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恋爱中的犀牛话剧_论《恋爱的犀牛》中的感伤色彩及批判意识

    恋爱中的犀牛话剧_论《恋爱的犀牛》中的感伤色彩及批判意识

    时间:2019-01-29 05:39:1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文章通过分析《恋爱的犀牛》的情节模式,试图在商品化时代的背景中探索该剧戏剧风格的成因,剖析《恋爱的犀牛》透露出的时代的困惑与忧伤,以及作者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艺术的批判。
      廖一梅编剧,孟京辉导演的戏剧《恋爱的犀牛》已经上演十多年了,这部世纪之交的作品在商品化时代具有特殊意义,从中折射出一批知识分子面对商业大潮时的不安情绪,它延续了九十年代知识分子的危机意识,作为一出讲述爱情的戏剧,它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分析这部戏剧,除了其手法的革新之外,情形可能更加复杂。
      其实,《恋爱的犀牛》并未讲述什么,它只是在一个迷狂的情感飙风中,流露出一股情绪,一股深深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我们看到了作者在那个时代积聚于心的困惑、恐慌、孤独及忧伤的隐喻。先来看这部戏剧。
      一、情节模式
      《恋爱的犀牛》在文学上的成功,主要得力于题材的选用及独特的情节模式,这是发生在马路、明明还有一个从未出场的陈飞之间一个老套的爱情故事,马路绑架了明明,杀死了他饲养的犀牛。然而,这部剧作并没有渲染出一个动人的情节,或者说他无意于传统的情节要素的构造,他的文字并没有包揽一切,进入到历史的建造,他无意于形成性格,形成明晰的观念,一种思想。甚至这种爱情的展示也缺乏一种个人的印记,像是一种情绪,如瑟瑟秋意蔓延在天地之间:“马路:也有很多次我想在放弃了,但是它在我身体的某个地方留下了疼痛的感觉,一想到它会永远在那儿隐隐作痛,一想到以后我看待一切的目光都会因为那一点疼痛而变得了无生气,我就怕了,爱他,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事情。”①同时,我们也听到了明明的独白:“也有很多次我想在放弃了,但是它在我身体的某个地方留下了疼痛的感觉,一想到它会永远在那儿隐隐作痛,一想到以后我看待一切的目光都会因为那一点疼痛而变得了无生气,我就怕了,爱他,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事情。”②这种叙述明显拒绝了个人化的差异,拒绝进入任何历史场域的习俗、观念和境遇,可是却形成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激情和连绵不断的回声。这种效果或者风格本身难以在戏剧中完整的存在,或者难以形成一部完整的戏剧,因为戏剧更是一种观念,它需要在动作中塑型,在空间中呈现历史的种种迹象,不管这种观念多么轻描淡写,在戏剧中总无法逃避使用确定的物(形象),不过,孟京辉的创造在于,他逃避了用文字对观念的推进,并且找到了合适的理由:一,题材保护了他,他选择了一个爱情故事。二,音乐的使用。
      爱情或情欲,不管你讲述的多么漂亮,总会遭到一些人的赞美,一些人的质疑,这似乎表明,爱情或情欲一旦进入到文学,它应该不可讲述。但人们总想表达她,诉说她,描绘她,倾听她。这是种两难。不过其魅力正在于此。这种不可讲述性,使得作者不必担心剧中的观念,他只需把历史的大门轻轻推开,然后随风飘动的帷幔就在读者(观众)眼前变幻不定,这已经与他无关了。“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一眼望去满街都是美女,高楼和街道也变幻了能通常的形状,像在电影里……”③正如马路的独白,当马路进入到一种情欲的迷狂状态时,我们也被作者诱骗到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就像在电影里”。这样还不够,直到音乐的使用,我们才彻底陷入到一种情欲的迷狂状态,音乐和歌队结合,让人想起古希腊戏剧中原始低沉的回声,像命运女神低吟,当然,《恋爱的犀牛》中的合唱所言说的并非古老庄重的命运之音,它带有现代社会无赖的嘴脸,不以为然又略带嘲弄。这种合唱带着媚俗之气弥漫在整个舞台,与马路的痴迷混在了一起,正是在这种迷狂中,人们忘记了或不再关心性格,关心完整的观念,只是在时间连绵不断的冲击中不断被撕扯、被迷醉。甚至最后,马路绑架了明明,并且杀死了自己钟爱的犀牛,掏出了它的心脏,这种血淋淋的场面就像炸弹轰响在人们情欲的火焰之中――但,一切终止了,又是音乐,在音乐的轻抚中,故事淡去,化为一种浓浓的情绪。陈晓明在评价先锋小说时认为:“在那些似是而非的抒情背后,可能隐藏着颇为复杂的历史意蕴……特别是在讲述生活陷入无法挽救的破败境地的故事时,那些优美的抒情总是应运而生,这使得抒情不再是一种修辞手段或语言的风格特征,它表明了处理生活的一种态度和方式……”④如果我们以此来观察《恋爱的犀牛》中的音乐对情节推动的处理,为什么会在叙述中反复停顿而代之以音乐的抒情,除了爱情题材的特殊性及作者对观念的逃避,还与作者的生活体验有关,也是作者戏剧理论追求与实验的结果。“剧场对我们来说是干什么用的,我们到剧场是干什么来的?剧场是一个神圣的有魅力的场所,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和肉体和意识和思维和一切。剧场是个纯净的可以幻想的所在,我们在其中可以沐浴陶然,荡涤世间污秽,放任游戏于假设与可能的创造力之间。”⑤既然如此,迷狂的情绪并非作者的唯一的或最终的目的,爱情仅仅是素材,在情欲的狂热与绝望之际,充满着一种深深的忧伤,这种忧伤不属于马路或明明的爱情,或者,不完全属于他们。
      二、两种价值的对立
      作者为什么要逃避观念呢?不,他只是在某种意义上拒绝了语言对观念表述,他不失时机地借助了音乐,在语言无法言说的时刻成功进入了观念的领地,避免了文字进入历史之后的难以言说,从而用诗的方式(抒情)在历史领域发言,形成一种情绪,一种心灵的隐喻。剧中孤独失落的情绪正是作者面对这个技术化物质化时代的迷茫与困惑的投射,音乐与文字叙述共同推进的结构模式与作者迷惘的思想吻合,通过营造一种情欲的迷狂展现了个人在时代中的独特心理。所以戏剧整体而言呈现为诗(抒情的)的特征,“有时候,一种风格,一种态度,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绝对存在。”⑥思想的困惑在戏剧中化为一种忧伤的情绪,成为主题。上世纪九十年代,正是商品经济浪潮席卷中国,市场价值日得人心的时代,一批知识分子奋力擎起“人文精神”的大旗,却在复杂的形势中不得不退居书斋,日益边缘化,商品化时代给知识分子新的挑战。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消费时代,时代的风气深深融入作者的体验,在《恋爱的犀牛》中出现了一个杂乱、狂热、琐碎无聊的世界图景,这个世界同样被作者用夸张的方式呈现出来。当然,焦点在爱情上。开场时众人合唱:
      “这是一个物质过剩的时代,
      这是一个情感过剩的时代,
      这是一个知识过剩的时代,
      ……
      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我们有太多的东西要学,
      ……
      爱情是鲜花,新鲜动人,
      过了五月就枯萎.
      爱情是彩虹,多么缤纷绚丽,
      那是瞬间的骗局,太阳一晒就蒸发.
      爱情多么美好,但是不堪一击.
      爱情多么美好,但是不堪一击.”⑦
      这是对那个时代直接的表述,充满欲望,有太多的诱惑,然而又是那么实际,人们的眼睛只盯住了地面,为了满足自己的胃,已不再想象,不再梦想。爱情在大众眼中,变成了一种知识,一种技巧,一种可以国际化的模式。于是,在爱情问题上,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价值观:一种是实用的可见的价值,它是这个时代流行的价值观念,另一种观念在明明和马路的独白中表达出来:“明明:我是说“爱”!那感觉是从哪来的?从心脏、肝脏、血管,哪一出内脏里来的……这一切作用下神经末梢麻酥的感觉,就是所说的爱情……”⑧这是什么呢?它无法与某个“物”直接联系,也没法从逻辑中推理而出,它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正是这种近似于信仰的东西,在剧作中成为一种不断被反复的主题。这种东西在情节里被赋予一种爱情的品格,其实,何尝只有爱情如此:
      “一切白的东西和你相比都成了黑墨水而自惭形秽,
      一切无知的鸟兽因为不能说出你的名字而绝望万分”⑨
      这首马路到最后才做成的诗,不正是对一切人类梦想,一切追求的礼赞吗?在剧中,马路和明明对爱情的追求成为一种象征,求之不得的目的不仅仅是展现爱情的俗套,作者把无法实现的渴求置于剧中不同人生价值的对比之中,成为一种人生境况的展现,而剧中场面夸张,情节滑稽,但又是活生生的日常琐事,其实在喧哗中透露出作者严肃又冷峻的心理,像恋爱培训、红红和莉莉设置的治疗马路的程式化场景,把生活、影视剧及戏剧杂糅在一起。“这种强调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通俗文化之间明确分野的消失、总体性的风格混杂及戏谑式的符号混合。”⑩正是后现代的风格,是作者将现实的体验成功融入戏剧实验的结果。在以音乐推动情节的爱情故事中,没有明晰的性格与观念,作者对现实的批判从戏剧对一种情绪近似宿命的反复强调中暗示出来,愈是执拗地加强这种“不切实际”的追求氛围,便愈疏离、抵制了实用的市场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昭示出现实的缺失。
      三、献祭
      如何在商业化时代保持人的梦想、尊严和自由,如何抵制技术化、物质化对人的控制,让人不仅仅是一个“实用的”动物,当代知识分子被抛入这一问题之中。同样,《恋爱的犀牛》中当大众在完全臣服于世俗理性的同时,马路陷入了困境:“怀疑一切……什么东西能让我确定我还是我?什么东西让我确定我还活着?―这已经不是爱不爱的问题,而是一种较量,不是我和她的较量,而是我和所有一切的较量.我曾经一事无成这并不重要,但是这一次我认了输,我低头耷脑地顺从了,我就将永远对生活妥协下去,做个你们眼中的正常人,从生活中攫取一点简单易得的东西,在阴影下苟且作乐,这些对我毫无意义,我宁愿什么也不要。”{11}马路在追求明明不断失败后,追求(爱情)已不只是两个人的较量,而是“和所有一切的较量”。是放弃心中梦想,还是对世俗理性低头,做个“你们眼中的正常人”,可是,如果放弃,就意味着失败,意味着回到讲究实际的生活中,放弃自己,否定自己及自己持有的一切。“顺从命运竟是这么难吗?我看大多数人自然而然就这么做了,只要人家干什么,你也干什么就行” {13}。然而,一个人又如何能否定自己的一切,“也有很多次我想在放弃了.但是它在我身体的某个地方留下了疼痛的感觉,一想到它会永远在那儿隐隐作痛,一想到以后我看待一切的目光都会因为那一点疼痛而变得了无生气,我就怕了,爱她,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事情。”{12}爱情如此,生命的追求,人生的渴望亦如此。在爱情的模式中,这难道不是作者对人生追求不可或缺的体验?
      与这种孤独情绪相呼应的还有那头永远沉默的犀牛,它的形象在马路的独白中不断确立,孤独的犀牛衬托着失落的马路,马路落寞无助的心通过犀牛获得一种形象――充满激情,失去家园,身陷现代文明城市、甚至没有母犀牛的孤独,犀牛被赋予马路人格化的力量。最后,当马路杀死犀牛,掏出血淋淋的心脏时,马路完成了那首构思许久的诗,这是献祭,对自己的爱情,对人类永不停歇的追寻的献祭:
      “一切白的东西和你相比都成了黑墨水而自惭形秽
      一切无知的鸟兽因为不能说出你的名字而绝望万分
      一切路口的警察亮起绿灯让你顺利通行
       一切正确的指南针向我标示你存在的方位”{14}
      诗句在忧伤的音乐中响彻舞台,冲击着所有人的心,血淋淋的场面引起的恐惧在合唱中转变为一种深深地疼痛,爱情也成为一种象征,昭示着人的困境:生命的欠缺与追寻。可是人如何能把自己完全深埋在世俗理性之中而没有一丝对生命是否具有其他可能性的向往?然而追寻会有个结果吗?如果结果只是个幻影,我们应该怎么办?处在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又如何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姿态?
      《恋爱的犀牛》中没有形成浮士德般明晰的观念,它给我们呈现出一个狂躁的世界图景,剧中散发出深深的忧伤,一种迷狂中的深刻体验,这是一股浓浓的情绪,却提醒着我们并指向一种观念:尽管会孤独苦闷,但人应该永远处于追求的途中。这正是作者内心深处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的艺术的批判。
      
      注释:
      ① ②《先锋戏剧档案》孟京辉著 作家出版社 2000年版 323页。
      ③《先锋戏剧档案》孟京辉著 作家出版社 2000年版 277页。
      ④《无边的挑战》陈晓明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7页。
      ⑤《先锋戏剧档案》孟京辉著 作家出版社 2000年版 370页。
      ⑥《无边的挑战》陈晓明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6页。
      ⑦《先锋戏剧档案》孟京辉著 作家出版社 2000年版 279页。
      ⑧《先锋戏剧档案》孟京辉著 作家出版社 2000年版289页。
      ⑨《先锋戏剧档案》孟京辉著 作家出版社 2000年版 300页。
      ⑩《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英]迈克・费瑟斯通著 刘精明译 译林出版社 2000版95页。
      {11}《先锋戏剧档案》孟京辉著 作家出版社 2000年版 322页。
      {12}{13}《先锋戏剧档案》孟京辉著 作家出版社 2000年版323页。
      {14}《先锋戏剧档案》孟京辉著 作家出版社 2000年版325页。
      
      (作者简介:张永宏(1981.11-),男,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方向:西方现代文艺思潮。)

    相关热词搜索:犀牛批判感伤色彩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