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梅帅元的实景演出研究

    梅帅元的实景演出研究

    时间:2020-03-27 05:17:4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近年来,实景演出借中国旅游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转型的契机,以遍地开花的姿态迅速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作为中国原创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实景演出从文本到运作都有自身独特的价值,特别是梅帅元及其团队打造的实景演出更是行业中的佼佼者。本文运用文化产业研究中的“传记”手法,对梅帅元团队打造的实景演出进行深入分析,以阐明市场和资本在文化产业中的驱动力。

    关键字:实景演出 梅帅元 传记法 文化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为止全国大大小小的实景演出就有二百多台,这庞大的数字背后折射的是实景演出拥有的巨大市场。从文本层面上看,实景演出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能够吸引大众消费;从产业的角度看,实景演出不仅能够为旅游地带来门票收益,同时还能带动周边的餐饮、住宿等服务产业,拉动整个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可以说,实景演出是近几年最具活力的文化产业之一。国内制作实景演出的专业团队,其一是张艺谋率领的“印象铁三角”团队,其二是梅帅元组建的“梅家班”;除此之外,陈凯歌、冯小刚等导演也陆续加入到实景演出的行业中来。本文从文化产业角度探讨实景演出,并非宏观层面上的观察,而是以梅帅元及其团队作为研究对象,来窥见市场、创新和资本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梅帅元实景演出的研究运用的是“传记法”,它借鉴于斯科特·拉什和西莉亚·卢瑞在《全球文化工业——物的媒介化》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拉什和卢瑞认为:“时间并非外在于(自然或社会)对象或主题,而是内在于对象。用另一套术语来讲,时间可被视为一种差异化。因而追踪对象的运动过程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开始考虑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时间顺序,还要从绵延或差异化的角度对对象进行研究。”①

    作为文化产业研究的新兴方法,“传记法”表现出很多优势,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对象进行追踪,勾画其整个生命历程,以此能够鲜明地体现某一文化产业的生命力。

    本文以时间为纬线,以文化和产业两个方面为经线,以期从深度和宽度勾勒出梅帅元团队的实景演出的发展历程,阐明创新和资本在文化产业中的推动力和重要作用,以此为中国的实景演出提供一定的学理支持和前景预测。

    一、文化层面:从“印象”到“故事”

    中国实景演出在文本层面上,有一定共性。第一,表现旅游地点的风土人情;第二,偏好大场面;第三,注重高科技的运用;第四,演员以当地人为主。梅帅元团队打造的作品在共性的基础上有其特性,主要在于梅帅元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

    首先,梅帅元团队注重对当地文化的深度挖掘,坚持“此山、此水、此人”的天人合一的原则。梅帅元认为真正的实景演出是要把当地的文化包装后不着痕迹地还原到里面去,使它成为山水的一部分。梅帅元自己是一级剧作家,并且“梅家班”很多是当年广西桂剧团、广西壮剧团的导演和编剧,所以与印象团队出身舞台艺术不同,梅帅元的核心团队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提炼更有优势。因而大多数表现中国文化源头的演出项目,最终都被梅帅元团队获得。

    其次,善于打造不同的文化品牌。梅帅元团队走的是和“印象”系列不一样的路子。“梅家班”打造的作品并非一个系列,而是在纵向的时间跨度和横向的地理跨度上,差不多构成了一个中国文化的全景。《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讲东方哲学,《印象·井冈山》挖掘当地的革命精神,《泰山·封禅大典》勾勒出中华文化的脉络。

    虽然梅帅元的团队善于打造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实景演出,但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文化意蕴并不是发展的制胜点,在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才是王道。从2004年的《印象·刘三姐》到2009年的《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梅帅元团队在实景演出的文本内容构造方面,挑战并创新。

    梅帅元1999年开始筹划《印象·刘三姐》的演出,经过五年的创作,共修改策划方案109次,《印象·刘三姐》终于在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其新颖的形式,绚烂的大场面引起了大众的强烈震撼。虽然从政府到媒体再到大众都对《印象·刘三姐》赞许有加,但它不免也遭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质疑。《印象·刘三姐》虽以刘三姐为名,但其实并非是刘三姐故事的再现,创作人很巧妙地玩了“印象”这个概念。因为《印象·刘三姐》的成功,这种“印象”就成为实景演出的一种模式,没有完整的叙事,更侧重用大场面来刻画当地的风土人情。

    《印象·刘三姐》之后,主创人员分道扬镳,张艺谋率领“印象铁三角”趁热打铁,推出了一系列“印象”作品。而作为《印象·刘三姐》的制作人和总策划人梅帅元则吸收了众多广西籍的编剧和作家,组建了自己的“梅家班”,先后制作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印象·井冈山》《天骄·成吉思汗》等作品。这些作品虽然都有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或多或少还是有“印象”的影子。

    2009年9月17日,由梅帅元做策划和总导演的大型实景演出《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在湖南张家界正式上演。这标志着梅帅元团队的创作步入了新阶段。这不再只是一个印象,而是一个故事。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一只白狐狸精爱上了猎人刘海,最后刘海被乡亲排斥,狐狸被同伴排斥,经过一万年的等待才最终圆满。这是非常大的构思,因为在一个最近距离达五十米、连表情都看不清楚的表演条件下,要把故事内容演绎清楚,还要让观众完全理解其中的精神,最后达到激动万分的状态,难度相当大。

    梅帅元的团队研究了半年多的时间,最终完成了这个挑战。他们将人物的情感外化、放大,以此让观众能够体会到。当狐狸第一次哭的时候,整个群山都在“流泪”——瀑布的水往下滚。这样的创新让观众震撼和欣喜,当然也就保证了良好的市场效益。《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是实景演出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被誉为第一台在山水实景中演出并有完整故事情节的音乐剧,梅帅元称它为“第二代山水实景演出”。

    从《印象·刘三姐》到《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从“印象”到“故事”,梅帅元团队在创新的过程中,坚持的正是文化产业的差异化。这其中最重要的动力就是市场的需求。自从《印象·刘三姐》大获成功后,各地的旅游景点都抢着制作大型实景演出的项目。但这些实景演出都是以《印象·刘三姐》为模板,表演内容呈现出单一化趋势。且不说一些小团队,也不说“印象铁三角”(他们本就是印象专业户),就连梅帅元的团队也不免在“印象”中打转。很多实景演出出现大规模抄袭和仿制,形式和内容均缺乏新意,对当地文化的演绎常常过度符号化,缺乏深层挖掘,甚至存在误读现象。消费者已经对这种演出模式审美疲劳。“刘三姐”之后的“印象”都很难超过“刘三姐”的票房。

    市场的变化必然促使梅帅元团队做出调整和改变。这也恰恰是《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成为其团队所谓的转型之作的根本原因。为什么要从“印象”到“故事”?因为观众的口味和想要的东西变了,相应地产业人员就要不断去揣摩和了解受众的需求,围绕这个核心去调整产业的方方面面,使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迎合观众的需要,进而创造利润。这就是市场在文化产业中对创新的呼唤和推动。

    二、产业层面:从轻资产到公司制

    虽然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以及大投资,但梅帅元团队的运作模式和其他实景演出的运作团队却不一样。比如:“印象铁三角”团队,在《印象·刘三姐》之后,由于投资机构IDG的推动,成立了印象文化演出公司,公司制运作使“印象”系列作品从策划、创意到后期制作,全部是“印象铁三角”完成。而《印象·刘三姐》的早期投资人之一黄守新,则更加注重资产的投入,他将实景演出与旅游地产项目相结合,开辟了另一条道路。2010年,他投资2.5亿,力邀冯小刚执导海上实景演出《梦幻北部湾》,这是他在广西防城港投资巨大的旅游地产的一部分。

    和这些团队相比,梅帅元走的是一条“轻资产”的道路。所谓“轻资产”运作是指运用最少的成本去撬动最大的资源以获取最大的利润,其中的关键点就是整合资源。梅帅元坚持的理念是要让实景演出在瞬间聚合起巨大的资源。正因为如此,他的公司状态松散,每个项目都是独立的公司,没有统一的名称和logo。梅帅元以整合文化资源的模式制作了十部大型实景演出。他的团队主要负责前期演出的策划和部分创意,然后根据不同的项目,选择不同的导演、艺术家、文化人合作。《禅宗·音乐大典》是和谭盾合作,黄豆豆担任舞美,易中天任禅学顾问,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任文化顾问;《泰山·封禅大典》《天骄·成吉思汗》是和北京人艺著名导演李六乙合作。《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是和于丹、纪连海合作。梅帅元整合的资源远不止这些,政府关系、工程技术、市场营销、环保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环节。由于实景演出具有可观的商业价值和良好的文化效益,所以在资金的运作上,国家会有一部分政策性扶持资金,但更大部分来自民营公司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

    这种开放体系、“轻资产”的发展模式,有利于规模扩张。从2003年至今,梅帅元团队已做了十台演出,平均一年一台,实属高产。演出投入也是巨大的,每台几乎都要上亿。尽管票房都没能重现《印象·刘三姐》的辉煌,但预计一般四年就能收回成本。因为实景演出是一种投资风险相对比较小的项目。如果成本控制得好的话,实景演出是一定能赚钱的。相对于拍电影投入上亿只能演几个月来说,实景演出是天天演。

    然而梅帅元这种文化人观念正在受到冲击。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实景演出的竞争也越加激烈,陈凯歌、冯小刚等著名导演的高调加入,使实景演出成为各方人士的香饽饽。特别是2010年12月,号称“旅游文化演艺”第一股的浙江宋城以70倍的市盈率登陆创业板。“印象铁三角”团队也获得了云峰基金5000万美元的投资。资本的大门,已经洞开。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1年5月16日,梅帅元的山水盛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在北京盛大开业,这标志着梅帅元所有的作品都将囊括在同一的山水logo之下,所有的子公司都会被统一管理。

    这是一个转变。从“轻资产”到成立公司,梅帅元的产业模式进入资本运行层面。虽然在这之前梅帅元也投资一些项目,比如《泰山·封禅大典》梅帅元占有51%的股份,但并不能算资本上的操作。成立公司标志着梅帅元从整合资源向开发资源转变。这其实是因为他对实景演出前景抱有乐观态度。实景演出今后的发展可能会有多个方向,可以和地产结合,也可以和酒店结合,甚至可以和资本市场对接。这样来看的话,实景演出的产业发展走势依然很好。

    在2006年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上,梅帅元已与越南企业签署《下龙湾地区山水实景演出剧场建设及商业演出协议书》,将实景演出模式出口到越南下龙湾景区,实现了文化产业输出海外的零的突破。2011年6月,梅帅元又和韩国济州岛签署了意向协议。而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项目也在洽谈之中。这些都证明了实景演出具有的潜力。

    同时公司的运行还是梅帅元做产业链的必然选择。由于松散,他打造的十个作品的后续产品开发都不好。有了统一的公司,今后十个产品就会联合起来做成产业链,从而有力地推动实景演出的后续开发,获得更大利润。

    因此,从“轻资产”到公司制,梅帅元的选择很好地证明了资本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性。在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中,资本运作是一个大的趋势。

    三、结语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梅帅元的实景演出在发展过程中,在文化层面和产业层面上均保持着差异化的特征,这是他的实景演出能够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和资本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保证。文化艺术化,艺术商业化,这是对实景演出的综合概说。实景演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带动包括服务行业、艺术行业、商品行业的整条产业链的发展。虽然实景演出的终极目标是商业利润,但是不可否认,很多成功的实景演出也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经过时间的沉淀,或许会有一些实景演出成为经典。这也是实景演出不同于电视节目等大众产品的最重要特点。

    ① [英]斯科特·拉什、西莉亚·卢瑞:《全球文化工业——物的媒介化》,要新乐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页。

    参考文献:

    [1] [英]斯科特·拉什,西莉亚·卢瑞著.要新乐译. 全球文化工业——物的媒介化[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 杨媚. 梅帅元: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化为故事[N]. 深圳特区报,2010-10-28(D2).

    [3] 黄秋丽.梅帅元:山水文化“造梦人”[J].中国企业家,2011(5).

    [4] 策划及总导演梅帅元谈《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EB/OL].

    作  者:肖雨竹,暨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文化管理。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实景演出研究梅帅元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