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全面揭示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出讽刺“戏剧”】 揭示了旧中国底层阶级的苦难生活

    【全面揭示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出讽刺“戏剧”】 揭示了旧中国底层阶级的苦难生活

    时间:2019-02-12 05:39:3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鲁迅 小说 阿Q正传 旧中国 病态国民性   摘 要:本文着重分析在鲁迅小说《阿Q正传》所展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男主角阿Q、男女配角和“群众演员”的劣根性,阐明《阿Q正传》是鲁迅用心、苦心和精心编导的一出全面揭示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讽刺“戏剧”,旨在“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终生所建设的最伟大的事业就是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探索、批判和改造,他运用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进行自觉的探索、批判和改造是从《狂人日记》开始,到《阿Q正传》达到巅峰状态。反复阅读《阿Q正传》后,笔者认为,《阿Q正传》是鲁迅用心、苦心和精心编导的一出全面揭示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讽刺“戏剧”,它给人们展示出触目惊心的旧中国病态国民性:吃人的封建家族制度、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畸形虚伪的两性道德、趋炎附势、贪小便宜、冷漠无情、妄自尊大、漫夸历史、自轻自贱、卑怯巧滑、愚昧麻木、懦弱奴性、投机钻营、急功近利、草菅人命、凶残狡猾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阿Q正传》是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是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系统的一次大清算,是全面揭示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次总展览。本文就鲁迅在《阿Q正传》中如何全面揭示旧中国病态国民性方面作粗浅的探讨。
      
       一、《阿Q正传》展示的环境是滋生和传染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温床
      
      近代中国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正在走向衰亡,中国社会变得畸形,畸形的社会必然滋生和传染病态国民性。鲁迅在《阿Q正传》这出讽刺“戏剧”中,所选择环境就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典型环境。
      
      (一)《阿Q正传》展示的自然环境是滋生和传染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天然温床
      在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中,环境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分。在《阿Q正传》这出讽刺“戏剧”中,未庄的自然环境是该剧的自然背景。从表面上看,会觉得鲁迅对“未庄”自然环境的描写断断续续。然而,细嚼《阿Q正传》后,笔者发现,鲁迅对“未庄”自然环境的每一处描写都有必然的联系,达到形断神连的艺术效果。
      如:“阿Q没有家……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有一年的春天,他醉醺醺的在街上走……”“未庄本不是大村镇,不多时便走尽了。”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知道那竟是举人老爷的船!……船的使命,赵家本来是很秘密的,但茶坊酒肆里却都说,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鲁迅寥寥寥几笔给人们展示出:未庄是距县城不远也不近,水陆交通比较发达,商业比较繁荣,信息传播很快,与县城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江南小村镇,可以说:“中国的事情天上知一半,未庄全知。”可见,未庄的自然环境是旧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基础的缩影,是滋生和传染病态国民性的天然温床。
      
      (二)《阿Q正传》展示的人文环境是滋生和传染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社会温床
      在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中,人文环境高于、重于自然环境,因为它决定了情节的发展,决定了人物性格的定向。人文环境又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之分。《阿Q正传》这出讽刺“戏剧”中的人文环境是旧中国人文环境的缩影。
      (1)《阿Q正传》展示的政治环境是旧中国政治环境的缩影
      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等级观念是未庄的基本政治环境。在未庄社会里,赵太爷可谓是一言九鼎,威风凛凛,是未庄封建家族制度的典型代表,也是旧中国封建家族制度的典型代表,他不准阿Q姓赵,阿Q就不能姓赵;赵太爷打了阿Q一个嘴巴,那当然是阿Q的错;赵家遭抢之后,以赵太爷为首者指定阿Q为这次趁火打劫强盗案子的要犯,竟被兴师动众地抓进了城里,最终被枪毙了。鲁迅在《阿Q正传》中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吃人的本质。
      在旧中国封建等级观念无处不在,未庄也不例外。在未庄,赵太爷的等级最高,他的话就是“圣旨”,未庄的居民很是敬畏;在阿Q、王胡、小D、小尼姑等人的弱势群体里,阿Q自认等级最高;而小尼姑无论是从那一个角度来看,都是最弱小的。具体来说,未庄人从高到低的等级顺序大致如下:赵太爷→钱太爷→赵大爷、假洋鬼子之流→赵白眼、堂倌、掌柜、地保、土谷祠老头之辈→邹七嫂→吴妈→阿Q→王胡→小D→小尼姑及其同事。而在县城从高到低的等级顺序大致是:知县大老爷→举人老爷→带兵的老把总→“光头老头子”→“穿长衫人物”→警察、团丁们等→“看客们”、“围观者”等城里的居民。
      在《阿Q正传》中,包括阿Q在内的各类人物性格就是在上述政治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可见,鲁迅在《阿Q正传》中展示的政治环境是旧中国政治环境的缩影,是滋生和传染病态国民性的社会温床之一。
      (2)《阿Q正传》展示的经济环境是旧中国经济环境的缩影
      未庄是一个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较发达的村镇,但是,贫富悬殊大。赵太爷、钱太爷属于富裕阶层;阿Q、王胡、小D等人属于贫穷阶层;经营酒店的堂倌、掌柜,经营运输的船主等属于中产阶层;除静修庵的尼姑们是另类外,其余的都是农民阶层。在《阿Q正传》中,包括阿Q在内的各类人物的劣根性都打下本阶层的烙印。可见,鲁迅在《阿Q正传》中,展示的经济环境是旧中国广大农村经济环境的缩影,是滋生和传染病态国民性的社会温床之二。
      (3)《阿Q正传》展示的文化环境是旧中国文化环境的缩影
      旧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在未庄传承、扎根,而且还可以“发扬光大”。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①未庄深藏着封建文化的根基。前已述及未庄的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等级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此外,传统的“孝道”和“两性道德观”在未庄也是根深蒂固的。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道:“阿Q本来也是正人,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曾蒙什么明师指授过,但他对于‘男女之大防’却历来非常严。”然而阿Q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的“孝道”驱动下,竟没有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的两性道德规条去做,直接向吴妈求婚,被赵太爷等人视为“调戏吴妈”,阿Q因此吃了赵秀才的大竹杠,且被赵太爷用大竹杠打出赵府;吴妈因此差点“寻短见”;甚至“未庄的女人们忽然都怕了羞,伊们一见阿Q走来,便个个躲进门里去”,就连“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而且将十一岁的女儿都叫进去了。”等等,鲁迅在《阿Q正传》中揭示出未庄深藏着封建文化的根基。
      ②未庄充满着“势利文化”的氛围。在未庄社会里,势利小人,比比皆是。如当阿Q一时冲动犯了“作风错误”时,地保要阿Q加倍酒钱至四百文(原二百文),酒店不肯给阿Q“赊欠了”;“管土谷祠的老头子说些废话,似乎叫他走”;许多日“没有一个人来叫他做短工”。又如当阿Q进城偶尔发了一点“横财”,回到未庄时,受到未庄人前所未有的尊敬,一时间阿Q的地位“虽不敢说超过赵太爷,但谓之差不多”;当得知阿Q只不过是一个“不但不能上墙,并且不能进洞,只站在洞外接东西”的“小角色”时,未庄人对阿Q便“敬而远之”。再如当听到阿Q做了“革命党”时,一向威风凛凛的赵太爷怯怯地迎着阿Q低声叫:“老Q”;赵白眼惴惴地说:“阿……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请阿Q喝茶,等等。可见,未庄的“势利文化”氛围是何等的浓郁!
      ③未庄弥漫着“俭啬文化”的分子。“俭啬”是指俭省吝啬的意思,作为贬义词带有贪小便宜之意。“俭啬文化”是鲁迅揭露批判的旧中国文化现象之一。在未庄,上至有头有面的赵太爷,为了从阿Q的手里买一点便宜的赃货,亲自主持召开“家族会议”, 并作出了重要决议,托邹七嫂即刻去寻阿Q,“而且为此新辟了第三种的例外,这晚上也姑且特准点油灯”;下至未庄的一般妇人们,为了从阿Q的手里买一点便宜的“赃货”而一反常态,见到阿Q不但不逃避,“有时阿Q已经走过了,也还要追上去叫住他……”这些足以说明贪小便宜之风在未庄是何等盛行!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到整个未庄弥漫着“俭啬文化”的分子。
      显而易见,鲁迅在《阿Q正传》这出讽刺“戏剧”中,展示的文化环境是旧中国文化环境的缩影,是滋生和传染病态国民性的社会温床之三。
      (4)《阿Q正传》展示的社会环境是旧中国社会环境的缩影
      在未庄阿Q经常遭闲人们嘲笑,甚至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五六个响头,阿Q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受尽欺凌;当小尼姑被阿Q欺负哭骂着离开时,酒店里的人却发出“九分得意的笑”;在阿Q与小D打架时,未庄的看客们在一旁煽动或叫好;在阿Q好不容易赢了一堆洋钱时,外村赌徒们趁乱将可怜的阿Q的洋钱抢光,阿Q连老本也搭上了;当阿Q被赵太爷等指定为趁火打劫强盗案子的“要犯”押去游街示众和押赴刑场枪毙时,城里的看客们、围观者在张着嘴“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而且总是好奇而有味地跟踪并观赏,抑或鼓掌并喝彩。可见,未庄、村外、城里的社会环境都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世界。阿Q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挣扎地活着,挣扎着死去,其性格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显然,鲁迅在《阿Q正传》中展示的社会环境是旧中国社会环境的缩影,是滋生和传染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社会温床之四。
      综上所述,鲁迅在《阿Q正传》这出讽刺“戏剧”中展示的人文环境是旧中国人文环境的缩影,是滋生和传染病态国民性的社会温床。
      
       二、男主角阿Q的劣根性是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集中展示
      
      在《阿Q正传》这出讽刺“戏剧”中,阿Q是男主角,应该是无可争辩的了。“阿Q形象”是鲁迅在辛亥革命这场“戏剧”演出中,看到几千年国民劣根性的总表演后,用心血刻画出来的艺术形象,是鲁迅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全部感受的结晶,旨在揭示旧中国“愚民的专制”的真相。阿Q的性格是在未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独具系统性,包含了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主要元素,具有某种集大成的性质。笔者认为,阿Q的劣根性是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集中展示,是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最大公约数,是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面镜子,各阶级、阶层人都可以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具体来说,阿Q的劣根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自轻自贱,卑怯巧滑。鲁迅在《阿Q正传》中着力表现阿Q变态扭曲的精神方式,即“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阿Q被闲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后,他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又如:阿Q好不容易赢了一堆洋钱,却被本村和外村赌徒们趁乱抢光,于是,“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鲁迅在《阿Q正传》中充分揭示阿Q的性格具有自轻自贱、卑怯巧滑的劣根性。
      (2)妄自尊大,漫夸历史。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道:“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此外,阿Q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从而揭示阿Q的性格具有妄自尊大,漫夸历史的劣根性。
      (3)趋炎附势,贪小便宜。阿Q自认姓赵,还公开昭示自己与赵太爷是本家;阿Q进城接贼赃,却谎称到县城举人老爷家打工;跳进静修庵偷萝卜;管祠的老头子请阿Q喝茶时,阿Q便向他要了两个饼,等等。鲁迅在《阿Q正传》中揭示出阿Q的性格具有趋炎附势,贪小便宜的劣根性。
      (4)畸形虚伪的两性道德观。阿Q的两性道德学说是:“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阿Q“为惩治他们起见,所以他往往怒目而视,或者大声说几句‘诛心’话,或者在冷僻处,便从后面掷一块小石头。”然而阿Q在实际贯彻“传统两性道德观”时竟然出现了偏差,结果犯了“作风错误”。鲁迅在《阿Q正传》中辛辣地讽刺和严肃地批判了阿Q的畸形虚伪的两性道德观。
      (5)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站在阿Q的角度来看,在未庄的赵太爷等级最高,所以他自认姓赵,而且自称与赵太爷是本家。而在阿Q等人的弱势群体里,阿Q自认等级最高,依据等级观念欺凌更弱者便是他惯用的手段。阿Q之所以敢于欺负王胡,是因为在阿Q的眼中,王胡的等级是在他之下,至于小D“位置在王胡之下的”,阿Q欺负小D那是必然的。因为小尼姑无论是从那一个角度来看,都是最弱小的,自然属阿Q欺凌之列。鲁迅在《阿Q正传》中,采用漫画的方式揭示出阿Q的性格具有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
      (6)投机钻营,看风使舵。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道:“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 ‘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其实阿Q“革命”的目的只不过是“喊几声,抢点东西,做做权力、财产和女人的梦” 而已。鲁迅在《阿Q正传》中暴露了阿Q的性格具有投机钻营,看风使舵的劣根性,旨在揭示辛亥革命的幼稚性和不彻底性。
      (7)冷漠无情,愚昧麻木。阿Q欺负小尼姑,小尼姑哭骂离开时,阿Q却十分得意地笑着,没有一点同情心和羞耻感等,揭示了阿Q的性格具有冷漠无情的劣根性;鲁迅对阿Q受审过程和被枪毙前游街示众时的言行举止的描写,充分揭示出阿Q的性格具有愚昧麻木的劣根性。
      鲁迅在《阿Q正传》这出讽刺“戏剧”中,对阿Q的基本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阿Q劣根性进行了全面展示,其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阿Q劣根性的主要方面。鲁迅用讽刺与冷酷的笔调严肃地批判阿Q的劣根性,实是严肃地批判旧中国病态的国民性。
      
       三、全面展示男女配角的劣根性旨在揭示旧中国病态国民性具有层次性
      
      旧中国病态国民性并非是阿Q的专利。在未庄,最高等级的男配角赵太爷既是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家族制度的典型代表,又是趋炎附势,贪小便宜的势利小人,等级其次的钱太爷也是如此;等级又其次的男配角赵秀才他自己可以三妻四妾,却视阿Q向吴妈求爱为“调戏妇女”,其性格具有虚伪的封建两性道德观元素,而且与假洋鬼子一样具有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看风使舵的劣根性;在等级再其次的堂倌、掌柜、地保、土谷祠老头等人身上,随时可以看到趋炎附势、贪小便宜、冷漠无情等劣根性的影子;在等级更低的女配角吴妈、邹七嫂、小尼姑和男配角王胡、小D等人身上,也可以看到懦弱奴性、趋炎附势、贪小便宜、封建传统两性道德观的影子。在县城,等级最高的知县大老爷和等级其次的举人老爷是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家族制度的典型代表,具有趋炎附势,投机钻营、贪小便宜、冷漠无情的劣根性;等级又其次的带兵的老把总具有投机钻营,急功近利草菅人命的劣根性;等级再其次的光头老头子、穿长衫人物等具有凶残狡猾,冷漠无情的劣根性,等等。
      
       四、充分暴露“群众演员”的劣根性旨在揭示旧中国病态国民性具有普遍性
      
      如果说未庄是旧中国一个缩影的话,那么未庄人简直就是旧中国病态群众的集合。几千年来,中国的群众不仅曾屡次遭受野蛮的异族奴役和迫害,而且长期被历代统治者的封建专制政治所愚弄以及为传统封建伦理秩序的不平等形态所凌辱,从而使他们变成了病态群众,而且总是默默地生、默默地死。对他们的这种生存处境和命运,鲁迅不像一些清高文人那样视而不见,而是持续地心怀难以名状的悲哀和同情,并对他们的劣根性进行辛辣的讽刺和冷峻的批判。
      鲁迅在《阿Q正传》这出讽刺“戏剧”中,除对男主角阿Q这个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典型人物、赵太爷等男配角和吴妈等女配角的劣根性进行精心刻画之外,鲁迅对当小尼姑被阿Q欺负后哭骂着离开时,却发出“九分得意的笑”的酒客们;对把阿Q的癞疮疤当作取笑对象,甚至揪住阿Q黄辫子,在壁上碰了五六个响头,才觉得有快意的闲人们;对阿Q与小D的“龙虎斗”不但没有解劝,而且在一旁煽动或叫好的看客们;对在阿Q被押赴刑场时两旁挤满的抑或张着嘴“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抑或好奇而有味地跟踪并观赏、抑或鼓掌并喝彩的围观者等,都进行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鲁迅敏锐地发现,像这些“群众演员”的劣根性,不仅在未庄存在,而且在整个旧中国都普遍存在。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黄巨龙,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文秘教研室主任,讲师,经济师;从事文学、写作研究。
      
      参考文献:
      [1] 谭德晶.鲁迅小说与国民性问题探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 鲁迅.鲁迅小说集[A].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相关热词搜索:国民性旧中国一出病态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