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浓墨重彩谱乐章】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谱

    【浓墨重彩谱乐章】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谱

    时间:2019-02-12 05:31:5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李贺 音乐诗 神奇美   摘 要:中唐天才诗人李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苦心孤诣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其现存的240余首诗篇,有不少涉及到音乐方面的描写,其中《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歌》《申胡子 篥歌》《龙夜吟》四首诗专门描写音乐。它们构思奇谲,异想天开,语言奇峭,瑰美冷艳,比附奇妙,凄迷瑰丽,谱写了一曲曲神奇诡怪的乐章。
      
      李贺是中国诗史上一位天才诗人。在中晚唐大家竞相辉映、群芳斗艳的诗坛,李贺以其横溢奇才,纵横其间,诗风冷艳凄美,独具一格,引起了时人的震惊与瞩目,赢得了历代无数读者的喜爱与青睐。在他苦心孤诣创作的240余首诗篇中,有不少涉及到关于音乐方面的描写,其中《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歌》《申胡子 篥歌》《龙夜吟》四首诗专门描写音乐,它们构思奇谲,语言峭艳,比附奇妙,谱写了一曲曲神奇诡怪的乐章。
      一、构思奇诡 异想天开
      李贺的音乐诗构思奇妙,出人意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李贺在音乐诗歌创作中,往往沉醉于内心的体验,其艺术构思时常不受时空、层次和类别的限制,将看似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的两件事或两个事物任凭情感、欲望的流露而为诗。被誉为“摹拟声音至文”{1}的《李凭箜篌引》即是如此。该诗起首四句:“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构思纵横捭阖,先起于人间,很快升腾于云端,再跳入神界,而后陡然跌回人间,可谓天马行空,独具匠心。接着两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以声写声,以形写声,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乐声描摹得可闻可睹,可谓神来之笔。紧接着六句:“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借助丰富的想象,奇妙的夸张,由近及远、由人到神,摹写音乐效果的强烈感染力。石破天惊、鱼腾蛟舞,可谓上天入地,异想天开。最后两句:“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连月宫里的吴质、玉兔听到李凭的箜篌声也不睡不离,简直是出真入幻,想落天外。
      李贺的另一首音乐诗《听颖师弹琴歌》的构思也同样奇异绝妙。“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娥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前八句从不同角度、层次、意象描写琴声的绝妙精深。琴声响起,空中的浮云便颓然飘散,只见一轮明月伴着天河;琴声美妙,似雌雄双凤相对而鸣,又像深秋的荷叶纷纷凋零;琴声悠扬,如“越王夜起”远“游天姥”;琴声缥缈,像仙女骑着白鹿渡海消失在迷雾中{2}。接着“竺僧”、“古琴”、“病客”的构思状写非凡之人,非凡之琴,琴声之妙且非同凡响,章法波澜曲折,笔触跌宕顿挫。
      李贺的音乐诗能生发奇想,另辟蹊径,用神奇的想象突出奇诡的构思。如《申胡子 篥歌》“直贯开花风,天上驱云行”,乐声可吹开百花,驱逐行云。《龙夜吟》“蜀道秋深云满林,湘江半夜龙惊起”,则渲染乐声的萧瑟、激烈。诗人用新奇的构思,非凡的想象创造出种种奇美{3}。
      二、语言奇峭 瑰美冷艳
      李贺诗歌用字、遣词及造句,力避平淡浅易,不愿使用“经人道语”,力求“笔补造化”,使其诗出俗反常、瑰美奇峭。
      首先,李贺音乐诗中,语言的主观性和情态化的色彩浓郁。遣词造句,敷彩设色,光怪陆离。有学者统计,李贺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颜色是:“白”字83次,“红”字、“青”字各68次,“黄”字、“绿”字各43次,“粉”字、“碧”字各26次,“紫”字24次,此外,尚有“黑”字11次,“赤”字8次,“褐”、“黛”各2次{4}。在李贺4首音乐诗中,也有许多色彩词的运用。如,“碧窗皓月愁中听”、“粉泪凝珠滴红线”(《龙夜吟》),“朔客骑白马,剑把悬兰缨”(《申胡子 篥歌》)。“碧”、“皓”、“粉”、“红”、“白”、“兰”等都是染上作者主观意态的色彩词。李贺在诗歌中镶嵌如此繁多密集的色彩词藻,刻意创造出层现叠出、浓重富艳的具有绮丽色彩的意象是为了在读者的眼前与心中唤起强烈的视觉感受,以此激发读者无比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将其引入诗歌所营造的音乐的意境中去。
      其次,在字的选择上,李贺喜欢用那些怪诞奇峭的字,使诗表情达意显得惊心动魄。正如王思任在《昌谷诗解序》中说:“人命至促,好景尽虚,故以其哀激之思,必为晦涩之调,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如此之类,幽冷 刻,法当夭乏。”{5}的确,在李贺诗中,“老”、“泣”、“哭”、“悲”、“苦”、“寒”、“咽”、“死”、“幽”、“凄”、“鬼”等字充斥其间。如在《李凭箜篌引》中,“石破天惊逗秋雨”、“老鱼跳波瘦蛟舞”句中的“破”、“惊”、“逗”、“老”、“瘦”等字,用得奇而险。在《听颖师弹琴歌》中,“暗佩清臣敲水玉”中的“敲”,“凉馆闻弦惊病客”中的“凉”,用字大胆而奇妙。尤其是李贺在动词、形容词的运用上,更具独特风格,发人未敢想、用人未敢用的字词。如,龙会“惊”、凤会“语”、兰会“笑”、露会“泣”;光是“冷”的、鱼是“老鱼”、蛟是“瘦蛟”。又如,“暗合清风调宫 ”、“隔窗暗结愁人心”(《龙夜吟》),两个“暗”字把笛声的悠扬、乐曲的清幽以及所逗起的愁思传达出来,把音乐的听觉形象赋予了生命的色彩,因而显得格外生动传神。再如“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中坐时时惊”(《申胡子 篥歌》)、“湘江夜半龙惊起”(《龙夜吟》),三个“惊”字,既表达了乐声的激扬猛烈、酣畅奔放,又表现了人物的神情,衬托出乐曲动人心扉的艺术效果。李嘉言先生在《李贺与晚唐》一文中说李贺“爱用惊人的字眼与句法,如腥、泻、惨、死、古、冷、孤、仙、龙、蛇、鬼等,这分明是在极度的感伤中需要一些刺激来麻醉一时,也是他对于时代失望、疲倦之余的一种不正常的病象”{6}。指出李贺用僻字的心理特征、情感意蕴与社会背景。李贺奇峭险峻的语言运用技巧,形成了其独特的诗风。
      三、比附奇妙 凄迷瑰丽
      音乐是听觉艺术,无形、无色、无味,音响稍纵即逝,难以捉摸。李贺音乐诗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借代、比拟、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所写之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变无形为有形,变无色为有色,变无味为有味。
      《李凭箜篌引》为表现箜篌声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芙蓉泣露香兰笑”,多么神奇的拟人化,“石破天惊逗秋雨”,多么大胆的夸张,“老鱼跳波瘦蛟舞”,多么诡怪的想象。李凭弹箜篌如同玉石碎裂、凤凰鸣叫、荷花哭泣、兰花欢笑、老鱼杨波、瘦蛟跳舞,多么神奇瑰丽的音乐境界。也是对乐声的适、怨、清、和的绝妙描摹,兰花吐蕊为“适”,芙蓉泣露为“怨”,昆山玉碎为“清”,凤凰鸣唱为“和”。
      李贺在《听颖师弹琴歌》中,“蜀国弦中双凤语”、“暗佩清臣敲水玉”,用“双凤语”、“敲水玉”来比喻琴声的婉转与清脆。而申胡子吹 篥,则是“直贯开花风,天上驱云行”,乐声使花开、驱逐云彩奔跑,想象大胆神奇。在《龙夜吟》中胡儿吹笛,用“月下美人望乡哭”来比喻笛声凄婉幽怨,用“湘江半夜龙惊起”喻笛声激越高亢、暴风骤雨般的旋律。而“寒砧能捣百尺练,粉泪凝珠滴红线”,寒砧捣练、粉泪凝珠,既是隐喻又为借代。
      李贺音乐诗最精彩的修辞手法是通感的运用。所谓通感亦称通觉、移觉,它是将人们的各种感知功能互相沟通,从而达到对客观事物形象、具体的认知的一种修辞手法。钱钟书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7}《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巧妙地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昆山玉、凤凰、芙蓉、香兰都是视觉的物,作者通过“碎”、“叫”、“泣”、“哭”等把李凭弹箜篌的高超技艺描摹出来。在《听颖师弹琴歌》中听颖师弹琴的琴声更是采用了听、视觉转换的手法,以“别浦”状其幽忽,“双凤”状其和鸣,“秋鸾离”状其凄楚,“越王夜起游天姥”状其缥缈凌空,“清臣敲水玉”状其清萧,“渡海娥眉”状其姗姗欲仙,“挟剑赴长桥”用周处长桥斩蛟事状其怒且疾,“浸发题春竹”用张旭写字状其跌宕纵横。用各种具象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从中体会琴声之美妙。《龙夜吟》:“蜀道秋深云满林,湘江半夜龙惊起。”笛声悠扬,时而萧瑟,如同深秋时节留步在蜀道上的浓云笼罩的树林中,时而激烈好似夜色弥漫湘江里的沉睡的龙王,突然惊动腾跃。让无形之音变成可视之形,让听觉与视觉互通,形成“篇中全不及弦,而字字是弦”的艺术效果。
      总之,李贺用其虚幻怪诞的意象,幽冷凄艳的色彩,神奇鬼怪的气氛为我们构织了一个朦胧神秘的世界,让人陶醉,令人向往。其音乐诗用语言描绘音乐世界的奇妙境界,谱写了一曲曲美妙动人的乐章。
      
      作者简介:潘传柏,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书记、副主任、副教授。
      
      {1} [清]王琦,姚文燮,方扶南.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 杜兴梅.争胜媲美 各臻其妙――韩愈《听颖师弹琴》与李贺《听颖师弹琴歌》[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2):53-57+100.
      {3} 张鹤立.李贺音乐诗艺术谈[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1994(2):97-99.
      {4} 陶庆梅.李贺诗歌风格特征论――以意象研究为中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5):99-105.
      {5} 吴企明.李贺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2004.
      {6} 李嘉言.古诗初探•李贺与晚唐[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7} 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相关热词搜索:浓墨重彩乐章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