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寻求第三空间

    寻求第三空间

    时间:2020-04-22 05:23: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本文旨在探寻《金童》中所提倡的宗教观。在后殖民霍米巴巴第三空间理论支持下的,本文认为这个宗教观就是文化观的一个缩影,就是对文化第三空间的倡导和追寻。这种宗教观是以民间信仰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相互渗透的结果,因此它既是崭新的,又和二者血脉相连。在剧中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也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作者倡导的是一种杂合的宗教观,也就是一种杂合的文化观,即第三空间文化观。

    关键词: 《金童》 中国民间信仰 基督教 第三空间

    一、中国民间信仰与基督教

    1.中国民间信仰

    中国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丰富灿烂且民族众多的国家。这个庞大的多民族群体中的普通民众,世代传承着他们的信仰观念、信仰习俗。其中祖先崇拜是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天下的社会背景下,祖先的位置高高在上,成为统治的权威势力。因此,祖灵就更加以其神秘的特征和奇异的超自然力深深支配着民间。故亡故的先人,一代一代以其祖先在天之灵升入神位,成为氏族,家族延续的最可靠的保护神。[1]

    《金童》这篇戏剧一开头,在一家之主廷彬即将回家的时候,三个太太做出了敬拜各自祖先这一相同的举动。

    [女人们相继下。所有厢房里的灯都亮了起来,照着三位太太给各自父母烧钱焚物……]

    秀邕:爹,娘——每逢今天这样的事,我都想抛开这身上的千斤重担。不过,谢天谢地,这重担落在我肩上,不然这个家早就分崩离析了……

    璐安:(到祭坛前)爹,您不仅败光了家产,还把我卖做人家的妾。这些我都不忿怨。我只求一份回报——让老爷看到,我跟儿子是多么的谦恭知理,心里头只装着别人。然后,然后让他多宠着我们娘儿俩一些。

    ……

    爱玲:(到祭坛前,烧着纸袍子)爹,娘——我给你们烧几件绸缎衣裳……但求二老保佑,让老爷回来的时候还像从前那样待我。[2]

    这段描写反映了三位太太对于其各自祖先的崇拜。她们把亡故的先人当作守护着自己的保护神,当作能帮着自己完成心愿的神灵。对着各自摆设的祭坛,各自祖先的灵位,三位太太都说出了自己的心愿。这也反映了中国民间信仰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多功利性。历代民众生活在以血缘世系为纽带的氏族和家族中,他们认为其祖先在天之灵升入神位,如果诚心敬奉,像祖先活在人世一样不时烧些纸钱给他们用,祖先就会成为氏族,家族延续的最可靠的保护神。

    三位太太的举动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的核心思想。三个人的心愿无非都是要祖先保佑自己能讨得一家之主的欢心,稳固在家庭中的地位。

    与此相对应的是西方的基督教,是一个相信耶稣基督为救主的一神论宗教,且为拥有信徒最多,全球分布最广,对世界影响最深远的宗教。

    2.基督教

    基督教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的信徒,对世界文化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基督教的“博爱”精神、爱人如己强调人生的价值在精神方面而不在物质方面。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在《金童》这篇文章中也有所涉及。基督教主张神创世界,宣扬天堂地狱之说,关心虚无缥缈的来世,主张出世的人生观。基督教以上帝为中心,强调信仰上帝,为上帝而献身。基督教用“乾男坤女,是为生理;一夫一妻,是为道”来宣传男女平等。这与中国文化中夫权社会格格不入。

    廷彬:祭坛上的魂灵说:“正直的男人对大太太永远怀着最高的敬意。妻妾之位不可动摇,就像天上的星座亘古不变。”[3]

    正因为如此,廷彬,深深浸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时又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开始的时候在两种信仰中左右摇摆。

    基督教主要关注自身利益,关心个人价值,强调每个人因自己的信仰才能得救。《金童》一剧中神父班尼斯强调独立的个体。

    班尼斯:每个人——独立地——选择自己的生活。[4]

    《金童》这一剧作中,正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的碰撞产生了照亮希望的火光。

    二、后殖民理论中霍米巴巴“杂合”和“第三空间”的理论

    “杂合”(hybrid)一词源于生物学,后被引用到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它指具体有了发生交流的双方的特点、但又是不同于双方的混合体,而且具备母体双方不可比拟的优点。[5]杂合性(hybridity)则逐渐从一个比喻化的、掺杂的社群和文化实践的指涉,发展到指代不同传统汇合、被重新阐释,以应用于一种争论性和对抗性反文化。[6]

    巴巴认为在两种文化接触的地方存在一个“第三空间”,文化间的差异在这个空间内发生作用。这一空间的产物即为文化杂合体,它兼具两种文化的性质。在巴巴看来,这个第三空间“即非这个也非那个(我或他者),而是之外的某物”[7]。在分析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关系时,巴巴强调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建立起对方的主体性,并指出所有的文化陈述和系统都建立于一个模糊、杂合的“发声的第三空间”[8]。

    三、剧中众多女性形象对于基督教的态度,重点分析阿安所形成的杂合的宗教观

    当一家之主廷彬带来基督教和相关的新主张的时候,三位太太和金童阿安分别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大太太秀邕第一反应就是对于白鬼子吃祭坛上的贡品的行为表示不满。璐安对基督教表现出兴趣,秀邕批评她固执、任性,甚至要对她动用鞭笞的家法。她把传教士描写为白鬼,说他的皮肤白的像停放了一天的死尸,靠胡说八道过活,而且让阿安参加大人们的谈话,监视所有人的一举一动。最后抗争无效,在全村人接受洗礼的时刻,她选择了吞食鸦片结束自己的生命。

    二太太璐安对基督教表现出很有兴趣而且要求参与廷彬与传教士的谈话,而且身穿西式服装,赞成阿安不裹脚,从语言与行动上表现出要和陈规旧俗的告别。她顺着老爷廷彬的意思,赞成与传教士接触,主动接触西方的东西,自有她自己的目的。

    璐安:要是老爷成了基督徒,一切都会改变的。所有的角色都会重新定位,谁破的规矩最多,谁就是赢家。[9]

    而且,她甚至与传教士班尼斯勾结,让班尼斯帮助她坐上家庭第一女主人的位置,作为回报,她帮助班尼斯传教。所以说,她并不是真的对新的思想感兴趣,她只是想借助基督教,讨好廷彬,达到她巩固家庭地位,甚至上位的目的。

    爱玲表面上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热情,甚至没有参加众人关于白人和基督教的谈话。表面上爱玲穿西洋内衣,说自己渴望摩登,但是内心里,她还是个传统守旧的人。当廷彬说要过只有她这一位妻子的生活,带她去菲律宾时,她的反应很强烈。

    爱玲:你想让我抛弃我的父母?让他们的魂灵漂泊无依?而且如果我跟着你走,大太太丢得起这个脸吗?那真的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吗?忘记其他人只想着自己?[10]

    一系列反问,问出了爱玲的内心。尽管她穿西洋内衣,尽管她喜欢用留声机听西洋音乐,尽管她接受了洗礼,但是这改变不了她内心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的思想。最后,秀邕的鬼魂带走了爱玲。

    阿安第一次享受到基督教和新文化带来的实惠是她不用再缠脚了,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一件影响很深刻的事情。后来,她的母亲秀邕让她去参加父亲、二太太璐安与班尼斯的谈话,给了阿安一个接触白人、基督教和新鲜文化的机会。她亲身经历了自己的母亲秀邕,一个深受传统思想禁锢的中国女人的死亡,她看到了二太太璐安抛弃祖先信仰,运用阴谋诡计陷害别人,最后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她也看到了爱玲夹在基督教与中国传统祖先信仰之间而惨死的悲剧,她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父亲廷彬,在这一场基督教与祖先崇拜、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中造成家破人亡的事实。这一切都促使她思考:究竟什么才是她自己的信仰?是像她妈妈一样固守着传统不放弃?不。阿安首先反对的就是裹脚。是像她二姨娘一样抛弃祖先的信仰,一心信仰基督?不。阿安的身体还曾经被璐安祖母的灵魂侵占去教训璐安背弃祖先的行为。

    从剧作中相关人物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金童阿安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集传统民间信仰和基督教于一身的一种杂合的宗教观。

    阿安:你忘了——我是个华人基督徒,身上兼取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

    ……

    安德鲁:你明白我为什么不想做父亲了吧?你爹费了那么大的力,可到头来却只能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悲剧。

    阿安:不,他虽然遭了难,但将家人带入了生活更加美好的未来。我成了家族中第一个接受学校教育和自主择偶的女孩——而且,我一直敬奉着耶稣基督。

    安德鲁:所以——每当你打开《圣经》,对耶稣基督祷告时,你实际上是在献祭——对你父亲的献祭。尽管发生了那一切,你还是非常爱他。[11]

    阿安的宗教信仰观是把传统的祖先崇拜与基督教相杂合。传统的中国祖先崇拜与基督教彼此杂糅,在阿安这里形成了一种杂合的宗教观。这种宗教观既不同于祖先崇拜,又不同于基督教。她的信仰是两者的混合体,而且具备这两者不可比拟的优点。

    四、结语

    作为一个成功的剧作家,黄哲伦在后期反复强调他对文化在决定文化身份认同上的重要意义,那就是:“文化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流动的,很早之前,有很多华裔坚决反对和美国主流社会文化融合,认为这样就等于推翻了自己的文化,就是在模仿白人的文化,而现在我却赞成文化融合,精致的文化没有任何意义。”[11]在写作实践中,黄哲伦也是这样践行的,《金童》这一剧作就是通过倡导杂合的宗教观来倡导不同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45.

    [2][3][4][9][10][美]黄哲伦著.汤卫根译.金童[J].戏剧,2006,(2):126,146,130,132,147.

    [5]韩子满.文学翻译与杂合[J].中国翻译,2002,(2):54.

    [6]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4.28.

    [7]BHABHA,HOMI K.The Post-colonial Question:Com2mon Skies[M].Divided Horizons,London:Routledge,1996:204,28,206.

    [8]BHABHA,HOMI K.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112,36.

    [11]李筱怡.黄哲论——文化身份的探求与应变[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相关热词搜索:寻求空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