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论尤多拉・韦尔蒂短篇小说《慈善访问》的艺术特色_尤多拉韦尔蒂

    论尤多拉・韦尔蒂短篇小说《慈善访问》的艺术特色_尤多拉韦尔蒂

    时间:2019-02-11 05:32:2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美国当代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多才多艺,她在小说创作、绘画、摄影方面都颇有。本文试图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分析韦尔蒂的绘画摄影技巧与反讽艺术在《慈善访问》中的运用,从而领略韦尔蒂小说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尤多拉・韦尔蒂 《慈善访问》 绘画 摄影技巧 反讽艺术
      
      尤多拉・韦尔蒂(Eudora Welty 1909-2001)是美国当代极有造诣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以短篇小说著称,创作了一系列杰出的作品,如《金苹果》(The Golden Apples,1949)、《绿窗帘》(A Cur-tain of Green, 1941)等,曾两度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并于一九五五与一九七二年先后获威廉・迪・豪威尔斯小说奖与普利策小说奖。韦尔蒂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极有建树,她在绘画与摄影方面也很有成就。她共出版了五部摄影集,其中以密西西比故乡的特写集《一时一地》(One Time, One Place ,1978)与《摄影作品》(Photographs ,1989)最出名。她生前曾两次在纽约举行个人摄影展,辞世后,她的摄影作品在国际上引起视觉艺术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多次推出韦尔蒂视觉艺术展,如最近(2005.9.3-2005.10.30)在美国佐治亚州莫里斯美术馆展出的“激情与观察:尤多拉・韦尔蒂”,展出韦尔蒂在一九三�年的摄影、绘画、版画作品。韦尔蒂在摄影、绘画和小说上的艺术成就是相辅相成的。正如她在《一个作家的渊源》中所言,“摄影教会了我在关键时刻摁下快门捕捉瞬间,这对我而言是最需要的。”摄影不仅教会韦尔蒂学会捕捉有意义的生活瞬间,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她的创作风格。下文将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分析韦尔蒂在《慈善访问》中如何将绘画摄影技巧与反讽艺术巧妙地融入情节处理、人物刻画及故事场景与氛围的渲染中,以表现与深化主题,从而领略韦尔蒂小说艺术的魅力。
      
      一
      
      摄影教会了韦尔蒂学会用照相机捕捉有意义的瞬间,教会了她善于发掘和表现生活中看似寻常却令人深省的细节和场景。不仅如此,韦尔蒂还学会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有意义的生活瞬间,将各个瞬间串联成一个个生活场景,并借助特定的人物和事件去揭示生活的本质,因此她的小说不注重故事情节的编织,而是通过对故事场景的精心选择,通过富有地方特色和人物性格的对话与独白推动故事情节,具有很深的寓意。
      《慈善访问》①收集在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绿窗帘》中(又译《绿色帷幔》)。《绿窗帘》的故事背景大都在密西西比州城乡,人物涉及各个社会阶层,但韦尔蒂作品的地域性中却包含着普遍性,她善于通过展现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风土人情,通过描写一些普通却又富于戏剧性的日常生活,揭示人生真谛和社会哲理。《慈善访问》讲述一个叫玛丽的女孩为完成营火会(Campfire,美国七至十八岁的少女组织)规定的作业,对某养老院的两个老人进行义务访问,并给养老院送花的经历(根据营火会的规定,送盆花能获二分,给老人读圣经就能得三分),小说展示了养老院老人的生存状况和小姑娘急于逃离的心态,故事的结尾,玛丽如释重负,奔出养老院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一排灌木边拿出事先藏在那里的一只红苹果,她跳上公共汽车对准那只红苹果狠狠地咬了一大口。
      《慈善访问》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扣人心弦的场景,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好像由一张张角度独特的摄影画面组成。作者先以传统小说的创作手法,以绘画式的手法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俨然一张冬日阳光下的养老院的正面画面,色调以黑白为主,完全借用自然光。伴着小姑娘的脚步,推门踏入养老院,一幅养老院的室内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楼道两侧房门紧闭、地上的地毡破旧隆起,接着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两个老人局促的生活空间――简陋、破旧、潮湿,画面色调以阴暗为主。除场景的渲染外,作者主要通过对话,叙述由对“花”“美”与“不美”的争执而引发的两个老人间的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情节的淡化是韦尔蒂小说艺术的一大特色,《慈善访问》初读起来平淡无奇,再读就越发令人深思。如此简单的情节,却通过反讽与绘画、摄影的艺术手法揭示着深刻的主题,说明无论是设立养老院的社会还是这个小女孩都没能真正领会“慈善”这个词的含义,小说里到处弥漫着自私、麻木不仁、冷酷无情的氛围,展示了工业化给南方社会带来的孤独感和失落感,是对社会上流于形式的慈善行为及工业化社会非人性化的不良倾向(如忽视人际间的感情交流和理解)的批判,揭露了美国慈善机构的伪善。
      
      二
      
      反讽通常被视为现代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新批评理论家布鲁克斯将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它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就是两极因素的相互对比,于不着痕迹中冷静地呈现事务存在的悖逆状态,从而既凸显作品的主题又形成蕴涵丰富的艺术张力。小说以《慈善访问》为标题,一开始就以一种意蕴悖立的反讽暗示了作品的主题。实际上,在该作品中,《慈善访问》的真实意义与其字面意义是对立的,整个故事的场景及故事中人物的所作所为都是对“慈善”一词的“明显的歪曲”。根据《美国传统词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慈善”指“充满仁慈、良好意愿或爱心的行为或情感”(“An act or feeling of benevolence, good will, or affection”),因此读者一看到《慈善访问》这个标题,就会产生一个常识性的预测与美好的期待――一个充满温情的访问,它的色彩是亮丽明快的,它应充满鲜花,充满欢声笑语。小说一开始交代故事的时间与地点,倒确也充满诗情画意――“半晌午时分――那是一个阳光透亮且清冷的早上。在老人院前,一个十四岁的女孩,抱着一盆花,从公共汽车上跳了下来。她穿着红色的大衣,戴着一顶白色的帽子,那是那年所有的小女孩都戴的那种,黄色的头发松散地披在肩上”。阳光虽“清冷”倒也“透亮”,整个画面色彩亮丽,俨然一幅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摄影作品,然而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向读者展示另一幅反差鲜明的以黑白色调为主色的画面――养老院前是一片“黑乎乎的长满尖刺的灌木丛”,“这个城市就以此来装扮点缀养老院”,“养老院的外墙砖洗得发白,在冬日的阳光照射下就像一块冰块”。在读者想象中本应花红柳绿的养老院何以如此灰暗,何以如此寒气逼人。让读者有点突兀与费解。接着的画面更是让读者有些应接不暇,养老院内地上的亚麻油地毡“有的地方松垮,有的地方隆起”,让人感觉走在上面就“好比走在浪尖上”,整个楼道“好像密封的时钟,有一股难闻的气味”,读着读着,读者情不自禁地皱起眉头,捏紧鼻子,并为步履蹒跚的老人捏把汗。作者紧接着给读者展示了另一幅潮湿狭小的室内画面――“这个小房间的家具太多太拥挤了。房间里有股湿气――即便是没有铺地毯的地板也觉得潮湿……椅背不牢固,摸上去软塌塌,湿漉漉的……好暗呀!窗帘紧闭着,唯一的门也关着”。室内简陋的陈设――床、洗脸架、摇椅,就让小房间拥挤不堪,不仅如此家具还破旧不堪――松垮的椅子、补丁的破被子,让人在本就清冷的冬日里越发感到寒气逼人,老人房间破旧、潮湿、昏暗、阴冷的氛围,令人窒息,使人有掉头撤离的冲动,也难怪小姑娘会急于离开。至此读者随着画面的灰暗化,情绪由突兀与费解转向了对养老院中孤独无助的老人的同情与对慈善机构的愤怒,借助故事场景的渲染,作者想要传达的是,所谓的“慈善”却是被以慈善机构为代表的工业化社会披在身上的伪善的外衣,以揭示现代社会的老年人问题。
      正如形状和色彩是绘画、摄影艺术的基本的表现手段(以表现画家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在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个场景描写中,韦尔蒂也在语言艺术中融进了形状与色彩,尤其讲究色彩的配合(如黑与白、白与黄等冷暖色调的反差)、物品形象布局及其变化(如隆起的地毡,松垮的摇椅、窗帘密闭的房间等),准确地把握形与色的辩证关系,游刃有余地将其运用到创作中,使作品的空间具象和色彩极富情绪表现力,具有耐人寻味的蕴涵,渲染了氛围,深化了主题。故事场景的描写不仅成功地嘲弄与讽刺了设立所谓慈善机构的这个社会,同时也为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埋下伏笔。
      
      三
      
      在人物刻画上,韦尔蒂同样成功地借鉴了绘画摄影技巧,并与戏剧化的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地塑造了小姑娘、养老院护士及老人形象。“以人物为主体的照片,背景的作用十分重要,通过人物与背景的相互关系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揭示作品的基调”(转自《人像摄影原则》)。在《慈善访问》中,韦尔蒂则通过对人物背景的精心选择,通过使用黑白明暗等色彩对照的颜色词与自然光,并结合富有地方特色和人物性格的独白与对话,以一幅幅角度独特的肖像特写,展示人物个性特征,揭示与深化作品的主题。
      在整个故事中,有关小姑娘的摄影式刻画至少有三处,分别穿插于故事的开头、中间与结尾。第一幅肖像特写是在养老院前――人物为一个身穿红色大衣、头戴白色帽子的十四岁女孩,手捧着盆花,背景是在冬日的阳光下,外墙砖洗得发白的养老院,在透亮的冬日阳光下就像一块冰块,院前黑乎乎的长满尖刺的灌木丛。在这张具有画意的人物特写中,作者以冷色调为主,形成明与暗、黑与白、白与黄的冷暖色调的强烈反差,将靓丽的小姑娘与冷暗的养老院互为反差,互为对比,似乎在暗示故事的标题与故事本身的异常反差,为其反讽的艺术手法埋下伏笔。第二张肖像特写是在两个老人的陋室内――“玛丽站在那儿,被床、洗脸架和椅子包围着。这个小房间的家具太多太拥挤了。房间里有股湿气――即便是光溜的地板也觉得潮湿。她紧紧地拽着藤椅背,椅背不牢固,摸上去软塌塌,湿漉漉的。她的心脏越跳越慢,双手越来越冰冷,老女人是否在说话 ,她一概听不到。她无法看清她们。好暗呀!窗帘紧闭着,唯一的门也关着”。这幅画面的色调是昏暗的,背景为阴湿、窄小的封闭室内环境,在如此背景的衬托下,人物紧拽椅背,其局促、紧张、害怕及急于逃离的心态透过画面淋漓尽致地呈现于读者面前。第三张特写在故事结尾处,背景仍在养老院的白墙砖、暗色灌木丛前,只是人物手中的花盆换成苹果,而且画面由静态转为动态――“她一路跑向从街那边急驶而来的公共汽车,她那白色帽子下黄色的头发、红艳艳的大衣及光溜的膝盖在阳光下忽闪忽闪的……她跳上公共汽车,狠狠地咬了一大口苹果"。结尾处的特写仍不失画意,并与开篇处的特写形成首尾呼应。这里作者充分借助自然光尽显画面的画意。该画面似乎只是表现画意,似乎有些偏离主题(没有任何灰暗,没有阴影)。正如英国摄影家弗兰克・赫霍尔特所说:“生活中的一切,无非是光和影,当你看到一束光线从窗户射进,你要立即想到其阴影,两者不是独立存在的。" 韦尔蒂何以忽略了画面的阴影处理,以凸显主题?其实,这里,韦尔蒂已成功地将光和影的处理运用于小说创作,巧妙地借助明亮的画面,传达给读者隐含的阴影,同时尽显反讽的张力――一个外表美丽,内心却自私、冷漠,不懂得爱的女孩形象跃然纸上。令读者对非人性化社会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对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忧心忡忡。
      对养老院护士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作者首先向读者展示如此一幅人物肖像――这个女人穿着白色制服,看上去冷冰冰的,她的头发剪得很短,竖立在头顶上,就像海浪。 “认识这儿的什么人吗?”护士问到。她扬起一边眉毛,讲起话来就像个男人。这里作者以冷色调向读者展示一个身穿白色制服、发质粗硬且留着男士短发、声音生硬如男人的女护士形象,这个女护士没有一丝女人味,给人冷冰冰的、难以接近的印象。从这一冷漠形象上,看不到任何从事慈善行业的工作人员所应有的品质――细腻体贴,善良与爱心。相反,作为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对养老院恶劣的环境――破旧的地毡、楼道内的臭味、老人局促的生活空间(潮湿、破旧、阴冷),及老人抑郁、孤独的精神状态――熟视无睹,甚至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每天的工作按部就班,如机器般机械,对所有的来访者重复千篇一律的问题。为了形象地揭示主题,作者还有意丑化这一形象:她突然停下脚步,伸出手臂,弯曲手肘,从臀部起上身向前倾――这一系列动作就是为了看戴在手腕上的手表,之后她在门上重重地敲了两下。这个护士的动作机械、夸张,甚是滑稽可笑,由此作者也达到对慈善机构、工业化社会非人性化管理的批判与嘲讽。
      对老人的刻画,除肖像特写外,主要通过戏剧性对话来展开的。对于老人的形象,作者让读者先闻其声,后见其人。顺着“像羊咩咩叫的声音”,读者看到的是:一个老女人把门咯吱着慢慢地打开了个缝,当她看到护士,脸上挤出奇怪的微笑,扭曲的微笑差点绽破了她的脸。护士突然不耐烦地用力推了一下玛丽,玛丽看到另一个老女人的半边脸,她显得更苍老,笔挺地躺在床上,被子盖到下巴,头上戴着顶帽子。这幅画面远近互为衬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近处,在画面居中处是躲在门缝后的一张老人的脸,满脸堆笑、皱纹纵横, 有点怯生生的;远处另一个老人躺在床上,被子盖到下巴,头上戴着顶帽子,露出半边脸,显得异常苍白老弱。苍老、寒碜、无助的老人形象通过文字的画面效果跃然于读者眼前,再结合上下语境――老人阴冷、潮湿、破旧的居住空间,机械冷漠的护士,不免令读者心生感慨,由同情化为愤怒。
      接着作者通过对话,叙述由对“花”“美”与“不美”的争执而引发的两个老人间的冲突,来展示在所谓充满“慈善”的环境中老人心灵深处的苦闷、孤独、无助与抑郁。表面上,躺在床上叫艾迪的老女人似乎有些怪异,甚至有些不近情理,令人难以接近。视小姑娘送的花为臭野草,莫名其妙地提醒小姑娘提防细菌 。其实这只是在小女孩稚嫩的眼中的形象和读者初识的印象,而实际上随着叙述的深入、对话的推进,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言词犀利、头脑清醒、内心悲凉的老人形象,她只是对自己的生存境况直言不讳罢了,也难怪,她的生日是在身体上的病痛与精神上的凄凉中度过的:没有蛋糕、没有鲜花、没有祝福,周围只是大大小小的药瓶与絮絮叨叨的同伴。最后她终于控制不住,开始低声哭泣。而另一个老人似乎一直很得体地接待了小姑娘的来访,却在故事结尾处做出了出其不意的举动――哭诉自己的一无所有,一反常态地向小姑娘乞讨几分钱。这就是生活在社会慈善机构――养老院中的老人形象!无论是对人物外形描写还是性格刻画,韦尔蒂的笔触所到之处,一切栩栩如生,寓意深刻,尽显反讽的张力。面对老人可怜兮兮的乞讨,小姑娘竟无动于衷,挣脱跑开了。老人的反常与可怜衬托了小姑娘的自私与冷漠。也许她惊魂未定,未经世事的她从未经历过如此凄苦孤独的生存状态,但至少也说明她情感上的麻木。
      
      四
      
      此外运用丰富的意象,也是该小说的艺术特色之一。韦尔蒂善于运用相关的意象支撑并体现作品的主题,如小说中的花、羊、苹果等。故事的结尾,小姑娘玛丽如释重负,奔出养老院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一排灌木旁拿出事先藏在那里的一只红苹果,她跳上公共汽车对准那只红苹果狠狠地咬了一大口。这里苹果这个原始意象寓意深刻,表层上,它至少象征了在机械化社会环境中长大的少年一代的自私性;深层处,却显示作者对圣经典故出神入化的巧妙运用。小姑娘在未踏入养老院之前,不谙世事,社会在她的眼中美好如伊甸园,在她的字典里,没有凄苦无助、没有孤独苦闷,因此也就没有悲怜同情。可是养老院之行,犹如伊甸园里亚当、夏娃偷吃智慧果(苹果)般,让她长了智慧,了解了这个社会存在的苦与丑、伪善与险恶。“她对准那只红苹果狠狠地咬了一大口”,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养老院之行对小姑娘精神、心灵的剧烈冲击,这无疑是她成长道路上意义深远的一课。从这个意义上说,《慈善访问》与《绿窗帘》中的《一段往事》(A Memory)构成了韦尔蒂的成长小说系列。此外作者用“羊”来描绘老人,形象地刻画了老人弱小、温顺无助的共性特征,成功地触动读者对老人的恻隐之心、对社会养老体系的不满与批判。小姑娘送给养老院的“花”(multiflora cineraria)也是意义深刻,这种花色彩艳丽,叶子呈心形。这是故事中唯一的温馨之物,与养老院的环境形成鲜明反差,然而小姑娘带来的也只是心形的花木,而不是充满“爱与关怀”的心,这是对流于形式的慈善行为的批判。
      韦尔蒂善于创新,它的小说艺术是别致的、成功的。她的成功之处在于绘画、摄影技巧与小说艺术的巧妙结合。她善于运用光、影、色、形、声,打造氛围,将词语符号幻化为更具直接冲击力的视觉艺术形态,打通读者的感官,激发相应的联想,从而揭示事物的象征意义,并服务于主题。因此她的小说在细节、场景描写、人物刻画和作品的视觉效果上尤为出众。读者不得不把文本从文学语言转化成绘画摄影语言,对她的作品加以构图化,从多层次多角度去挖掘作品的隐含意义。
      画家绘画,通过画笔借助色彩、线条、明暗将心中的境界描画出来就成为一幅画;摄影家创作,通过照相机借助摄影材料、光线、独特的视角,将其心目中的意境、主题表现出来;作家写作,则通过笔,通过“语言符号的透义性”再现画意与主题。其实艺术是相通的,文学与绘画、摄影、音乐、雕塑、戏剧是可以相互借鉴的。韦尔蒂的成功就是一个典范。
      (责任编辑:水涓)
      
      作者简介:余梅娴,英美文学硕士,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①本文引用的小说译文均由本文作者自译。尤多拉・韦尔蒂:《慈善访问》,小说原文参见《美国二十世纪小说选读》(万培德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6-52页。
      
      参考文献:
      [1]Welty ,Eudora.One Writer's Beginnings .Harvard Uni-versity ,1984,81-90.
      [2]I.Morri,William.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second college edition)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2.
      [3]杨任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332-336.
      [4]邓颖玲.论“印象派”绘画技巧在《诺斯托罗莫》中的应用[J].《外国文学研究》,2005(3),76-79.
      [5]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傅星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视觉艺术[J].《外国文学研究》,2000(2),23-29.
      [7]《人像背景的选择原则》:http:∥www.ok1997.com/p/syjq017.htm,2005,9-18.

    相关热词搜索:多拉短篇小说慈善韦尔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