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赫德:中国世博会第一人

    赫德:中国世博会第一人

    时间:2020-04-03 05:19:0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1873年,维也纳垒家歌剧院。

    一场由维也纳世博会中国参展团举行的音乐招待会令包括奥匈帝国皇室成员在内的1400多名观众叹为观止。没有一人中途退场,演出结束时,掌声雷动。这场被当地报界称为“当年最精彩”的音乐会,为中国在世博会的首次亮相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尽管中国馆的展品以丝绸、茶叶等农产品为主,但仍然获得了参观者的称赞。奥匈帝国皇帝为中国参展团每位成员颁发了勋章,奖励他们的贡献。这是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头一回像大国一样在欧洲受到尊重。而促成中国参展团维也纳之行的,正是一位英国人,他叫罗伯特·赫德,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阿思本舰队”事件:走向海关的权力之巅

    1863年9月18日,天津大沽口。

    秋风习习,海面波纹片片;阳光和煦,映出点点金光。码头上停泊着8艘号称是中国海军的炮舰。各舰的桅杆上,迎风飘扬的是五颜六色的万国旗和连大清官员都没见过的“中国海军旗”。只有部分舰艇的名字似乎有点“中国味”——“中国号”、“江苏号”、“广东号”、“北京号”、“厦门号”、“天津号”。可是,甲板上忙碌着的水手皮肤非黑即白,根本看不到黄皮肤。

    阿思本上校是这支“中国舰队”的司令官。他来自英国皇家海军,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指挥后来火烧圆明园的那支英军在大沽口登陆。阿思本舰队来华的缘由,还得从两年前大清总理衙门与英国人赫德面谈的结果说起。

    1861年,太平军席卷苏杭,清军招架不住,只好设法“借师助剿”,购买兵舰溯江西上,遏制太平军的攻势。同在这一年,清廷宫变,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中外合作”取代了“闭关政策”。在这样的形势下,执政的恭亲王奕诉向英国公使卜鲁斯求助。于是,卜鲁斯推荐26岁的粤海关副税务司赫德走进了恭王府。

    赫德毕业于贝尔法斯特皇家学院,曾在宁波和广州领事馆担任翻译。他精通汉语,了解中国官场的办事规则,算是个“中国通”。见到恭亲王,赫德极力主张清廷购买外国船炮,既可平定内乱,又可收复失地。他还把英国的造船工业吹嘘一番,令没见过世面的奕诉大开眼界。王爷动心了。不久,赫德升官了——署理海关总税务司。

    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自从1853年英、法、美三国领事借上海小刀会起义之机,浑水摸鱼攫取海关(上海海关)征税行政权后,中国沿海各口岸海关就逐渐落入洋人手中,“邀请”洋人“帮办税务”成了清廷被迫承认的既成事实。1859年,“熟悉各国商情”的英国人李泰国被清廷任命为江海关总税务司。本来,清廷打算请李泰国出面,协助成立统管全国海关的机构,以筹措战争赔款和洋务经费。可当时他恰恰在北京街头被人殴伤,于是以养伤为由,擅自离沪回国。临行前,他把进京议事的工作交给了赫德——他最信任的部下。而赫德这次进京游说,不仅赢得了升官的批文,而且得到了清廷授予的向英国代购兵舰的全权。于是,赫德向正在英国养伤的李泰国写信,请他帮忙代办。李泰国在英国政界广为游说,获准订购八艘炮舰。当然,银子要大清出。

    也许是英国政府的授意,也许是李泰国利令智昏,他竟擅自选定阿思本担任舰队司令,将中国海军的唯一指挥权授予了这位不懂汉语的洋上校,并规定阿思本听命于自己。在李泰国的运作下,清廷花去100多万两银子,换来的却是一支自己无法掌控的“英中联合舰队”,真是赔了银子损主权,颜面丢尽。

    赫德得悉,立即向李泰国写信劝阻。然而李泰国无动于衷,不但固执己见,而且仗着公使卜鲁斯撑腰,向清廷提出更多无理要求,并威胁要解散舰队。可惜他的算盘打错了。

    李泰国三番五次的外交讹诈,没能唬住恭亲王。最终,阿思本舰队被解散,军舰交英国拍卖,人员遣送回国,遣散费还得大清出。折腾近两年,损银数十万两,却一无所得,清廷试图组建新式海军的努力结局令人沮丧。而原本打算控制中国海防的李泰国,也彻底失去总理衙门的信任,黯然解职回国。

    就在李泰国离去的同一天,即1863年11月15日,赫德毫无争议地出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此后45年,这个位置没有换人,中国海关史上著名的“赫德时代”拉开了序幕。在他的经营下,中国海关引入了英国式的海关会计制度,这种类似国库体制的会计制度非常严格,一直实行到国民政府时期。在赫德的努力下,长期散漫、低效的中国海关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海关税收逐年攀升,甚至取代农业税成为了清廷的头号财政收入。渐渐地,海关在中国政治、经济活动中地位越来越高、分量越来越足。难怪清廷对赫德倚重有加,在一些文件中甚至称呼他是“我们的赫德”。

    “总海防司”的大胆设想:插手大清对外军购

    赫德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虽然海关事务林林总总,可他总喜欢“管闲事”。他人在海关,心却在海军。

    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刺激了清廷。中国开始大规模采购军火,整顿海防。赫德迅速嗅出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政治和经济利益。凭着在清廷执政大臣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以及对中国政情的熟悉程度,他很快就成了各省督抚争相求助的对象。在赫德的介绍下,清廷与英国军火贩子达成多项交易。一艘艘英制炮舰开进中国的港口。

    赫德的热心肠,包藏着对控制中国海军指挥权的诉求。他抓住清廷决策层“少花钱,多办事”的抠门心态,极力推荐单价低廉的炮舰,极言其威力之大。这样,既使中国海军“看起来很强大”,又令其不具备远洋作战能力。他认为中国水师学堂培养的学生缺乏实战经验,提出由中国购买的舰艇要配备英国舰长和技术人员,从技术上达到“卡脖子”的效果。就在清廷打算将隶属各省的舰艇实现统一指挥的当口,赫德向总理衙门抛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增设总海防司署,由他担任总海防司,其弟赫政接任总税务司。

    赫德机关算尽,试图把攫取海关大权的那一套直接搬到海军来,这当然会触动清廷决策层敏感的神经。在他们眼中,政权和军权永远比经济权益更重要、更关键。于是,在两江总督沈葆桢和李鸿章“一明一暗”的联手干预下,“总海防司”的“大胆设想”泡了汤。1885年,清廷成立海军衙门,由亲王挂帅,封疆大吏辅佐,赫德连个小官儿也没捞着。

    停泊在沿海口岸的英制炮舰,很快就暴露出其先天不足:吨位小,炮身重,开炮的后坐力能让舰艇倾覆;铁皮太薄,缺乏自我防护能力;航速迟缓,缺乏机动性,很容易成为大舰的靶子,不仅火炮射速慢,而且由于舰艇吨位小,在颠簸的海面上晃动严重,无法瞄准射击。虽然每艘炮舰也就十几万两银子,可几十艘加起来也有几百万两,到头来,只能缉私剿匪,不堪“大洋浪战”。

    显然,赫德推荐的炮舰是欧洲的淘汰货。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李鸿章在军购领域开始刻意疏远赫德,接近广东海关税务司德国人德璀琳。在德璀琳的推荐下,北洋舰队的8艘主力舰,有5艘购自德国。其中的大型铁甲舰“定远”和“镇远”,长期领衔亚洲各国海军,成为日本海军最大的假

    想敌。即便是购自英国的战舰,在万里航行返回祖国的途中,跟舰实习的中国官兵很快就熟悉了舰艇的操控和维修技术,不再需要英国人的指手画脚了。

    赫德并未灰心,他为正在组建中的北洋舰队推荐了英国军官琅威理出任总查,即总教习。在他看来,即便不能指挥全中国的舰艇,能够控制中国海军精华所在的北洋舰队,也未尝不可。他和琅威理总以为“总查”就是舰队二把手。可当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不在军中,而右翼总兵刘步蟾依惯例升总兵旗代行指挥时,琅威理才明白自己的真实位置,只能愤然辞职。“升旗事件”使北洋舰队失去了一位严厉而负责的洋教官,这当然是个损失。可更重要的是,琅威理的继任者再也不是英国人了,赫德控制中国海军的最后一点希望彻底破灭。

    “赫德的世博会”:助推近代中国走向世界

    赫德有个梦想,希望中国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世界。他知道,只有让中国熟悉世界,才能让清朝皇帝继续支持他的海关事业,才能巩固他在海关系统中的支配地位。而让中国了解世界的前提,就是要让中国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创办于1851年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即世界博览会,简称“世博会”)显然是最佳的形象展示舞台。

    一开始,中国人对世博会并不了解,对于欧美早期举办的世博会一直持怀疑和不屑的态度。早在1866年,总理衙门就接到了巴黎世博会的邀请函,但最终并未应允前往。1870年,在奥匈帝国驻华公使的反复游说下,总理衙门终于勉强同意参加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并想当然地把中国参展的组织权交给了赫德,因为海关有对外贸易之利,便于征集和运输展品。

    在世博会前期的组织筹备、展品征集、人员安排等方面,赫德展现了出色的交往和协调能力。在他的全权安排下,1873年,一群在海关工作的洋员组成中国参展团参加了维也纳世博会,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中外交流的新局面得以开创。

    1878年巴黎世博会上,中国馆设立的一家饭店引起了轰动。这是中国菜在世界上的首次亮相。1884年,国际食品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行,这次在赫德故乡举办的盛会得到了他格外的重视。按照赫德的计划,中国馆安排了一家中餐馆、一家茶馆和出售中国土特产及古董的商店,他还在伦敦安排了一个剧场,让中英两国乐队同台演出。参加展会的厨师、乐师、店员、油漆工、泥瓦工和木工都由赫德亲自选定。

    中餐馆和茶馆在展会上一炮走红。威尔士亲王等英国王室成员纷纷慕名而来,品尝中国茶和燕窝汤。他们回到温莎城堡,向女王绘声绘色地介绍。于是,温莎城堡迎来了一批中国厨师,为馋嘴的女王特地烧制了一桌中式大餐。同时,不识简谱的中国乐师还迅速学会了《上帝佑我女王》等英国乐曲,演出时受到热烈欢迎。

    维也纳和伦敦的成功,激发了清廷参展的兴趣,也彰显了赫德的价值,使他牢牢地控制了中国参加世博会的组织权,前后近40年。乃至有人戏称为“赫德的世博会”。

    通过世博会,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馆面积太小,展品总是丝绸、瓷器和茶叶,与西方工业品的日新月异相形见绌。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为满足西方人的猎奇欲,中国馆竟将绣花鞋、刑具和苦工、乞丐、娼妓、囚犯、衙役、和尚、鸦片鬼、小脚女人的雕像一并展出。这深深地刺激了自尊而敏感的中国人。不少人扪心自问:“中国应向世界展示什么?”这一刺激和反思,直接导致1905年清廷下令,以商部接替海关,自主组织参加世博会。赫德与世博会的缘分,从此走到尽头。

    三年后,赫德离开了海关,总税务司署,再也没有回来。“1908年4月13日上午7时,罗伯特·赫德走了!”这是赫德离任前留在总税务司署办公桌上的最后一张字条。话虽简单,含义隽永。

    又过了三年,他在英国结束了自己的人生旅程。几个月后,清王朝也走入了坟墓。只不过,赫德身后的巨大遗产——外国人控制的海关及其组织制度依然存在,直至1949年。

    相关热词搜索:世博会第一人中国赫德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