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尼采与虚无主义

    尼采与虚无主义

    时间:2020-04-21 05:21:0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尼采思想论说的基点在于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点的指涉下,本文从“传统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和“尼采对西方理性文化和基督教信仰的批判”两方面阐述了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虚无主义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内在本性,从而为新的价值原则的确立和尼采的“艺术拯救”思想开拓了路途。

    关键词:虚无主义;生存;传统形而上学

    中图分类号:B5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021—02

    一、生存——尼采思想论说的基点

    尼采一生的起落沉浮加之满身疾病的苦楚,使他对人世生存的“阴郁惨淡的层面体悟至深”, 并且“他的哲学确实离不开悲观主义,对人生阴郁惨淡层面的态度(正视还是逃避)构成了他检验其他哲学宗教体系的基本尺度。”[1]在这个问题的缠绕和驱使下,年轻时期的尼采狂热地迷恋上了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在其影响下产生了生命本无意义的思想。但尼采并未沉浸在悲观主义的情境中而不能自拔,他很快就摆脱并超越了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这种超拔的动力或许正来自他自身体验到的 “强力”的生命意志,以及由之而生的坚毅的生命姿态。而其悲剧性的生存态度就是在这一坚毅的生命姿态的烛照下勇敢地正视苦痛、坎坷的人世生存,并于现实的残酷和悲剧性生存中追寻着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

    二、传统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

    1.消极的虚无主义。所谓“消极的虚无主义”,是否定、虚无化生命存在以及精神力下降和没落的表征,是传统形而上学悬设超验价值的本性在历史进程中发展、成熟及外化的过程,也是其所设定的最高价值自行贬值之后人所体验到的无所适从的生存状态。此即为尼采所说的“弱者”的虚无主义,这是因为弱者的“精神力量可能已经困倦、已经衰竭,以至于以往的目标和价值不适合了,再也找不到信仰。”[3]

    在尼采的观念里,传统形而上学在其源头处就已经存在着消极虚无主义的病根。自柏拉图以来的思想家都遵循着同一种思维方式:设定一个外在于生命的、抽象的超验世界,并将其作为“真实的世界”;同时又否定和虚无化着生命存在的世界以及生命本身、否定着现实世界的变化生成。由是观之,传统形而上学从开始悬设最高价值之时就已经预示着虚无主义的到来,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对现实世界与生存的否定,这种将现实和人生虚无化的背后是生命力的衰微,而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就是生命力“颓废的预兆”。由其造成的怨恨和复仇心理贯穿着基督教的历史,它用一种“彼岸的”完美世界向生命本身复仇。这种彼岸的悬设更是生命力衰微的充分暴露,上帝最终只是人类悬设的“最高价值”。也就是说,传统形而上学对生存的否定本身就预示着虚无主义演进的征程。

    虽然随着历史的演进,笛卡尔、康德等思想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确认了“理性主体”的应有地位,但是在尼采看来,这也只能是以“理性主体”代“上帝”而取之,成为了新的意义上的“上帝”。这种思想也只是以不同于基督教哲学的方式在发展或补充着传统形而上学的特定内涵。直到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的出现, 传统形而上学运动走到了其最后一个阶段,一方面是无力面对和接受眼前的这个充满矛盾和苦痛的现实世界,另一方面又无力构造一个所谓真实的彼岸世界,从而陷入到一种极度悲观绝望的心情之中,走进了一种彻头彻尾同时又是极端虚弱的虚无主义。

    2.积极的虚无主义。所谓“积极的虚无主义”,就是肯定现实世界与生命存在以及提高精神强力的表征,是对传统哲学和美学的极端反拨,它把矛头直接插到了它们所竭力构筑的所谓的超验的、“真实”的世界的心脏,直接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所设定的、虚构的最高价值,因为积极的虚无主义宣称:不存在真理;不存在绝对的物性,不存在“自在之物”。正如尼采所言:“它可以是强者的标志:精神力量可能如此这般的增长,以至于以往的目标(信念、信条)已经与之不相适应了……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是不充分的强者的标志,目的是创造性地重又设定一个目标、一个为何之故、一个信仰。”[3]它不仅仅是一种破坏力量而对立于消极虚无主义,更是一种肯定的力量而直接指向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从权力意志出发所考察的积极虚无主义“乃是精神的至高权力的理想,最充沛的生命的理想,既是破坏性的又是嘲讽性的”[2],而“它的顶点:一种学说,它恰恰能激发生命、厌恶、同情和毁灭的快乐,作为绝对和永恒的学说来传授。”[3]

    尼采认为,要想克服虚无主义就必须要把虚无主义推向极致——积极的虚无主义,在根本上否定一切传统价值的存在,“一切皆虚妄”。但是,积极虚无主义还仍然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它虽然以极其强烈的破坏力摧毁了传统形而上学所设定的最高价值,但是它还不能创造新价值,而只是新价值创造的必由之路。很显然,尼采所倡导的彻底的虚无主义是有其特殊内涵的,它把一切都置于虚妄的境地,使人的生存失去了传统思想所虚构的外在的根据,而此时的人也就只能从自身生存的这个世界去寻找意义和价值。人丢掉了外在的包袱,把人本身归还给了自己,这无疑是对人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肯定。

    三、尼采对西方理性文化和基督教信仰的批判

    1.尼采对理性文化的批判。从古希腊到尼采所处的时代,“理性”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中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传统。而在尼采看来,传统形而上学就是“理性虚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否定生存的罪魁祸首就是“理性”。因此,在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发动的猛烈攻势中,他首先将矛头对准了“理性”这个顽固的堡垒。

    简而言之,“理性”是这样一种思想传统,它一方面贬低人的感官的价值和作用,拒绝感性的思维模式,把感官看作是不能达到“真实世界”的低级形态;另一方面,又迷信理性,将理性绝对化,认为只有理性才是正确认知事物的方式。而在尼采的观念中,恰恰是感官所把握的世界显示了真实的多元与变化,显示了生命存在的真相,因此感官提供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只是在我们对它们的证据进行加工时,才在其中塞入了谎言,例如统一的谎言,物性、实体、持续的谎言……‘理性’是我们纂改感官证据的根源。只要感官显示了生成、流逝、变化,它们就没有说谎。”[4]

    具体而言,尼采对理性的批判是与“逻辑”联系起来的。尼采认为,逻辑是理性产生乃至于一切传统价值体系的前提和基础。“理性”思想家认为世界本身具有逻辑性,人自身也是受逻辑支配的。因此,他们把逻辑思维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正是对逻辑的崇拜造成了理性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概念、理念世界的虚构。于是,尼采对于理性的批判就集中在了对逻辑的“解构”上。

    尼采认为,逻辑起源于一种“非逻辑”,并且世界的源头本身就是非逻辑的。逻辑的产生完全是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一种习惯,开始时并未被人视为真理,“逻辑一开始被看作缓解剂、表达方式——不是真理……后来它起了真理的作用。”[5]逻辑是一种人出于生存的需要而化繁为简的习惯性思维,而这种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慢慢确定下来后,在人的思想中成为了常态。正是这样一种非逻辑与非理性的生存状态被人为的简化,后经过形而上学者的再次“化繁为简”,构筑了一套系统的逻辑理论,乃至被看作是绝对的、自明的真理。

    2.尼采对基督教信仰的批判。尼采说:“我非难基督教,我以所有非难者所能采取的所有非难中最厉害的非难来反对基督教教会。”[6]他借疯子之口宣布:“上帝死了”。其实,这是他对整个时代和自身所生活的现实之诊断,从宗教信仰方面阐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想发展的虚无主义命运。杀死上帝,肯定生存,把人的希望从彼岸世界拉回到此岸。

    在尼采的观念里,基督教的彼岸世界纯粹是一个人为想象的世界,它在构筑一个看似美好的彼岸世界之时,也恰恰是在剥夺着现实的价值并否定现实;看似为人类的存在寻找希望,却恰恰是以彼岸生存否定人的现实生存。因此,尼采眼里的基督教信仰是颠倒了“真实”与“虚假”的虚构之物,“凡是最有害于生命的东西在这里却被称为‘真实的’,而凡是颂扬生命、提高生命、肯定生命、为生命而辩护并使生命获得辉煌的胜利的东西都会被称为‘虚假的’。” [5]依据此种思想,尼采所认为的基督教信仰纯粹是“颠倒黑白”,纯粹是一种“谎言”。

    尼采告诉我们,基督教教会是一切可以想象的堕落当中最大的堕落,它具有最彻底的堕落意志,基督教教会绝不会放过任何东西,它要使所有的东西都染上堕落的色彩;它把每一种价值变成价值的反面,把每一个真理变成谎言,把每一种诚实变成灵魂的卑贱。基督教教会为了能使自己变成永恒,以创造各种困境为生,比如说基督教所创造的“罪”, 以这种“悔罪”的困境来“丰富”人性,来欺骗生活在困苦中的人们。

    深刻认识到基督教的本质和目的的尼采,以近似于刻毒的话语批判着否定人生的“谎言”。 “像基督教这样的宗教,根本与现实扯不上一点关系,一旦现实性获得了它应有的地位,这种宗教就会立即从崇高的地位上跌落下来,并成为‘尘世的智慧’的死敌,也就是成为科学的死敌。”[6]因此说, 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随着人的自主性地位的增强,宗教的价值设定必定会随之跌落。我们可以说,“谎言”使上帝丧失了自己存在的基础,即上帝死于自我构筑的“谎言”。

    至此,尼采站在探究和追寻生存意义的基点上,从传统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的同一关系和对传统形而上学两种运行方式的批判这两方面把传统形而上学推入了自我设置的深渊,肯定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本性,从而为其“权力意志”的新的价值原则的提出与以“艺术拯救”的方式救人于“苦海”之中开拓了路途。

    参考文献:

    [1]黄应全.人世生存的肯定者[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178.

    [2][德]马丁·海德格尔.尼采十讲[M].苏隆,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84-902.

    [3][德]尼采.权力意志[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400-749.

    [4][德]尼采.偶像的黄昏[M].周国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21-280.

    [5]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6][德]尼采.反基督[M].陈君华,译.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76-170.

    (责任编辑/吴明宇)

    相关热词搜索:尼采虚无主义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