剧成为观众们的“新宠”。纵观我国音乐剧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

      首先,我国的音乐剧正在从各个侧面找发展的方向。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引进音乐剧,起初,人们并不认同音乐剧,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大多是一些娱乐八卦和戏曲。另外,我国也没有像西方国家一样的戏剧舞台。总之,各种原因造成我国音乐剧在引进之初发展的落后。

      其次,随着音乐剧在我国的逐步深入,人们对音乐剧的认识逐渐增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人们对音乐剧逐渐认同是必然的。人们的审美取向由单一逐渐向多元转化,不再满足单调的娱乐方式,开始追求真实的感性体验,由自身的体验来达到内心深处的审美欲望。人们对娱乐的追求给音乐剧的发展带来良好契机,加上近年来音乐剧商业化的运作和强大的宣传力度,使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了解音乐剧。

      最后,音乐剧成功融入我国的本土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烙印。我国的音乐剧自从引入以来就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中国音乐剧赢得观众的同时不断开创我国文化艺术的市场。我国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音乐剧《六祖慧能》,将六祖慧能的生平事迹和他的佛学思想融入进去,音乐剧的舞台主要是现代交响乐为主,在舞台中融入木鱼和钟声等佛学,使观众获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二、音乐剧在国内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音乐剧发展最大的问题是许多原创性的音乐剧作品没有市场发展前景,也不具备产业化的操作方式。商业化的音乐剧发展方式大多是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但是如果音乐剧无法实现产业化的发展形式,就无法在人才和专业上积累素材。再加上如果演员没有足够的戏的话,不能满足个人的生计问题他们就会转向其他行业。关于在音乐剧人才的培养方式上,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差别很大,在西方国家,演员如果对音乐剧感兴趣,会自己去学习专门的音乐剧课程,等自己具有充足的专业能力之后再去音乐剧剧组应聘。但是我国国内的音乐剧并不具备专业化的操作方式,音乐剧营销和创作平台等都没有建立起来。

      音乐剧在我国缺乏观众基础,首要的原因是音乐剧的票价太高。大部分人并不了解音乐剧,加上音乐剧属于“阳春白雪”的产业,大多人并不认同音乐剧,加速我国音乐剧行业的恶性循环。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北京、上海的音乐剧演出票价最高,音乐剧票价太高,一般的老百姓无力消费,造成音乐剧在我国严重缺乏群众基础。

      我国本土音乐剧创作能力有限,引进过多,混乱了我国音乐剧的发展现状。在我国音乐剧界,许多人认为做原创不如从国外引进,从国外引进更能吸引群众。其实,音乐剧忽视原创是对音乐剧认识的一种误区。音乐剧想要取得长远发展需要原创的作品,需要在品质上加强,如果只是引进国外的作品或者是翻译国外的经典作品,我国的音乐剧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止步不前的状态。因此,我国的音乐剧如果只是单纯地引进作品的话,在未来的原创道路上,仍然是非常困难的。

      三、结语

      目前,我国音乐剧的发展还是很乐观的。音乐剧缺乏群众基础,原创性低,不具备长远的发展态势这些问题是容易解决的,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高音乐剧的原创性,降低音乐剧演出费用,节省成本,使更多的人可以进剧院观看演出。总之,我国音乐将会有更加远大的发展前景。

    篇六:国内音乐剧现状

      

      音乐剧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

      一、了解音乐剧

      音乐剧(Musical),别称歌舞剧,一种近似轻歌剧(operetta)的戏剧体裁,但通常指美国的从纽约百老汇发展起来的音乐表演。对于音乐剧的概念和定义,有的音乐学家认为:“音乐剧的构成成分太过复杂,呈现出的艺术面貌极其多样,很难用一种定义来全面准确地加以概括。”而另一方面,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的专家学者也曾尝试对其进行力求准确的表述。美国音乐剧研究专家斯坦雷·格林曾在《音乐剧的世界》,一书中写道:“音乐剧从根本上说是漂亮的服装、快乐的舞蹈和轻松、富有情趣的音乐与台词组成的戏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音乐剧的解释为:“音乐剧是戏剧表演的作品,具有激发情感而又给人娱乐的特点,简单而又与众不同的情节,并伴有音乐、舞蹈和对白。”而我国的戏剧家黄定宇先生认为:“音乐剧,应该是以戏剧(尤其是剧本Book)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故事、刻画人物、传达概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如果我们将各种对音乐剧所下的定义进行分析和对比,最终可以提炼出三个最具有共性的词语:戏剧、音乐、舞蹈,可以说这三种原本属于不同领域的艺术形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便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音乐剧。

      从发展源流而言,音乐剧从欧洲古典歌剧中吸取了大量的艺术养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a)、喜剧(Comedy)和黑人剧(MinstrelShows)。从历史渊源来看,英国伦敦西区和美国纽约百老汇被认为音乐剧的发源地。由于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不同,英、美两国的音乐剧在演出形式上略有差异。英国的音乐剧以轻歌剧、话剧为主要形式,内容多与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的戏剧背景相关,而舞蹈大多近于芭蕾:美国的音乐剧更多受到了黑人爵士音乐的影响,舞蹈则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的技巧,幽默和喜剧性色彩比较浓烈。戏剧本身就是一种综合艺术,与话剧相比,音乐剧更是充分发挥了戏剧的综合性特点。在表现手段上,音乐剧可大致分为音乐戏剧、舞蹈音乐剧和歌剧式音乐剧三种。在西方音乐剧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从早期二、三十年代的《演艺船》、《引吭高歌》、《波吉与贝丝》,到五十年代的《西区故事》、《窈窕淑女》,六十年代的《屋顶上的提琴手》、《你好,多丽》、《啊,加尔各答》,七十年代的《耶稣基督超级明星》、《油脂》、《艾维塔》,一直到九十年代的《猫》、《歌剧魅影》、《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美女和野兽》,音乐剧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短短一百多年时间里,它在西方获得迅速发展并广泛传播至世界各地,形成二十世纪音乐领域一个令人瞩目的艺术现象。

      二、音乐剧在中国的现状

      自音乐剧被引入中国以来,它一直受到国内音乐界的关注。1989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音乐剧《山野的游戏》,而前一年在北京演出的《搭错车》虽然没有打出“音乐剧”的旗号,但已经有了音乐剧的雏形。随后,音乐剧开始被中国音乐界接纳,许多戏剧界和音乐界的专家也开始关注和操作音乐剧,先后出现了《秧歌浪漫曲》、《白蛇与青蛇》、《四毛英雄传》、《未来组合》、《月光摇篮曲》、《夜半歌魂》、《快乐的推销员》和《香格里拉》等。

      中国音乐剧事业方兴未艾,音乐剧艺术教育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艺术院校开始开设音乐剧专业。为了提高音乐剧创作、实践中多学科综合的总体意识,逐渐创建中国音乐剧教育与实践的科学体系,中国音乐剧研究会专门成立了教学专业委员会。音乐剧的人才培养也被艺术教育界重视,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都开办了音乐剧培训班,中央戏剧学院的学员还演出了《想变成

      人的猫》和《西区故事》。

      同时引进国外优秀经典音乐剧来国内演出一时成为业界风潮。如安德鲁·韦伯的经典作品《猫》、《剧院魅影》等作品良好的市场反应,也促使人们谋求中国本土音乐剧更大的发展。然而本土音乐剧创作和演出依然没有高质量的作品推出,票房反应冷淡和批评者的苛刻声音无疑是对创作发展的一种打压。而音乐剧到底是什么,一般观众依然很难说清楚。中国音乐剧发展缓慢,笔者看来有如下三方面的原因:

      1、缺少一体化的音乐剧创作制作班子:我国不乏有在编剧、作曲上颇有造诣的专业人士,也有出类拔萃的歌唱和舞蹈演员,但在音乐剧的创编、制作:、演出、营销过程中,创作研究与艺术产业化进程显然结合不够密切。国内专家们的讨论大部分停留在音乐剧的表演和制作样式上,对于音乐剧的产业化运作却很少关注。

      2、市场定位不清晰:经过一系列国外经典剧目“奠基”,中国音乐剧市场近年来逐步形成,但同时也让中国一些音乐剧创作者产生了一个误区,认为音乐剧就要大制作、大产出,于是推出了一些“大手笔”,遗憾的是市场反响和观众口碑不尽如人意,盲目的:大投资、大制作,首先意味着高成本,再加上演出档期短,票房回收时间短,最终必定导致高票价,更多观众则被拒之门外。对市场没有准确判断而盲目创作的作品,肯定会遭到市场的无情打击。

      3、未充分考虑中国的文化特质:我们在中国发展音乐剧艺术和音乐剧产业,有自己的特殊国情——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发展中国音乐剧时要了解并熟悉中国文化、中国观众的历史与现实,充分了解音乐剧观众的审美习惯、当代趣味和整体社会的消费水平。

      4、通过市场检验需要一个过程:中国的音乐剧还处在起步阶段,作为创作者来讲,在制作音乐剧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地摸索,要一下子达到某种状态显然是勉为其难。中国本身的地域差异、城乡差异,也会使音乐剧形成多元并存的格局。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观众已经远离剧院很远,要逐步培养成熟固定的观众群也需要一定时间。

      三、如何发展中国音乐剧

      中国的本土音乐剧已经发展了近二十年,而到现在依然没有一部在市场上反响强烈的成功之作。从近年来几部国产的音乐剧来看,比如讲述凄美爱情故事《雪狼湖》,反映巴蜀文化的《金沙》,根据曹禺先生名著改编的《日出》等都是上演一段时间后便销声匿迹:2007年7月投资五千万、中西连袂打造的《蝶》,从目前看国外巡回演出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成本太高,国内巡回演出可能也只是局限在个别城市。中国音乐剧市场一直呈疲态发展,如何使中国本土音乐剧更好地生根发芽走向国际舞台,应该在观念和做法上有哪些改进和更新,这是业内人士最为关心的:1、音乐剧是舶来品,抛开文化背景差异和发源地等因素,音乐剧在美国取得成功并常盛不衰的原因顿值得研究和思考。发展音乐剧除了需要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优美动听的音乐、赏心悦目的舞蹈、逼真变幻的舞美设计之外,艺术观念和市场操作也要与世界接轨。

      2、任何一种外来文化都必须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开花结果,音乐剧发展也需要与地域融合,体现中国特色。纵观西方音乐剧的作品的创作,很大一部分是以经典文学作品为脚本进行音乐的戏剧化的创作。这种理念的创作,一方面容易让观众接受音乐剧的故事(本身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文学作品)在审美上产生亲和力,另一方面会使观众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音乐本身上。这种思路的创作为中国的音乐剧创作提供了一种条可以借鉴的文化传承之路。中国要创造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音乐剧,势必要在文化移植和转化上下苦工夫。

      3、音乐剧是在商业运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该在创作之初就要考虑市场回报,其演出要完全按商业化的程序来操作。在市场经济操纵下,音乐剧把音乐家、制作人和商业化运

      作的机构用公司的形式组织起来,迎合大众娱乐的需求,通过市场和票房来回收投入。所以从创作一开始直到演出以及演出后的音像制品的制作发售等,全都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新闻媒体如何介入,电视报道中只允许多少秒的演出镜头,演出多少场后才可以制作成音像制品,其他剧团如何搬演以及搬演后利润如何分成,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由阿兰·鲍伯利作词、米蝎尔·勋伯格作曲的法语版《悲惨世界》在1980年在巴黎上演时反映平平,后由著名音乐剧制作人麦金托什重新组织人马将之改成英语版,靠成功的商业化操作使作品起死回生,此后几十年盛演不衰。这是个能说明问题的典型案例。

      中国的音乐剧还处于初始阶段,音乐剧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与我们的本民族文化要互动交流,平等对话。我们期待中国音乐剧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之中使其绽放艺术光彩从而走向世界舞台。

      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CSSCI学术论文网

    篇七:国内音乐剧现状

      

      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作者:王颖晖

      来源:《艺术评论》2014年第9期

      存在和发展了一个多世纪的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迄今仍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绽放着自身独特魅力,因为音乐剧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特质,相较于其它艺术门类,更易于获得世界范围内广泛认可与观众喜爱。音乐剧属于综合性艺术,是集合演唱、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舞台艺术;音乐剧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无论什么语言与时期的成功剧目均运用了符合当时舞台需求的演唱方式与舞蹈语汇,并使用当时最为先进的舞台技术;多元化的题材选择使得音乐剧的剧目囊括了从古代到现代、从神话到科幻,从喜剧到悲剧等无所不有的剧情。

      笔者认为,对于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而言大致将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初期引进西方市场的原版音乐剧;进而与其联合出品西方音乐剧的中文版本;最终自主创作并制作中国的音乐剧输出海外市场。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的音乐剧市场似乎已经走到了上述第二阶段的成熟时期,然而距离上述理想中的第三个阶段则还有一条漫长并艰难的道路。笔者在本文中将要分析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使中国音乐剧市场在未来得到更快更好发展的策略。

      2013年,1.2亿元、83%、400场等这一系列数字无疑刺激着演出市场业内人士的神经,并吸引着无数投资商的眼球。就在这一年,中国国内艺术演出市场中音乐剧的单项票房总收入是1.2亿元,比2012年的票房6354万元提高了83%!这些演出市场的数据很好地证明了当下中国音乐剧市场的火爆程度,或是宣告了中国音乐剧市场前景的一片光明。然而,当我们冷静综合考量和深度分析之后便会发现,中国音乐剧市场也许并不是如此乐观。

      一、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市场前景看好但受众群体局限

      音乐剧《妈妈咪呀!》是风靡全球14年的世界经典音乐剧,至今已在全球300个城市上演,观众人数已超过5000万。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和韩国CJ集团等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亚洲联创公司出品的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只用了三年时间在中国就完成了400场演出,巡演至二十多个城市,平均每三天一场演出的频率创下了中国音乐剧市场演出之最。《妈妈咪呀!》已于2013年1月份在北京世纪剧院完成了告别谢幕演出,演出该剧三年间累计票房近两亿元。作为世界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全球第14个语言版本,《妈妈咪呀!》中文版仅在北京的32场演出,票房就突破了1100万元,业内称其“开创了中国音乐剧产业的元年”,极大地鼓舞了中国音乐剧市场,并创下了中国音乐剧市场演出场次、观众人数和票房盈利等多项历史纪录,在中国音乐剧市场留下了漂亮的成绩单。

      而音乐剧《猫》作为音乐剧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的剧目之一,曾一度成为成功音乐剧的代名词。该剧创作于1981年,是在英国伦敦西区上演时间最长和美国音乐剧史上巡回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成就了32年盛演不衰的历史神话。该剧曾在世界上26个国家300多个城市上演,观众人数达7300万,创下28亿美元的票房记录,并横扫全球所有戏剧类大奖。该剧的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更是因此一举奠定他的“音乐剧之父”的地位。音乐剧《猫》融合了古典乐、摇滚乐、流行乐和爵士乐等多种音乐元素,并汇集踢踏舞、芭蕾舞和现代舞等各色舞蹈风格,舞台布景由1500件道具打造了巨型猫窝,由33只“猫”的绝妙表演为观众创造出了零距离的欣赏体验。这部百老汇经典巨作于2012年在中国全新创排,音乐剧《猫》中文版在

      2013年2月3日完成了首轮的161场全国巡演,于2014年1月14日在重庆结束了第二轮68场国内巡演,赢得了业内有目共睹的票房佳绩。

      近三年来音乐剧《妈妈咪呀!》和《猫》用市场实践证明了中国音乐剧产业已经从单纯引进西方原版音乐剧的初级阶段,上升到以版权合作为基础,涵盖产业链全过程的经典音乐剧中文版制作阶段,这进一步验证了中国音乐剧产业的巨大潜力。但在音乐剧市场巨大的繁荣背后,通过进一步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之后便可以发现中国音乐剧市场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危机——由于演出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不够成熟,因此国内并没有真正的核心观众群,而且音乐剧的受众群体分布也体现出很强的地域局限性、年龄局限性和教育背景局限性。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在北京、上海、广州与部分二线城市,音乐剧演出每场的平均上座率可达70%至80%,而在其他一些巡演城市的演出中,上座率虽相较于其他艺术演出项目略胜一筹但也并不十分乐观。音乐剧受众群体的年龄局限性明显,80%为20至35岁之间的年轻人,这一年龄层的观众对于较新的艺术形式有一定的欣赏期待,对于《妈妈咪呀!》与《猫》这类的世界著名剧目有所耳闻甚至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这部分观众愿意走进剧院来感受音乐剧的舞台魅力。但年纪稍长的观众群体则因为对音乐剧不了解或有偏见而表示不感兴趣;多数乐于进入剧院欣赏音乐剧的观众一般拥有较高的教育背景,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群是对艺术真正感兴趣并且对音乐剧有所了解,而且甚至就是学习或从事艺术专业的人士。许多观众对于音乐剧的第一反应是“太专业”,认为这是高雅艺术形式欣赏不来,而并不了解音乐剧实际是“曲高而不和寡,通俗而不流俗”的。

      (二)剧目出品难而且制作少

      目前已知的进入中国上演的经典音乐剧少之又少,而且能够为大众所了解和喜爱的剧目则更是屈指可数。除去连续巡演两至三年的中文版《妈妈咪呀!》和《猫》之外,《剧院魅影》《悲惨世界》《罗密欧与茱莉叶》《拜访森林》等为数不多的知名百老汇音乐剧也产生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并收获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但发生于2013年年底并延续到2014年初的音乐剧《芝加哥》中国巡演遭遇困境事件则给中国演艺市场带来了不小的震动,这促使众多音乐剧业内人士开始认真思考关于音乐剧制作的版权、签约、引进、制作与演出的规范性等一系列问题。

      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与《猫》是由亚洲联创公司从外方购买版权,引进剧目与制作中文版本,并由中外制作人联合出品。原版音乐剧的版权引进在一般情况下是中方与拥有版权的外方直接签约,在签约前须认证外方制作公司和版权公司的资质,其整体流程极为繁琐,并且剧目制作费用高昂。《妈妈咪呀》与《猫》的制作就完全遵循了国际音乐剧制作的标准化模式,舞台设备与布景全部进口、演员服装与道具同外文原版一致,并且对于国内巡演剧场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都是全球统一标准,因此剧目制作费用极高、投入极大,剧目制作方很难短时期收回成本。对于承接剧目制作的一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使得一些国内很多演出公司对于中国音乐剧市场望而却步。众多世界著名音乐剧因此而无法进入中国市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音乐剧在中国音乐剧市场的进一步繁荣。

      (三)原创剧目匮乏且制作水平落后

      尽管近年来中国音乐剧市场取得了耀眼的成绩,但在某种程度上说这可能只是依托于改编或引进西方音乐剧的表象繁荣。中国音乐剧产业目前并未在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上找到自身的出路,还不具备真正稳定规范的市场运作程序,且缺乏具有长远规划的音乐剧创作团体和制作实体,缺乏剧目生产和演出的持续性发展,而这些恰恰是中国音乐剧产业走向成熟并被社会接受所必不可少的条件。相对来说目前中国音乐剧的创制依然处于未成熟的婴儿时期。而没有真正中国制造的音乐剧代表作的诞生也就意味着中国并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音乐剧市场。

      在英国伦敦西区和美国纽约百老汇,音乐剧的蓬勃市场是在成熟的市场机制运行下自然形成的。以纽约为例,在20世纪20年代百老汇就拥有繁荣的市井,音乐剧是以人们对娱乐生活

      的基本需求为基础而诞生发展,并最终形成了现今这如此高度集成的产业化与专业化的运作模式。音乐剧制作的全过程都拥有职业化的经纪公司操盘,专业化的运作团队推广。不仅如此,从本质上来说音乐剧的成功制作必须拥有专业的编剧、作词、作曲、导演、指挥、舞蹈编导与舞美、灯光、道具、音响设计师等各个组成部分共同努力下才能打造出真正的音乐剧精品。而中国真正职业的音乐剧产业运作团队和创作人才寥寥无几,国内音乐剧面临着制作团队水平良莠不齐,编剧缺少市场观念,导演缺乏执导经验,舞美创作粗制滥造,甚至演员并不具备真正音乐剧表演的能力等等。此外,音乐剧题材的选择负担太多,几乎没有贴近现实生活和打动普通观众的好剧本。从观众群体来看依然存在大部分的观众崇洋媚外观念,认为西方音乐剧才是尖端的艺术,才是值得观赏的演出,而部分中国原创音乐剧所谓“民族性”的剧目则显得不伦不类,难以被观众所接受。在这种条件下培育中国音乐剧的土壤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现今中国音乐剧正是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之下举步维艰。

      二、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前景

      促使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快速发展需要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循序渐进,应极力避免一蹴而就式的“大跃进”。通过上文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当下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中已经存在着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案,并且正在有条不紊地予以推行,虽然缓慢但却扎实地推动着中国音乐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在对于当下现状的分析与反思之后,对于促进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更大繁荣充满了期待。

      (一)音乐剧专业培养将在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中承担基础作用

      目前众多专业艺术院校已经开设或拟开设音乐剧表演专业,并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具有良好演唱与舞蹈基础的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培养。但困难在于由于极为缺乏不断持续演出新剧目的音乐剧演出实体,致使学习音乐剧表演专业的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从事了电影或电视等其他艺术行业。音乐剧专业学生极少能有参加音乐剧实践演出的机会,也就更谈不上在不断的演出中积累表演经验,提高表演水平。因此也可以说中国并不缺乏音乐剧表演人才,而缺少的是能够展现其表演才华,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表演技能的舞台。近三年来,随着整个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方向趋于明确,资金投入更为充盈,使得专业艺术院校与政府文化职能部门加强了对音乐剧专业建设的重视、扶植和培养。

      纵观国内目前音乐剧专业建设的发展现状,中央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剧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可谓是出类拔萃,而在培养模式与平台建设方面,中央戏剧学院已经走在最前沿。专业的剧目编创、专业的舞台设计与专业的制作团队都为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表演专业学生们提供了绝佳的艺术实践舞台,尤其是2013年11月30日首演并连续上演的百老汇音乐剧《拜访森林》中文版更是吸引了众多文艺界人士的目光。这部剧目是中央戏剧学院首部直面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商业性演出,被业内认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更是一次重要的试炼。此次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上演的《拜访森林》中文版是中央戏剧学院继成功引进和制作百老汇经典音乐剧《名扬四海》中文版和《为你疯狂》中文版之后,又一次将百老汇的经典名剧进行本土化创作的舞台成功实践。剧目制作特邀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音乐学院资深的音乐剧教授、导演汤姆·奥索夫斯基(TomOssowski)作为本次演出的总导演。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本次演出的演员均是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本科三年级的学生。中央戏剧学院在历次的经典剧目中文版的制作,包括此次的制作中都极为重视剧本和唱词的翻译创作,力图使其贴近本土实际生活、便于演员演唱但又不偏离其原意。此次制作的舞美、灯光、道具、服装的专业程度更是让人惊叹。此次制作最终被证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所有演出场次全部爆满,赢得了观众与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

      由此可见,从人才培养初期就开始的丰富舞台实践经验必将成为音乐剧演员在职业化道路上走向成功的基石,正是这样一种以舞台实践为核心的系统培养模式对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

      担负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艺术类专业高等院校音乐剧专业的设立对于中国音乐剧市场发展的影响不仅限于此,其承载的基础性普及功能不可忽视。可以说由专业化教育而铺展开来的对于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的启蒙、普及与培养专业表演艺术人才的重要性相等。高等艺术院校的毕业生能够真正成为从事音乐剧表演的职业演员并非多数,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学生走进了学校与课堂,并以教授音乐剧表演和传播音乐剧知识为己任,将自身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和掌握的专业知识结合时代的需要传播于社会。音乐剧专业化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必将会极大推进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

      (二)原创音乐剧的需求与文化经济

      的繁荣将推进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与《猫》2013年在国内所掀起的音乐剧热潮的背后隐藏着值得所有业内人士深思的问题。问题在于为什么音乐剧《妈妈咪呀!》与《猫》所制作的中文版较早些时候进入中国的原版音乐剧《妈妈咪呀!》与《猫》更受到欢迎?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的音乐剧市场迫切需要符合中国观众欣赏习惯的原创剧目。国内音乐剧创作领域的确面临着尴尬的困境,就目前来看,在音乐剧制作环节中编剧、作词、作曲与编舞等方面的专业创作力量十分薄弱。制作公司对于剧目的艺术方向的把控也时也有偏差,创作者可能一味追求表现手法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而往往忽略了观众对于音乐剧根本的审美需求。另外残酷的市场考验证明,即便是制作经费达数千万元,在舞美、灯光、服装、音响等方面的极尽奢华,最终也掩盖不住剧目本身形式大于内容的现实。或许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形容有些夸张,但也确实反映了国内当下音乐剧创作的突出问题。一味的仿造韦伯式经典音乐剧所谓“大投资、大制作”并不一定能诞生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

      笔者认为或应从国内音乐剧市场的实际角度出发,制作公司务必集中精力,力求以严谨态度,合力创作出有内涵、有特色、接地气并容易被中国观众所接受和喜爱的中国制造的音乐剧,当然这似乎是一种理想状态。中国的音乐剧不可能依赖于像韦伯一样的某位艺术家从天而降,剧目制作的主创人员应当脚踏实地依附于大量和持续的音乐剧演出实践,在不断的创作中积累宝贵实践经验进而逐渐成熟。作为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一部成功的音乐剧无不是由“小火慢炖”而不是“旺火爆炒”来制作成型的。正所谓“慢工出细活”,打造经典的中国音乐剧首先需要故事情节紧凑与人物性格鲜明的好剧本,需要依附于剧本贴近生活的歌词,需要有朗朗上口的曲调与鲜明的音乐形象的歌曲,需要表现人物性格且符合作品审美的舞蹈。当然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中国的音乐剧必须具有中国制造的标签,即一定要符合中国式的审美需求与欣赏习惯。

      我们欣喜地发现目前国内文化经济在政府大力扶持下正在培育着音乐剧市场的持续繁荣。随着经典剧目的引进或合作,舞美制作的复杂性与专业性导致对于演出剧场的硬件设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当下在各地政府职能部门对于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视下,全国兴建了一批新兴的高端专业化剧院,这无疑对于音乐剧这一舞台表演艺术形式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为中国音乐剧演出市场持续发展提供了硬性保障。另外随着中国的经济水平的稳步和蓬勃发展,人民的经济水平普遍提高,加之国家政策对于文化艺术普及与发展工作的大力推动,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年支出中所占有的比例逐年递增。在当今全球范围内的国家间文化艺术交融不断深化与共同创造的过程中,国人对于文化艺术领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追求,能够以更宽阔的视野和心胸接纳众多的艺术形式,这为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结

      语

      作为一种风靡世界的艺术形式,音乐剧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无疑对于整个中国艺术演出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有着不容小觑的意义。因此,对于音乐剧人而言必须紧紧抓住当前的好时机,以音乐剧表演的艺术规律与实质为前提,着眼于音乐剧表演人才的基础性培养,重视中国原创

      音乐剧精品的制作,挖掘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潜能,为音乐剧这一舞台艺术形式贴上真正属于中国的标签而努力。此举任重而道远,但相信在不懈的坚持后必定会有耕耘的收获。

      王颖晖: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

    篇八:国内音乐剧现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谈中国音乐剧的发展现状

      作者:宋郑烽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10期

      摘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音乐剧在国内的接受度迅速提高。本文通过研究国内音乐剧发展的现状,总体了解了中国音乐剧的良好发展态势,并对目前音乐剧在国内发展遇到的困境做了分析。

      关键词:音乐剧;现状;困境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05-01一、何为音乐剧?

      音乐剧在早期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虽然音乐剧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世界范围内的音乐剧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英美国家,其中以美国百老汇和英国西区的作品最为兴盛。上世纪80年代,音乐剧传入中国。1982年,中央歌剧院创作了第一部本土音乐剧《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当中国音乐剧在2003年成功引进《猫》等西方作品后,一直采取的是“原创”、“中文版”、和“引进”三剑齐发的发展方式。

      二、音乐剧在国内稳步发展的态势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音乐剧凭借其无比震撼的舞台现场感,新颖的表演方式,优美的曲调旋律及舞蹈等诸多因素,成为了当时最受宠,最吸引观众眼球的舞台艺术表演。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的普及,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拥有太多娱乐形式的年代。大众的审美也变得多样化,多元化。这让承载着古典韵味的音乐剧也不得不尝试加入新的元素来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同时音乐剧也受到了重大的冲击。中文版《妈妈咪呀!》在中国的成功上演,使得中国沉睡已久的音乐剧事业又重新燃起了生机。简单易懂的歌词,熟悉而优美的旋律,加上句与句完美的押韵,让中国的观众饱尝了一顿丰盛的音乐剧大餐。纵观当今中国音乐剧发展大致有以下几大趋势:

      首先,中国音乐剧正在从各个方面寻求出路。中国人对音乐剧的接受时间较晚,一开始的接受度也不高,就算是京剧和各种地方剧种在早期的中国也无非是人们茶余饭后用来消遣的小工具,而且没有像西方戏剧那么大的舞台去展示。诸多原因造成了中国舞台戏剧发展的滞后,

    篇九:国内音乐剧现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国内音乐剧发展的现状

      作者:张浩

      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0期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的经济都在快速的发展,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不管对于物质或者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大,音乐剧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分析了音乐剧在国内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音乐剧;原创音乐剧;音乐剧

      音乐剧,诞生于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它的结局大多以大团圆方式收尾,传达给人一种乐观的思想。音乐剧比较能理解,深受百姓喜欢。它的娱乐形式和表演方式一直吸引着美国人。音乐剧在全世界都有上演,但在美国百老汇和伦敦西区最为集中。

      音乐剧为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必须要容纳各种各样的需求。要考虑观众的喜好,让音乐剧可以在以后的发展中越顺利。在以前,人们刚开始接触音乐剧,对音乐的舞台效果,表演方式都有一种新鲜感,在音乐剧中,既可以看到优美的舞蹈,悦耳的歌声,这种吸引观众的表演方式也很受欢迎。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科技的广泛应用,人们面对现代的新鲜事物,审美的多样化,多元化,音乐剧的内容已经满足不了群众的胃口,显然这对音乐剧显然是是致命一击。

      一、发展现状

      中文版的《妈妈咪呀》,让观众对音乐剧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点燃了观众对音乐剧的激情,这一功劳和他的团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语言上即保留音乐剧本身的特点,又不会因为语言不通让观众感到不理解,再加上优美的音乐,句与句之间的押韵,让观众们增加了对音乐剧的好感,纵观当今国内音乐剧的发展有几方面的趋势:

      首先中国与西方国家人们的消费观念是不同的。在中国“民与食为天”,在人们的观念里,吃饭最重要,而西方国家观念注重的是精神食粮,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历史上,中国戏剧能登上大舞台的没有几个,各个地方的剧种只不过是人们饭饱之后娱乐的一种小方式,并没有大的舞台去展示,戏剧演员的地位不高,人们的不重视,使得戏剧发展并不是那么迅速。现在,音乐剧刚刚进入中国市场,寻找什么样的方法去发展它,音乐剧的引入是第一步,例如1958年《乐器推销员》,让我国人们知道什么是音乐剧,对于这种新颖的演艺形式,引起了国民的关注。之后1981年《猫》、1999年《妈妈咪呀》这些世界著名音乐剧的引进,是人们增加了对音乐剧的了解,开始对音乐剧的尝试,创作属于我国本土的音乐剧,如张学友的《雪狼湖》梁卿的《断桥》等。尽管人们在本土音乐剧这条道路上努力着向前进,但是对于观众来说还是反响平平,这与我国的文化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毕竟音乐剧起源于西方,我国还并不熟悉音乐剧这种表演形式,所以在创作方面仍有欠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去磨练,去学习,让

    相关热词搜索:国内音乐剧现状音乐剧现状国内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