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开国大典装饰天安门逸事] 装饰图案设计

    [开国大典装饰天安门逸事] 装饰图案设计

    时间:2019-02-20 05:39: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一      1949年,中共中央决定,新中国成立之日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典礼。   大典的地点选在哪里呢?这个问题让中共领导人颇费脑筋。1949年8月初,距离开国大典的时间只有1个多月了,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主任周恩来的思维重心终于落在了天安门上。
      天安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后毁于兵火。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并改称天安门。它是旧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从天安门广场整体布局来看,天安门城楼大有“横空出世”之象。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古都获得新生。2月3日上午10时,在北平警备司令部司令员程子华的指挥下,北平举行了盛大的解放军入城式。
      入城式后,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下设的文化接管委员会接收了天安门,交接手续仅是一把锈蚀的铁锁头。
      当时的天安门城楼如荒冢般寂静,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巨大的城楼残砖断瓦,金黄色的琉璃瓦顶蒿草丛生,野鸽筑巢(后来清除时,竟装载几大卡车野鸽粪),红墙凋残,墙皮脱落、斑斑驳驳,雕花的门窗残破不全,东斜西歪、有一块没一块,金水河中满是淤泥污水。在广场东侧,房屋低矮破旧;广场西侧,垃圾堆积如山;广场南面,小商小贩叫卖吆喝,嘈杂混乱;广场中间,坑洼不平,积水发臭。
      中共北平市委和市政府于8月9日至14日召开北平市第一届各界代表会议,会议作出了为迎接开国大典整修天安门广场的决议。会后,北平市民立即投入到整修天安门广场的紧张劳动中,仅义务参加劳动的青年学生先后就有6000多名。在此之前,北平市政府已发动了一场为时91天的大扫除运动。现又经过十几天的突击抢修,终于使破败不堪的天安门广场焕然一新。
      
      二
      
      经过整修和装饰后的天安门城楼气宇轩昂,八面鲜艳的红旗在城楼两侧迎风飘扬,朱红色的廊柱间红灯高悬,形神兼备的毛泽东画像悬挂在正中门洞上方,两侧是宽大的巨幅横标。标语由时任新华通讯社社长、新闻总署署长的胡乔木拟定,西侧一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东侧一条是“中央人民政府万岁”。建国1周年国庆时,又经胡乔木建议,把“中央人民政府万岁”改成了“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两条标语由时任中央办公厅科长的钟灵书写。早在延安时期,钟灵的字就誉满延安城,延安城墙上的大标语,几乎都出自他的手。这次在天安门城楼上书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开国标语,钟灵拿出了全部看家本领。他丈量了天安门的尺寸,每个字要写一间房子那么大(高2米,宽2?郾2米)。那时汉字都是繁体字。两条标语的字数不一样,西侧比东侧多1个字,钟灵在对标语的设计上,将“政府”两个字写得稍稀疏一些,使人不易看出这两条标语的长度有什么不一样。
      
      三
      
      开国大典那一天,在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8盏巨大的红灯笼。说起这8盏大红灯笼,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龙门阵。
      1949年9月2日,周恩来副主席作出了“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的批示。负责大会现场布置的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张致祥接到批示后,将天安门的装饰设计任务交给了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舞美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前身)。队长苏凡受领任务后,立即把任务交给毕业于日本美术专科学校的两名日本籍干部,一个是40岁上下的肖野(小野泽亘),一个是30岁出头的森茂,要他们用最短的时间,设计出最好的方案。肖野和森茂是抗战时期反战同盟的战士,抗战胜利后决定留在中国,两人分别担任过歌剧《白毛女》的舞美设计和“白毛女”牌香烟的商标设计。他俩开始设计天安门装饰草案时,首先想到了中国的宫灯。他们认为,在天安门城楼悬挂宫灯,既能体现强烈的民族风格,又有浓厚的节日气氛。
      几天后,肖野、森茂用16开白橡皮纸画出了20张草图。草图呈送周恩来审定,周恩来仔仔细细审阅后,非常欣赏这8盏太阳般的宫灯,但删去了金水桥栏杆上扎满彩球的设计。他说,突出城楼就够了,金水桥上扎满彩球就不要搞了,大会会场既要喜庆也要严肃。
      方案确定之后,苏凡带着肖野、森茂跑遍了北平城,购买灯笼。但偌大的京城压根儿就没有那么大的宫灯。
      此时距开国盛典只有10天了,苏凡着了急,张致祥听了汇报也急得直上火,肖野急中生智地问了一句:“能不能找一个扎灯艺人来?”苏凡等人觉得可行,立即赶到故宫,可故宫里的人都做不了那么大的宫灯。苏凡又是从清宫档案查找线索,又是走访老宫人,最后终于挖到一条信息:在西城区丰盛胡同有一位70多岁的扎灯老艺人可做大型宫灯。苏凡赶忙叫上肖野、森茂来到丰盛胡同,拜访这位老艺人。
      老艺人明白了他们来访意图后,看了如此大胆而豪放的设计图,沉默了一会儿说:“我要带上两个徒弟,在城楼上做灯。但宫灯的云头和金黄的流苏由你们做。”
      老艺人和他的两个徒弟来到了天安门城楼,苏凡、肖野和森茂也上了城楼,日夜陪伴着老艺人,给他打下手,3天3夜,他们吃住全在城楼上。
      9月30日,8盏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宫灯制作完成了。它高高地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每个宫灯高2?郾23米、周长8?郾05米、重80公斤。张致祥调来一队战士,搬来几架梯子,折腾了好一阵,老是挂不好。肖野建议把宫灯拴在横梁上,并用两个铁环固定,这才挂好了宫灯。
      
      四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悬挂在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是由徐悲鸿任校长的国立北平艺专(建国后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的讲师、画家周令钊绘制的。任务之所以交给周令钊,是因为早在1949年4月,在北平六国饭店举行的国共和谈中,布置会场的周令钊就画过一幅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油画,并悬挂在会议室内,该画曾得到了中央领导的一致好评。
      周令钊,湖南平江人,时年30岁。接到任务后,他带着学生陈若菊(后来成了他的妻子)紧张地投入了工作。这幅画像是在天安门城楼上东山墙下完成的。他们把木板竖在墙上,工人们为他们搭起了3层高的脚手架。画像是根据一张照片创作的。原照片是新华社摄影记者郑景康在延安时拍摄的,也是当时解放区最流行的一张人民领袖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照片。周令钊、陈若菊和几位油漆工人站在高架子上,以原照片为摹本绘制毛泽东巨幅画像。他们用画笔形象地把伟人毛泽东的精神表达了出来:毛泽东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呢子制服,脸部稍仰,洋溢出慈祥的笑容。毛泽东的衣领为敞口式样,表现他开阔的心胸,也表达全国人民喜庆的心情。
      经过20天的努力工作,在即将完成的那一天,大典筹委会副主任聂荣臻登上了天安门城楼,隔着老远就发出了赞叹:“蛮像的,可以!”等走到近处,聂荣臻发觉毛泽东画像的衣领是开着的,觉得有些不妥,因为与开国大典严肃的气氛不太吻合。周令钊立即动手修改,扣好了毛泽东的衣领扣。
      9月底,绘制工作完成了。9月30日夜晚,工人们把巨像挂在了天安门城楼正中央。这天夜里,周恩来来到天安门审查,一眼就发现了问题:画像下沿有一行毛泽东手书“为人民服务”,还有毛泽东本人的落款。周恩来着急了,对身边的人说:毛主席画像下面怎么能有这些手书文字呢?在场的人赶紧动手搭脚手架,开聚光灯,周令钊也在睡梦中被人叫醒,火速赶到天安门,爬上脚手架,挥动刷子抹掉了全部文字,涂成中山装的颜色,又加了一颗扣子,最后看上去与整幅画天衣无缝。周恩来满意地笑了,握住周令钊的手说:“谢谢!谢谢!”
      (压题图:油画《开国大典》,董希文作)(责编 何 毅)

    相关热词搜索:天安门逸事装饰开国大典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