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 民族民间三级跳皮筋词

    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 民族民间三级跳皮筋词

    时间:2019-01-29 05:34:2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近年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出现了很多优秀作品,因舞蹈创作原因或是编舞技巧运用的不同,或是对民族民间舞蹈理解的重点不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形成了不同气质和特点的民族民间舞蹈。下面结合我所认识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粗略地谈一谈近年来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中出现的倾向。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本质
      
      这里,我们首先需要来探知一下民族民间舞蹈的最本质特征,并一边探知本质特征一边寻找民族民间舞发展的方向。
      何为民间舞?我们不妨先看看罗雄岩先生的一段话:“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即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罗先生的这段话有两层意思:1、民族民间舞是劳动群众直接创作、传承并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2、民族民间舞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表现出一定时期的文化背景。在这两层意思中,更为重要的是后者,也就是民族民间舞其在文化性上的特点。因为文化性是民族民间舞的个性所在,是民族民间舞相互区别、各具风采的本质特征,正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的积淀,才形成了不同风格特点的民族民间舞蹈。
      由于我国各民族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千百年来民族民间舞蹈都是在特定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特定时空”大多包括宗教仪式、祭祖祈神、年节聚会、生产劳动、婚丧嫁娶、谈情说爱等民俗事项;“特定群体”指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他们大都喜爱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小憩或亲朋相聚时,他们也要唱唱跳跳歌舞一番,民间歌舞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舞蹈家对原生态的舞蹈进行整理,从纯民间风格、动态中提取了大量可以单独使用的动作素材并使其“元素化”,成为能够遣词造句的语素。很显然,这个过程必然造就一个不同以往的结果,民间舞被“肢解”了,但是民间舞的功能被扩大了,虽然看上去似乎离“民俗”远了些,但离舞台却更近了。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
      
      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和传情达意、抒发情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激动时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和性爱等一切领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发展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一些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因此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其踪迹。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尤其是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直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仍较多地保留着原生态的舞蹈特征,具有史前舞蹈的性质。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
      
      三、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
      
      随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首先表现在其内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错、新老混杂。青海玉树草原的赛马会是康巴藏区远近闻名的草原盛会,每年水草丰美、牛肥马壮的七八月,都要在玉树结古镇草滩上进行民族歌舞、格萨尔说唱、赛马、射箭等表演,以及贸易交流等。90年代初,玉树的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把法舞《羌姆》搬上民俗节日赛马会进行展演,数百年来《羌姆》作为藏传佛教法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方式始终恪守传内不传外的原则,即遵循在寺院内由喇嘛僧侣表演的规则。现在寺院的活佛和喇嘛自愿地把法舞和群众性民间歌舞联合演出,从而使《羌姆》冲出了寺院的禁锢,增强了表演性、娱乐性,淡化了佛法的神秘感、威慑感,把宗教和世俗的关系拉近了,这一做法在全民信教的藏区很有积极意义,可以说,这是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落实的结果。《羌姆》法舞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表演时空的移位和表演程序的简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宗教世俗化的发展。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特点,就如青海来说,蒙古族、藏族、回族、土族等都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从而因地域、民族等演化的民间舞蹈更是独具一格,各有所长,因此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
      
      四、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的定位是,以中国各民族民俗舞蹈文化为基础、本土文化特征为依据,以加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本性建设为目标,同时在比较其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科体系。我们在研究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及其继承和发展的同时,要继续研究民族民间舞蹈动态的本质特征,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走到民间,深入挖掘。
      民族传统文化是保持民间舞独特个性的核心,它是该民族的传统积淀,在发展中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具有个性的民族文化,是被包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又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区别的民族独有的文化,其中包括“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包含着物质基础与人文因素。……像生产劳动方式、社会结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语言系属以及民族的融合与迁徙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传统民族文化精神。而不是固守民族舞代表动作进行创作,追求精神层面使这些作品更接近民族民间舞的本质特征。
      
      五、中国民间民族舞蹈发展的方向
      
      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无论怎样的表现和发展,都必须在“民族民间”四个字上下功夫,否则必将在舞蹈的海洋中失去个性,失掉性别,消失在人为的、主观的舞蹈臆造中。研究民间舞,必须从本质出发到现象,再从现象出发回归本质,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当然,我们并不固守,我们要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变革、创新永远是继续生存的标志,发展才是硬道理。结合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现状,我认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向:
      (一)现代气息的民族制造
      随着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发展和越来越多年轻的该院学生毕业后加入到舞蹈编导的行列,近年来,民族民间舞蹈编创中出现很多运用现代舞编创技法编创而成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这类舞蹈的特点是将现代舞与民族民间舞蹈相结合,呈现出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不同的情况,常常具有热烈的情绪,有较高的观赏性。这类作品有很多,例如北京二中的作品《欢腾》,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它将藏族舞蹈的基本元素结合到非常具有现代气息的造型、构图以及服饰、音乐之中,使作品给人以“现代藏族舞蹈”之感。
      对于这类舞蹈,观众的意见褒贬不一。事实上,在其他艺术门类中也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如音乐界的“高原红组合”、“女子十二乐坊”等。我认为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中,在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无论观众是接受还是拒绝,它都将会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
      (二)传统文化的侠骨风情
      以舞蹈《扇骨》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作品,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个方向。这类舞蹈在编创中不拘泥于传统舞蹈动作,而是侧重于寻找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进行创作,追求的是作品中深层次的文化气质。这类舞蹈具有较为深入的思想性,能从思想和文化的角度打动观众,从而充分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
      对于这类作品,反对的声音很少,无论是观众还是业界基本上都是乐于接受和喜欢的。这类作品在不断的寻找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探索和寻求当中进行创作,用舞蹈表现文化和历史,顺应了观众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感。
      (三)原汁原味的山林水月
      第三个方向就是被称之为“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舞蹈,例如著名的《云南映象》以及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的参赛作品《圈舞》等。虽然《云南映象》在形式和结构上不应与单个舞蹈相提并论,但是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舞蹈的气质风韵,《云南映象》是这个方向的典型代表,不能忽略。
      这类作品追求的是舞蹈的原汁原味,力求将现实生活中的民族舞蹈不经加工地搬上舞台,表现出“原生态”初始的状态。这类舞蹈具有纯朴、自然、看似未经雕琢的特点,向观众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画卷。从《云南映象》的成功我们就可以看出观众对于这类舞蹈的认同和接受的程度,它“原生态”的出发点和纯粹、自然的气质以及未经训练的演员等,都成为引起观众关注的因素。
      综合观察民间民族舞蹈的这三种发展动向,在我看来,它们之间并没有对错高下之分。它们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三个分支,都是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中的合理而正常的现象。那么,在这三种之中,哪一种更符合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本质特征呢?哪一种更具有生命力并进而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代表方向呢?似乎我们的讨论应该更进一步。
      在上述三种动向中,很显然,第二种是最具生命力的发展方向。因为,我们都知道,第一种是不会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主流方向的,它可以作为一个边缘种类而长期存在,但是与其他完全不同类型的文化相结合进行创作使它的作品不再具有纯粹的民族文化的特征,因而不能符合大部分观众的欣赏要求;而第三种虽然具有“原生态”的特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纯粹追求形式的原汁原味并不能保持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生命力和持久性。事实上《云南映象》并不是一点都没有加工创作的,它的成功除了“原生态”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更多不可或缺的客观原因,而这种类型的舞蹈如果出现很多的话,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将是必然的结果。
      文化性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个性所在,它是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根本原则,上述第二种动向正是根据这个原则进行创作的,其作品重在表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不断地寻求和探索将使它具有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这种创作方式代表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将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主流力量,因为在它的背后是民族特有的、个性的、不能被取代的文化根基。
      综上所述,民族的就是最好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势必要贴近中国的地域、民族等特点,在其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升华,不断的创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才有立足之地,才可以真正称为中国的舞蹈瑰宝。
      
      (作者单位:海西州民族歌舞团)

    相关热词搜索:民间舞蹈发展方向中国民族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