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写作:照亮前行的路

    写作:照亮前行的路

    时间:2020-05-08 05:20:0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汤卫红,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市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从教17年,痴迷课堂,葆有童心,守真崇实,求善达美。提出“儿童数学”的教学主张,多次获得省、市教学比武一等奖,专家盛赞其课堂“生活味与数学味并驾、儿童味与文化味齐驱,底蕴深厚,童趣十足,智慧灵动”。他坚持以课题研究促进自身的内涵发展,主持省“十二五”重点课题“‘儿童数学’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他笔耕不辍,近年来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出版个人教育专著《倾听数学》。

    从初登讲台到今天已有17个年头。其间,我基本上没有停止过思考与写作。我深深地感到,写作是一个不断锤炼思想、化蛹为蝶的过程,也是我专业成长的助推器。作为教师,如果不把自己有关教育教学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不把我们的教学经验理论化,我们就不能改变自己,不能成为智慧型、专家型教师,最多只能做个经验型教师而已。著名哲学家、社会理论家马尔库塞指出:“理论是不能改变世界的,只有人能改变世界,但理论能改变人。”这些年,理论(特别是自身教学经验的理论化)的确改变着我。

    发表的第一篇“豆腐块”

    工作开始的3年,喜欢舞文弄墨的我为参加论文评比写了一些文章。孤芳自赏之后,与那些优秀论文相较,我发现了自身的差距。那些优秀的论文既有鲜活的实践案例,又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既有独到的见解,又有能给人以启迪的实践智慧。而我的文章则显得缺乏冲击力,不能给人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意识到,优秀的论文,源自心灵的投入和智慧的创造。

    2000年,基础教育还没进入新课改。那时的大纲还没有提出“动手实践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在执教“体积和体积单位”时,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空间的大小”,建立体积概念的表象。执教之后,自我感觉理念新、效果佳。于是,我把教学设计附上说明寄给《湖南教育》杂志,但一直杳无音讯。正当我准备重誊再投时,出乎意料地收到了样刊。我迫不及待地翻看我的第一篇变成铅字的专业文章。可是,从前翻到后,我根本没看到自己题为“‘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的文章。回到目录,还是没找到。再仔细查找,终于在“灵机一动”栏目,没有分行的几篇文章标题中间找到自己的名字,题目是“操作实验教体积的意义”。翻到第61页,我目瞪口呆了!原本3000多字的教学设计被压缩成不到500字的小短文,而且与另外两篇短文挤在一页纸里。我发表的第一篇称不上专业论文的“豆腐块”竟是如此模样!失望归失望,我还是冷静地读着这篇我提供思考、编辑替我写作的文章。编辑的厚爱让我明白,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创新是文章的生命。

    发表的第一篇“长文”

    “豆腐块”的发表奏响了我教育生命的“四部曲”:读书——思考——实践——写作。我陆续在《江苏教育》《中国教师报》等报刊发表了一些1500字左右的文章。我“得寸进尺”,梦想着能发表称得上专业论文的3000字以上的长文。2003年,张齐华老师在小学数学界刮起了一股“数学文化”的旋风。如何让数学课走出狭隘的工具主义的怪圈,成为许多专家和一线教师热议的话题。我边实践边思考,一年后写出了《重塑数学文化品格,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一文。感觉文章虽然写出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但5000多字的长文估计不能发表,也就没有勇气寄出去。想想这样的长文参加论文评比应该是有分量的。于是,这篇论文一路过关斩将,从县走向市再到省。出乎意料的,居然被省教研室作为三篇论文之一推荐参加全国小学数学年会论文评比并获得二等奖。获奖兴奋之后,也就渐渐淡忘了。2005年初的一天上午,突然接到省小学数学教材编辑部侯正海老师的电话,说我的那篇文章,探索新、挖掘深、文笔美,打算发表在《小学数学教学》杂志,但必须把文章压缩到3500字以内。想着能实现发表长文的梦想,我只好忍痛割爱了。但持续两天的修改却让我发现,5000多字的长文居然用3000多字照样能表达清楚,原来文章是可以更短的。我相信编辑完全有能力帮我完成这项工作,但留给我的这个自我修改的机会却让我认识到,优秀的文章,应当以最精炼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

    一堂课,三篇文章

    在我看来,一线教师的文章应当是“做”出来的。执着于某个专题的持续思考和积极实践,会让我们实现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保持心灵的开放和创造的激情。2007年初,南通市计划组织一次学科带头人优秀课展示活动,如皋教研室通知我做准备。我不太喜欢执教别人演绎过太多次的课,一是我没有勇气向别人挑战,二是我想通过执教别人没怎么尝试过的课题挑战一下自己。于是,我选择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这一课题。全新的教材、全新的内容,意味着没有参考资料,寒假里连教师教学用书都没到!通过研究,我发现转化策略与前面学过的枚举、倒推、替换、假设这些策略有很大的不同。之前学过的这些策略都是针对某一类特殊类型的问题,相比而言,更接近于方法。而转化策略更具有上位的性质,与数学思想接近。因此转化的策略教学实际上是对小学阶段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总结和提升,具有复习课的性质。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就通过引入、梳理、提炼、应用等几个环节设计教学。设计出来后,教研室却委婉地通知我不用上了。我并不遗憾,因为我可以在自己的班级用实践检验自己的思想。实践的成功点燃了写作的激情,我连夜写就《让转化策略扎根学生心田》一文,并向《教学与管理》杂志投稿。无巧不成书,当年12月份,南通市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第一次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被选拔为执教者之一。学期临近结束,上册教材可选的内容不多了,我就想到未能在南通市展示的这节课。重新解读教材,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一部数学发展史,特别是初等数学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用转化思想解决新问题的历史。于是,我决定除了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转化策略的具体经验,更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把一节课放到数学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去考察。我阅读了很多数学史方面的材料,努力寻找适合六年级学生的数学史料,并从儿童的视角重新打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学生的感知和体验。就在上完课的那天中午,我收到了《教学与管理》的样刊,关于这节课的第一篇文章正式发表了。寒假里,我将教学设计和说明寄给《江苏教育》杂志,没想到很快在4月份就发表出来,而且给了我整整3个版面。2008年3月份,在海安参加南通市小学数学年会,海安的老师从不同的视角演绎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他从“空间与图形”“数与代数”“综合应用”等几个领域,以具体方法为支撑,不断引导学生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这节课的容量很大,以至于常态课根本无法完成。但给我的思考是,转化策略不是一节课或一个小单元就能教完的,应当在后续的多节课中,有意识地渗透,提升学生的策略意识,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结合自己在转化策略这个单元的教学实践及思考,我写了《丰富方法体验 增强策略意识》一文,很快就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我感觉,这似乎成了一个关于转化策略教学的微型课题研究。它让我体悟到,教学研究中的课题意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重要。要使自己真正成为研究者,就要保持对教育的兴趣和热爱,以敏锐的眼光捕捉教学问题,从实践中产生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开展行动研究。

    发表篇数最多的文章类型

    新课改以来,我一直把做高度自觉的反思者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我认为,只有跳出课堂看课堂,理性反思自己的课堂,才能把自己从感性的海洋中拯救出来,冷静地思考影响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进而寻找到变革的方法。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而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十年来,我坚持借助案例进行思考,高度重视案例的分析与积累,并通过案例的比较获得关于如何从事新的实践活动的重要启示。从2008年起,我在课题的引领下自觉开展反思性实践。我喜欢把大课题分解为一个个小课题,分阶段逐一突破,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生成属于自己的“实践性智慧”,提升课题研究的高度。郑毓信教授认为,好的教学反思应当“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虚实并重,小中见大”。我所写的案例都坚持“小切口,深挖掘”。我觉得,教学反思案例的撰写应当达到像郁达夫说的“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中说人情”的境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仅2008年,我就发表了22篇教学案例与反思。近5年来,我在近百篇的案例撰写过程中,用一场远未胜利但前景美好的静悄悄的革命,不断改变着我的课堂。我也从一名普通的老师成长为学校骨干,再到市学科带头人,直至幸运地成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是案例记下了课堂上无法预约的精彩,是案例存下了稍纵即逝的教学灵感,是案例录下了教学艺术的遗憾,是案例写下了课题研究的注脚,是案例留下了师生共同成长的足迹……案例已经流淌于我教学生命的血脉之中,成为我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花一个月修改的文章

    2008年,我校承办了“师陶杯”论文颁奖活动,学校动员每一位老师撰写教育科研论文。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暑假里,学校请来省教科院专家来校指导论文修改。王一军教授看了我的论文之后,语重心长地说:“一线老师的论文往往是散点式的,没有一种整体的框架,缺少立体式思维。文章的几个部分之间应当是并列关系或者是递进关系,每个小标题之间也应该是这样。一线老师的文章既要有理论支撑,又要有吸引人的实践案例佐证。理论要和实践紧密结合,防止写成抄一段理论加一个案例的形式。要通过文献索引和综述使自己的研究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创新。”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发现,自己的实践是丰富的,案例也是鲜活的,但缺少理论架构和系统思维,层次不够高。于是,我把自己关在家里一个多月,对相关的文献重新检索、形成综述,对论文的结构重新思考,使其系统化、立体化,力求写成规范的学术论文。这期间,我边研读著作《课堂提问的艺术》《被压迫者教育学》《有效教学论》《论对话》等10部著作和大量的论文,边修改自己的论文,最终完成了《有效提问的理念观照与思路设计》。功夫不负有心人,论文获得了“师陶杯”论文评比一等奖。没想到这一个月的阅读量竟是我过去一年的总量。“书到用时方恨少”,是写作推动了我的专业阅读,而阅读又提升了我文章的品质。现在,我已经养成了这样的论文写作习惯:先捕捉写作话题灵感,再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形成综述,然后着手微型课题研究,接着形成论文框架,最后下笔成文。真可谓:阅读、写作两不误。

    花三年写成的专著

    2009年起,我参与省“十一五”重点课题“小学‘倾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副主任冯卫东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摒弃浮躁、静心读书、用心思考、潜心实践,追求“真课题,真研究,真成果”。也正是在这种扎实、充实、厚实的研究氛围中,我被感染、被卷入,从而开始了一段“倾听教育”的心路历程。我们对每一次研讨都充满期待。在这里,我们分享读书的快乐、课堂的机智、碰撞的智慧、激荡的灵感。每一次研讨既有对已有实践经验、理性思考的梳理和总结,又能生成许多新的研究思路、方向及子课题,指引着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定期研讨的成果不断渗入平时的课堂。于是,我们以倾听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课堂,不再把“倾听”只作为一种热切的教育态度、一种单纯的教学行为,而是把“倾听”具体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细节。师生的每一次对话、一举手一投足都打上了“倾听“的烙印。提升倾听修养,养成倾听习惯,修炼倾听智慧,提升倾听艺术,构筑倾听课堂成为我尊重学生生命、促进学生成长的职业追求。在研究的过程中,我积累起一篇篇教学案例,系列论文在《江苏教育》《福建教育》《北京教育》等杂志陆续发表。

    有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和系列论文作底子,我便产生了写书的冲动。书稿从2010年开始酝酿,其间经历了理论功底匮乏的困扰、实践探究的困惑、身体欠佳的苦恼、行政事务缠身的烦躁,写作和修改的过程时断时续,有时候实在写不下去了,真想放弃。但是课题组的一次次研讨,时时点亮我心中的希望,激活我钝化的思维,激发我写作的热情。而课题组成员的鼓励和帮助,更是让我深受感动。终于,我完成了平生第一本著作——《倾听数学》。对我来说,专著的完成让我享受到写作的高峰体验。倾听、儿童、生命、成长这些教育的关键词,随着写作的进程,在我的思想中里变得鲜活、灵动起来。“儿童数学”的教学主张也在倾听儿童心音、倾听数学本质、倾听自我思想的基础上清晰起来,我分明感到自己迈向了生命成长的新一重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相关热词搜索:照亮前行写作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