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儒家只讲人治不讲法治吗】 儒家经典名句

    【儒家只讲人治不讲法治吗】 儒家经典名句

    时间:2019-02-04 05:24:5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叶匡政文化学者,主要关注儒家现代性、现当代史常识重建。主编过“华语新经典文库”“非主流文学典藏”“独立文学典藏”“独立学术典藏”等丛书。为《醒狮国学》《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多家报刊专栏作家。
      
      很多人对儒家没好感,是以为儒家只讲人治,不讲法治,这是对儒家很大的误解。任何政治思想,都无法否定人的主导作用。尤其古代,君王被看作权力之源,儒家虽提出天下为公,但只是一种理想,在这种状态下,如何控制君王的权力成为首要的政治问题。孔子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强调“为政以德”,想用德性为权力树立基本的政治原则。
      用宪法控制政治权力,是近代的思想,但不能因此就忽视了人的德性与良知的重要。孔子说的“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看似为人治思想,其实是在为执政者立法。孔子说这些话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求执政者公正无私,言端行正。因为君王有德行了,才可能任用贤德之士,否则用的可能是小人,再好的法律,握在小人手中,终究是会找到变通之术的。
      孔子还有一句名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常被视为儒家赞成人治的证明,也是一种误解。这里的政是指政令,意思是,如果执政治只以政令行事,用刑法来整治规范民众,民众只求免于受罚,心中并无耻辱感。但如果用德行来进行身教,用礼治来规范民众,民众就会有耻辱感,因内心认同而服从管理。这里孔子针对的还是执政者,认为执政者不能用自己都无法尊崇的政令行事,而要“道之以德”,需自己以身作则。
      还有一个重要误解,便是对“礼”的误解。其实,礼的基本精神,与现代的宪法精神有相通之处。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就有今天宪法的意思。礼不仅体现为一种外在的制度表现,更关注对人的内在精神的规范。《周礼》一书,就是专讲政治制度的,在中国古代来说,它的作用和当代宪法非常类似。孔子只是反对单纯的用酷刑治国,强调的是一种更为整体的法治精神。只是在古代汉语中,这种整体的法治精神被称作“礼”。儒家主张礼治,并不否定刑罚,但期望执政者把刑罚当作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法治精神的全部。所以《礼记》中说:“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刑不过是防期奸的一种办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用宪法精神治国,不能只用单纯的刑罚来惩治老百姓,这样才能让民众“有耻且格”。
      到孟子时,对人治和法治的关系认知也非常明确。孟子说的“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可视为他的代表言论。在他看来,只有人治(徒善)是搞不好政治的,同样只有法律也不会自己实现。所以,对执政者的德性要求与法治,两者不可偏废。这个观点即使今天看来,依然是极有价值的。所以他说:“省刑罚,薄税敛”,又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要求的都是执政者要以德为自己立法,不能只用武力来迫使老百姓服从。孟子还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对比如今社会现实,相信人们会有更多体会。
       荀子对人治和法治关系思考的就更多。他说:“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又说“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还说过:“道王者之法,与王者之人为之,则亦王;道霸者之法,与霸者之人为之,则亦霸;道亡国之法,与亡国之人为之,则亦亡。”在荀子看来,国家的兴衰都是“人”与“法”互相作用的结果。他还清楚的认识到,法治的稳定和持久性是人治所无法比的:“人无百岁之寿,而有千岁之信士,何也?曰∶以夫千岁之法自持者,是乃千岁之信士矣”,原来坚守了“千岁之法”的人,就可视为千岁的信士了。
      “人”与“法”的辩证关系,到今天仍有很大的探讨空间。如今虽讲以法治国,但出现的诸多法治怪象仍值得人们深思。如何确立一部“千岁之法”,当然是首要任务,但即使有了“千岁之法”,如果忽略了人的因素,社会依然难说完整。

    相关热词搜索:儒家人治不讲法治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