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确立大数据时代学习观方法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诉求期盼(一)

    确立大数据时代学习观方法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诉求期盼(一)

    时间:2020-04-06 05:21:5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我们正面临大数据时代,应该确立新的学习观和学习科学方法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

    一、大数据时代的“生活、工作与思想的大变革”

    英国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著的《大数据时代》引发了“大数据时代”的热门话题,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够感受宇宙,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观测微生物一样,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人类存储信息量的增长速度比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快4倍,而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的增长速度则比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快9倍。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它已被视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被视为一种“机器学习”。当然,这种“机器学习”不是“误导性的机器学习”,而是“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从一个人乱穿马路时行进的轨迹和速度来看他能及时穿过马路的可能性”。从哲学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来看问题,在大数据时代,人们不再依赖随机采样,而是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在大数据时代进行抽样分析就像在汽车时代骑马一样”;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对“精确”与“模糊”有了新的认识,不再热衷于追求一般意义上的精确度;在大数据时代,除了遵循一般因果规律外,“我们无须再紧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应该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关关系也许不能准确地告知我们某件事情为何会发生,但是它会提醒我们这件事情正在发生。”大数据是能够发“声音”的,要发现大数据的“觉悟”。大数据关心的“是什么”,而不太关注“为什么”。在大数据时代,将把人们的关注点转移到“I”(信息)上,而不是现在强调的“T”(技术)。数据可以“再利用”,可以“重组”,可以“扩展”,可以“折旧”,应该研究“数据废气”和“开放数据”,当然还要加强“数据管理”,“挣脱大数据的困境”。

    讲到大数据时代,还会带出“云计算”的新概念。关于“云计算”,我们可以举一个“云计算技术威力超群,展现中国第一朵BIM云”的实例。用“华为云”铺墙,上海中心3天铺1层。上海中心大厦的外围墙由400多块组成,每块建材重600-800吨,借力华为的建筑信息模型,云技术支持,只需要十几个工人,三天左右完成一层。什么叫BIM?英文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缩写,是一种建筑模型软件。有专家表示,BIM云是一个云平台,上面运行着BIM软件程序,在设计施工的过程中,所有人都在这个平台上工作,本质上是一种基于BIM的公有云。自2011年华为成立IT产品线以来,在IT基础设施方面已形成了“云计算、存储、数据中心”三大领域,聚焦行业包括金融、交通、政府和公共事业、媒体等。计算无所不在。云计算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从局端到终端都在计算,而这种变化将推动信息消费与经济的快速增长。有数据显示,未来五年,全球语音增长超过20倍,人体识别等应用增长超过22倍,视频增长16倍以上。为应对这一趋势,云端的媒体处理能力需要提高4倍以上,同时对数据分析类的能力增长要提升43%以上。“IDC”的报告也表示,大数据时代首先面对的是高速增长的数量,到2020年,全球产生的数据量将是2012年8倍,届时中国的数据量将是2012年的24倍。搜索是一个大数据计算的过程。通过大数据能够看出用户的购买时间、兴趣喜好等行为。同时,大数据与终端结合才有价值,由此有了可穿戴设备的兴起,“未来在座的众多女士的耳环可能就是一幅耳机。”

    二、大数据时代应确立新的“学习观”和研究科学方法论

    在大数据时代,更应强调学习,更要善于学习,更需观念创新,更该在学习中研究科学方法论。“大数据并不是一个充斥着算法和机器的冰冷世界,人类的作用依然无法被完全替代。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只是参考答案,帮助是暂时的,而更好的方法和答案还在不久的未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拟就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我们既要重视提供阅读资源供给,保障公民的阅读,改进阅读环境,淡化阅读的功利心,引导公民形成健康的读书价值观,有效解决当前“阅读量少”等问题,又要积极推进阅读方式的改进,与大数据时代确立新的“学习观”和研究科学方法论结合起来。

    在大数据时代,新的学习观和科学方法论可以带来很多新的思考点:

    从模糊到精确,再到新的模糊,人类的思维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人类的计算总是要趋于精确,有了数学工具以后,人类的计算日趋精确。但是问题来了,从模糊到了精确,你找到精确数学工具不错,但是对社会非常态的处理,如何应对?对城市平安问题你怎么处置?现在许多问题从来没有遇到过,整个过程,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我们用“精彩纷呈”是一种“模糊”的表述。在模糊的世界面前能不能找到一种精确的数学工具?其实模糊数学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模糊数学”是应对模糊世界的“精确”工具。

    我们再从模糊问题引出一个“容错技术”问题。在计算机系统提出以后,就提出了“容错技术”问题。比方说上天工程不容错是不可能的。电子计算机开始使用电子管,后来使用晶体管,再以后有了集成块、大规模集成电路和“专家系统”阶段。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用电子管的,当然有人说在美国30年代已经有电子管的计算机,至少当时没有申请专利,现在一般认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在美国出现的。最早的电子管计算机体积大,需要幾个房间,耗电量大,差错率高。到了50年代晶体管出现以后,很快出现了第二代晶体管电子计算机。第三代是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第四代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第五代是专家系统,现在已研究第六代、第七代。如果引入量子概念以后,计算机还会走向“神速时代”。在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容错技术”的研究和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使电子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及其系统地推进成为可能。

    计算机专家系统的关键之一是模糊识别和模糊处理能力问题。比如说我们要在会场里找张三,熟悉张三的,头也不要抬,气息的相互沟通,就知道张三已经在现场,这就是人的能耐,人对于模糊信息处理具有天生的能力,在这点上,目前计算机是望尘莫及的。要计算机找张三,就要有身高、脸部特征、戴不戴眼镜、鼻梁、腰围胸围等等一系列数据信息,有时候计算机还会犯错,但是人不一样。学生们进行托福听力训练的时候,有一种“蓝眼睛法”,说的也是处理模糊信息的方法,当然,在本质上它是一种“抓关键词”的方法。什么叫“蓝眼睛法”?它也叫“接站法”。你到火车站月台去接人,如果是外国人,最容易识别的是他的眼睛,这讲的是“抓关键词法”,如果在训练外语听力时,能自觉训练“抓关键词法”,以关键词为主导,就容易“事半功倍”。

    我们再来谈谈节奏。节奏在科技里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或者关键词。节奏一旦和音乐、诗歌连接以后,科技文化的新亮点就提升了。在新闻版面设计和场馆设计中,也有节奏问题,节奏还会带出节奏美学。

    我们再来谈谈“分离”。色彩在画板上从传统的调色的融汇发展到以“分离”赢得新的色彩境界,诞生了印象派,发现了新的光与色的世界。当时印象派创始人跟老师学传统画法,老师眼睛不好没法教。这些学生说,原来都是跟着老师在室内照明光下画素描搞创作,既然老师没有办法教我们,我们何不移位走向自然,在阳光下作业。这里跨出了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讲“色彩的分离”,原来的画家在画板上完成色彩的调色,然后用画笔把这些颜色移位画到画布上,简单说,画家完成了调色过程,让你观赏者进行欣赏。印象派画家说,我们能不能搞个“分离”,我们不要把所有颜色的调色都在调色板上完成,我们用一些颜色点到画布上,然后颜色与颜色之间的合成依靠观赏者自己的一种“光合作用”、眼球作用去完成。这么一来,诞生了一个学派,而且经久不衰。

    我们再来说说逆向思维。很多人画人像画不像。现在美国有些学校的老师教学生,他说你能不能逆向思维。比方说要临摹一幅肖像,怎么临也临不像。美国老师说,你把照片倒过来放,一下子会显得非常陌生,这样对“陌生”人脸画完以后倒过来一看太像了。还有一种逆向思维,就是你画五官,不要看“实体”的五官,而要看实体之外的边缘关系,这样一下子把几何特征掌握住了。今天画水墨画,画油画也是这样,很多人感到色彩总是画得太脏,在程序上你有没有想到稍微变变,也许会闯出一片新天地。

    排列组合也能够引起质变,最简单的是赛马原理,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下等马对上等马,程序一变,胜券在握。原来如果上中下一一对应你是输场,现在排列组合一变就成为赢场。排列组合在文化与科技融汇当中,会产生很多奇变,引发奇特效应。

    我们要关注脑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新进展。2013年,欧盟和美国相继提出脑研究计划,分别准备投资10亿欧元和30亿美元。2013年4月,我国科技部在北京召开了脑科学战略研讨会;一个月后,又在杭州召开脑科学战略研讨会和三个主题项目的网络会议。上海是我国脑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近年来,物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脑研究的手段有很多突破,如单细胞分辨的脑功能成像技术,以后将发展到可以记录活动的神经元,进而同时记录上万神经元,分辨率达到单细胞水平的活动。这些都有赖于神经科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等的合作。脑是当前我们所能遇到的最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1千克质量的脑中,有1千亿个神经元,有1千万亿的联结数,有1百亿亿个突触蛋白。中国“脑计划”将在宏观与微观间“架桥”,不只关心神经元层面,更注重其联结与功能的关系。生命科学发展的轨迹是从基因组、蛋白质组到神经联结组这样一个递进的过程,未来的脑科学必将是将基因组、蛋白质组、神经联结组、脑网络组等有效集成和汇聚的大科学前沿。脑科学的进一步研究将从理解情感等入手。

    说到思维科学,可以举一个英文打字开发人的左右脑的例子。当时我在社科院工作,对思维科学感兴趣,也跟踪过裘老师怎么教孩子用英文打字开发人的左右脑。裘老师很朴实,他不多谈思维方法。他带一个班的孩子学英文打字,开发左右脑,一周两个晚上上课,每次两小时,两个月一个周期。我跟过一个班,觉得裘老师的方法很有效。两个月下来,孩子们普遍能打到每分钟二三百个字符,准确率极高,而且还能解决粗心、好动等毛病。在道理上,英文打字就像我们跑步、跨栏,教练的功能是教运动员如何处理步长和步频的关系等,跨栏走几步上栏,整个过程也是考虑步长步频与相关动作等关系。人如果不借助于飞行器,在2秒钟内很难设想能跨越50米、60米。当人体四肢摆动的时候,你跑得再快,也需要物理摆动的基本时间。裘老师说问题就在这里,譬如学钢琴,孩子家长总想找个好老师,怕孩子学琴学坏了指法。找个好老师,指法有基本保障。从学钢琴延伸到打字上,打字关键之一不就是处理手指空间移位关系?裘老师说,弹钢琴也好,田径运动也好,都要复位。现在的教法是:手指打到哪里,放到哪里,不要复位,根本上解决了物理空间的移位问题。第二,练习打字的顺序太重要了,在练习时,每次都从文章的第一个字母练起,不断循环,在过程中保证字母的大小写、空格、换行和准确性。经过这种训练以后,真的不得了,结果怎么样?我们把裘老师方法拿到上海农村,找一群从来没有学过英语的农家孩子来练习,这些孩子原来ABCD都不懂,现在一个星期、两个星期过去了,居然能准确无误地把96个单词组成的短文打出来,速度都超过了每分钟二三百个字符,令人惊叹不已!更令人惊奇的是,不少孩子家长反映,这些孩子做功课时细心多了,专注多了。

    艺术从平面走向立体,当代艺术又强调平面,现在不少艺术家在探索“两度半”的问题。我们讲平面和立体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拿六根火柴棒搭四个三角形,很多人搭不出来。究其原因,这些人的思维是平面的,当思维是立体的时候,六根火柴棒搭四个三角形就非常容易了。

    多少年来,人们习惯于线性思维,现在突然出现非线性,马上遇到新问题。多少年来人们讲对称,现在出来非对称美学。报载,“非对称性作战”已经作为一种新的战略和战术被进行探索。人们还从空间变形引伸到时空变形,有的现代雕塑原来追求静态的变形,后来引进四维空间,加入时间概念,成了四维动态变形,十分动人,在方法论上就是从“三维”提升到了“四维”。

    讲到方法论,不能不说创造学。哥伦布讲创新就是“你没想到我想到”。有人说“哥伦布是骗子”,“我绕地球一周也会发现新大陆”。哥伦布说你拿出生鸡蛋给我竖起来,这些人就是竖不起来。哥伦布说你们竖不起来,我竖给你们看。他把蛋壳在桌面上轻轻磕一磕,从微观角度来讲,蛋壳破碎了,但蛋清蛋黄没有流出来。看到这里,这些人说骗子就是骗子,用这种方法竖生鸡蛋,三岁孩子看了也会竖。哥伦布讲得很深刻,他说,为什么我没有竖的时候你竖不起来,很多创造的关键就是首创。

    我们再看看结构的问题。现在很多人画画,问题不是出在形体上把握不住,也不能说出在不懂得色彩,关键是结构没有掌握,不知道形体结构要用色彩结构完成。其实,把色彩结构和形体结构合一之后,這个绘画结构概念马上跨越到一个新的层次。

    我们讲思维,讲方法,很多问题还是要回归,回归到自然,回归到原点,回归到本体,回归到简单,回归到宁静。宁静就是精彩,简单中蕴含复杂。最简单的恐怕是最复杂的。时代不断发展,从原来浑沌到分析,走向系统,系统程度越来越高,走向系统综合。但是在方法论上还是要回归,思想者的年代一定是选择的时代,经典的时代,一定是回归自然的时代。当然这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型上升的。(未完待续) (作者系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

    相关热词搜索:方法论人民群众诉求确立期盼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