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世间早无陶渊明(外一则)|陶渊明的早,晚期

    世间早无陶渊明(外一则)|陶渊明的早,晚期

    时间:2019-02-21 05:34:5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考诸整个中国史,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应该算是一个特别另类的人。陶渊明的仕途并不顺利,29岁才走进官场,最初得到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好不容易做到县令,又碰上郡督邮来县里视察,属吏告诉他应整装束带前往迎接,他将官帽一甩,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居然将这个“处级干部”给辞了,回老家当起了农夫。
      陶渊明对自己选择田园生活是很得意的,他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后来一些士子大多称颂他的志节。然而,口头上追捧并不意味着真心追随,自古至今,为了思想自由和性情放达而辞官的好像也就一个陶渊明。
      中国一向是个威权社会,从来只有官管民,而无民管官。在大官面前,小官也许不得不装孙子;但在平民百姓面前,官职再小也敢将自己当老爷。何况,当官有那么多实惠,几个人愿意轻易舍弃?陶渊明原本生在钟鸣鼎食之家,曾祖陶侃曾做过东晋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但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道早已中落,家中没有多少积蓄。陶渊明算个清官,不是那种在官场捞了钱后回家玩情调的主。他回归田园,是自信“力耕不吾欺”,相信凭自己的辛勤耕种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归田之初,生活的确也还可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然而,时间一长,由于灾荒和动乱,他的基本生活也成了问题,不得不放下读书人的斯文外出乞食。一个人衣食无忧,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算什么;但一个人饭都吃不饱,依然追求精神的高洁,古今中外都很罕见。
      陶渊明的选择难以被后人“拷贝”,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中国是一个缺乏宗教信仰的世俗国度,很少有哪个时代,国人看重心灵需求超过看重物质利益。缺衣少吃的时候不必说,就是物质相对丰富的时期也依然如此。按理,生活富裕了,不必为温饱操心,人应该追求更加安适、恬淡、性情的生活,更加看重自己高雅的神性。但事实恰恰相反,某些国人拥有的物质财富越多,对金钱的欲望反而越强。为了钱,可以出卖肉体、良知、亲情、爱情。在他们眼里,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金钱是真的。文化环境如此,又怎么能要求大量涌现“陶渊明”呢?
      其实,对一个官员来说,人生有没有价值,不是看他敢不敢辞官归田,而是看他当权时是否为老百姓做了该做的事,能否让民众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但如果在官场比较污浊个人又无力改变的情况下,能像陶渊明那样为保持高洁的操守挂冠而去,无疑标示着一种精神坚守的姿态,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风骨。从这个意义上说,1500多年前“采菊”的陶渊明,至今依然是中国人心灵的一根标杆。
      
      学者高洁的操守
      
      曾昭�女士是中国杰出的博物馆学家和考古学家,她一生挚爱博物馆和考古事业,曾与吴金鼎、王介忱等人一起发掘了云南的马龙遗址、佛顶甲乙二遗址、四川的彭山县东汉崖墓,著有《云南苍洱考古报告》、《博物馆》
      (与人合著)等著作,担任过南京博物院院长。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她终生未婚。
      曾昭�于1935年留学英国,学成后立即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留学前她就读于中央大学,起初是住在哥哥曾昭抡家里。曾昭抡因故赴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后,曾昭�便移居老师胡小石家吃住。对于这段生活,曾昭�后来回忆说:“师所居在城北将军巷,为自筑小楼一所,号为愿夏庐。师自居二楼北室中,称北楼。一榻倚壁,前列几案,皆堆典籍,室中置大案,为师挥毫作书之所。亦于此教余书法,初学即命写钟鼎文,不令习法帖,恐开头便落圆熟陈套也。余每习书,师自后观之。耳提面命,如诲蒙童。”又说:“愿夏楼之三楼,为藏书楼,牙签万卷,师甚珍之,外人罕得窥,余常读书其中,竟日不下。”三年之间师生朝夕相处,曾昭�学到了有关金石、书法、艺术、音韵学的精深学问。
      读到这个故事时,我被这对师生的温馨情谊深深地感动。在国人传统观念里,一个青春少女是不宜与亲人之外的成年男性长期住在一起的。然而,这对异性师生居然能长年共同生活且风平浪静,彼此只以师生的身份相处,没有出现俗气的情感事故,堪称异性师生相处的楷模。
      我不禁产生一种联想,假若在眼下,这样的事是否还会发生呢?且不说目前这个社会家长对他人永远睁着一双警惕的眼睛,很难将自己妙龄女儿托付给非亲非故的成年男性,就算父母放得下心,女生自己也没有这个胆量啊!我们只要看看这些年媒体的报道,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物质时代,人的欲望真是太泛滥了,领导“潜规则”女下属、导演“潜规则”女演员、老总“潜规则”女秘书、教授“潜规则”女学生等等,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就算有那么一些冰清玉洁的男领导、男教授、男导演、男老总,人们也很难将他从被揭露的那些声名不好的同类中挑出来,毫不犹豫地奉上自己的一份信任。
      一个女学生三年时间寄居在男老师家,对于一个时代而言,无疑是激流中的一朵小浪花、森林里的一片小树叶,然而,正是从这样的细节里,我们也不难窥见那个时代一些学者高洁的操守。
      
      (责编 关工)

    相关热词搜索:陶渊明世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