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激情燃烧的移民岁月】青春燃烧岁月什么意思

    【激情燃烧的移民岁月】青春燃烧岁月什么意思

    时间:2019-02-19 05:35:2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奔腾不息的长江两岸,年轻的重庆直辖市,以三峡大移民的大手笔,写下了一部和平年代的英雄史诗。      舍小家为国家远走他乡
      
      为了顺利完成移民工作,支持国家建设,九十多岁的三奶奶没有怨言,她对家人说,我孙儿是巫山县移民干部,我们要带这个头啊!但儿子想到母亲都这么大年纪了,一直不敢对老人家说。母亲知道自己家在移民范围后,轻声对儿子说:“儿啊,你看我们什么时候搬啊?”儿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哭着说明天就是最后期限了。
      到外迁的那天早上,她深情的望着那个住了一辈子的家,干枯的手紧紧抓住门沿,久久不肯放开,长叹一声:“这一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一声叹息,倾入了毕生的情感。
      52岁的冉以奎是云阳县高阳镇红庙村移民,他家有二百多株佛手树,一百多株柑橘,一家小酒厂,五十多头肥猪。在当地算得上是“小康之家”。当他的日子过得正红火时,外迁移民开始了,政府动员他家外迁到江津市的西湖镇。五十多岁的人了还要搬迁到几百公里外的地方去重新创业,老伴一时想不通。可老冉却不这样想,他对老伴说“哪一方水土不养活人,大不了就是苦点累点,但这是为了三峡工程建设,我们作点奉献是应该的!”
      在他的带动下,该社冉家的6户共26位移民也主动外迁到了江津。
      离开难舍难分的故土,亲手拆掉祖祖辈辈居住过的老屋,砍掉自己亲手培育起来的果树......在已搬迁的一百多万移民中,像这样动人的故事数也数不清。移民们为了三峡工程的建设,舍小家,顾大家,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写下了三个大字:为国家。
      
      为移民搬迁默默奉献
      
      掉皮肉,流血汗。库区数万移民干部用自己的心血写下了三个大字:为移民!吃苦在前的是移民干部,忍辱负重的是移民干部,令人感动的是移民干部,默默奉献的是移民干部。
      “死后把我埋在山丘上,我要亲眼看到全村的移民迁出!”这是三峡库区第一移民大镇――云阳县高阳镇牌楼村六十多岁的原党支部书记叶福彩对老伴的临终遗言。
      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高阳镇则因须动迁18000余人而成为库区移民第一大镇。地处高阳镇的牌楼村共16个村民小组2847人,其中,移民就有2181人。在2000年的外迁移民试点工作中,镇里将外迁湖北草埠湖的40个名额下达给牌楼村。在动员会上,镇委书记握着年过花甲的老支书叶福彩的手说:“叶支书,云阳移民看高阳,高阳移民就看牌楼了。”叶福彩拉着书记的手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
      回到家里,叶福彩一夜未睡,他了解村里移民的心思。前些年移民安置政策不完善,全村有八百多移民分散外迁和自谋职业,剩下的移民有的在万州买了住房,有的一门心思搞第二、三产业,打鱼的坐惯了渔船,开车的跑熟了公路,经商的熟悉了门道。这一下要乡里乡亲背井离乡远迁到湖北去,这道“弯”,移民们怎么转得过来呢?
      牌楼村12组的陈从清,外号“烂药”。6月20日,叶福彩和村主任向道现到陈家动员他外迁,话刚出口,陈从清一下从椅子上蹦了起来,瞪着充满血丝的眼睛吼道:“姓叶的,废话少说,我不搬看你把我啷个办?”丢下这句话便扬长而去了。第二天,叶福彩再次来到陈家,刚到陈家地坝坎,“砰”的一声,陈从清锁上了大门,他边走边气呼呼地说:“我没得工夫陪你闲聊,也没有椅子给你坐,要坐你就坐石头。”见此情景,村主任向道现一下呆在了那里。叶福彩笑眯眯地给他说:“关键时刻,只要干部精神不垮,办法总比困难多。搞移民工作就像拖上水船,只能进不能退。只要耐心做工作,我看他陈从清就是块生铁,我也要会煨化他!”
      第三天,叶福彩起了个大早,专门上街,在街上又找到陈从清,递上烟,点上火:“老弟呀,外迁是国家的政策,早晚都得搬。你人年轻,脑壳灵,哪里不能生存呢?……”翻来覆去讲了半天,陈从清就是不松口。突然,叶福彩两手捂住胃部,“哇”地一声吐出一口鲜血。陈从清又愧又急,他赶忙扶起老叶:“叶支书,我搬,我一定带头搬!”
      面对千头万绪的移民工作,他走田坎、跑山路,一家一家做思想工作,渴了喝一口山泉水,累了就在路边歇,致使老胃病一次次复发。一个阴雨天,在去一外迁户家做工作的途中,他胃疼难忍,昏倒在地,幸好被同行干部及时送到镇上的医院,可不到三天,他就悄悄跑了出来,回到村里继续工作。他说“这么大一摊子事情,我怎么脱得了身呢!”
      一连两个月,叶福彩走村串户宣传动员,一件汗衫一次次被汗水湿透,又一次次被晚风吹干。牌楼村有12户42人报名去草埠湖对接,叶福彩憔悴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2000年7月22日,这天是牌楼村首批外迁移民赴湖北草埠湖对接的日子。大清早,叶福彩担心移民不上车,便拖着虚弱的身体挨家挨户地通知。临行前,村主任向道现说:“叶支书,你老伴病在床上,无人照料,你身体又有病,还是让我去吧。”叶福彩却说:“考察是我去的,那边的情况我熟悉,经验也多些。再说,我有亲戚在里面,我去才好招呼。”因为胃病时时都可能发作,老叶揣上几瓶药片,便匆忙上了路。
      来到湖北草埠湖管理区,叶福彩和移民们选了一个每晚只收5元钱住宿费的最便宜的旅馆住下。每天晚上,成群的蚊虫咬得他无法入睡。由于胃上有病,他每顿只能扒几口开水泡饭。见到此番情景,同行的镇干部蒋隆仁劝他:“叶支书,你是作为干部来的,再说你身体有病,就住10元钱一晚的铺吧。”叶福彩却说:“正因为我是干部,我更不能离开移民,和移民住在一起,既能了解情况,做好稳定工作,又便于联系,解决具体问题。”
      在对接中,由于有的移民心态反复,举棋不定,叶福彩白天为移民选地、划界,晚上又给他们做思想工作。5组村民彭友发来看后又不想外迁了,提出宅基地离承包耕地远了。叶福彩经多方协商,给他调了耕地,彭友发却又提出耕地面积不足。时值伏天,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着,叶福彩顶着烈日,捂住胃部,硬是用双脚一步一步地量,当数到362步时,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渗出,剧烈的疼痛使他再也无法支撑,他坐在地里,艰难地对彭友发说:“友发呀,这地有多无少,不要给当地政府提过分要求,早搬早安心、早发家致富才是大事啊!”此情此景,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干部和移民,草埠湖管理区的干部说:“库区能有这样的基层干部,真是难得!”
      回到旅馆,叶福彩忍着胃痛又找来彭友发:“友发啊,你家境不宽裕,我建议你买旧房,把剩余的钱用在生产上。等发家致富了,再建新房不迟。”“叶支书,我人生地不熟,到哪儿去买旧房呢?”彭友发无奈地说。第二天,叶支书便领着彭友发到处找、反复看,经过多方协商,终于给他买了一套160平方米的旧房。彭友发逢人便说:“叶支书真是好人啊!”为感谢叶支书,晚饭时,彭友发悄悄地买了瓶白酒来请叶支书。见大部分移民们都签了对接协议,叶福彩激动了,他端起酒杯说:“乡亲们,我胃上有病,原来不能喝酒,但今天这杯酒我喝了,感谢你们支持我的工作。我叶福彩也希望你们在这里发财,给家乡争光,给库区人争气。”
      就这样,他带领外迁移民在这里支撑了五天,硬是忍着剧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村民们看到他头上豆大的汗珠满脸直淌,都急切地说“老叶,我们都住好了,你就歇歇吧。”他只是满脸的微笑。
      当最后一名移民的对接工作搞完后,他才到医院检查,结果让人惊呆了:胃癌晚期。半年后,他就离开了人世。“请把我的坟墓向大江移!”,这就是一名胃癌晚期的中国最基层政府移民干部最后的遗言。
      移民工作千头万绪,既没有成功的经验,又没有适宜的参照,特别是外迁,每走一步都是一个艰难的求索过程。“要把国家的移民政策以一把尺子量到底。”“用真情打动移民,用行动感召移民,用事实说服移民。”这成了移民专职干部熊道明的座右铭。
      2000年9月9日夜,一艘移民专船行到江西九江码头,却不见有人下船。原来外迁靖安的570名移民拒绝下船,要随船返回云阳养鹿,这突然的变故使本来几夜没合眼的熊道明震惊了!负责护送的乡党委、政府领导匆匆找到熊道明研究应对措施。熊道明深入移民中了解到:同船的另一乡镇移民的随行货物,是按县里每户100公斤或1立方米的标准启运。而他们养鹿的移民没有按标准启运随行货物。为此,养鹿移民想不通。
      船上到处分散着“赌气”的移民,熊道明找到乡党政带队负责人,对他们说:“国家的移民政策一定要以一把尺子量到底,才公平。”决定按政策解决移民提出的问题。深秋的江风让熊道明不断打着寒颤,他说通了东家又找西家,说通了丈夫又哄媳妇……经过整整一夜的思想工作,“赌气”的移民终于被乡党政负责人和熊道明那真情的话语说通了,但熊道明却累倒了。
      
      为移民致富呕心沥血
      
      “移民资金是人民的血汗钱,是移民的命根子,要用得好,用得准,要对得住党性和良心。”这是云阳县九龙乡移民专干王槐仲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在移民工作中他始终严格移民补偿审查,把移民工程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严格依据政策,决不顾人情和面子。
      红龙村9组村民老向申报安置7人,组里面也签字表示认可,但有群众举报他家父亲已过世,女儿已出嫁,不能补偿安置。对此,王槐仲亲自到向家调查,核实群众的举报属实后,他便找老向谈话,讲明政策,剔除了向家2个安置指标。盘石镇人王某,其妻原是活龙村人,为多得移民补偿资金,多次找王槐仲未果。1998年8月12日,王某与王槐仲在客车上不期而遇,再次要求王槐仲将他妻子作为移民,否则将不客气。但王槐仲寸步不让,直言其事不符合移民补偿政策,绝对不能办移民。事后,王某伙同一些人多次打电话威胁王槐仲:如果不将其妻列为移民对象,就将棺材准备好。面对恐吓、威逼、王槐仲没作丝毫退步。
      王槐仲坚持移民工程质量。包工头请客送礼,他软硬不吃。2000年冬天,居民点建设正进入紧张阶段,他与活龙村支两委一班人轮流到工地上进行施工监督。为保证工程质量万无一失,他常常深夜或清早独自一人走进工地查看建筑质量,对偷工减料,砂浆水泥标号不够的挡土墙、路基等质量问题,不管做工是熟人,还是亲戚,都以“包公”脸对待。或当即掀倒重来,或找施工队负责人立即整改。在王槐仲的记忆中,在整个居民点建设中,经他监督返工的达一百多处。几年来,在活龙付共兴建居民住房2.2万平方米、修建村级公路13公里,没有一处被村民指责是“豆腐渣工程”。
      干部清白,处事公道,群众才会信服。为了消除群众怕移民资金不能全部用在移民身上的顾虑,王槐仲将移民的命根钱分村民小组核算,分组存入银行,将存折交给各村民小组组长,自己掌握每本存折的密码;每项开支由移民代表讨论审查,并定期公示。在移民房建设选址上他坚持公平、公正、为避免干部有优亲厚友之嫌,他将所有房址统一编号,由移民自己做“阄”,“抓阄”决定自家房屋建设的地址。
      走进活龙移民新村,一排排风格统一,错落有致的小洋楼会抢先进入你的视野,村民们酣畅的笑容、纯朴的民风和安居乐业的氛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移民生活殷实祥和。
      “一个鸡蛋都还要放在稳处呢,何况移民要搬家,要另谋出路,总得想尽法子,不能给政府摆摊子。”活龙村静态移民738人,土地淹没后人均不足6分地,外迁后剩余的五百多人,如何安稳致富,成为王槐仲的最大心病。他依据“以土为本,以大农业为基础”的安置原则,反复琢磨,制定了“统一征地建房、统一规划改土、统一资金管理,统一基础设施建设、分组分户核算”的安置模式。
      活龙村后靠安置刚开始便受到了阻力和冲击。有的要求将生产安置费分到人头,有的不同意统一建房,有的想办自谋职业和投亲靠友,一些移民一次次将刚刚划好的规划红线用锄头铲掉……
      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王槐仲用“心底无私天地宽”勉励自己,他相信总有一天移民会明白他的良苦用心。王槐仲首先统一村支两委干部的思想,认识“四统两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他带领村干部走家串户召开座谈会,与村民促膝谈心,宣传移民安置政策,讲明移民资金使用与监督办法和公示制度。功夫不负有心人,移民终于同意了居民点建设方案。
      窝挪稳了,如何实现移民致富奔小康,王槐仲针对大移民逐步转向大发展的实际,重点抓了四件事。一是大力实施交通、水利、电信配套设计建设和土地开改、肥土上山工程。为节约改水成本,提高土地肥力,他发动村民“池塘清淤兴水利”与“肥土上山坡改梯”相结合,仅此一项节约资金5万多元。几年来,活龙村开通了加密电视、程控电话、共改梯田和梯地250余亩(后靠移民人均新增0.5亩),整修山平塘20余口,从根本上改变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培育移民经济增长点。针对活龙村与新县城一江之隔的区位优势,王槐仲带领全村群众探索产业结构调整新路子。培植金太阳杏子300亩2.7万株,培植纽荷尔优质柑橘1000亩,实施蔬菜基地200亩,建起了生态农业园区。三是积极招商引资。通海建筑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农业观光旅游码头已开工建设,投资300万元的渝兴造船厂和一家水上游乐公司落户活龙村。四是努力改善村级学校办学条件。筹资57万元。新建校舍1596平方米,添置新桌凳350套,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全村儿童入学率达100%。
      王槐仲经过六年的艰辛努力,带领活龙村人迈上了“务工有企业、种粮(菜)有田地,读书有学校,户户有门路”的多业致富之路。20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500元,比1995年人均694元翻一番;有电视机320部、程控电话二百多部、移动电话150部,洗衣机、电冰箱、自来水进入普通农家,从根本上改变了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覃敬明是云阳2001年6月外迁到江苏东台市三仓镇的移民。在护送外迁的航途中,云阳县副县长把好的舱室让给覃敬明,自己却坐到底舱去了。刚刚踏上江苏新家的土地,左邻右舍给新来的移民送来新鲜蔬菜,八十多岁的邻居常得齐老人还特意给覃敬明送了一只大公鸡……天有不测风云,2002年国庆前一天,覃敬明儿子出了车祸,在医院昏迷了四天四夜。那些天,东台市移民办的干部在国庆长假时,每天都到医院来看望,现场解决困难。一个多月后,儿子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当地邻居们又主动送给覃敬明家粮食、饲料……儿子平安出院了,覃敬明领着儿子一起来到三仓镇政府,面对眼前的亲人,好多感激的话到了嘴边却说不出来,他用三峡人最古老的感谢恩人的方法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给他们连磕了三个响头,说:你们是我儿子的救命恩人啊!
      奉献,是一颗种子,撒遍峡江两岸。十年风雨,三峡库区移民搬迁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长江的水,三峡的风,将永远传颂着他们的英名与业绩。
      责任编辑 苗 土

    相关热词搜索:移民激情燃烧岁月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