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1937-1944:大德意志艺术展的记忆

    1937-1944:大德意志艺术展的记忆

    时间:2020-03-19 05:21:0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1933年9月,由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主催,帝国艺术家协会成立,成员来自音乐、电影、文学、建筑和视觉艺术的多个领域,都是经过“官方认证”的艺术家。戈培尔宣布:“今后只有协会会员才可以出现在我们的文化生活当中,会员资格只对满足条件的人开放,一切不再需要的和有害的东西都将被排除在外。”尽管如此,由于对待表现主义的问题分歧,纳粹党内一度陷入艺术上的混乱状态。1934年10月,希特勒正式定调:不需要任何实验艺术,所有的现代艺术都必须从帝国内部清理出去。超过五千件作品遭到大清洗,更发起了著名的堕落艺术展。与此同时,象征着“正统艺术”的大德意志艺术展如期举行,回归复古美学的作品层出不穷,主题涵盖了纳粹官方所推崇的方方面面。从如日中天的1937年到战争末期的1944年,一年一度的大德意志艺术展最终留下近千万人次的辉煌参观纪录与巨额经济收益,但也随同帝国的野心一起步入极权主义的坟墓。

    关键词:第三帝国;艺术展;现代主义;纳粹党;国家社会主义;希特勒;极权主义

    中图分类号:J110.9文献标识码:A

    1937-1944:The memory of Great German Art Exhibition

    CHEN Ya

    政治如同艺术一般,是造形艺术,技术根据物质的内在本质而赋予其外在形式——拉库-拉巴特(Philippe Lacoue-Labarthe)

    1937年7月18日,在慕尼黑的英国公园举办了作为大德意志艺术展(Groвe Deutsche Kunstausstellung)展馆的艺术之家(Haus der Kunst)落成仪式,在之后的三天内有数以万计的群众涌向此处观看展览。作为“德国艺术节”开幕的固定第一站,它代表了未来八年第三帝国最纯正的官方艺术。

    而在3个月前,参入西班牙内战的德国秃鹰军团(Legion Condor)轰炸了格尔尼卡。

    一、序曲:特洛斯特与艺术之家

    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作为纳粹运动的策源地,其重要性远胜过林茨和维也纳,甚至也超过柏林,希特勒掌权后将其作为德意志艺术的首都而重点建设。这座艺术之家即是希特勒主催的国家社会主义早期的第一个建筑项目,也是代表它的第一个巨大建筑。同象征纳粹党上台执政的国会纵火案类似,这栋建筑物的诞生也始于一起火灾。1931年6月4日,正举办慕尼黑画展的植物园玻璃宫毁于大火,陈列的3000件艺术品付之一炬,其中还包括弗里德里希和施温德的德国浪漫主义珍品。重建替代品的任务在当时本已交给声名显赫的建筑师阿道夫•阿贝尔(Adolf Abel),但随着1933年纳粹党风生水起,希特勒上台后当即弃用阿贝尔另行指定保罗•路德维希•特洛斯特(Paul Ludwig Troost)主持新馆建设,并亲自在工作室内出谋划策(图1)。

    特洛斯特1924年就加入了纳粹党,尽管他本人并不赞同种族理论。1930年同希特勒结识,希特勒欣赏他倾向斯巴达式不加修饰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称彼此为“师生关系”。据日后成为第三帝国首席建筑师的施佩尔(Albert Speer)回忆,希特勒经常同特洛斯特会面并迫不及待的要求观看他的新设计,同时一再表明正是从特洛斯特那里才学到了真正的建筑学。1933年10月,希特勒解散帝国国会,宣布退出国际联盟和裁军会议,公开表态要武装出一个新的德意志。几个月后,特洛斯特因病去世,工程由年轻的未亡人戈尔蒂•特洛斯特(Gerdy Troost)和事务所资深雇员利奥哈德(Leonhard Gall)接管。特洛斯特的死对希特勒打击很大,但很快,这种较为节制的建筑风格就开始被鼓吹帝国荣光的浮华宏伟所覆盖。

    艺术之家于1937年7月竣工,被看作“德国人民赠送给元首的礼物”在18日举办了华丽的落成典礼。此后历届开幕式上都有规模不小的庆典活动,人们还曾拉着巨大的雅典娜头像及北欧海盗船的复制品如花车巡游一般从这里穿过慕尼黑的大街。这座长175米宽75米严格遵循对称法则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由现代钢架结构支撑,外墙砌以多瑙河石灰石,给人以极其坚实的整体印象。希特勒在落成式的演说中称赞其为“艺术的殿堂”、“向全体德国人民展示了艺术的最高成就”,而且是“一座真正的纪念碑”。展馆内部保持着明亮的白色系,装潢简单温和,只有一个供举办典礼之用的荣誉大厅铺着红色大理石略显豪华,而头顶的玻璃天花板则是来自元首的创意。这里还包括了一个大型的餐饮设施、几部电梯、恒温系统和防空洞。到1945年战争结束为止,共举办过八届“大德意志艺术展”和两届“建筑与工艺展”。

    二、开幕:规范审美与审美规范

    1937年,迎来了纳粹执政四周年,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在四年计划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炫耀功绩,“大德意志艺术展”应运而生(图2)。每年的开幕式上,希特勒本人都会亲临现场参观展览,并发表演讲,陈述他理想中的艺术观以及第三帝国的文艺政策。而党代表大会更是确立方针路线的平台,他曾在会上屡次重申要为“德国历史上的崇高时代”寻找与之相匹配的新艺术。[1](p.236)艺术展的初衷正是确立一条摆脱巴黎支配、促进民族意识觉醒的德意志艺术之路,正如在艺术之家落成演说中的一段:

    “四年前,在为这座建筑奠基的时候,我们都知道,需要奠定的不仅是一座石制的新展馆,而必须是一个真正崭新的德国艺术,有必要为德国艺术的发展创造一个转折点……这个展览必须为正在遭受危机的古典艺术带来转机。”

    艺术展在筹备之初就确立了两点目标:“给坦诚正直的德国艺术家们一个展示的舞台;给德国人民一个欣赏和收藏艺术品的机会”。征稿启示被各大媒体竞相张贴,表面上所有的德国艺术家包括在海外的德籍人士都被邀请参加,显然现实并非如此。首届大德意志艺术展应征作品25000件,正式提交15000件,筛选工程浩大。评审委员会直接受官方牵引,对参展作品的风格主题进行严格的审查,很多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评委之一的帝国正统雕塑家亚诺•布勒克(Arno Breker)回忆说,评选团拒绝所有的现代实验作品入选。[1](p.242)所以凡是现代艺术就率先淘汰出局,因为它们正是让古典艺术遭受危机的元凶。早在1933年3月12日的柏林演说中,希特勒就要求通过彻底实施道德净化来清洁德国大众的生活,国内的剧场、新闻、媒体、文学、艺术为此全部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在随后掀起的“清洗艺术殿堂”(S?uberung des Kunsttempels)运动中,有6500件现代艺术品从德国各大博物馆、美术馆里扫地出门。不仅本土奇葩的德国表现主义惨遭驱逐,还同抽象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一起被定位成伤风败俗的“有毒花朵”,这些艺术家作为“自由化尝试的可疑分子”被责骂成“因视觉缺陷而明显在受苦的不幸者”。因为希特勒想要一种新的、歌颂健康、强壮和英勇的人民的艺术。要取得这样的效果,必须利用文学上的现实主义。在这种创作风格中,草永远是绿色的,天空永远是蓝色的,德国的土地肥沃成熟,果实累累。那些在创作上无法迎合元首观点的艺术家将面临制裁,其中包括本地的工艺美术店断绝他们的材料来源。那些接到停止作画命令的艺术家将引来盖世太保对他们的家进行搜查,看看他们的画笔是否是湿的。[2](p.97-98)与之相对应的,是希特勒极力呼吁重振的古典准则、作为第二次文艺复兴的“德意志艺术”(Dic Deutschen Kunst)——这个在当时被广泛使用的纳粹化术语,强调着本民族艺术的纯洁性。希特勒崇尚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提倡艺术作品必须通俗明了让大众易于接受,他在首届艺术展的开幕现场将新艺术的使命宣布为“替人民说话,让人民理解”。[3](p.113)

    相关热词搜索:大德艺术展意志记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