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抗倭英雄戚继光_《抗倭名将戚继光》创作随想

    抗倭英雄戚继光_《抗倭名将戚继光》创作随想

    时间:2019-02-06 05:25:5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一      五千年的华夏青史里闪现着数不胜数的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将帅,可他们往往有着令人扼腕的命运与凄楚的结局。   那是十分现实的事:需要打江山时,横刀立马、智谋超群、勇领三军去赢取胜利,将帅成就大业;江山一统,将帅的英勇恰恰成了致命的要害,主子不放心了,卧榻之畔不容异姓强人共享太平,不把这些将帅处置停当,便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将帅中自有聪慧非凡之人,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规律,巧妙隐身,以免被赐死、逼死、满门抄斩,求个自在的晚年。也有这样的将帅,屡建功勋却不受信任,遭忌受谗,抑郁终身。历史就是以如此纷纭复杂、循环往复的诸多面目或难以破解之谜,呈现在后人面前。
      戚继光,横跨嘉靖、隆庆、万历三代,东南抗倭、蓟镇守边,征战四十二载,功勋累累,结局是“无造反之证据,有造反之能力”,虽无身首异处,却在贫病交加中长叹而逝。之后五百多年来,一直出现诸多非议,无法抹去他已有之战功,却总不放过枝节,精神上频受腰斩,这是这位将帅的不幸还是偌多年来衮衮诸公的道德偏见?
      清乾隆年间查禁了《说岳全传》。文字狱盛行的时代,哪怕是经济繁荣的盛世,也会出现这类令人莫名其妙或可笑可憎的奇闻。该书有金丰之序,曰:“从来创说者,不宜尽出于虚,而也不必尽由于实。苟事事皆虚,则过于妄诞,而无以服考古之心,事事忠实,则失于平庸,而无以动一时之听”。这个说道颇与现今历史题材写作的八字原则相合:“大节不虚,小节不拘”。笔者撰写此作一直以之为座右。
      
      二
      
      从小就知道有个英雄人物戚继光,及至长大成人很想读点有关戚继光的文艺作品,但是找不大到,与他同时代的海瑞、严嵩、张居正、徐文长、胡宗宪、唐伯虎、文征明都有人写,小说、戏剧、曲艺中不少作品就是以他们为主角展开故事的,独独戚继光没有;而作为历史人物,他《明史》上有传,历史学家在最近十年陆续出了戚继光的传记,文学艺术家却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典型塑造及艺术评价。著名作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敬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话说得尖锐却深刻,使我一股热血涌起,遂聊发少年狂,别人在热衷于官场小说、私密小说、商战小说,我办好了退休手续之后,何不把这位将帅写上一写?其时帝王将相的电影、电视剧充斥荧屏,受到非议,我写的又属于“将”,这岂非撞上枪口?又一想,我已老矣,写到不能写为止,尽了心出了力就可以了,于是义无反顾地开始读各类历史资料、采访民间,构思写作。
      在读历史资料的同时,我也在戚抗倭的东南沿海做过采风,群众饶有兴致地讲述有关的故事,诸如组成戚家军在抗倭的十六年中,杀灭倭寇及附庸之海盗达18万人之多,这在冷兵器时代是一个辉煌的成果。戚的身后,百姓主动为他立碑、建庙、树碑坊之多,应使如今许多官员羞愧与望尘莫及,这说明民众对于为他们献身、为他们保平安的人士是永远会铭刻在心的。
      
      三
      
      在众多民间故事中,有一则戚继光斩子的段子,还有地方戏作了演绎,但因为戏缺乏艺术张力与说服力,流传不广,甚至让人感觉并不真切。
      这个故事说的是,倭寇在浙东台州府城大败之后,绕道城北,意欲退扰仙居县城。戚继光作出部署,先伏兵于白水洋常风岭,再派一支部队去迎战倭寇,边战边退,引倭寇进入包围圈,以便全歼。小将戚印受命为先锋,戚继光再三叮嘱儿子:只许败,不许胜,佯退诱敌,违者按军令处置。哪里知道,倭寇溃不成军,戚印以为自己部队可以全歼来敌,就沉不住气,忘了戚继光的叮嘱,一声令下,矢石齐飞,刀枪猛舞,杀声震天,倭寇闻风丧胆,四下夺路逃生,使戚继光全歼倭寇的战术落了空。戚印回营缴令时,戚继光以违犯军令、贻误军机为由,不顾帐下多数将领的求饶,果断地斩了儿子戚印。
      民间流传这个故事,无非是赞颂戚继光治军严明、军令如山、不徇私情;也说明老百姓是真正发自内心崇敬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的。
      然而,翻遍各种历史资料,均没有戚继光斩子的记载。有五个儿子的戚继光没有一个儿子叫戚印的,而且戚继光转战在浙、闽、粤剿灭倭寇时,年龄在39岁之前,此时他一个儿子也没有。如今留传后世的、由他四个儿子署名编撰的戚继光年谱,也没有戚印的点滴记载。可见戚继光斩子实乃子虚乌有。
      在反复阅读有关史料过程中,看到有的出版社新出的戚继光传记中,说道:戚抗倭的职务是靠买官得来的,结论出来了,却无史料佐证。历史学一向追求严谨,“无证不信”且“孤证不足为据”,更忌讳靠史料之外的臆测与主观推断,于是,笔者忍不住在报刊上发了篇《戚继光买官了吗》,予以质疑这种信口雌黄。
      历史类读物现在很好销,于是不少出版社闻风而动,在短时间里,一本一本地推了出来,至于是不是戏说,是不是涉及抄袭,是不是信口雌黄,则不去顾及,让人不得不怀疑这种出书的动因并不是为了对历史、对读者负责。
      
      四
      
      读过一系列材料之后,酝酿写作时,曾有一番斟酌。恰在这时候,见到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的说法:人们不能在小说和戏剧中去找历史。古今中外任何文艺作品,都是三分真七分虚。历史资料都是平淡的,小说要选精彩的动人心魄的内容。火烧赤壁是周瑜打败曹操,与孔明没有一点关系。但小说里写了借东风、草船借箭,作品就生动了,这是艺术创造。历史小说创作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无独有偶。著名学者钱钟书在与小说家周而复书信往来中,也提到说:“历史小说虚虚实实,最难恰到好处。弟尝戏改《红楼梦》中联语为此体议法云:‘伪作真时真不假,无生有处有非无。’”周而复回复说:“历史小说,诚如所云,最难恰到好处,所改《红楼梦》中联语,一语道破其中奥秘,深获我心。不仅真假有无可作如是观,甚至可以张冠李戴,如《三国演义》中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此事史书中所指并非孔明,乃孙权也。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史书所载亦非张翼德,实系刘备。但作者为概括所造典型人物,移花接木,似无不可,岂能以此而讥作者不知史实。……小说,并非历史,在不违背历史真实基础上,不妨予作者以构思之天地,否则作者之笔安能驰骋?”
      这些大家的经验之谈,对于我起到了点拨、发聩的作用。于是,我就以编故事说真人,真人中见历史,历史里透文化,文化中展人性(在古今中外作品中,人性是相同的),通过人性展示,读者才能感受艺术,享受审美情感,我想这样尝试也许没有走歪路。■
      【明明荐自《抗倭名将戚继光》赵相如著/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本刊有删节

    相关热词搜索:名将随想创作戚继光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