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从《智取威虎山》看中国的主旋律电影

    从《智取威虎山》看中国的主旋律电影

    时间:2020-03-24 05:16: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主旋律电影是国产电影的一个重要电影类型,从1989年诞生之初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几经浮沉。2014年,徐克导演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取得成功,为中国主旋律电影找到了一种全新的诠释方式,证明了主旋律电影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对《智取威虎山》的改编情况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探讨,可以窥探中国主旋律电影向商业化、主流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主旋律电影 观众需求 商业化 主流电影

    一、《智取威虎山》概述

    (一)《智取威虎山》对《林海雪原》的改编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是作家曲波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创作的。小说讲述了国民党军队在解放战争初期将主力压向东北,同时在我军后方又组织了一些伪满洲国官员、地主、恶霸、流氓、大烟鬼等组建所谓的“中央一号队伍军”,不断进行军事骚扰,烧杀掠抢,无恶不作。为了清除匪患,少剑波带领一支36人组成的小分队,深入白雪皑皑的森林,与不同类型的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抗日战争刚胜利之时,试图控制东北的国民党政府不断搜罗土匪和伪满洲国的宪兵,将他们组成“中央先遣挺进军”。1945年底,年仅22岁的曲波担任了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杨子荣就是他的部下和战友。作为牡丹江军区二团侦察排排长的杨子荣从小跟随父亲闯关东,在鸭绿江上放排拉纤,期间接触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杨子荣既熟悉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野史轶闻,又了解各种行帮黑话,这些经历为他后来执行任务提供了很大帮助。在完成威虎山剿匪行动之后不久,杨子荣就牺牲了。之后,曲波在辽沈战役中受了重伤并转业到地方工作,但是他始终不能忘记曾经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和那段传奇的剿匪经历,因而在这段经历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创作完成了小说《林海雪原》。

    自小说问世以来,先后经历过现代京剧、革命样板戏、电影、电视剧等不同形式的改编,这些作品中的经典唱段和人物对白至今仍然是观众心里不可磨灭的记忆。2014年年底,由徐克指导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在全国上映,那茫茫的林海雪原和英雄人物也借此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徐克导演的电影《智取威虎山》以《林海雪原》为原型,对小说基本采取了忠实原著的改编原则。同时,电影明显借鉴了1960年刘沛然导演的电影《林海雪原》和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等前文本,以大众熟悉的“智取威虎山”一节作为电影故事的叙事核心,讲述的是解放军一支骁勇善战的小分队与在东北山林盘踞多年的数股土匪斗智斗勇的故事。影片中有枪林弹雨亦有刀光剑影,有军民情深也有侠之豪情,是一部根据革命传奇打造、叫好又叫座的现代英雄史诗[1]。《智取威虎山》于2014年12月23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并取得了8.81亿元人民币的票房。

    (二)《智取威虎山》的艺术特色

    小说《林海雪原》曾经历过多次改编,在众多改编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革命样板戏版本的《智取威虎山》。这样一个观众比较熟悉的故事,在徐克的指导下,又经历了多方面的艺术加工和创新。

    1.快节奏和大动作推进剧情燃点

    伐木场枪战、夹皮沟阻击战和最后的威虎山大战,几场动作戏都强调配合得当、运筹帷幄,片尾的飞机大战更是一场视听盛宴。影片的剧情集中、发展节奏快,尤其是杨子荣单枪匹马进入威虎山后,情节更是层层推进,动作镜头层出不穷。徐克在包装这个红色经典故事时运用了武侠片的模式,并在其中加入了一些娱乐性的对白和动作。影片的后半部分更是高潮迭起,除了拳脚和手枪的近身搏斗外,还有机关枪、坦克、飞机大炮的重武器对决,再加上徐克惯用的快速剪辑手法,观影体验酣畅淋漓。

    在效率至上的当下,人们走向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中,徐克准确地把握了当下观众的观影需求,他知道痛快淋漓、大开大合的叙事模式远比循序渐进、娓娓道来更受欢迎。《智取威虎山》用排山倒海般的叙事节奏和武侠风格的动作设计推进剧情发展,形成一个又一个剧情燃点,最终燃起熊熊烈火,让观众的观影体验得到了巨大满足。

    2.逼真的数字技术营造视觉奇观

    现如今,数字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特效的运用使电影的影像风格有了无限可能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打虎上山”的经典桥段,就是借助数字技术,通过特效完成的视觉奇观。

    “打虎上山”是小说《林海雪原》及其众多改编作品中的重要桥段,电影《智取威虎山》也不例外。在影片中,这段3分钟的3D特效戏足足做了两个月之久。工作人员首先在电脑上反复演示杨子荣和老虎的位置关系,确定了这段戏需要157个镜头。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剧组将一棵从东北运过来的大树放入摄影棚,而杨子荣的扮演者张涵予就在摄影棚里对着大树反复表演各种动作。剧组把这些实拍的、只有演员和树的镜头交给韩国的特效公司,由一个200人的团队做了270天,最后呈现出了栩栩如生的杨子荣打老虎的场景。如此精心的制作,让观众在感受逼真的数字技术的同时不知不觉进入故事中,营造出了电影氛围,烘托出了革命英雄的形象。

    3.革命英雄人物的武侠化演绎

    徐克在电影中弱化了原著和其他改编版本中的“红色”气质,把“智取威虎山”讲述成一个除暴安民的侠义故事,重新讲述了小说的剿匪传奇。

    电影中的杨子荣不再是苦大仇深、对党赤胆忠心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而是被塑造成一个经验丰富却不被人识,拿锅铲做饭和唱二人转的具有凡俗性的优秀侦察员。当杨子荣独闯虎穴的想法被质疑时,他就准备偷偷地单独行动。坚持己见、不服从命令的行为弱化了杨子荣身上的军人气质,反而更像是江湖中特立独行的侠客。

    这种孤胆英雄式的人物塑造还表现在杨子荣深入虎穴的原因。样板戏中杨子荣的形象挺拔、正义、高大,他受到党和组织的委派,奉命打入威虎山内部达到剿匪的目的。电影中的杨子荣上山的动机是为了剿匪,还直接为了拯救饱受匪徒抢掠到匪穴的夹皮沟百姓。总之,经过改编,英雄杨子荣更被诠释成类型电影中兼具豪侠之气的义士形象[2]。

    4.个人情怀与主流价值的平衡

    面对越来越泛娱乐化的时代特质和越来越年轻的电影主要消费群体,徐克将一位50多年前的革命英雄人物还原在银幕上,却并没有把杨子荣降格以待,对他的人物设定没有质疑,更没有情色渲染,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近年来,有不少影片打着“还原人性”的旗号,对历史上的一些英雄人物进行矮化甚至颠覆。与之相对的是电影《智取威虎山》在改编过程中完全遵循了原著的核心价值取向。徐克既没有为了增强人物的多面性而给杨子荣设定感情戏、激情戏,更没有对座山雕这个大反派进行所谓的人性化处理。

    在《智取威虎山》这部电影中,徐克越来越显示出圆融自如的掌控能力,将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念、精致曲折的故事情节、惊险刺激的视听效果融会一体。可以说,徐克的作品代表了中国商业电影的常规形态和高水准。作为北上发展最成功的香港电影人之一,徐克逐渐摸索到了观众需求、个人情怀和主流价值之间的平衡点[3]。这样的摸索让这部影片仅上映两周就获得了近9亿元人民币的票房,可谓是商业性与艺术性兼顾的佳作。从2003年张艺谋的《英雄》开始,先后出现了《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一批所谓的中国式商业大片。这些电影虽然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有力地开拓了海外市场,却让观众对类似这种“高概念”的商业大片产生了失望与不满,这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发展中的不健康因子。

    二、主旋律电影的流变

    (一)主旋律电影的产生和界定

    “主旋律”这一概念首见于1987年。2月,在原广电部电影局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厂长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这一口号在宣传和落实过程中,逐渐演变、上升为我国的文艺工作指导方针,最终被写进十五大报告,成为党在文艺工作中“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

    “主旋律电影”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1989年,当时的广电部电影局局长腾进贤面向全国电影创作单位发出了主旋律电影的倡导。同年,电影《开国大典》作为新中国成立40周年的献礼片在国内上映,成了主旋律电影的标志性作品。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完善,主旋律电影基本可以概括为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导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创作立场,表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理想主义,以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正面人物和光明事件为主要内容,格调健康、积极、向上的电影。

    (二)主旋律电影的演变过程

    经过二十多年的浮沉变化,主旋律电影和其他类型电影一样,在不断发展和前行。从当初的政治色彩浓厚、题材单一、主题外显到现在类型杂糅、题材丰富,如今小人物也加入到主旋律电影主角的行列,他们的动人故事和鲜明的性格特征更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和认同。注重对人性的挖掘和人文关怀的展现,是主旋律电影一直以来的发展走向。

    1.恢宏的大历史→感人的小生活

    继《开国大典》之后,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大部分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领袖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长征》、《大决战》、《大转折》是这一类影片的代表。这些影片发挥着类似于政治教科书和历史教科书的意识形态功能,因其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在弘扬社会正能量方面所起的作用极为显著[4]。早期的主旋律电影虽然在国内屡获荣誉,但上座率和票房却不高。为了赢得观众的认可,主旋律电影开始从恢宏的大历史转向表现感人的小生活。

    1995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胜利50周年,相关题材的电影纷纷出现,《红樱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该片讲述了一男一女两个中国小孩辗转来到苏联一所专门收养各国共产党领袖子女的国际儿童院,在二战来临后,男孩随学校搬迁并很快沦为难民,后来在杀德国俘虏时与他们一起葬身火海;小女孩在参加夏令营期间被德国军队俘虏,一名德国将军看中了她,并在她的皮肤上文身想制作成灯罩,因此小女孩的后背上留下了永远都抹不去的德国法西斯鹰徽图案。二战胜利后,女孩遇到了男孩收养的小女孩,并和她一起生活,一生未婚,最终病逝。

    与《大决战》等影片的叙事模式不同,《红樱桃》里没有宏大的历史记忆,只有平凡的普通人。史诗化的英雄人物被替换为战争年代里平凡的普通人,观众也感同身受小人物的悲凉。

    2.非凡的大人物→伟大的小人物

    在早期的主旋律电影中,有许多表现一代伟人成就非凡业绩的电影,如《周恩来》、《邓小平》等,这样的影片能给人正确的引导,观众在感受领袖的人格魅力的同时,主要是崇敬感。为了更贴近观众的生活和心理,电影《张思德》改变以往的电影模式,着重表现普通人的伟大。张思德是毛泽东的勤务兵,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1944年,张思德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张思德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但他为人民服务的高尚人格却值得称颂和赞扬。

    3.激烈的战争场面→深切的个人情感

    早期的主旋律电影注重表现激烈的战争场面和战士冲锋陷阵的豪情,如《上甘岭》、《董存瑞》等,长期如此,观众开始对模式化、套路化的主旋律电影渐渐产生了排斥感。针对这一问题,2006年上映的《云水谣》改变了以往主旋律电影的道德神话和枯燥的政治说教模式,力图在中华民族的情感中引起观众的共鸣。扮演男女主人公的分别是大陆当红男星陈坤和台湾人气女星徐若瑄,偶像片的面孔和传统的革命题材相结合,让越来越年轻化的观影群体更容易接受主旋律电影。

    2007年年底,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为主旋律电影开创了新模式。解放战争时期,九连的战士们在一次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战斗中全部牺牲,唯一活下来的连长谷子地发现,由于部队番号的改变,他的战友们只能被认定为失踪,不能成为烈士。谷子地为了给当年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要回名分,也为了查明当年集结号未响的真相,用尽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寻找死难的战友,誓要为这些烈士讨回应属于他们的荣誉。这部影片是中国战争片的文化转型,把人性和人的生命价值作为主要对象来歌颂,改变了以往战争片以情节发展为主线的叙事方式,把人的情感过程放在主要位置,战争反而成了故事背景。影片主人公谷子地的形象具有开创性,是中国电影中中国军人“去典型化”的另类形象。

    三、对主旋律电影的思考:提升艺术表现力

    徐克的成功不是个案,香港导演陈可辛在2009年导演的作品《十月围城》就有类似徐克《智取威虎山》的创新思维。《十月围城》讲述的是在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将到香港议事的消息引来了清政府的刺杀,众多江湖义士为了保护孙中山与刺客进行殊死搏斗的故事。“《十月围城》是中国式大片的新路”[5],香港导演陈德森和监制陈可辛让我们意识到大陆电影人应该向香港电影人学习,在自己所熟悉的“国家叙事”、“革命叙事”的基础上,借鉴和化用香港类型电影的传奇化叙事、民间叙事,使其成为真正市场意义上的主流电影。

    红色经典其实是一个个经历过时间考验、有深厚群众基础但尚未被大规模开发的优质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著作权、版权)。现如今,红色经典在电影观众中依旧有相当程度的号召力,观众不买账的往往不是故事,而是一直以来主旋律影片与市场脱节的表现手法和高高在上说教般的故事呈现角度。《智取威虎山》的成功表明,不论故事来自何处,只有遵循市场规律,尊重观众的审美和精神需求,用市场来检验影片,才是在当下拍摄成功影片的唯一出路。如果能像徐克一样将一个红色经典剥去意识形态的外壳还原成基本的故事,再用主流商业电影的成熟制发手段去包装它,影片的市场潜力将会非常大。

    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主旋律电影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在商业电影之外绝世独立,尤其是在好莱坞大片和本土商业大片的双重夹击下,主旋律电影必须吸收商业电影的某些娱乐元素。徐克智取了电影业的“威虎山”,也让我们看到: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光明。

    参考文献:

    [1]李斌.唤醒我们心中的杨子荣[N].人民日报,2014-12-31.

    [2]李艳.红色经典下的快意江湖——论《智取威虎山》的电影改编[J].新闻界,2015(10):61-64.

    [3]索亚斌.贺岁档的两种对决[N].人民日报,2015-01-13.

    [4]黄新炎.主旋律电影的又一次变奏——从电影《智取威虎山3D》说起[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5(6):130-135.

    [5]饶曙光.《十月围城》:中国式大片的新路[N].人民日报,2009-29-29.

    相关热词搜索:智取主旋律看中威虎山电影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