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浅谈《孟子》中的士人思想|浅谈孟子思想论文

    浅谈《孟子》中的士人思想|浅谈孟子思想论文

    时间:2019-02-04 05:34:5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孟子》中对“士”提出了新的看法和要求,本文结合对《孟子》原典的研读,从士之存状、士之涵养、士之弘道三方面探讨孟子对“士”的独特价值判断。以孟子关于“士”的规定来体悟中国传统的士人社会的精神,并对当今现实形成一定的关照。
      关键词:孟子;士;浩然之气;尚志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A
      
      关于何者为“士”,古今之人看法不一。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以“事”训“士”。刘向认为“辨然,通古今之道,谓之士。”(《说苑》)吴承仕和杨树达认为“士”最初的含义是指农夫。今人傅乐成与顾颉刚的观点相近,认为“士”当作武士解。其时,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士与庶民受害尤甚。经过春秋战国激烈的社会变动,“士”的原始义基本丧失,后人所理解的“士”人时代才真正到来。
      一、士之存状
      到孟子时,中国社会已经是战国中期。诸侯争战连连,社会局势日益动荡。作为贵族阶级最底层的“士”,享有的贵族权利日益减少,而独立的经济权利又逐渐丧失,这就导致了士的生存情形每况愈下。在《孟子》中,“士”与“庶民”连用已是常态,士在战国时期的相对落魄可见一斑。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虽然这里强调的是,只有士能做到没有固定的产业而有坚定的信念。但是,可以从这里看到士是“无恒产”的。换言之,孟子所认为的“士”大多是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的。对于“士”的基本生存状况,孟子还是从相关侧面给出一些说明。
      在《滕文公下》第三章中,孟子对士的生存处境做了进一步的表述:
      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血、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士人失去了职位犹如诸侯失去了国家一般。失国者不成为诸侯,失位者难以为士人。士是需要职位来保持生存,达成其道的。如果失位,没有了经济来源,又没有自己的田地,就会有“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的窘困,此困亦是礼之缺失,可见,士之经济地位较为低下。
      二、士之涵养
      孟子重视“士”人精神,对“士”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期望。并在《孟子》文本中,对于“士”如何涵养做出了相关论述。
      (一)浩然之气与大丈夫精神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说这种气是最伟大,最刚强的。用正义去培育它,不加一点伤害,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要义和道来配合;不这样的话,就缺乏力量了。这种气,是由正义积累所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可以达成的。只要做一件有愧的事情,这种气就疲软了。
      士正是要有这样的“浩然之气”,要能够“配义与道”,“集义所生”。在这浩然之气中所体现出得正是道德修养达到境界后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孟子讲“浩然之气”,说“难言也”。因为这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精神过程,也是一种意志修养,难以表述。而这种浩然之气既是对士的精神要求,也是对孟子本身性善论的回应。人性本善,由仁之端,可知义与道。所谓浩然之气实则是养我固有之气,而精英如“士”者更是首当其冲,亟需“养吾浩然之气”。历代名士谱出一曲曲正气之歌,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者,无一不是至大至刚的贤良之士,无一不是持义与道的真君子,所谓浩然之气影响深远。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华真精神,就要知道何为“浩然之气”,如何养“浩然之气”。
      (二)明礼正其位
      孔子因循周礼,又有所损益,他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确定礼的秩序。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他特别重视“天下之正位”之“礼”。显然,对于士在“礼”上的要求亦不可少。
      北宫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
      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孟子对周制“尝闻其略”,认为士是贵族阶层中最低的一层。士阶层是处于大夫和庶人之间,按照等级制,士人对上对下皆有其各自的礼仪制度要遵守。
      “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
      当时阳货在朝,所以是大夫;孔子在野,所以是士。大夫赠送东西给士,士如果不在家,不能亲自接受,就应该去大夫家拜谢,这是士对于上位者大夫要有的礼节。阳货不想失礼又想见孔子,就趁孔子不在家送了一只蒸猪。孔子不想失礼,又趁着阳货不在家前去拜谢。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士有着严格的礼需要遵守的,如果失礼会被认为是很大的过失。
      三、士之弘道
      孔子就曾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而曾子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儒家以培育士人为目标,其士之志在于道,其道宏远,其任艰巨,须得有“死而后已”的精神。孟子承此真精神,更是以弘道为己任。
      (一)士志于道
      孟子认为士要能“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里的大道就是士要志于之“道”。 按钱穆先生所诠释,士志于道是价值意义、整全意义、人文意义的。他认为“道”包括着一个价值理想在里面,而孟子的“道”也正有其儒家传统的价值意义。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这一章孟子强调士“尚志”,反映了他对立志的重视。对于尚志,孟子解释为“仁义而已矣”,就是追求仁义之道。这一段孟子明确提出了志于仁义之道,要求士能够“居仁由义”,要能够以人为立身根本,以义为事之准则。而这种士所志于的“道”,正是三不移精神,舍生取义的精神以及浩然之气的理论溯源。可见,“志于道”才是士之所以为士的根本。
      (二)道尊于势
      士参加政治是士人的基本特征,但同时士又是超越政治的。钱穆先生将这种情形概括为“士贵王贱”、“道统尊于政统”、“道统高于政统”的文化观念与文化传统。孟子提出“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还进一步认为“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招之臣。”孟子对于道势的轻重、士君的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
      孟子引子思之语,说论地位,君臣有别,不可为友;论德,国君是要向子思学习的,所以师长为尊,亦不可为友。在这里,孟子突出了士的大德以及士的独立人格之尊严,对于道尊于势也是有力的论证。从《尽心上》第八篇中“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亦可以看出,道尊于势是自古之贤王以来士应该有的势道观。从另一角度看,这也是孟子义利观的分野所在。
      (三)道之坚守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第十五章)
      天把重大的责任加到某个人身上,一定要先磨练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体,他的行为总是不能如意,这样才能够激励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干。孟子认为,凡士者,是要担当大任的,所以艰难困苦的磨练是成长的必然,也是增长才干的必经之路。
      “出疆必载质,何也?”
      “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
      “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
      这里讲到士一方面是像农夫耕地一样有出仕之责,另一面也讲士要有道去出仕,不能够不择手段地去钻营去牟取。在为仕的路径上,士是需要坚守其道的。为仕前,受其道;为仕时,更要守其道。“恶不由其道”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贪污腐化的风气当有所涤荡。
      四、结语
      从《孟子》文本中,虽然不能完全解读出关于“士”的方方面面,但是从《孟子》中可以梳理出春秋战国以降 “士”的含义嬗变后的基本精神主旨。而孟子赋予士以道德担当天下大任的人文情怀,终成为了后世中国士人自觉而不懈的高尚追求。当代中国社会已经不是士人社会,但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不能丢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也不能放弃,尤其是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们,更应拾起自孔孟以来儒家所倡导的士之弘道精神,为己修身,照应社会,关心人类。如此,古代的“士”之精神就得到现代化继承和发展,其现实意义不言自明。
      参考文献
      [1]傅乐成. 中国通史[M].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034-035
      [2]杨伯峻. 孟子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8:351
      [3]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自序3―自序4
      [4]钱逊. 《孟子》读本[M]. 北京:中华书局,2010:66

    相关热词搜索:孟子士人浅谈思想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