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西游记》中的生命乌托邦] 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

    [《西游记》中的生命乌托邦] 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

    时间:2019-02-11 05:31:4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西游记》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典型的生命乌托邦,这主要通过作者对修行、食用灵异食物等实现长生不老的方法的描绘,对生命的载体肉身的描绘以及对身体的归宿――仙境、福地的描绘来体现。
      关键词:《西游记》 生命乌托邦 长生不老 身体
      
      生命乌托邦大体有三个内涵:长生不老,永远新鲜的生命体,身体的美好归宿。古典名著《西游记》的作者津津有味地对神仙、天界、返老还童性质的肉体进行了近乎迷恋状态的臆想,这促使他的作品成为了古代中国人各种各样美好生命理想的集成,是经典的生命乌托邦文本。
      《西游记》由孙悟空求长生不老之术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进入水帘洞以后,孙悟空能得“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①,不可不谓自在逍遥。但是形同人类通人言,又敏感善思的孙悟空产生了与人类相似的担忧:“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②对死亡的恐惧和排斥,永享福禄的梦想,促使孙悟空开始去寻求长生不老之方,故事随之展开。唐僧取经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突显了到达极乐世界,求得长生不老的不易。孙悟空有上天入地之能,他所见天界与凡间、神仙与凡胎的差别,似乎也更强化了人类对生命乌托邦追求的强烈欲望。
      依照以上所提三个内涵,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西游记》所构筑的生命乌托邦:实现长生不老的途径、生命的承载者即肉身、生命乌托邦的地理依托(身体进入福地、仙境)。
      
      一
      
      据《西游记》所示,不管是凡人还是非人类生物都可以长生不老,“上圣三界中,凡有九窍者,可以修仙。”③能够求得长生不老的方法是修行和食用灵异食物。
      不管是人类还是非人类生物,修行都是长生不老的主要途径。非人类生物大多能够在修行后得道成精,习得各种形体变换的本事,能言人语,能延寿;人类是通过斋戒,布施恩惠,做善事,历磨难等等方式才能取得正果,延长寿命。书中所述唐僧的取经过程是人类修行的典型代表,他本是如来的二弟子金蝉,因不听说法,轻慢大教,被贬真灵,经过千辛万苦,不吃荤,不饮酒,不近女色,虔心向善,终于再度成佛。非人类生物的得道之法与人类稍有不同:“他(通天河妖)本是我(菩萨)莲花池里养大的金鱼。每日浮头听经,修成手段……不知是那一日,海潮泛涨,走到此间”④;蝎子精也曾在雷音寺听佛谈经,法力颇高,使如来也“疼难禁”⑤,这些说法间接提出,闻阅经书,习得高人智慧可以助于修行。
      不过,大多数情况,作者对非人类生物得道方法的叙述采用这样的模式:“他(她)本是x(地)的得道x(物)”⑥。究竟如何得道,并未言明。作者仅能使用一些具有隐晦的、模糊性质的话语。这一方面由于作者事实上并不知道生命乌托邦实现的像数学方程式一样的逐一步骤,只能虚晃一枪(似乎神秘、令人无限向往的生命乌托邦给俗世的人类造成了心灵的战栗,在它面前,人类几乎丧失了用自己的语言顺畅表达的能力);另一方面此类的虚指与整部著作的神秘氛围、与作者随时上天入地的丰富想象相切合。同样,除了唐僧去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难这一过程本身外,在述及玉皇大帝如何得了所在之位时,作品又把原因这样归结:“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⑦按照语法习惯来分析,这种句子无疑属于条件从句,言下之意,只要你能如此修行,你能修行如此长的时间,那么你就能或者有可能获得诸如玉皇大帝的位子。但是,这个堆砌起来的,恐怕连作者都无法计算的数字又让凡人使这个条件成为了虚无,因此结果注定是空。再按照中国人对数字使用的传统习惯,“一千七百五十”、“十二万九千六百”无疑是概数,极言其历经磨难之多,修行之苦,时间之长。那么这种表达方式无疑是为了证明那个美好的世界并不是轻易就能达到的。不过这一方面使凡人对长生不老产生严重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却也将生命永存的乌托邦色彩更加强化了。
      通过“修行”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不只是身体上的折磨,不吃荤,“素素纯纯寡爱欲”⑧,还要忍受精神上的寂寞,“尘尘缘总弃”⑨。但是有些别的方法可稍省力,这就是第二种途径:食用灵异食物。《西游记》一书中讲,丹药、灵芝草、人参果、蟠桃、唐僧肉等等都有长生不老之功。《西游记》诸种灵异食物的特征及其功用显示如下表。
      中国历来是一个饮食大国,非常讲究“吃文化”。那么,通过食用某些特定物质,能否长生不老呢?如果能够延长寿命,那么能达到什么限度?秦汉就开始盛行的炼金术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这一猜测的实践。很多人炼制贵重金属,也炼制丹药,给统治者服用以长生不老,甚至认为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这种理论或倾向在《西游记》中有所渗透。所谓蟠桃、灵芝草、唐僧肉、龙马尿等等都是丹药的变体,蕴含着人类对其本身的幼稚猜测。对事物的有限认知促使他们对这种生命乌托邦梦想采取了最大限度的补偿:通过想象把可能的存在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事物。从时间表达方法来看,三千年、六千年、三百六十岁、四万七千年,都是确切、详尽的数字,是夸张手法的使用,渲染了食物的灵异及食用之后的效力;“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让人难以把握,但是显然足以得到梦想长寿的凡人的心理认同。从表达方式来看,《西游记》中用于长生不老的时间词汇呈现得较为雷同,单一。无论是具体的数字还是比较后的结果,都似乎显示了作者本身既渴望又迷茫的眼神,这眼神之下隐藏的是畏惧、恐慌以及手足无措,是把人类的生命放在宇宙洪荒当中比较之后,对世界、生死等事物的情绪流露。但是,对于未知世界的强烈的好奇心理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是人类形成的集体无意识,他们永远对于不存在的美好的东西寄予希望。《西游记》只不过是通过文字的自慰手段辅以夸张的、瑰丽的想象,对于生命的乌托邦欲望予以缓解。
      以上所提及的“修行”、“食用灵异食物”是长生不老的主要途径。法术也是值得提及的一个方面,它能让人长生不老,也能使人瞬间丧命。孙悟空可以仗着自己学来的七十二般变化去阎罗殿勾生死簿,将自己的寿命无限延长。而第六十五回则提到“金铙”能让凡物瞬间化为脓水,得道者也只需三天即可丧命。当然,这一点与修行是相辅相成的。相反,不适当的做法也会折杀寿命,如第六十八回“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众臣下拜,孙悟空并不还礼,猪八戒就暗地里怨恶道:“这猢狲活活的折杀也!怎么这许多官员礼拜,更不还礼,也不站将起来!”⑩这说明,不遵循礼仪道德也会对寿命有所减损。

      
      二
      
      以上所说为实现生命乌托邦的途径。那么,长生不老是不是就意味着抵达生命乌托邦?显然还不是。《西游记》通过孙悟空不时上天入地对凡间和神界的对比,非常鲜明地道出了神界之美、好。这种美好,重要的一个方面就表现在生命的承载物――身体上。
      器官、肌体等所呈现的面貌,也即身体所呈现出来的年龄比实际的生理年龄看起来小,这是一切希望长生不老者的愿望,但这已经不是仙与非仙的本质区别。不管是人类还是非人类生物都是如此。金庸小说中的天山童姥虽说已经练功达到可以将身体还原为幼童的境地,但是她仍然不是仙界人士。作为人类,凡人的肉身是沉重的,这种沉重的肉身是其得道、成仙的羁绊。只有从这种笨重的肉体躯壳中解脱方能成为真正的仙家。取经的路途中,已经求得长生不老之术的孙悟空可以只吃少许瓜果就能饱肚,然而唐僧却动不动饥疲交加;在数次经历险境,欲过高山大川之时,都有人提议将唐僧背过去,但是凡人的肉身比山还重,颇有些法术的猪八戒也无能为力。凡人的肉身也是愚笨的。每每遇见妖魔,其装扮成娇女、老者、幼童的时候,具有火眼金睛的孙悟空都能一一识别,但是肉眼凡胎的唐僧往往上当;食后长生不老的仙物“人参果”摆在面前时,唐僧只当是初生的孩童,不敢进食,尽显愚拙。凡人的肉身是脆弱的,经不起疾病、灾难、妖魔等的侵扰和惊吓。《西游记》中虽未刻意提及,但是唐僧在取经路途中曾经患过头疼病;每每遇见妖魔,就唬得从马上跌下,骨软筋麻,战栗不已。非人类生物对长生不老的要求与人类稍有差别。它们虽然能够习得一些法术,有些能延长寿命,但是沉重愚笨的肉身往往让它们无法满足,它们试图通过修行换得人的躯体,进而进入仙界。如书中第四十九回所提的老鼋虽然修行了一千三百余年,能说人语,却不能脱离本壳,换得一个人身因此成为它的梦想。
      对比来看,《西游记》中近乎泛滥的对成仙之人的身体的崇拜性描摹是我们理解身体存在的方式以及生命乌托邦的重要角度。
      以下稍为列举:
      
      菩提祖师:“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11)
      赤脚大仙:“中间现出一尊仙,相貌天然丰采别。”(12)
      显圣二郎真君:“仪容清秀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13)
      老寿星:“长头大耳短身躯,南极之方称老寿。”(14)
      菩萨:“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15)
      镇元仙:“体如童子貌,面似美人颜。三须飘颔下,鸦翎叠鬓边。”(16)
      海上三星:“拄杖悬龙喜笑生,皓髯垂玉胸前拂。童颜欢悦更无忧,壮体雄威多有福。”(17)
      帝君:“福如东海寿如山,貌似小童身体健。”(18)
      
      诸如此类的描摹非常多。将其归类总结,大致成仙以后,凡世的肉身便可抛却,取而代之的是轻灵、洁净、精健、飘逸之身。这时候,毫无瑕疵或损伤的组织肌体、散露着光泽和风采的、有着永不消退的生命力的身体才是仙和非仙的本质区别。连孕育于天地之间,诞于顽石之内的孙悟空也是“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19)。如果说孙悟空还属灵异之物,那么作为人类的唐僧,他的变化才应该是更具说服力的。历经重重磨难(修行),及至过“凌云渡”之时,他的肉身已经不觉之中脱落了:“脱却胎胞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今朝行满方成佛,洗净当年六六尘。”(20)之后身轻体健,飘飘荡荡。肉体的脱落,是唐僧步入仙界,也即向生命乌托邦前进过程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到此时,俗世的病疟、灾害、鬼魅等等这些曾经给凡人的肉身带来侵害以致造成了他们精神上对世界、死亡的恐慌的东西,已经不足以对唐僧造成威胁。此时的唐僧已经不是那个愚笨的、俗气沉重的、经不起惊吓的唐僧。一旦成为仙界之人,由于抖落了尘世的烟火,唐僧也像其他众仙一样,除长生不老外,容颜亦可以永驻,甚至“越活越年轻”。不仅如此,步入仙人行列,举手投足,“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动辄白鹤、瑞兽相随,行动之处必有祥云、瑞气、霞光、香风,也许还会有自己的独门绝技,炼得一两样宝物。唐僧取得真经时,如来曾经对他再三告诫,要宝之重之,一方面是因为其中有成仙得道之奥妙,另一方面是因为其中有“发明万化之奇方”。这种绝技,有的是炼制丹药,有的相当于防身之策。总之,或者可以使身体更加健康、鲜活,或者可以使身体更加灵活、轻健,能够上天入地,随心所欲,“当时过海波难进,今日回来甚易行”(21)。
      
      三
      
      孙悟空随时上天入地,见证凡间和神界生活的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表现在上面所提到的人与仙的身体,另一方面就是身体所依托的地理环境。
      我国的道教认为,神仙不同凡人,其所居之处不与世人相杂,一在海中,二在山中,三在天上。(22)
      让我们先看一段《西游记》关于天上仙境的描述:
      
      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外厢犹可,入内惊人:里壁厢有几根大柱,柱上缠绕着金鳞耀日赤须龙;又有几座长桥,桥上盘旋着彩羽凌空丹顶凤。……寿星台上,有千千年不卸的名花;炼药炉边,有万万载常青的瑞草。又至那朝圣楼前,绛纱衣,星辰灿烂;芙蓉冠,金碧辉煌。玉簪珠履,紫绶金章。……正中间,琉璃盘内,放许多重重叠叠太乙丹;玛瑙瓶中,插几枝弯弯曲曲珊瑚树。正是天宫异物般般有,世上如他件件无。金阙银銮并紫府,琪花瑶草暨琼葩。朝王玉兔坛边过,参圣金乌着底飞。(23)
      
      作者对类似景象的描述不厌其烦,但是不管是天堂还是方丈仙山、瀛洲海岛、雷音寺等,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世外之地。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方士认为,“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24),“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25)。除了有“不死之药”,对其特征我们可以这样概括:首先,它们都是闪“霞光”、飘“瑞气”、毫无人间烟火的圣地。其次,人世间所有珍奇之物尽情陈列,玛瑙、金玉、珍珠等等贵重物品俱全;再次,不分时令,无地域之别,四时草木、瓜果皆全,诸如鹤、凤、龙、鸾、鹿等珍禽异兽更是一个不少。这种近乎完美的异想世界是鲜活的生命体存在的依托。它与成仙之后长生不老的身体相互作用,互生互长。成仙之人能够使其周围的一切事物沾上仙气,从而使物获得灵异(数千年一熟的人参果以及蟠桃都是仙人所栽并生长在仙境)。而这等境地无疑又会使成仙之人的身体得到最高层次的修护(不止是凡人、兽类,已经得道的仙人们吃了人参果、蟠桃也有好处),怡心养性,有利于身体的不生不灭。
      乌托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它是一个完美到无需任何变化、发展的地方。“乌托邦社会是一个至善至福的、完美无缺的社会……人们描述乌托邦,像是描述一个永恒的、完成的现实,乌托邦社会多是一种静态社会。”(26)《西游记》所描摹的仙境是一种集大成的、万事圆满的境地,只有得了道的身体最后到达这样的灵异之地,才会更有利于修行、保持身体的鲜活,才是真正实现了生命乌托邦。
      总之,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来看,《西游记》决不仅仅是一种异想天开的无聊想象,它将我国古代“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我国古时寿与福禄并重以及“寿比南山”、“松鹤延年”、“万寿无疆”、“万岁”等说法无不被其所构筑的生命乌托邦所囊括,时至今日,有人将对这种难以实现的生命乌托邦追求转化为“保健”(保持健康,保健品与西游记中所提到的丹药相对应)、利用医学技术永葆青春(整形、塑身之后的身体与“童子貌”有异曲同工之妙)、去健身房以及旅游(解放身体、使身体达到现代意义上的福地)。因此,《西游记》所表现的国人对生命奥秘探索的希求又极具现代意义。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于晓川(1981- ),满族,河北秦皇岛市人,甘肃西北民族大学语言文化传播学院2004级文艺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此文章为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文学中的乌托邦意识研究。
      
      ①②③⑥⑦�1212123123123-(19)(21)(23)[明]吴承恩:《西游记》(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5月,第7、7、40、275、82、13、57、70、85、91、322、332、334、24、42页。
      ④⑤[明]吴承恩:《西游记》(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5月,第639、714页。
      ⑧⑨⑩(20)[明]吴承恩:《西游记》(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5月,第1003、1003、872、1232页。
      (22)卿希泰:《中国道教》(四),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2月。
      (24)司马迁:《史记》(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7页。
      (25)班固:《汉书》(四),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04页。
      (26)周宁:《孔教乌托邦》,学苑出版社,2004年5月。

    相关热词搜索:乌托邦西游记生命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