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哈利•波特》与基督教文化

    《哈利•波特》与基督教文化

    时间:2020-04-23 05:19:5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 《哈利•波特》作为奇幻文学与基督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魔法世界”中,作者表现出与基督教文化的一种背离态度,表现出对基督教文化的思考。在“恶魔威胁”和“征服恶势力的英雄”中则通过《圣经》基督教传统原型再现——耶稣与撒旦,使作品鲜明的打上基督教文化色彩。

    [关键词] 《哈利•波特》 恶魔 英雄 基督教文化

    《圣经》可算是最早的也是最伟大的基督教奇幻文学作品之一,它同时也成为后世作家创作基督教色彩的奇幻文学用之不竭的源泉。《哈利•波特》的基督教色彩虽不是作者有意为之,仍是一部不可避免的打上了西方文化源头——《圣经》基督教文化色彩的奇幻小说。

    当我们去审视一些奇幻文学时,“不难发现奇幻文学特有的结构范式——魔法世界+恶魔威胁+征服邪恶势力的英雄=奇幻。”[1]本文将通过恶魔威胁,征服恶势力的英雄两个方面去分析作为奇幻文学的《哈里•波特》与《圣经》基督教文化的联系。

    恶魔威胁——伏地魔

    在《哈利•波特》中,伏地魔的魔怪形象贯串始终。從哈利•波特出生之时起,他与伏地魔就展开生死较量。伏地魔在哈利•波特身上遭遇了失败,留下了闪电式的疤痕。伏地魔原名汤姆•马沃罗•里德尔。他曾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斯莱特林学院就学,但由于其邪恶的本性而使用魔法中最为邪恶的黑魔法给整个魔法界带来了灾难,并制造了“魂器”以让其长生不老,不断地给魔法世界带来恐惧。他希望有一天当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巫师,四方巫师都将闻风丧胆”[2]。之后,他与手下的食死徒制造了魔法界最黑暗的十年。在伏地魔身上显现着基督教中撒旦的影子。

    在作品中伏地魔一直是恶势力的代表:伏地魔杀害众多魔法界的人士;在《哈里•波特与魔法石》中伏地魔以双面人的形象出现,《哈里•波特与密室》中以蛇怪的形象出现;伏地魔手中的魔杖是紫杉木,由于紫杉含有毒性树液,因此它经常会与死亡联系起来。作者通过对伏地魔的细致描写,以及在伏地魔出现前铺垫性的叙述中,其“恶魔性”被凸显出来。

    在《圣经•旧约》中,撒旦原是和耶和华的众弟子一起侍奉上帝的,后叛逆,成为神和人的对手。撒旦在天堂与耶和华神作对,到人间则专门诱使世人堕落。《圣经•新约》中,撒旦成为魔鬼王国的统治者,有着无上的权力,诱惑凡世俗人屈从于他的魔手之下。“撒旦”一直是善的对立面——恶势力的象征,他或为魔鬼,或为毒蛇,或为恶龙,或为黑暗使者,有着万千形态的变化。作为撒旦的原型再现,伏地魔的“恶魔性”在《哈利•波特》有着具体的体现:

    首先,在作品中伏地魔与哈利•波特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伏地魔正如最初与耶和华一同侍奉上帝的具有神性的撒旦。在开始分学院时,根据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中每个学院特质以及学生本人的独特之处对学生进行分类时,对哈利•波特的归属表现出犹疑不决,在哈利•波特的要求下才放弃了将其分到斯莱特林学院的初愿,而斯莱特林学院曾经是伏地魔所在的学院;伏地魔的复活则是来自于哈利•波特的鲜血;哈利•波特会用爬说语——蛇佬腔与蛇对话,这使得教授都以为哈利•波特是伏地魔的接班人,因为只有伏地魔会说爬说语;哈利•波特在一出生便具有超凡的魔法天赋,而伏地魔在霍格沃茨学习期间,天赋和勤奋,同时也得到了众多教授的青睐,可以说也是“善”的初始。

    在第三部分对哈利•波特的圣经意象分析中,哈利•波特在作品中是作为耶稣救世主的形象出现。而哈里•波特与伏地魔的紧密联系,并结合《圣经》,伏地魔与撒旦一样最初追随上帝,而之后不断地背叛上帝。

    再者,在作品中伏地魔不断地与蛇的形象相伴出现。《哈利•波特与密室》中还未成为伏地魔的里德尔用爬说语控制着密室的蛇形怪物,来攻击并石化了学生。并且伏地魔追随者的标记——由黑魔标记,一个骷髅头,一条大蟒蛇组合而成。蛇在《圣经》中的邪恶本质也同时代表着伏地魔的“恶魔性”。

    “耶和华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创世记》3:1)

    蛇扰乱了理想生活的美,当蛇蜕化成撒旦时,它企图引诱约伯和救世主耶稣反抗上帝,对他们进行各种考验和折磨。作品中的伏地魔不断地对小主人公进行威逼,进入哈利•波特的身体中,让他进行善与恶的挣扎,并不断地利用他来对付邓布利多以及魔法界正义的人士。

    第三,伏地魔追随者食死徒组建王国来反抗魔法界的正义,正如撒旦在地狱组建军队来反抗上帝的统治。《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来自阿兹卡班的囚徒以及魔法学校的马尔福等人开始组建队伍来夺取魔法界的领导权。伏地魔统治的时代以毁灭为标志,并越来越暴力。这些食死徒对反对他们的女巫和男巫任意的使用着那三个不可饶恕咒(夺魂咒、钻心咒、杀戮咒),魔法界被死亡、失踪的恐惧所淹没。这里的伏地魔并没有弥尔顿《失乐园》中对撒旦反抗意识的正面赞扬,作者罗琳笔下的伏地魔始终“泛着丑恶的绿光”,不放弃一切机会来杀害哈利•波特,除去在魔法界唯一可以对抗他的巫师。

    最后,伏地魔与地狱。伏地魔所出现的地方充满邪恶和黑暗的空气。《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伏地魔出现在一个大理石墓碑旁。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伏地魔出现在阴暗潮湿的水道中。作为魔法界中的“撒旦”的伏地魔的所在之处无不充满了地狱式的阴森恐怖。在《圣经》以及基督教文化中地狱不能仅仅与污浊的黑河,魔鬼的惨叫联系在一起,“对于身在地狱的人来说,地狱之所以为地狱,主要是因为他们与上帝为敌,与上帝为敌的结果,必然是和人疏远,人所要受的苦,没有比这种刑罚更大的,跟上帝永远完全的分离,又和周围的人彼此仇视,这种情况的另一个结果,就是敌视自己——被罪疚和羞耻撕裂内心”。[3]伏地魔为了成为伟大的巫师,为了纯正巫师的血统而大肆杀害麻瓜,与魔法界为敌,也注定了与以哈利•波特和邓布利多所代表的“善”的世界为敌。

    征服邪恶势力的英雄——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是一个受苦的角色,出人意料地被赋予了某种魔力,而改变了他本来应平平淡淡的生活。从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第一次相遇,就奠定了其形象具有了《圣经》中的耶稣原型的特点。伏地魔杀害了哈利•波特的父母,而幼小的哈利•波特却在灾难中生存下来,这使得魔法界的巫师看来是神奇的,因此从那一刻其哈利•波特的名字连同他头上的闪电伤痕成为一个传奇。可以说,哈利•波特从母爱中以及伏地魔的伤害中得到了超乎寻常的力量。在之后的几部作品中,哈利•波特凭借着这股超乎寻常的力量不断地将自我以及身边的朋友从伏地魔的魔爪下挽救出来。

    耶稣《圣经•新约》中人类的救主之名。根据《旧约》中先知们的预言,将有一位救世主弥赛亚前来拯救犹太人。在耶稣开始传道之前,曾经有一个叫施洗约翰的先知,他预言,在他之后出现的另一个人,比他的能力更大,他就是给后者提鞋都不配(《马太福音》3:11)。当耶稣的名声传遍加利利乃至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时候,人们开始把耶稣当做弥赛亚,即基督。他将带领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的统治,建立一个地上的天国。以下是哈利波特作为耶稣原型的相关表现:

    第一,魔法界的预言。以上是对耶稣基督救世的预言。在《哈利•波特》中一开始便是关于哈利•波特的预言。拥有巨大魔法能力的伏地魔在一次杀戮中败给了还在襁褓中的哈利•波特,伏地魔在对哈利•波特的伤害中也同时将自己的一部分能量转移到了哈利•波特的身体中。伏地魔在这次失败后便隐身于魔法界,而魔法界则预言:“拥有征服黑魔头能量的人走近了……出生在一个曾三次击败黑魔头的家庭……生于第七个月月末……黑魔头标记他为劲敌,但是他拥有黑魔头所不了解的能量……一个必须死在另一个手上,因为两个人不能都活着,只有一个生存下来……那个拥有征服黑魔头能量的人将于第七个月结束时出生……”[4]从预言可以得知哈利•波特是魔法界生存的希望,是拯救魔法界的“救世主”。在哈利•波特第一次进入魔法世界时,凡是见到他以及他额头上的闪电刀疤的巫师都充满欣喜和畏惧。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哈利•波特面对斯拉特恩教授的犹疑不决,他曾告诉教授:我是救世主。从而取得了斯拉特恩教授关于伏地魔最为关键的记忆碎片。在与伏地魔的斗争中,哈利•波特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超人的魔法天赋不断取得胜利,使伏地魔想要打破预言的妄想破灭。

    第二,哈利•波特的“救贖”。《圣经》中耶稣道成肉身,为救赎世人而受难,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作品中哈利•波特自幼父母双亡,寄养在姨夫家里,饱受人间的世态炎凉,悲欢离合,在他11岁时,命运发生了改变,开始了一段与“麻瓜”不同的人生历程,不得不面对伏地魔,不得不勇敢的承担为父母复仇、拯救魔法世界的使命。一定程度上,哈利•波特是基督救赎人格的化身。

    怀着坚定的信念,哈利勇敢地承担了和伏地魔斗争的重任。这是一个力量并不对称的战斗,哈利不得不忍受种种威胁和利诱。

    “别犯傻了,”那张脸恶狠狠的说,“最好保住你自己的小命,投靠我吧……不然你就会和你的父母的下场一样……他们到临死前苦苦地哀求我饶命……”[5]

    对于伏地魔一次次的威胁和利诱,哈利必须顽强不屈,以更大的向善的决心和内心爱的坚忍坚持前行,直到彻底毁灭伏地魔。

    第三,哈利•波特对于“爱”的宣扬。

    亲爱的弟兄,神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应当彼此相爱,从来没有人见过神。我们若彼此相爱,神就住在我们里面,爱他的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约翰一书》4:11)。

    在作品中,作者罗琳写到了使哈利•波特生存下来的母爱;魔法学校校长邓布利多以及众多教授的师长之爱;教父布莱克的亲情之爱;哈利•波特与其同学的友爱;海格对各种生灵的博爱等等。作者用众多的笔触写了“爱邻如己”。而正是这样的大爱使哈利•波特在恶势力的强力威胁下,战胜伏地魔,获得自我的人格完善。

    而作为恶魔的伏地魔从一开始就是错的,他以为自己的弱点是死亡,其实不懂得爱并且不相信爱的存在才是他真正的弱点。他厌恶身为麻瓜的父母,厌恶与同学交往。他从未真正的爱过别人,或被别人爱过,他也不屑于理解这些自以为“幼稚、荒唐”的魔法。——所以,他一直孤立无援;所以,他注定要被会有爱的人杀掉。

    结语

    在“魔法世界”中,作者表现出与基督教文化的一种背离态度,表现出对基督教文化的思考。在“恶魔威胁”和“征服恶势力的英雄”中则通过《圣经》基督教传统原型再现——耶稣与撒旦,使作品鲜明的打上基督教文化色彩。

    参考文献

    [1]张华:圣经文学的奇幻版本—解读C•S•路易斯《纳尼亚传奇》[J].东岳论丛,2008(4):98—103

    [2]J•K•罗琳:《哈利波特与密室》[M],马爱农等译,第17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3]《圣经百科全书》(I),中国基督教协会印发,1999年6月版,第316页

    [4]J•K•罗琳:《哈利波特与凤凰社》,马爱农等译,第37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5]J•K•罗琳:《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马爱农等译,第17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作者简介

    杜淑娟,1985年,女,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哈利基督教波特文化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