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孤独者的彷徨与呐喊]彷徨孤独者

    [孤独者的彷徨与呐喊]彷徨孤独者

    时间:2019-02-12 05:39:5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鲁迅 芥川龙之介 孤独 孤独者 孤独地狱   摘 要:鲁迅(1881-1936)和日本的芥川龙之介①(1892-1927)是两位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文学巨匠,其文学作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鲁迅的《孤独者》通过主人公魏连殳的孤独反抗、精神扭曲以及绝望而死,给人以思索和启迪。而芥川的《孤独地狱》描写的是和尚禅超饱受孤独折磨、消极处世的痛苦经历。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性格及命运上有共同之处,但性格形成的原因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却不同。主人公的痛苦与挣扎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一种暗示。
      
      对鲁迅和芥川作品的比较研究成果中,有历史题材小说的对比,还有《一件小事》和《橘子》、《幸福家庭》和《葱》、《孤独者》和《地狱变》等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本文之所以选取两位作家既非成名作又非代表作的《孤独者》与《孤独地狱》进行比较分析,是因为两部作品都是以孤独的主人公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普通百姓的彷徨与反抗。
      《孤独者》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彷徨》,写于1925年。小说的主人公魏连殳虽然出身于一个连小学都没有的闭塞的山村,却成为村子里唯一外出游学的人。他深受民主思想的熏陶和新思想的影响,因为看不惯辛亥革命后形形色色的封建习俗,所以不肯与社会同流合污,从而被旧中国的传统势力所排挤,成了社会的孤独者。《孤独地狱》是芥川在1916年创作的小说。小说描写了身为僧侣的禅超,因为精神空虚,坠落到思想的地狱;整天沉迷于酒色,堂而皇之地做了玉楼(妓院)里的嫖客。但是不仅没能解脱空虚,反而更加孤独寂寞,总是不安地从一个境界转到另一个境界,最后成为精神游离的孤独者。
      两篇小说都创作于社会变革时期,《孤独者》是辛亥革命结束后,近代中国由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孤独地狱》创作于江户末期,闭关锁国长达二百六十年的封建幕府在西方列强的炮舰下,被迫打开国门,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同样处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的两位主人公,在性格和命运上表现出很多相似性。
      
      一、主人公同样的怪异性格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和《孤独地狱》中的禅超都是性格怪异的人,被他人认为是不可理喻的异类。魏连殳是怪异和矛盾的结合体,小说一开始就写道:“一提起他的名字,都说他很有些古怪;所学的是动物学,却到中学堂去做历史教员;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却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②因此就连本家都说他“同我们都异样的”。不难看出:魏连殳行为怪异,在村里人的眼里“他是‘吃洋教’的‘新党’,向来就不讲什么道理”的“异样人”。
      《孤独地狱》的主人公禅超的怪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形象就与众不同,他额头宽阔、双眉挨得很近、身子瘦小、眼睛显得挺大。左颊有一颗很大的黑痣、颧骨颇高……难怪在朦胧的夜色中,他的朋友津藤都被吓了一跳。其次他的打扮也很怪异,明明是和尚,却“在黄地纹绸的和服外套上黑纺绸礼服”③,打扮成医生形象。另外就是行为怪异。他本是僧侣,按当时的禁忌应该是禁止吃肉娶妻的,但他却在酒量和女色方面都远远超过一般人。甚至连津藤都怀疑“简直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出家人”。因为是俗人的津藤“滴酒不进,而禅超却是海量。在女色方面,也胜过津藤一筹”。
      
      二、主人公相同的痛苦命运
      
      魏连殳和禅超都是饱受孤独折磨的人。他们都在痛苦中挣扎,并试图解脱。魏连殳从小失去了父母,由跟他毫无血缘关系的祖母抚养成人。他父亲死后,因为本家们要他的屋子,逼迫小小的他在笔据上画押。痛苦的经历使他看清了人的本质,也加剧了自己的孤独。后来他因为发表了一些对当局不利的文章,“小报上有匿名人来攻击他,学界上也常有关于他的流言”,甚至被校长辞退。被辞后生活更加困难,爱书如命的他竟然把自己最珍爱的《史记索隐》拿去卖掉。穷困潦倒到连邮票都买不起,只好乞讨度日、挨饿受冻、孤独寂寞。最痛苦的是他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在现实和环境的压力下,变得自暴自弃,甚至与现实作对、报复社会,做起了自己曾经嫉恶如仇的行当,给军阀杜师长做了顾问,最后在痛苦中孤独凄凉地离开了人世。
      而禅超的痛苦在于思想深处。为了转嫁自己的痛苦,他不顾自己出家人的身世,整天沉迷于酒色,使自己空虚的灵魂陷入地狱般孤独的境界。他说:“据佛说,地狱也分好多种,一般说来,首先可以分为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和孤独地狱三种……但其中的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到处都可以突然出现。也就是说目前的这种境界,马上就会出现地狱般的苦难。我在两三年前,就坠落到这个地狱里了。我对任何事都不会有持久的兴趣,所以我总是从一个境界转到另一个境界,不安地活着。当然,即使这样我也没能逃脱地狱的苦难。只要我的这种境界不变,就仍然会觉得痛苦。于是就仍然转来转去,日复一日地过着似乎在忘记痛苦的生活。最后仍免不了陷入痛苦,只有死路一条了。”可见他对自己的痛苦了如指掌,但却没能寻得一剂良方。但是由于小说的主人公所处国家不同,在孤独的成因和最后的结局等方面也有差异。
      三、孤独的成因不同
      
      与封建礼俗和封建势力抗争的失败是魏连殳产生孤独的重要原因。他的第一次反抗失败是在给祖母送葬的时候。面对强大的家族势力,他对村里人提出的“穿白,跪拜,请和尚道士做法事”这三个传统礼俗以及其他要求都爽快地答应了。这个人们心目中一定要改变新花样的人败给了家族势力。最后只是以一声“狼嚎”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悲哀。其次是因为这个受过新思想影响的“新党”“喜欢发表议论,非常多,而且往往颇奇警”④,于是招来了小报的攻击和学界的流言,结果被校长辞退,失掉了饭碗,使生活陷入绝境。第三点就是他从事了与自己良心相悖的行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换来了表面的虚荣,但内心却在痛苦中挣扎。
      而禅超的痛苦则源于他不是积极与社会抗争,而是消极对待,表里不一,内心矛盾重重。表面上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无欲无求,但内心又充满了空虚和不安。他不遵守佛门规诫,穿着华丽,对人撒谎说自己是个医生。他的这种孤独正是源于内心的矛盾。另外人情冷淡的日本社会更加重了他那独来独往、封闭怪异的性格。没有什么朋友,只好借酒消愁,在玉屋寻欢作乐。当津藤见他气色不好,眼睛充血,嘴角不时在颤抖时,担心地用试探的口吻说:“如不嫌弃,切望能促膝一谈。”可这并没能引出他的肺腑之言,而且话比平常更少,动不动还失掉了话题儿。这说明禅超虽然非常痛苦,但他并不想对朋友一吐为快,也不想从朋友那里寻求帮助和安慰。这种作茧自缚的做法,不能使痛苦及时发泄,只能加重痛苦。
      
      四、孤独者终结的意义不同
      
      孤独的最坏结果无非是死。魏连殳开始还是对生活很有信心的,是残酷的社会对他的不容忍和排斥把他一步步推向死亡的深渊。第一次就是他在祖母葬礼上的狼一般的嗥叫,这充分表明了他对失去亲人和生命的悲痛和惋惜。接下来小说描写到“但连殳一见他们(房东家的孩子),却再不像平时那样的冷冷的了,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听说有一回,三良发了红斑痧,竟急得他脸上的黑气愈见其黑了……”这表明此时他还是非常珍视生命的。后来很久没来往的魏连殳突然跑来告诉“我”:“他的寓所里正有很讨厌的一大一小在那里,都不像人!”原来是他的堂兄和儿子为了寒石山的那间破屋子来与他商量过继的事情的。这说明他已经看透了一些人的本质,虽然悲观绝望,但还心存些许的反抗精神。小说发展到后来,因为魏连殳发表的文章触犯了一些人的利益,所以他失掉了赖以生存的工作,他来求“我”帮忙的时候说道:“我还得活几天……”以及他后来给我的信中提到:“你看,有一个愿意我活几天的,那力量就这么大。然而现在是没有了,连这一个也没有了。同时,我自己也觉得不配活下去;别人呢?也不配的。”此时他已对社会和生命彻底绝望、心灰意冷了。为以后的死埋下伏笔。但是含笑而死的魏连殳却为我们带来了新生,他用一生的抗争,换来了绝望后的希望,警示那些与自己同样命运的人要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去。文章的结尾“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就是例证,也是鲁迅一贯写作风格的体现。
      而禅超把寻求解脱的方法依赖于佛教,却又沉迷于酒色,及时行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消极处世。他知道自己孤独痛苦,却不积极改变现状,而是消极顺从。因此他悄无声息地消失就不足为奇了。他死得毫无意义,不但没有给后人带来丝毫影响,反而使孤独和绝望的气氛更加沉重。最后“谁也不知道这个放荡的禅僧到底怎么样了”,只能增添人们的担心和忧虑。给“我”带来的影响是:“我自己在某些方面却往往关心孤独地狱这类故事,对于他们的生活倾注着自己的同情。这一点,我并不想否认,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我也是一个受孤独地狱折磨的人。”这是一代文豪芥川孤独心理的写照,也是他特有的写作风格和批判方式的体现。或许还是他十年后服药自杀的伏笔。
      
      五、结语
      
      孤独是《孤独者》和《孤独地狱》两篇小说的共同点,本文通过对主人公的性格命运、痛苦经历、产生孤独的原因及对社会的影响等的分析,来探讨同处于社会最底层被社会排挤的孤独者在本质上的区别。鲁迅笔下的魏连殳生活在更复杂的社会中,他孤独、挣扎、呐喊,用一生的抗争,换来了绝望后的希望,警示与自己同样命运的人要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去。而芥川笔下的禅超却给人留下了更多的担心和惶恐,无所适从。这也是芥川对社会的不满,对人性的绝望,心灵上的孤独,以及忧郁性格的艺术表现和升华。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孙淑华,硕士,青岛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语言与文学。
      
      
      ① 以下都采用其姓氏芥川的称呼。
      ② 鲁迅.鲁迅小说集[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以下对该小说的引文均出自此书。
      ③代日本文学大系43―芥川 之介集[M].筑摩 房,1968.以下对该小说的引文均出自此书且都为笔者自译。
      ④ 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P67。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经典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2] 鲁迅.鲁迅文集(小说散文卷)[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3] 孔庆东.正说鲁迅[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7.
      [4] 钱理群.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生活[M].北京: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 高旭东.高旭东讲鲁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鲁迅著.钱理群,王得后选编.鲁迅小说:孤独者[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
      [7] 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 史志瑾.鲁迅小说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 芥川龙之介著.楼适夷等译.罗生门:芥川龙之介中短篇小说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10] 周密.芥川 之介と 迅-『地 』と『孤独者』の主人公に して[J].河北 大学学 ,2003,7.
      [11] 芥川 之介.新潮日本文学10.河出 房[M].昭和42.
      [12] 佐々木 .悲の思想文学にみる生老病死[M].法,1999.
      [13] 佐藤嗣男著.芥川 之介 その文学の地下水を探る[M].おうふう,2001.
      [14] 梅原猛.地 の思想[M].中公新 ,1979.
      [15] 尾上兼英. 迅私 [M].汲古 院.1988.

    相关热词搜索:呐喊彷徨孤独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