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行走在心理学与教育相互沟通之路上

    行走在心理学与教育相互沟通之路上

    时间:2020-04-11 05:18:4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在循证实践的背景下反观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发现仍然存在“证据”缺失的现象,对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不足,教师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能力亟需提升。对于教师而言,教育心理学是提升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资源,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科学依据。近期,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写给教师的心理學》一书,正是试图架起心理学与教育实践沟通之桥的一个有益尝试。该书具有如下鲜明特色:(1)以心理学的多重视角审视与解读教育实践;(2)凸显了积极心理学对教育的启示;(3)充分考虑了读者群体和受众面,从内容和形式上保证了该书是一本真正“写给教师”的心理学;(4)突出了“学生中心”“学习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和“为学而教”“以学论教”的教育理念追求;(5)行文时观点不极端、不激进,展现了“平衡”“中庸”的思想,力求客观地展示各种心理学原理及其教育应用。

    关键词心理学;教育实践;多重视角;积极心理学;学生中心

    分类号B8405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8.01.007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梅耶(REMayer)曾说,整个20世纪,心理学应用于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单向路径”阶段(20世纪初期),心理学家一厢情愿地认为心理学可以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教育只是心理学的应用场所,此时心理学家的情感状态表现为幼稚的乐观主义。二是“死胡同路径”阶段(20世纪中期),心理学和教育各行其是、互不往来,心理学家的情感状态普遍陷入悲观主义。三是“双向路径”阶段(20世纪后期至今),教育为心理学提供了研究课题,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开始指导教育实践,心理学家的情感状态逐渐转向谨慎的乐观主义(理查德·迈耶,2005)。依据这种观点,我们正行走在心理学和教育相互沟通的路上,而《写给教师的心理学》一书正是在二者沟通之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是以心理学的多重视角观照教育实践的一部力作(斯科特·巴克勒, 保罗·卡斯尔,2016)。

    对非心理学专业的读者而言,初读这本书可能会感觉到相当的理论深度,纷繁的心理学观点和大量的心理学术语让人应接不暇、望而却步,但如果你继续读下去,又会感觉到似曾相识、别有洞天,直至会心微笑。实际上,这种转变非常符合心理学的预测,即适度的认知挑战会带来强烈的阅读冲动和良好的阅读体验。那么,《写给教师的心理学》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该书的内容框架。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共15章。第一部分,教育领域的心理学视角,对教育领域的心理学经典理论视角、新近理论视角、高效教师的特征与习惯、教师专业实践中的哲学与心理学进行了描述和考察。第二部分,学生个体,对学生的神经发育(尤其是大脑发育及其功能)和身体发育、感知觉和认知发展以及社会化、情绪与个性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指出了相应的教育意蕴。第三部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的自我、促进个体成功(尤其是帮助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取得成功)、动机进行了检视与探索,并为这些主题的课堂应用提供了一种综合的解决方案。第四部分,课堂实践,对学习者如何发展心理技能、教师如何创设学习环境、如何成为理想的教师等作了应用指南式的论述。

    从上述内容来看,这本书可归属于教育心理学类著作。众所周知,教育心理学意在研究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师心理和教学心理。该书对这四大领域均有所涉及,但不同于传统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是,它的理论触角延伸得更长,力图言人所未言,在理论视角和写作风格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具体而言,该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第一,以心理学的多重视角审视与解读教育实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需要多重视角。如果说教育是一头大象,那么我们只有在多重视角的导引下,才能多维度地触碰到它,感受到它的整体轮廓。多重视角几乎贯穿于该书的每一章节,成为我们观察教育的一片片“透镜”。该书第1章介绍了许多心理学经典理论视角,这些经典理论在新的时代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比如,笛卡尔的身心互动论仍然很有活力,因为身心关系始终是心理学和教育绕不开的重大问题,新近兴起的“具身认知”思潮正是对这一问题的追问与回应。经验主义的启示在于,教育者应当以实证的立场去研究儿童发展中的问题,毕竟,教育领域内基于证据的实践极度匮乏,而经验研究(empirical research)能够为教育提供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的方法论支撑。该书第2章介绍了新兴的仍在发展中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视角,如积极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超个人教育学等。第3章在描述高效教师的特征时,也是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视角分别予以呈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作者如此推崇视角的重要性,也许还有另一个理由,即“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先备知识(prior knowledge)的重要性。如书中写到,在观看一幅画时,“我们会根据自己的视角‘看到’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图像。这不是‘深度’意义上的视角,而是人们在观看画作时引入了先验知识和已有经验”。这种观点和当前教育心理学的主张不谋而合,如奥苏伯尔认为教育中最重要的事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建构主义提醒我们注意“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信息加工理论也强调“选择性编码”。学习者已有的先备知识的差异性,是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体现了教育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由此,个别化教学、差异化教学成为了教育的主导价值,让学生全面自由地个性化发展也成为了教育的重要目标。

    第二,凸显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对教育的启示。长久以来,心理学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即主要关注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的偏常人群,致力于消除心理问题,让他们过上正常、健康的生活(即Abnormal→Normal)。据统计,在2000年以前,90%的心理学期刊论文集中在精神病理学方面,仅有10%的研究关注心理的积极面。但这种窘境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所改观,在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等心理学家的倡导下,心理学开始转向研究正常人群,致力于开发普通人的优势和潜能,让他们过上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即Normal→Better)。可以说,该书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心理学从“消极心理学”转向“积极心理学”、从“疾病模型”(Disease Model)转向“健康模型”(Health Model)的发展态势。

    进一步说,该书从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组织环境三个方面展示了积极心理学对教育的重要影响和启发价值。从个人视角看,教学应当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教师应当积极识别学生的心流状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心流体验。心流(flow,也译“福流”),通常出现在个体的技能水平和面对的任务挑战相匹配时,是指完全沉浸于某种活动当中,存在自控意识,但自觉意识丧失,行动与意识相融合的状态。沉醉在这种状态中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学习于他而言是幸福的、是享受的。沉醉在这种状态中的教师,必然会感受到教学是一项事业、使命和召唤(calling),而不仅仅是一份谋生的工作(job)。从组织视角看,教室、学校应当被建设成一种积极的环境,身处快乐的课堂、快乐的学校之中的是热爱学习、热爱教师的学生,以及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的教师。作者在全书多处提及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如第2、11、13、15章等,对于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三,充分考虑了该书的读者群体和受众面,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一本真正“写给教师”的心理学。内容方面,每一章开头明确学习目标,尤其是与该章密切相关的教师标准;紧接着呈现的是“本章简介”,起到了连接先前知识和后续知识的“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承前启后,提纲挈领,让读者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好准备;然后是对该章主题的多视角考察,每一小节都设置了“活动”“反思”等版块,让读者边学习边思考,或者动手活动,进行体验式学习,学以致用。全书中的“活动”版块多达上百个,均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比如,在讲解“自闭症系列障碍”时,有这样一个活动:

    回顾以下支持自闭症儿童的做法:(1)眼神接触;(2)使用儿童的名字;(3)教学之后让他们重复;(4)使用封闭性问题;(5)避免使用有比喻的语言。

    一天结束,孩子们准备回家时,你会如何鼓励他们?

    因此,“活动”版块使原本去情境化的知识重新情境化,让作为读者的教师在活动中了解何时何地为何使用某种知识,即获得“条件性知识”(conditional knowledge)。此外,“反思”版块通常在一个知识点学完之后呈现,有助于培养教师或准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辩证看待每一种视角的价值和局限性。“活动”和“反思”版块内容的设计无疑有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心理学知识更明智的消费者。

    形式方面,图文并茂的編排方式,符合多媒体学习原则,有助于读者进行言语和表象双重编码,促进深度学习,达成深度理解。

    第四,突出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以及“为学而教”“以学论教”的教育理念追求。这契合了当下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势,如国外兴起的“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国内践行的“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生本教育”“学本课堂”“学习中心课堂”等都彰显了以学习者及其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课改精神。纵观全书,第二部分探讨的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第三部分则是立足于满足学生的需求,探讨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以及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就这个角度而言,整本书的立意是观照学生立场的,是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为旨归的。

    第五,全书行文时观点不极端、不激进,处处体现出“平衡”“中庸”的思想,力求价值中立地展示各种心理学原理及其教育应用。比如:提及课堂中促进心流体验的条件时,强调学生的技能水平与学习任务的挑战之间的平衡;谈到高效教师时,强调效率(efficiency)与效果(effectiveness)之间的平衡;讲到高效教学时,强调课程目标要求和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平衡;介绍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时,主张自主(学生在学习中有选择的能力)、胜任(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关系(学生能够与同伴和成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之间的平衡;解释自尊和自我效能的概念时,也引入了平衡的观点,如自尊就是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平衡。

    总之,作者的上述用心,使得这本书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强烈的实践情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简明扼要、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指导手册。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各种理论视角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具有相当的难度,没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背景恐怕难以充分理解书中的某些理论观点。此外,某些理论视角依然处于发展之中,还不够成熟,所以作者只能点到即止,难以深入剖析其教育价值。比如,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思潮和研究领域,虽然弥补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缺乏实证研究的不足,但其自身远未成熟,其对于教育实践的启发价值还无法充分发掘。再如,当前关于课堂心流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中学阶段,较少关注学前和小学阶段。然而,瑕不掩瑜,作为一名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笔者仍强烈推荐心理学研究者、教育学研究者和广大一线教师阅读《写给教师的心理学》,提升自身的心理学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开卷有益,每一个人都需要多重视角看世界,每个视角都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透过这扇窗,你也许能更好地领略教育实践的奥妙!

    参考文献

    理查德·迈耶(2005). 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斯科特·巴克勒, 保罗·卡斯尔(2016).写给教师的心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Walking on the Road of Mutu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A Review on the Book “Psychology for Teachers”

    ZHANG Yudi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aculty of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Abstract

    Observing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practice in China in the background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we can find the absence of “evidence”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the lac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n education problems. So teachers’ consciousness of theory and ability of practice need to be improved. For teacher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to improve their theoretical literacy and teaching ability, and is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basi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Recently, the book “psychology for teachers” published by th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is a useful attempt to span the bridge betwee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 book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the multiple perspectives of psychology to examine and interpret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2) highlights the Enlightenmen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o education; (3) the reader group and the audience are fully considered, and the book is a real psychology“for teachers”from the content and form;(4) highlights the educ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of “learnercentered” and “learningcentered”, embodies the educational ideology of “teaching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by learning”; (5) the view is not extreme and radical, shows the “balance”, “the golden mean” thought, and strives to objectively display various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 and their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Key words: psychology; educational practice; multiple perspectives; positive psychology; learnercentered

    相关热词搜索:理学在心行走相互沟通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