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 宝鸡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之路的调查与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 宝鸡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之路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1-29 05:37: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宝鸡市位于陕西关中西部,辖三区九县,面积1.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6万。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里,周秦王朝的发祥地,民间文化积淀十分丰厚,有着“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佛骨圣地法门寺和青铜器之乡齐名。
      宝鸡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早在上世纪50年代,宝鸡就进行普查搜集、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存,使许多濒临消亡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得到了保存和传承。千阳县、凤翔县分别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刺绣之乡”、“中国泥塑之乡”。陇县、岐山县、陈仓区、凤翔县田家庄,分别被陕西省命名为“社火之乡”、“转鼓之乡”、“木版年画之乡”、“刺绣之乡”。目前,凤翔泥塑、凤翔木版年画、西秦刺绣等65个项目已入选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0人被确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市文化部门还举办了全市非遗保护成果展、“文化遗产日”非遗展演、“文化国门・魅力宝鸡”展示展演、民间艺术节、“古韵迎春”民间文化艺术专场演出等活动,并参加了国家、省上举办的文博会、中国剪纸艺术展、全省传统技艺大展以及奥运会、世博会展示演出等重大活动,很好地宣传推介了宝鸡的非遗项目。特别是宝鸡民间社火、马杓脸谱、凤翔泥塑、木版年画已经走出国门,享有盛誉,成为宝鸡一张张精美的文化名片。
      一、持续有效地进行民间美术展销活动,实现了展销与创新和效益的有效结合
      宝鸡市县区群艺馆、文化馆在搞好民间文化遗产普查、建立陈列馆室的基础上,积极组织民间美术展销。多年来,本着“走出去,扩大影响,与同行交流”的宗旨,先后在济南、杭州、重庆、广州、深圳、昆明、青岛、武汉等地艺术院校,文化艺术馆等场所展出。在展品组织上,挑选精品,把最能代表宝鸡品牌形象的民间美术品向外界展示。
      如宝鸡的社火脸谱,以木质、纸质、植物壳皮等材料,制作的马杓、撮撮、梭子、葫芦等脸谱,从人物的性格特征出发,以夸张的手法,运用各种不同的色彩图案,来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美丑及其他,在全国独一无二,给人以强烈的新奇美艺术享受,为人们所称道。在展销的形式上,也做到多种多样。不仅独立办展,还进行交流展、联展。如在昆明、武汉、青岛等地展,有天南地北近十个地区不同风格样式的民间美术品放在一起,让爱好者有比较、有鉴别地挑选,更能显示宝鸡民间美术品的魅力。展销时民间艺人进行现场制作表演,展销形式的灵活多样,赢得了中外观众的好评。中央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国家级以及许多地方新闻媒体给予报道和评价。
      二、对民间表演艺术抓机遇、亮点、特色,形成品牌优势
      宝鸡的民间表演艺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据调查,全市共有秦腔自乐班、锣鼓、民乐、皮影、木偶、社火、杂耍等演出团队2714个,参加演出人员25000余人。他们经常活动在广大城乡,丰富活跃着群众文化生活。
      对这部分民间表演艺术,采取抓机遇、抓亮点、抓特色的办法,从1989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民间艺术节”,特别注重从艺术节展演中发现宝藏和绝活,不断加工提高,表演展示。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跷赶犟驴》,集民间社火、民间小戏、民间杂技于一体,具有鲜明的喜剧格调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央视“曲苑杂谈”演出,并赴德国表演,获得很大成功。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宝鸡民间社火”,是民间表演艺术的一绝。通过专家改编、排导、演练后,现已发展成既具规模的广场文化艺术,又能搬上舞台表演的多功能社火表演形式。宝鸡社火艺术团分别代表国家、省、市出访德国、泰国、澳大利亚、英国、香港等地区,受邀参加北京2008奥运会开幕式演出。尤其在德国柏林亚太文化周举办期间,演出时间最长、阵容最强大、影响范围最广泛的活动要数中国(宝鸡)社火。又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威风战鼓”有绝妙的表演程式,15年来,走村串乡打鼓的农民已经有九百多人,而且半数是农村妇女。他们走遍了西安、汉中、宝鸡和陕甘宁周边地区,已经打了近千场表演。每年为农民挣回近40万元的收入。今年还与江苏南京、浙江横店影视城签订了表演威风战鼓的协议。
      三、“公司+农户”的生产性方式保护,传承与增收的双赢
      宝鸡市自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在陈仓、凤翔、千阳、歧山等县区先后涌现出一大批依靠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生产的合作社、工作室、公司等,不仅使许多濒于绝境、传承困难的传统手工技艺重新焕发生机,还消化了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扩大了就业,又保护和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凤翔泥塑”主产地六营村,在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胡深、胡新明带领下,全村300多户1200多人从事泥塑艺术品的制作,全年生产总数近40万件,泥塑收入近680万元,来村里参观、购物和休闲的国内外游客达3万多人次,在保持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做到了产业化。胡新明投资400万的凤翔民俗艺术博览园已经建成。现在,这个村以及周边村民的“泥耍活”不愁销路,农民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同样从“公司+农户”模式中获益的还有国家级非遗项目“西秦刺绣”主产地千阳县的杨林转和李惠莲及其姐妹们。有“民间工艺品销售大王”美誉的刺绣艺人杨林转,从2001年创办鑫兴工艺品专业合作社以来,旗下聚拢了100多名“布耍活”能手。她们这个企业去年创收了260多万元,预计今年可实现收入300多万元。今年40多岁的南寨镇大寨村刺绣能手李惠莲,在本村及邻近的沙家坳乡、崔家头镇等地区建起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工厂,吸纳了500多名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产品已打入北京、上海、天津、宁波等城市,而且远销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日本、泰国等国家。目前,千阳县已发展乡村布艺品作坊300多个,稳定从事布艺品制作经销的妇女达5000多人,广大农村妇女年靠布艺品人均增收3000多元。
      岐山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也是“非遗”之一。在岐山县雍川镇小营村,手工空心挂面生产加工已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全村已发展手工空心挂面加工户650多户,营销大户5户,年生产销售 2000多吨空心挂面,产值达1500多万元。全村仅挂面加工一项人均纯收入2047元,占到人均纯收入的 72%。“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不但使农民足不出户获得较为丰厚的收益,而且公司也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呈现出公司与农户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更为关键的是,这一模式使许多濒于困境的传统手工技艺得以焕发生机,在服务大众的过程中,为更多的人所传承,获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九种非遗保护措施中,除了记忆、存档等之外,还有一条“发展和振兴”,生产性保护就是这一条的体现。宝鸡的“非遗”丰富多彩,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出产品的项目达90%以上,实践证明,“公司+农户”的生产性保护模式是未来“非遗”保护和开发应走的主要道路。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地研究思考并予以解决。
      一、产业化之路,应转变市场定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所赖以生存的经济条件、社会环境、文化生态已经彻底改变,因此,必须直面当前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重新寻找自己的市场定位。有了市场定位意识,还需要有环环相扣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来支撑。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定位在市场的底层,讲求“薄利多销”。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若仍定位在低端,靠廉价来赢得市场已经毫无可能。首先,在成本和实用价值上,“凤翔木版年画”、“西秦刺绣”等项目产品无法与现代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的年画、刺绣和布艺品等产品竞争;其次,今天的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创收渠道增多,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品的“薄利”已无法保证艺人过上较好的生活,因此吸引力有限。综上两个方面,“凤翔木版年画”、“西秦刺绣”等项目产品若依然按照以前的定位,其结果必然是继续走向消亡。
      因此,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品必须转向市场分层的高层,以走高端化路线为主、吸引高端人群,产品要求量少而精、保持其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加强包装,定价应采取高价策略。
      二、产业化之路,应加强整体运作
      整体运作即从整体上构建“资源――产品――品牌”的良性循环链条。
      当前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禀赋良好、具备产业化开发的价值;且经过当地政府、大众传媒以及众多专家学者、爱好者的推广宣传,很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品牌;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适应市场的产品。数量过少、品种单一、形态呆板的产品已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制约。
      以“凤翔泥塑”为例,作为一种传统技艺和文化现象是一种“资源”,以此资源为基础产出的产品大约有170多个花色品种。特别以泥老虎(坐虎、挂片)吉祥物和登上中国生肖邮票、邮政明信片的泥塑马、羊、猪为品牌。形成了“资源――产品――品牌”这样一条产业化的循环链,而这条循环链的良性运转也就是凤翔泥塑产业化的成功。因之,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民间艺术品生产的引导,制订发展规划,建立民间艺术中介桥梁组织,扭转民间艺术品生产分散、盲目、封闭、守旧的局面,开拓一条集约型整体运作的发展产业化之路,为促进农民增收多开一条渠道。
      三、产业化之路,应改善具体生产
      要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数量过少、品种单一、形态呆板的不足,最直接的就是改善其具体生产,加强组织、集中人才,变传统的粗放分散的生产组织形态为专业集中的新式生产组织形态。“专业集中”并不是要抛弃传统的制作工艺而进行流水化、机械化作业,而是要将人力、财力和物力集中,根据市场需求预期制定生产计划,从而达到规模化的要求;要集中最优秀的民间艺人、相关研究专家,成立集中研发部门,在题材、内容、包装等方面推陈出新;要集中进行市场宣传推广和销售,建立专业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从而形成投入―产出―收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链条。在这个链条中每一个环节的运作质量都直接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成败,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总之,改善具体生产,就是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工艺、技艺与现代的专业集中的生产组织、推广销售结合为一体。
      四、产业化之路,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可一概而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是一项长期工程,从政府角度来说,政府不能过分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而应该在保持其原生态的基础上,从文化内涵上进行挖掘、传承、创新,并结合时代,摒弃那种急功近利、人为砸巨资的行为,急功近利只会阻碍发展。另外,生产性方式保护并不能完全和产业化画等号。每个非遗项目的自身情况不同,有的适合成规模开发,有的不适合。因此,在选择产业化道路时要慎之又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民间音乐等十大类别,而生产性保护方式主要适用于手工技艺,并非所有非遗类别都可以照搬。产业化经营要求低成本、大批量生产,而非遗保护强调手工技艺传承,无论采取哪种保护手段,坚持手工制作这一点是绝不能丢弃的。如何在保持传统技艺生命力的同时,避免其核心技术和文化内涵“流失”,将是非遗生产性方式保护和产业化不容回避的问题。所以,传承人或企业通过自我造血,提高市场竞争力,这样既可以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保证传统技艺不会失传。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群众艺术馆)
      

    相关热词搜索:宝鸡之路文化遗产产业化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